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388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高频主观题汇总_第1页
自考00388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高频主观题汇总_第2页
自考00388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高频主观题汇总_第3页
自考00388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高频主观题汇总_第4页
自考00388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高频主观题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数学教育与学前儿童的发展 1第二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理论和原则 1第三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3第四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 5第五章学前儿童集合概念的发展和教育 7第六章学前儿童10以内数概念的发展和教育 8第七章学前儿童10以内加减运算概念的发展和教育 9第八章学前儿童几何形体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10第九章学前儿童量的概念的发展和教育 12第十章学前儿童初步空间和时间概念的发展和教育 14第十一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评价 14第一章数学教育与学前儿童的发展节知识点名称主观题第一节特点数学及数学知识特点★★★★简述数学及数学知识的特点。(简答题)1.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所描述的不是事物自身的特性,而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2.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精确性、应用性的特点。第二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数学教育★★★★★为什么要对学前儿童进行数学教育?(简答题)1、数学教育帮助学前儿童正确认识世界。2、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3、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情感和个性的发展。(1)数学教育能培养儿童对具体的数学活动的兴趣。(2)数学教育能培养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任务意识、规则意识。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简述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简答题)1.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可以说是整个幼儿时期的主导思维类型。2.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取代直觉行动思维,而成为思维的主要特点,同时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3.林嘉绥教授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数的组成实质是数群和子群之间的逻辑关系、等量关系、互补关系和互换关系。4.数学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其特点在于将具体的问题归结为模式化的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的方法寻求解决。5.数学问题是一个逻辑问题。数学思维追求的是逻辑上的合理性,而不是事实上的合理数学教育能培养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任务意识、规则意识★★★简述怎样培养培养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任务意识、规则意识(简答题)①数学教育不仅能够教儿童学习数学,还能教儿童学习做人。②幼儿的数学活动为儿童提供了主动参与活动的机会。③任务意识的培养也是数学教育的一个方面。很多数学活动都有一定的操作要求,需要儿童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操作。这说明数学教育可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儿童对操作规则的理解和遵守,具有双重的意义。它既是儿童完成数学操作的保证,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具体表现。在教师的要求下,儿童能逐渐形成初步的任务意识。教师为了让儿童认识圆形和方形,请他们到教室内外到处寻找。这体现了数学教育培养儿童的主动性。教师要求幼儿按照形状对物体进行分类,不能随意乱分,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第二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理论和原则节知识点名称主观题第一节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学前儿童学习数学心理特点★★★★★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是什么?(简答题)学前儿童学习教学的心理特点,就具有一种过渡的性质。(1)从具体到抽象2)从个别到一般3)从同化到顺应;(4)从外部动作到内化动作5)从不自觉到自觉6)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简答题)(1)现实生活是学前儿童数学概念形成的源泉。①现实生活为儿童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经验②现实生活帮助儿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2)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主动构建数学概念。(3)教学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具体到抽象★★★简述从具体到抽象的特点。(简答题)学前儿童的思维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物体的认识往往需要借助具体直观的材料。随着儿童对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质的理解,事物的具体特征对儿童的干扰会逐渐减少。儿童在学习编应用题时,往往会忘记题目中的本质的数量关系.而过分注意同题情境的细节。表明了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简述从个别到一般的心理特点。(简答题)般★★★学前儿童数学概念的形成,不仅存在一个逐步摆脱具体形象,达到抽象水平的过程,同时也存在一个从理解个别具体事物到理解其一般和普遍意义的过程。从外部的动作到内化的动作★★★简述从外部的动作到内化的动作的心理特点。(简答题)儿童学习数学,是从“数行动”发展到“数概念”的过程。说明了儿童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从外部的动作逐渐内化于头脑中。小班的儿童,在完成某些任务时,经常伴随外显的动作。大班儿童能够根据静态图片在头脑中呈现出抽象的动作表象,说明他们已具有一定的动作内化能力。儿童在学习数学时,最初是通过具体的动作进行的。当然,这种动作表象的形成必定建立在具体动作的基础上,即儿童首先具有在动作水平上进行加减操作的经验,才能对这些经验加以概括和内化。从同化到顺应★★★简述从同化到顺应的心理特点。(简答题)皮亚杰认为,同化和顺应是儿童适应外部环境的两种形式。所谓同化,是指个体将外部环境纳入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所谓顺应则是指个体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去适应外部环境。