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年龄与行为特点研究
一、隐蔽型和权威冲突型青年犯罪是一个全球问题,也是政府和科学家非常重视和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之一。对青少年犯罪特点和发展轨迹的探讨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础性工作,一直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Elliot综合紧张理论、控制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提出青少年犯罪发展的路径可能是:家庭关系或学校关系紧张———与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减弱———与不良同伴的联系增强———学习不良行为———犯罪。Loeber等人指出青少年越轨行为有3种发展轨迹:公开型(Overt)、隐蔽型(Covert)和权威冲突型(EarlyAuthorityConflict)。公开型的儿童在8岁时开始出现攻击和侵犯行为,以后逐渐升级,发展到欺负殴打他人,最终出现严重的暴力犯罪,如伤害、强奸等。这类儿童的不良行为可能也包括了隐蔽型和权威冲突型儿童的行为特点。隐蔽型的儿童出现不良行为的年龄在7岁,主要是一些顺手偷窃、破坏财物等小问题,最后会犯的错误也是中等严重的行为,如偷盗、违法使用信用卡、买卖毒品等。权威冲突型儿童最初表现出反抗或不听话的行为可能早在3岁,以后会发展成固执、蔑视权威,最终会发展到逃避权威,比如逃学、离家出走等。以上三种发展轨迹,每一种都先由家庭开始,然后扩展到社区和学校,由和父母的冲突、同伴的冲突发展到对陌生人的伤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小学4、5年级进入青春期后,不良行为开始出现;13、14、15岁是不良行为的爆发阶段;随后违法犯罪行为增多,特别是闲散在社会上的不良少年,多数以违法犯罪所得作为娱乐消费的主要来源,16岁是被司法机关绳之以法的高峰年龄。周路的调查发现,从犯罪青少年成长事件的平均发生年龄来看,犯罪青少年的人生轨迹是7.4岁入学、14.9岁退学、16.5岁就业、18岁初犯、20岁重犯。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国内对青少年犯罪发展特点的考察大多侧重于发展结果的描述,比如某种行为出现的年龄,较少关注与行为相伴的外部因素。国外研究的对象是普通青少年,其关于青少年犯罪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因此,本研究期望从犯罪青少年的成长经历切入,从行为和影响行为的外部因素两个方面描绘出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轨迹,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提供依据。二、学习方法(一)普通中学的年龄分布选自三类机构:普通中学、工读学校和少管所(见表1)。有效样本740人,工读学校和普通中学的年级分布是初一到高三,少管所不按年级编排,其年龄分布如表2。另外,由于一些样本在个别变量上有缺失值,所以不同变量的样本数量略有差异。(二)研究工具1.设置瑕疵行为本研究修订Elliott和Ageton1980年编制的“青少年犯罪行为自我报告问卷”(Self-ReportedDelinquencyMeasure,SRD)。原问卷有46项行为指标,修订后的问卷保留了25个题目,所评定的行为从损坏学校财物到抢劫、吸毒和买卖毒品;对应每一种行为,有5个选项:“(1)有过1-2次”、“(2)有过5-6次”、“(3)每周1-2次”、“(4)经常发生”、“(5)从来没有过”。本研究中,问卷采用“0”、“1”根据各种行为是否发生记分,有的记“1”分,没有的记“0”分,总分最高为25分,得分越高,说明违法犯罪行为越严重。2.不良行为的定义自编问卷,共包括18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负向事件(不良行为),主要目的是考察这些事件最初发生的年龄。先让青少年回忆是否发生过这些事件,如果发生过,就填写记忆中最早发生的年龄,如果没有发生过就选择“0”。(三)管理和统计处理采用EPI5录入数据,采用SPSS11.5处理数据。三、结果分析(一)青少年犯罪的类型和年龄特征1.等为共科,共13类统计结果表明,青少年犯罪的类型涉及杀人、抢劫、强奸、盗窃、投毒等,共13类。其中,以抢劫、强奸、杀人、故意伤害和盗窃为主,占少管所青少年的94.01%(见表3)。同时犯有2项以上罪行的有18人,占6.34%;犯有3项以上罪行的有2人,占0.70%。2.