在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同化和顺应这两种行为是同时存在的,但各自比例有所不儿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从同化到顺应、最终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就是儿童的认知结构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儿童的自我调节作用而发生的。从不自觉到简述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心理特点。(简答题)小年龄幼儿在掌握数概念的过程中,尚未能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本质的、抽象的特征来理解,而停留在具体经验上、外部动作上、没有思维和语言上的抽象内化来支持。不自觉:是说学习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是玩的,没有语言、思维的支持。例如儿童能够完成一件事情,却不能用语言正确地表达其解决过程。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意识,是心理学中所说的“自觉”。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简述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的心理特点。(简答题)幼儿在进行数学操作活动时,往往只关注于自己的动作且不能很好地内化,更不能关注到同伴的数思维或与同伴产生基于合作、交流、有效的“数行动”。这反映了此时儿童学习数学具有自我中心的心理特点。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去自我中心”,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是其思维抽象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自我中心: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探索数学。社会化: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理解别人解答问题的方法。学前儿童学习数学具有从具体动作向抽象思维逐渐过渡的心理特点。第二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基本观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有哪些基本的观点?(简答题)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是我们进行数学教育的重要依据。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应该顺应儿童发展的特点,让儿童在其自己的水平上主动地获得发展,另一方面也应该为儿童学习数学提供丰富的环境和必要的指导,以促进儿童的发展。第三节学前儿童数学原则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原则★★★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原则。(简答题)(1)发展儿童思维结构的原则。(2)让儿童动操作的原则。(3)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原则。(4)联系儿童生活的原则。(5)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发展儿童思维结构的原则★★★简述发展儿童思维结构的原则。(简答题)“发展儿童思维结构”的原则,是指教学教育不应只是着眼于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应指向儿童的思维结构的发展。在学前儿童教学教育中,儿童掌握教学知识只是发展的表面现象,关键在于其思维结构是否得到了发展。总之,教学知识的获得和思维结构的建构应该是同步的。让儿童动手操作的原则简述让儿童动手操作的原则。(简答题)(1)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说明了动手操作对于儿童建构数学概念的重要性。儿童思维的逻辑结构的建构,是从动作开始的。动作是儿童建构思维结构的最坚实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让儿童充分地操作,有助于他们将具体的动作内化于头脑,是促进其思维发展的根本途径。(2)让儿童动手操作的原则,要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应以操作活动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而不只是观看教师的演示或直观的图画,或者听教师的讲解。(3)教学知识的建构,需要儿童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操作活动能够给予儿童在具体动作水平上协调和理解事物之间关系的机会,是适合儿童特点的学习方法。(4)操作活动还为儿童内化数学概念,理解数的抽象意义提供了基础。在熟练操作的基础上,儿童就能将其外在的动作浓缩、内化,变成内在的动作,最终转变为头脑中的思考。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原则★★★简述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原则。(简答题)(1)提出“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原则”的依据是数学学科知识本身所具有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因为儿童学习的数学知识之间总存在着逻辑的联系,一些知识要以另一些知识为基础。(2)不同的知识亦有难易程度的差异。在内容安排上,我们应该遵循数学知识的逻辑和儿童学习的逻辑顺序,体现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前后联系的特点。(3)我们要给儿童系统化的数学知识。在学前阶段,儿童学习的数学知识仍是一种经验性的知识。(4)依据:是数学学科知识本身所具有的系统性和逻辑性。(5)儿童要能认识数,必须具有一些基本的逻辑观念。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则是认识数的开始,更是学习加减运算的基础。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简述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简答题)(1)依据: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个别差异性。(2)具体要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应考虑不同儿童认知发展的个别差异,让每个儿童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发展。(3)儿童学习数学时的个别差异,不仅表现为思维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发展速度上的差异,还有学习风格上的差异。(4)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发展步骤、节奏和特点。在为儿童提供操作活动时,可以设计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活动。这种做法所体现的数学教育原则是重视个别差异。联系儿童生活的原则的要求★★★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原则中“联系儿童生活的原则”的具体要求。(简答题)(1)教育内容应和儿童生活相联系,从儿童的生活中选择教育内容。(2)在生活中引导儿童学数学。(3)数学教育联系儿童生活,还要引导儿童用数学,让儿童感受到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第三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节知识点名称主观题节目标和内容的制定依据制定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和内容依据★★★★★试述制定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和内容的依据。(论述题)任何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制定都需要一定的客观依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制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依据:(1)儿童。儿童是教育的对象,儿童身心发展水平、需要、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规律性,是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之一。(2)社会。每一个社会者有其对社会成员的要求,这一要求必然反映在对年轻一代的培养中,即塑造社会所要求的人。这就是说,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总要反映社会的要求和愿望。(3)学科。数学学科的结构、教育价值和学科学习规律对数学教育目标制定有重要的影论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结构(简答题)教育目标具有一定的可供分析的结构。前儿学前儿童数学(1)从横向角度分析,数学教育目标具有几个方向的分类结构:童数教育目标结构①从教育内容可包括体、智、德、美几个方面的教育要求;★★★②从儿童身心发展角度划分,则包括认知、情感和态度、身体动作技能等方面发展的要(2)从纵向角度分析,数学教育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可分结构和层次解为课程目标(数学教育总目标)、各年龄阶段教育目标和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等三个不同的层次。了解数学教育目标的结构和层次,使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实践更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各年龄阶段目标及其分析★★★★★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各年龄阶段目标及其分析(简答题)1.小班:(1)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2)学习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4以内物体的排序,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3)认识“1”和“许多”及其关系4)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5)学习手口一致地从左到右点数5以内的实物,能说出总数,能按实物范例和指定的数目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学习一些常用的量词;(6)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2.中班:(1)认识10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2)学习目测数群,学习不受物体空间排列形式和物体大小等外部因素的干扰,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感知和体验10以内自然数列中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学习10以内序数3)认识长方形、梯形、椭圆形4)喜欢用各种几何体进行拼搭和建造活动;(5)学习概括物体的两个特征;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和数量进行分类6)学习按量的差异进行7以内的正逆排序;学习按一定的规律排列顺序。3.大班:(1)学习10以内单、双数和相邻数,学习顺着数和倒着数2)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体验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包含关系,部分数与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和互换关系3)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认识加号、减号,初步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会解答简单的加减应用题,感知和体验加减互逆关系4)能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意思,学习用符号表示两个集合的数量关系,以及用符号表示10以内数量变化关系;(5)学习按物体两个以上特征或特性进行分类;学习按两个特征在表格中摆放图形;学习按某一特征的肯定与否定进行分类;学习层级分类6)能按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的不同进行10以内正、逆排序,初步体验序列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及可逆性关系。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总目标★★★★★试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总目标及其所表达的思想。(简答题)(1)目标:激发幼儿认识和探索环境中数量、形状等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并喜欢参加数学活动;引导幼儿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有关数、形、量、时间和空间的感性经验,逐步形成一些初级的数学概念,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初步能力,学习独立选择数学活动的内容和按要求检查自己活动的情况、活动结果;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数学活动操作材料的技能和良好的学习惯。(2)表达的思想:目标一是有关培养幼儿对数学的情感、态度的目标。目标二是有关幼儿学习数学知识方面的目标;目标三是培养幼儿认识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的目标,同时还提出了培养幼儿独立、自主性的要求。目标四是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数学操作材料的技能和良好学习习惯的目标。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及其分析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简答题)(1)分类、排序与对应。(2)教、计数与数的运算。(3)几何图形。(4)量与计量。(5)空间和时间。量与计量★★★★简述学习量和计量的意义。(简答题)①学习量和计量的意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关于量和计量的教育内容包括感知和区别物体量的差异,运用一些自然物(非标准的单位)进行自然测量,用数学方法记录测量结②量是表示事物所具有的能区别程度异同的性质,就是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低、轻重、快慢等的客观对象都叫做量。量有连续量和不连续量,长度、面积、温度、速度等是连续量。③计量就是把一个暂时的未知的量同另一个作为标准的约定的已知量做比较,这个比较的过程叫做计量。幼儿学习计量常利用各种自然物,例如,小棍、筷子、纸条、小瓶等作计量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高低、容积等,这种测量方法称为自然测量。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研究和可探索性★★★★为什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要注意启蒙性、生活性和可探索性?(简答题)(1)对学前儿童进行数学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幼儿掌握一个了解认识世界的工具,并让幼儿通过数学学习得到更好的发展,学习数学知识不是这一年龄阶段的主要目的。