青少年进入少管所的时间由于作案时间问题十分敏感,尤其是初次作案时间,青少年会设法回避、掩盖这一问题,除非已经被发现,否则很难获得他们作案的确切时间。所以本次研究中采用两种方法来估计青少年犯罪的起始年龄:第一种是青少年进入少管所的年龄;第二种是根据自我报告的第一次“被派出所拘留”的时间来计算初次犯罪年龄。根据进入少管所的年龄来看,青少年犯罪的年龄最小为13.58岁,最大为19.58岁,其中18周岁以下的占97%,只有1人为19.58岁。据调查,在这些青少年进入少管所之前,他们都会经历一段被拘留、审判的时间,这段时间的长度从2个月到2年不等,平均为6个月。因此相对于作案时间来看,青少年进入少管所的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延迟。犯罪青少年中,有“被派出所拘留”经历的有146人。根据这146名青少年自我报告的第一次被派出所拘留的年龄来看,最小的为10岁,最大的为17岁,平均年龄为15.04岁。他们进入少管所的年龄则在14—18.92岁之间,平均为16.79岁(见表4)。把同一被试进入少管所的年龄与第一次被拘留的年龄相减(n=146),发现最小的年龄之差为0岁(第一次被拘留后就被判刑了),最大的年龄之差为7.17岁,二者年龄差的平均数为2.04岁。也就是说,青少年从第一次被拘留到犯刑事案件被判刑之间的平均时间约为2年,最长的可达7年。(二)青少年犯罪的发展1.大学生结构调度对青少年成长中的18项负向事件的统计结果表明,发生比例最高的三项依次是:抽烟(86.79%)、结交社会不良同伴(77.94%)、逃学(72.30%),发生比例最低的三项依次是:父母离婚(15.07%)、偷东西(17.02%)、留级(21.51%)。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青少年在19项负向事件的发生比例上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见表5)。2.经历的人数和发展轨迹由于重点在于考察犯罪青少年的发展轨迹,所以此处只对少管所青少年进行分析。如果不考虑各负向事件的经历人数,只看各事件最初发生的平均年龄,发生最早的三项是被父母打骂(10.47岁)、父母离婚(10.73岁)、留级(10.80岁),发生最晚的三项是经常去网吧(14.32岁)、被派出所拘留(15.04岁)、经常出入夜总会(15.08岁)(见表6)。但是,考虑到其中一些事件发生的比例较低,如有父母离婚、偷东西、留级等经历的人数不足1/5,可能缺乏普遍性(见表5)。所以,进一步的分析中排除父母离婚、偷东西、留级等3项指标,对剩余15项事件的平均发生年龄进行排序。如果按照其余15项指标最初发生的平均年龄排序,则得到如下发展序列:常被父母打骂(10.47岁)———偷父母的钱(11.71岁)———经常与同学打架(12.36岁)———抽烟(12.79岁)———经常逃学(13.28岁)———打骂老师(13.63岁)———看黄色录像(13.76岁)———经常和父母吵架(14.01岁)———结交不良同伴(14.04岁)———退学或者离家出走(14.28岁)———强行索要他人财物(14.30岁)、经常出入网吧(14.32岁)———被拘留(15.04岁)———经常出入夜总会等娱乐场所(15.08岁)(见表6)。从这一结果来看,“常被父母打骂”是犯罪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生最早的负向事件。但是,从发生人数上来看,常被父母打骂的只有88人,占被调查少管所青少年总数的1/3。另外,统计结果表明,有5项以上(含5项)经历的人数占77.78%。这说明不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这些负向事件的,青少年经历的负向事件是有差异的。比如,有“被父母打骂”经历者未必会经历其他事件,“经常逃学”者也未必“常被父母打骂”。因此,以上对各负向事件的年龄排序,只是在不考虑被试经历差异的情况下,对犯罪青少年发展轨迹的一般性描述。要更细致地确定犯罪青少年的发展轨迹,必须进行更深入的分析。3.青少年犯罪的最高负向事件在确定了发生率比较高的15项事件之后,需要选择经历事件较多的被试作为分析对象,本研究确定经历其中5项以上者为进一步分析的对象,共计217人。(1)各负向事件被选为“最早发生事件”的情况为了寻找青少年成长历程中发生较早的事件,本研究对12项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了分析。按照“最早发生”的人数比例排序,“最早发生”的前5项事件是:经常与同学打架(32.97%)、常被父母打骂(28.65%)、逃学(25.41%)、偷父母的钱(21.08)、结交社会不良伙伴(16.76%)。也就是说,在12项事件中,这5项经历最可能成为犯罪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早发生的负向事件(见表7)。本研究选择最早发生的两项事件“常被父母打骂”和“经常与同学打架”作为青少年犯罪发展轨迹的两个起点。