(2)数学教育的内容应与幼儿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这些内容应该是幼儿所熟悉的,也是他们所能理解的,让他们感受到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3)数学修养包括探索、猜想和逻辑推理能力,也包括有效地利用多种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数学修养,将为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应具有启蒙性★★★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应具有启蒙性。(简答题)①数学教育应具有启蒙性是指幼儿应对有关数学教育内容有所感知、有所体验,对这些教育内容获得较丰富的感性经验,而不是让幼儿在此阶段对数学的某一内容形成科学的概念。②强调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应具有启蒙性,还体现在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其要求是让幼儿在操作的层面上对某一内容获得感性经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应具有生活性★★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应具有生活性。(简答题)①数学教育内容应具有生活性,这是指数学教育内容应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数学反映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②我们的教育应该增进幼儿对他所处世界的了解,并要引起他继续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应具有可探索性★★★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应具有可探索性。(简答题)1.当代学校数学教育十分重视儿童数学修养的培养,数学修养包括探索、猜想和逻辑推理能力,也包括有效地利用多种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2.现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中的数量关系:(1)小班:①1和许多的关系;②对应关系;③大小、多少关系。(2)中班:①10以内数中的相邻两数关系;②等量关系;③守恒关系;④可逆关系。(3)大班:①等量关系;②守恒关系;③可逆关系;④等差(双重)关系和相对关系;⑤互补关系;⑥互换关系;⑦传递关系;⑧包含关系;⑨函数关系。第四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节知识点名称主观题第一节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有哪些?(简答题)(1)集体活动形式。(2)小组活动形式。(3)集体与小组结合的活动形式。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特点★★★★★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的特点。(简答题)(1)数学教学活动一般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师依据数学教育目标和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幼儿进行数学学习。(2)教师提出问题或设置情境,激起幼儿兴趣,引导幼儿开展活动,解决问题,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3)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过程就是幼儿学习的过程,也是游戏的过程。方法★★★★★学前儿童数学教学的常见方法有哪些?(简答题)(1)操作法2)演示、讲解法3)游戏法4)观察、比较法。根据当前幼儿园教学的实际,教学方法一般分为:①直观的方法,这是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教学方法。具体有观察、演示、示范、范例、现代化教学手段等。②口语的方法,是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具体有讲解、谈话、讨论等。③以实际练习为主的方法,这是以形成技能、行为习惯和发展能力为主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有操作、练习、实验等。学前儿童数学教学中常见的集中教学方法: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简答题)1.集体活动形式(1)概念:集体活动形式是指教师直接组织和指导全班幼儿进行学习的活动形式。(2)作用:①比较集中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容易组织全班幼儿的学习活动;②培养了★★★幼儿能较好遵守规则和一定的自制力,让幼儿体验到集体活动和游戏的快乐。2.小组活动形式1)概念:小组活动形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幼儿独立选择活动内容,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形式。(2)作用:可以较好地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幼儿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3.集体与小组相结合的活动形式(1)概念:集体与小组相结合的活动形式是指在同一活动时间内既有集体活动也有小组活动形式。(2)形式:①先进行全班集体活动,然后再分小组活动,集体活动的内容大多为新活动或新游戏的介绍;②先进行小组活动,然后再进行大组活动。数学教学活动对幼儿发展影响★★★试述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论述题)(1)这是有目的、有计划对幼儿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有目的的活动,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本班幼儿发展状况,制定每一教学活动的具体目标。②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也是有计划地向幼儿施加影响。(2)数学教学活动引导幼儿注意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学习有关的数学知识和技能。①人们的生活中确实是时时、处处都能遇到各种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但是这些现象或问题,不一定都能为幼儿所注意。②生活中存在着种种数学现象,只有通过教学,才会引起幼儿注意,才能引导幼儿思考事实、现象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性。(3)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是对班级全体幼儿的发展施加影响。第二节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活动设计★★★★设计一个“按物体某一外部特征进行分类”的数学教育活动,要求教育活动方案完整。(简答题)(1)要求教育活动方案完整,包括活动名称与年龄班、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建议或活动延伸。(2)写出年龄班为小班;活动目标具体、可操作性;写出活动所需材料(包括教师演示材料和幼儿操作材料材料具有多样化、可操作的特点;活动过程明确,方法得当,指导要点明确,能启发幼儿积极参与。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设计应包含哪几个部分?(简答题)(1)活动名称。两种取名方法:①用数学术语命名②用生活语言定名称(2)活动目标。(3)活动准备。(4)活动过程。(5)活动建议和活动延伸。请为中班幼儿设计一个“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简单关系”的教学活动。(简答题)(1)教学活动设计应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2)活动设计应做到:①与幼儿生活经验紧密联系;②应让幼儿运用多种感观感知形体的特征;③让儿童在操作活动中感知和体验几何形体的基本特点;④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幼儿感知几何形体之间的相同和不同。比如:正方形可以平分为2个三角形或2个长方形,长方形可以分出1个正方形和1个小长方形,也可以用3个等边三角形拼成梯形,2个直角三角形拼成长方形等。教师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中应注意问题★★举例说明教师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简答题)(1)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幼儿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2)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其充分地尝试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感受和发现其中的数学关系。(3)对于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教师应帮助他们归纳、整理,并可通过提问,组织幼儿讨论,使幼儿获得的零散、点滴的经验能得到及时的整理,使其系统化。学前儿童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教育活动的设计,是富有成效的数学教育的关键。教育活动设计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二是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幼儿的操作活动是教育活动的基本部分。幼儿动手操作材料,与材料发生相互作用,是他们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数学操作活动设计的6要素:(1)目标。(2)材料:幼儿操作活动中所需要使用的材料。材料的提供注意以下几点:①提供的材料要充分,以满足幼儿反复摆弄练习的需要。②提供的同一类活动的材料,应有实物、图片、符号3个层次。③在学习同一概念或同一关系时,所提供的材料应多样化。(3)规则。(4)形式:幼儿操作材料的活动方式。(5)指导:教师如何向幼儿讲解、说明活动材料和活动规则,以及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指导的要求,包括对个别幼儿的指导。(6)评价:指评定活动的教育效果,即幼儿是否达到互动目标,幼儿在活动中是否有所进步。在数学操作活动中,材料的提供和活动规则的确定是活动设计中的重点。第三节日常生活和活动区、角中的数学活动数学活动的特点★★简述日常生活和活动区(角)的数学活动的特点。(简答题)活动区、角数学活动的选择和进行的主体是幼儿。日常生活和活动区(角)的数学活动的特点。(1)生活中的数学让幼儿能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觉的学习“数学”,获得有关数学经验。(2)幼儿在学习经验的选择上有较大的自主权。(3)活动区、角数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创设良好的数学活动环境,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让幼儿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与材料进行交互作用,从而获得大量的数学感性经验。数学活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日常生活中和活动区、角中的数学活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简答题)①给幼儿提供了主动学习的机会,为幼儿自主性、创造性的发展创设了条件。主动学习是幼儿发展过程的核心。②使幼儿有机会去建构数学知识。第五章学前儿童集合概念的发展和教育节知识点名称主观题第一节简述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意义。(简答题)学前儿儿童感知集(1)儿童数学概念的发生始于对集合笼统感知。童感知合的意义(2)集合概念的发展是儿童数概念形成的必要的感性基础。集合的★★★★★(3)儿童对集合的包含关系的感知和理解,为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建立作了准备。(4)集合与集合中元素的对应关系,有助于儿童感知和体验两集合间的数量关系。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集合概念的发展学前儿童感知集合概念的特点★★★学前儿童感知集合概念的发展有哪些特点?(简答题)(1)2岁~3岁左右儿童已产生了对集合的笼统知觉。(2)3岁~4岁儿童已能感知集合的界限,对集合中元素的感知也逐渐精确。(3)4岁~5岁儿童已能够准确地感知集合及其元素、能通过计数比较两个集合元素的多(4)5~6岁儿童对集合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和扩展。让3岁的幼儿给5个布娃娃喂水,幼儿往往只喂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而不注意那些排在中间的娃娃。请你运用所学的集合发展特点的知识分析这位幼儿的表现。(简答题)(1)儿童的集合概念在发展的最初是泛化的,是一个笼统的知觉。(2)此时,儿童还不能看到集合的明显界限,也不能一个接一个地感知集合中的元素。(3)儿童对集合还不能作为一个结构完整的统一体来感知。例如:儿童看到很多样子相同的布娃娃会很高兴,但他拿走了几个娃娃之后,剩下的就忘记了,如果集合中的元素的数量减少了,他们是不会注意到的。儿童数概念的形成和建立,有赖于对包含关系的理解。儿童从不能说出一组实物的总数,到能够说出总数,这说明幼儿已初步形成了包含关系。第三节请为小班幼儿设计一个“分类”的数学教育活动。(简答题)学前儿(1)教育活动方案结构完整,应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童感知教学活动动建议与延伸。(2)教育活动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教学活动准集合概★★★★★备充分、符合教育内容的要求;活动过程具有可操作性,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念的教(3)教师指导分类教育的要点:育1.明确各种分类活动的特点,引导幼儿进行分类活动。2.引导幼儿认识分类标记,让幼8儿按标记进行分类。3.在分类活动中,教师应重视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帮助幼儿积累经验。4.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教师应结合各种情景,引导幼儿学习分类。设计一个让幼儿按物体的两个特征进行分类的教学活动,要求写出活动名称及年龄班、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和活动过程。(简答题)(1)写出年龄班为大班。(2)写出活动的名称。要有两个特征。(如物体的形态、大小、颜色、性质、用途、材料等3)写出活动目标。活动目标应具体、可操作。(4)写出活动所需要的材料,包括教师演示材料和幼儿操作材料。材料应具有多样化、可操作等特点。(5)写出活动过程。活动过程应明确,方法应得当,指导要点明确,能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分类★★如何引导幼儿学习分类?(简答题)(1)明确各种分类活动的特点,引导幼儿进行分类活动。(2)引导幼儿认识分类标记,让幼儿按标记进行分类。(3)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帮助幼儿积累经验。(4)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结合各种情景引导幼儿学习分类。分类活动的教育意义★★★★简述分类活动的教育意义。(简答题)(1)分类活动可帮助幼儿感知集合并逐步形成关于具体事物的集合概念。(2)分类是计数的前提,是形成数学概念的基础。(3)分类能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要点★★举例说明分类教育的指导要点。(简答题)1.明确各种分类活动的特点,引导幼儿进行分类活动。(1)按物体的一个特征分类2)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3)多角度(多重)分类4)层级分类。2.引导幼儿认识分类标记,让幼儿按标记进行分类。