(2)各负向事件在“有5项最早发生事件经历者”中发生的情况12岁有“经常与同学打架”和“逃学”两项,所以各事件发生比例之和大于100。为了描述各事件发生的相关性,需要考察“有某一事件经历的人”会经历其他负向事件的可能。统计结果表明,有“常被父母打骂”经历者最可能经历的4项事件分别是:结交社会不良同伴(95.12%)、经常逃学(89.02%)、经常与同学打架(87.65%)、离家出走(85.37%);有“常与同学打架”经历者最可能经历的3项事件分别是:结交社会不良同伴(96.77%)、经常逃学(91.61%)、看黄色录像(83.87%)(见表8)。考虑到事件的代表性,本研究确定65%为划分标准。比如有“常被父母打骂”经历的人中65%的人经历过该事件,就把该事件选择为有“常被父母打骂”经历的青少年会经历的事件。(3)犯罪青少年的两条发展轨迹在确定了有“常被父母打骂”经历者和“常与同学打架”者会经历的其他事件之后,对各事件发生的先后进行排序,用以描述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轨迹。结果表明,有“常被父母打骂”经历的犯罪青少年的发展轨迹可以归纳为:常被父母打骂———常与同学打架———逃学———结交不良伙伴(看黄色录像)———(常和父母吵架)离家出走———强行索要他人财物———被派出所拘留(见表9)。有“常与同学打架”经历的犯罪青少年的发展轨迹可以归纳为:常与同学打架———逃学———结交不良伙伴(看黄色录像)———离家出走———强行索要他人财物———被派出所拘留(见表10)。四、分析与讨论(一)青少年是否从事违法犯罪行为本研究关于青少年犯罪年龄特点和自我报告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分析,验证了假设一“青少年实施刑事犯罪之前会实施各种不良行为,犯罪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显著多于普通青少年”。首先,本研究发现,大多青少年在实施刑事犯罪之前有劣迹行为史。在自我报告的25项违法犯罪行为中,少管所青少年在被判刑之前,有95%以上的人有过1项以上的违法犯罪行为,有91%的人有过1项以上比较严重的违法行为,其比例显著高于普通中学青少年和工读学校青少年。本研究还发现,部分犯罪青少从第一次被拘留到实施刑事犯罪之间,平均有2年的时间,有的长达7年时间。从自我报告的违法犯罪行为来看,少管所青少年有20.36%的人有吸毒经历,有18.55%的人有卖摇头丸或其他毒品的经历,有40%以上的人有偷盗(100元以上)、骗取他人的钱、买卖转移赃物等违法或者犯罪行为。结合两个结果,可以发现,青少年会有大约2年的时间从事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可以说,虽然绝大部分未成年犯是首次被判刑,但是他们的违法行为却有较长的历史,青少年犯罪是长期劣迹行为积累的结果。(二)从犯罪青少年的发生看,“常被父母节拍”的程度主要来源于家庭和学校本研究根据犯罪青少年对自己成长历程中负向事件的回忆,为犯罪青少年勾勒出两条不同但又有相似之处的发展轨迹:(1)常被父母打骂———常与同学打架———逃学———结交不良伙伴(看黄色录像)———(常和父母吵架)离家出走———强行索要他人财物———被派出所拘留;(2)常与同学打架———逃学———结交社会不良伙伴(看黄色录像)———离家出走———强行索要他人财物———被派出所拘留。这两条发展轨迹的差别在于是否有“常被父母打骂”的经历。本研究发现,如果有常被父母打骂的经历,那么该事件基本上是青少年记忆中发生最早的负向事件。之后会经历与同学打架、逃学、结交社会不良伙伴、和父母吵架、离家出走,最终走向违法犯罪。如果没有“常被父母打骂”的经历,那么在学校中“常与同学打架”,将成为儿童偏离正常轨道的起点或早期征兆。从后面的经历来看,好像两条发展轨迹几乎是相同的,但是为什么要区分成两条发展轨迹呢?研究者认为,二者很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有负向的家庭经历(或者叫家庭暴力的经历)。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常被父母打骂”的青少年中,有95%以上的人会“经常与同学打架”、“逃学”等。但是,“经常与同学打架”或“逃学”的青少年,却只有50%左右的人有“被父母打骂”的经历。这反映出来的一层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负向的家庭经历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行为,但是出现问题行为的青少年未必都有负向的家庭经历。从这一点上来看,约有1/3的犯罪青少年是由于在家庭经历了负向的经历而逐步走向犯罪的。第一条发展轨迹的意义在于说明家庭经历的重要性。