(1)认识分类标记的意义2)引导幼儿认识和学习运用分类标记。3.教师应重视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帮助幼儿积累经验。4.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教师应结合各种情境,引导幼儿学习分类。简述区分“1”和“许多”教育的指导要点。(简答题)1、教师采用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学习“1”和“许多”,感知和体验“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2、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1”和“许多”。3、引导幼儿在周围环境中寻找“1”和“许多”。第六章学前儿童10以内数概念的发展和教育节知识点名称主观题第一节学前儿以内数概念的发展★★★★简述3--7岁幼儿数概念发展的阶段。(简答题)(1)对数量的感知阶段(3岁左右)。(2)数词和物体数量间的联系建立阶段(4-5岁左过程★★试述幼儿计数概念的形成、发展的过程。(简答题)(1)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包括口头数数、按物计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2)幼儿对数序的认识。①学习数序,形成数列概念;②认识数序;③对数的序列的认识。(3)幼儿对数的守恒的掌握。空间排列形式变化影响守恒,达到守恒的途径不同。(4)幼儿对数的组成的认识。数的组成包括数的分解与组合。★★★★试析影响幼儿计数活动的主要因素。(简答题)(1)在物体空间分布相同的情况下,点数物体的大小对幼儿计数会产生影响。(2)计数物体的空间分布对计数活动也有影响。(3)幼儿计数活动的方式也影响其计数活动的成绩。(4)同时呈现并继续保持不变的计数对象对幼儿计数活动有利,而相继呈现并先后更替的计数对象则较难。9第二节认识数、序数的教育表现★★★★案例:刚上中班的菲菲可以毫不困难地数出四只小猫玩具,但却认不出数字“4”,而和她同岁的佳佳能读出数字“4”,但让他说出这个数字(指“4”)可以表示什么则感到困惑不解。请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两位儿童的表现,并谈谈如何指导幼儿认识数字?(简答题)(1)菲菲和佳佳两个孩子的问题,从表面上看起来不一样,但实际上都是对数字的理解困难。这不是菲菲和佳佳等个别孩子的问题,大多数这个年龄的孩子对数字都不易理解。这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数字符号比数目更为抽象,我们使用数字的时候,就意味着是在“抽象地”运用数目。(2)我们在设计认识数字的活动时,一定要将数目与数字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幼儿体验数字与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认读数字。引导幼儿感知10以内数量,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引导幼儿感知和认识10以内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在10以内基数数学中,重视数守恒观念的渗透。教学活动★★★★请为大班幼儿设计一个“认识10以内相邻数”的教学活动。(简答题)(1)教学设计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2)活动设计应做到:①应注意应用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基础上进行;②注意引导幼儿在操作活动的基础上进行观察;③要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活动的结果。★★★★★举例说明如何引导幼儿感知和认识10以内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简答题)(1)幼儿感知、认识10以内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其实质就是引导幼儿感知、认识1~10的自然数列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即位于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小1,位于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1(如数量即为多1与少1的关系)。(2)教师应在幼儿观察两组物体数量相等的情况下,再改变其中一组物体的数量,引导幼儿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多少。(3)在上述的基础上,启发幼儿思考如何让两组数量变得一样多。(4)在幼儿对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有所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认识相邻数。相邻数是指自然数列中任意一个数与其前后两数的数差关系,也就是要引导认识10以内相邻3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5)幼儿对相邻数的认识,一般安排在大班进行。第三节认识组成的教育★★简述学前儿童学习数的组成的意义。(简答题)(1)数的组成的学习有助于幼儿对组成中蕴含的数量关系的感知和理解。(2)数的组成的认识是理解加减运算的基础。(3)数的组成的学习促进了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要点★★★★结合实例试述指导学前儿童认识10以内数的组成的教育要点。(简答题)(1)在内容安排上一般可分成3个单元,每一单元应有其重点内容与要求。(2)在数的组成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幼儿自己的操作和探索。(3)通过多种活动和游戏形式,巩固幼儿对数的组成的认识。学前儿童认的组成教育的指导要点★★★★简述学前儿童认识10以内数的组成教育的指导要点。(简答题)1.10以内数的组成,在内容上可分为3个单元,每一单元应有其重点内容与要求:2.教师应重视幼儿自己的操作和探索。幼儿组成概念的建构同样是从动作开始的,幼儿首先需要的是分合实物的操作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数的组成的表象和概念才可能是牢固的。3.通过多种活动和游戏形式,巩固幼儿对数的组成的认识。数的组成学儿对组成中蕴涵的数量关系的感知和理解★★简述数的组成学习的意义。(简答题)1.数的组成学习,有助于幼儿对组成中蕴涵的数量关系的感知和理解数的组成实质上是数群和子群之间存在着等量关系、互补关系、互换关系的反映。总数可以分为相等或不相等的两个部分数,两个部分数合起来等于总数,这是总数和部分数之间的等量关系。数的组成学习可使幼儿对等量关系、互补关系、互换关系有一定的感知和认识。2.数的组成的认识是理解加减运算的基础:数的分解与组成能力的发展就其本质而言是儿童概念水平的数运算。3.数的组成的学习促进了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七章学前儿童10以内加减运算概念的发展和教育节知识点名称主观题第一节学前儿以内加减运算概念的发展特点★★★举例说明学前儿童解答和自编应用题的心理特点。(简答题)(1)幼儿在解答加、减应用题时,常受题目中的内容和情节的影响,他们往往把应用题当作一个故事或谜语,而不注意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和问题,也有时被题目中情节内容所吸引而忘记计算任务2)幼儿在学习自编应用题时,常常因为对应用题的结构理解、掌握较差,常表现出一些典型的错误。①大多数幼儿不会提出问题,常直接说出答案;②有的幼儿不会提问,编题也不完整;③还有的幼儿所编的应用题不符合生活逻辑或事物发展的规律。简述学前儿童学习加减运算的特点。(简答题)(1)学习加法比学习减法容易。(2)学习加小数、减小数问题容易,加大数、减大数难(3)理解和掌握应用题比算式题容易。作用★口述应用题在学前儿童学习加减运算中有何作用?(简答题)(1)口述应用题是学前儿童掌握加减运算的工具和基础。(2)口述应用题有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①促进幼儿思维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②促进了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简述学前儿童加减运算概念发展的三种水平。(简答题)(1)动作水平的加减,指幼儿要以实物等直观材料为工具,借助于合并、分开等动作进行加减运算。(2)表象水平的加减,指幼儿可不借助直观的实物和动作,而依靠头脑中呈现的物体表象进行加减运算。(3)概念水平的加减,也可称作数群概念水平的加减运算。概念水平的加减是指直接运用抽象的数概念进行加减运算,无需依靠实物的直观作用或以表象为依托,这是较高水平的加减运算。幼儿掌握加减法要经过逐一加减到按群运算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幼儿在加减运算中思维抽象性的不同发展水平。按群加减实际上是依靠抽象的数概念进行加减运算。第二节学前儿以内加减运算的教育要点★★★结合实际说明10以内加减运算教育的指导要点。(简答题)(1)在教学内容安排上:①5以内加减教学时,将加减分开进行教学;②6-10的加减教学,可结合进行2)教师通过口述应用题,帮助幼儿理解加减含义和应用题的结构3)教师提供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和体验加减运算的含义和应用题的结构4)引导幼儿运用数的组成经验学习加减5)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学习加减运算。形式★★如何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学习加减运算?(简答题)(1)通过游戏形式,引导幼儿学习加减;(2)结合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学习加减运算;(3)在大班后期,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还可以引导幼儿学习一些逆向思维的加减应用题,以促进其思维的发展。要求★(1)会解简单的加减口述应用题。(2)学习10以内加减法,理解加减的含义。(3)认识加号、减号、等号,认识加减算式并知道算式表示的含义。第八章学前儿童几何形体概念的发展与教育节知识点名称主观题第一节学前儿童几何形体概念的发展发展★★试述学前儿童几何形体概念的发展。(简答题)形状是物体的一种空间存在形式,几何形体是对客观物体形状的抽象和概括。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的特点:(1)在实际生活中,学前儿童对几何形体积累了最初的感性经验。儿童认识几何形体不仅需要视觉的感知,还需要通过触摸的动作,并借助语言表达来实现。(2)学前儿童几何形体概念发展的年龄特点:3-4岁对平面图像那个有较好的配对能力;4-5岁指导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5~6岁能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一些基本的立体图形。(3)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的难易顺序。形状是物体的一种空间存在形式,几何形体是对客观物体形状的抽象和概括,几何形体包括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几何形体概念发展★★学前儿童几何形体概念发展的年龄特点。(简答题)(1)3~4岁儿童对平面图形有较好的配对能力;能准确辨认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2)4~5岁儿童知道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认识的平面图形更多,对相似的平面图形能进行比较,能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3)5~6岁的儿童能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一些基本的立体图形。顺序★★简述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的难易顺序。(简答题)(1)先认识平面图形,再认识立体图形。(2)认识平面图形难易顺序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和梯(3)认识立体图形的难易顺序:球体、正方体、圆柱体、长方体。特点★★简述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的特点。(简答题)(1)儿童在生活中积累了对物体形状认识的最初经验。(2)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状不仅需要视觉感知,还需要通过触摸动作进行感知。第二节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图形的教育要点★★★★★简述学前儿童几何形体教育的指导要点。(简答题)(1)几何形体教育应与幼儿生活经验紧密联系。(2)教师在引导幼儿认识几何形体时,应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形体的特征。(3)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感知和体验几何形体的基本特点。(4)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幼儿感知几何形体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幼儿感知几何形体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幼儿认识几何形体时,如果将两种相近的形体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样可以使被认识的形体特点突出、清楚,容易为幼儿感知和掌握。(5)提供幼儿接触多种变化图形的机会,渗透图形守恒教育。提供幼儿接触多种变化图形的机会,渗透图形守恒的教育。①在形体教育中,教师要注意“变式”的运用,向幼儿提供接触多种变化图形的机会,使幼儿在辨认图形时,能排除一些无关因素的干扰;②教师可为幼儿提供玩图形分类、配对、拼图、为图形选标记、勾画图形特征等活动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较好地辨认和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逐步达到图形守恒。认识几何形体教育要求★★★★小、中、大班幼儿认识几何形体教育的要求是什么?(简答题)(1)小班: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正确说出图形的名称,能够在周围环境中寻找和图形相似的物体。(2)中班:①认识长方形、椭圆形、梯形、正确说出图形的名称,知道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基本特征;②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简单的关系;③学习不受颜色、大小和摆放位置的影响,正确辨认图形。(3)大班:①认识正方形、长方形、球体、圆柱体、能正确说出名称;②学习区分平面图形和几何体,知道平面图形只有长短、宽窄,几何体有长短、宽窄和高低;③学习制作立体图形,感知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④学习将1个实物或形体分成相等的2份或4份,知道分后的每一份都比原来的实物或形体小,2份合起来仍是原来的实物或形体。教学活动★★★★根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要求,设计一个以“认识圆形”为内容的教学活动。(简答题)(1)活动设计必须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班级(小班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和活动过程。(2)要求:活动名称能体现活动内容;活动目标具体、准确;活动准备兼顾教师和幼儿两个方面;活动过程合理,符合指导要求。活动目标:认识圆形,会按范例和口头指示找出圆形,并叫出名称。活动准备:颜色不同,大小不等的圆形卡片各1张,非圆形的图形卡片各1个,圆形拼画1张,红铅笔1支,每人份。形式:集体或小组活动。过程及建议:1、出示圆形卡片,请幼儿从许多图形中找出和教师出示的一样的圆形卡片。2、幼儿用手指顺着圆形的边和面触摸,感知圆形的特征,说一说这个图形像什么?3、提问:这个图形叫什么?如幼儿回答不出或者回答不准确,教师可告诉幼儿图形的名称。第九章学前儿童量的概念的发展和教育节知识点名称主观题第一节学前儿童量的概念的发展特点★★学前儿童对物体的量的认识特点是什么?(简答题)(1)3岁儿童能知觉到物体的大小差异,对其它量的差异不能认识。(2)4-5岁儿童能较精确地区分高矮、粗细、长短等,并学会用不同词语表达不同的量。