Loeber(1993)等人指出青少年越轨行为的3种发展道路:公开型(Overt)、隐蔽型(Covert)和权威冲突型(EarlyAuthorityConflict),每一种都先由家庭开始,然后扩展到社区和学校,由和父母的冲突、同伴的冲突发展到对陌生人的伤害。本研究发现,青少年犯罪发展轨迹的起点有两个:“家庭”和“学校”,这与Loeber的研究结果不同。另外,本研究所发现的青少年犯罪的两条发展轨迹都属于Loeber所说的“公开型”,没有发现其他两种发展道路。可能的原因是,本研究中的犯罪青少年所实施的都是十分严重的犯罪行为,而且犯罪类型以抢劫、故意伤害、杀人、强奸为主。这正是Loeber分类中“公开型”青少年的最终发展结果。由于本研究中没有对“隐蔽型”和“权威冲突型”青少年进行考察,所以无法全面验证Loeber等人的观点。本研究所发现的发展轨迹比Loeber等人的描述更细致,是对“公开型”的深入探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Loeber等人的观点。(三)对受害者的特别保护本研究发现,青少年在走向犯罪的历程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迹象。最接近刑事犯罪的行为迹象或者说临近刑事犯罪的预兆有两个———“结交社会不良伙伴”和“强行向他人索要东西”。当这两个行为发生时,如果没有更多的矫正措施,他们就可能实施严重的刑事犯罪行为。从这两个迹象回溯,我们可以发现家庭和学校在预防青少年走向犯罪时可以利用的一些机会。首先,要高度关注“经常与同学打架”的儿童。本研究发现,经常与同学打架是儿童偏离正常轨道的最早的迹象之一。已有研究表明,经常欺负别人的儿童大约有10%,经常被欺负的儿童大约20%;欺负者经常在家庭中观察到成人的冲突和攻击行为,但不是被攻击的目标;受欺负者往往与母亲的关系密切,受到母亲的过度保护。儿童13岁时表现出过多攻击行为者成年后出现犯罪行为的比例是一般儿童的5倍。因此,要高度重视“经常与同学打架”的儿童,及时引导这些儿童,加强父母监控和学校教育,防止其行为恶化。有条件的家庭和学校,可以对这些儿童进行必要的技能训练,改善其行为。第二,“逃学或逃课”是儿童偏离正常轨道时最为明显的一步,家长和学校要高度重视。也有研究指出,旷课是青少年走向违法犯罪的危险信号。旷课是一个表象,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可能来自学校,如学业不良、师生关系紧张,也有来自家庭的,还有来自不良同伴的影响。无论其原因是什么,旷课都是儿童走向偏差行为的一个信号,学校或家长应该高度重视,寻找儿童逃学的原因,把儿童重新拉回学校。第三,了解儿童的交往范围。如果发现儿童结交了不良的同伴,要及时引导制止这种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提高五年级上语文教学质量措施
- 文化传媒行业股权投资合作协议书范文
- 中医康复知识讲座
- 土地流转联合经营模式合同
- 进出口贸易成本控制措施
- 房屋租赁及装修一体化合同
- 货物质量保证措施的具体实施方案
- 2025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中学阶段学校物理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届甘肃省庆阳市九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2024年九上数学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2025云南省临沧市大数据有限公司招聘(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版
- 2025年理财规划师考试试卷:退休生活规划与资产配置
- 绞吸式挖泥船施工河道清淤及方案及组织设计
- 上海市青浦区2025年物理高一下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2025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考试试题及答案
- GB/T 18186-2025酱油质量通则
- 八大浪费培训资料
- 2025-2030年中国威百亩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GB/T 16857.13-2025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坐标测量系统(CMS)的验收检测和复检检测第13部分:光学三维坐标测量系统
- 2023年上海市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街道招聘社区工作者真题附带题目详解
- 地质调查员职业技能考试题(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