(3)5-6岁儿童能准确认识物体量的各种特征,并会用相应的语词表达。发展过程★★★★结合具体年龄段说明学前儿童(3-6岁)对物体重量感知的发展过程。(简答题)随着重量感觉的发展,5~6岁幼儿能够认识到小的物体可以比大的物体重。(1)3岁幼儿已能感知和判别有明显差异的两个物体重量的不同。(2)4岁幼儿基本上能用正确词汇表示物体轻重的感知。4岁幼儿用“轻”、“重”词汇表示不同瓶子重量的人数已达53%。(3)5岁幼儿判别轻重差异的精确性有较大提高,能理解和运用“轻”、“重”词汇。已基本上具备了感知轻重和体积的能力。(4)6岁幼儿已具备了认识物体重量和体积之间关系的能力。第二节学前儿童排序能力的发展教学活动★★根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要求,设计一个以“按照物体量的差异排序”为内容(1)活动设计必须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班级(大班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和活动过程;(2)要求:活动名称能体现活动内容;活动目标具体、准确;活动准备兼顾教师和幼儿两个方面;活动过程合理,符合指导要求。例如:可以按照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厚薄进行排序。活动目标:学习比较物体的高矮,初步体验物体高矮不变性和相对性。能用词汇“高”、“矮”表示比较结果。活动准备:1、引导幼儿对高矮有一个初步的体验。2、椅子一张。活动过程:1、比较高矮。(1)观察比较教师和小朋友的高矮。A.教师站立。“我是高还是矮?”结论:“因为没有人和老师比,所以不知道老师是高还是矮。”B.请一小朋友和教师并排站立。比较小朋友和老师高矮。C.小朋友之间比较高矮。第三节学前儿童量的概念的教育★★★★请为大班儿童设计一个“液体守恒”的数学教育活动。(简答题)1.教育活动方案结构完整,应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建议与延伸。2.教育活动目标确、具体,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数学活动准备充分、符合教育内容的要求;活动过程具有可操作性,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例1)教师出示两个不同大小的杯子,“把这两个杯子装满水后,两杯水一样多吗?”“怎样可以证明?”用幼儿说的方法证明两个杯子的容积不等量。(2)教师出示两个等量的杯子,“如果用这两个杯子装水,两杯水一样多嘛?”“怎么证明?”用幼儿说的方法证明两杯水一样多。(3)教师将等量的两个杯子装满水,并提问:“现在两个杯子里的水一样多。”教师将其中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一个大水杯里,并提问:“倒入大杯的水和没倒的这杯水,哪个多?哪个少?”“为什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用幼儿说的方法证明。请为大班幼儿设计一个“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的教学活动。(简答题)(1)教学活动设计应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2)活动设计应做到①提供幼儿学习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和学习量的特征。②通过幼儿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引导幼儿学习,促进幼儿发展。引导幼儿进行排序活动★★★举例说明如何引导幼儿进行排序活动。(简答题)(1)幼儿在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列顺序时,首先要比较物体之间量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才能按物体的差异排序。(2)对于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教师应针对他们的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3)在幼儿按量的差异进行排列顺序时,教师应让幼儿了解以下规则:要确定排列方向;要明确排列的起始线。(4)幼儿在学习按一定的规律排序时,教师可通过提供范例,让幼儿接着往下排。(5)在幼儿按量的差异进行排列顺序时,教师应注意让幼儿在排序过程中感知与体验量的相对性。要点★★★★简述学前儿童量的概念的教育要点。(简答题)(1)提供操作材料,让儿童在操作中感知和比较物体量的特点。(2)引导幼儿学习排序的方法。(3)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比较物体量的差异。(4)引导幼儿感知和体验量的守恒。(5)引导幼儿学习自然测量的方法。提供幼儿学习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和比较物体量的特征幼儿对物体量的认识,最初不是通过测量的方法,而是通过各种感官感知到物体量的特征。量的守恒★★★★如何引导幼儿感知和体验量的守恒?(简答题)(1)运用变式进行教育。(2)教师提供两份同等量的物体,引导幼儿进行守恒判断。(3)利用数来表示量的守恒。幼儿阶段量的守恒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长度守恒、面积守恒、容积守恒、体积守恒。引导幼儿学的方法★★简述引导幼儿学习自然的测量的方法。(简答题)幼儿学习测量采用的是自然测量的方法。自然测量是指不用标准的测量工具,而用各种自然物做工具进行测量。自然测量是指不用标准的测量工具,而用各种自然物做工具进行测量。如用小棍、筷子、瓶子、脚步等进行测量。引导幼儿学习排序的方法★★★简述引导幼儿学习排序的方法。(简答题)(1)幼儿在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列顺序时,首先要比较物体之间量的差异。(2)对于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教师应针对他们的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3)在幼儿按量的差异进行排列顺序时,教师应让幼儿了解以下规则:要确定排列方向;要明确排列的起始线。(4)幼儿在学习按一定的规律排序时,教师可通过提供范例,让幼儿接着往下排。(5)在幼儿按量的差异进行排列顺序时,教师应注意让幼儿在排序过程中感知与体验量的相对性。排序活动★★★★★学前儿童的几种排序活动(简答题)1.按规则排序:按物体的外部特征,有规律地交替顺序,如按形状、颜色、大小排序。2.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按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厚薄等顺序。3按数量和数排序:如圆点卡片、实物卡片顺序、数字卡片顺序。量的概念教育的指导要点★★简述学前儿童量的概念教育的指导要点。(简答题)(1)提供幼儿学习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和比较物体量的特征(2)引导幼儿学习排序的方法(3)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比较物体量的差异和学习排序(4)引导幼儿感知和体验量的守恒(5)引导幼儿学习自然的测量的方法第十章学前儿童初步空间和时间概念的发展和教育节知识点名称主观题第一前儿童初步空念的发展和教育空间概念发展的年龄特点★★简述学前儿童空间概念发展的年龄特点(简答题)(1)小班:儿童能够辨别上下,开始学习辨别前后。(2)中班:儿童能辨前后,并且开始学习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3)大班:能正确辨别上下前后,但不能完全做到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更不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空间方位概念具有相对性、可变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学前儿童理解初步的空★★★★如何引导学前儿童理解初步的空间概念?(简答题)(1)帮助儿童学习并理解方位词的意义。(2)充分利用儿童的身体和身体动作。(3)以儿童的实际生活情景为素材,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教育儿童认识空间。(4)鼓励儿童观察、预测和描述物体的空间关系,关于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