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生物因素与健康_第1页
社会、心理、生物因素与健康_第2页
社会、心理、生物因素与健康_第3页
社会、心理、生物因素与健康_第4页
社会、心理、生物因素与健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行为与健康PAGEPAGE7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人类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一、概况介绍世界上存在有许多不利于人们健康的因素,人类每天都暴露于这些因素中,长期下去超过机体的耐受,就会导致疾病,从而影响我们正常的生活。目前,由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得到了越来越有效的控制,影响人类死亡的疾病谱随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些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意外猝死等逐渐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1]。慢病,在WHO(世界卫生组织)叫做非传染性疾病,我国卫生部称它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NCD),它主要包括: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一系列不能传染且长期不能自愈疾病[2]。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变化和居民生活方式转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和死亡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严重公共卫生问题,目前NCD的发病和死亡呈上升趋势[3],NCD成为全世界致死和致残首位死因[4]。它具有以下特点:属于常见病、多发病;发病隐匿,潜伏期长;多因素致病,一果多因;一体多病,一因多果,相互关联,共同依存,骨牌效应;增长幅度加快,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它能够造成一系列对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方面的损害:主要是造成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易造成伤残,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医疗费用极其昂贵,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根据对中国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其构成的统计来看,在中国大陆由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占比越来越重,从1990年的22%增长到了2008年的27%;其次是心脏病,致死人数占死亡人数的比重也由1990年的16%上升到了2008年的近20%。脑血管病致死占比虽然由1990年的第二位降低到2008年的第三位,但致死人数占比仍高达19.62%。呼吸、消化、损伤和中毒等致死占比较大的疾病导致死亡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致死人数占比则由1990年的1.74%上升到2008年的3.34%,呈快速上升的趋势。(见图1)再来关注各种慢性疾病的患病率情况。循环系统疾病成为患病率最高的病种,每千人就有85.5个患循环系统疾病的病人,其中高血压病人54.9个、心脏病患者17.6人、脑血管病患者9.7人。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患者患病率位居第二,达到每千人31个患者,其中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就占到每千人10.2个。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发病率位居第三,为每千人24.5人,其患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呼吸系统患者发病率排第四,为每千人14.7个,患病率也呈逐年下降趋势,然而肺癌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第一致死恶性肿瘤病种。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的患者增长很快,每千人患病率由1993年的3.1上升到了2008年的12.9,其中患糖尿病的病人由每千人1.9飞速上升至10.7人。(见图2)图1图1图图2卫生部2008年29日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居民死亡原因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和不同区域死亡率差异较为明显,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导致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病因,其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比例已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76.5%上升到82.5%。由此可见,慢性病是人类面临的一个棘手又亟待解决的问题[5]。二、因素分析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目前我们在讨论的医学模式都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模式把人看成一个多层级、完整的连续体,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强调同时考虑生物、心理、社会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以及目前主流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我们就将导致慢性病的因素分为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生物因素三个方面来讨论。一、社会因素1.环境污染(1).空气污染:空气中弥漫着各种气体、粉尘、颗粒,对人体是有害处的,例如:汽车尾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硫被吸入后会造成呼吸道的损害,长期进行下去就发展成肺部的病变,造成肺部的慢性疾病进而还会影响到心脏的功能;(2).水污染:被污染的水中含各种有毒物质,人饮用了净化不到位含有污染物的水就有可能将致癌物质摄入体内,造成各种肿瘤性疾病;(3).噪声污染:噪声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噪声能使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长期在噪声中生活的人,患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机率就会增大。再次,噪声对听力也会影响,突然增大的噪声可使人产生耳鸣、暂时性听力丧失,长期持续的噪声影响,可使人听觉敏感性降低,引起听力下降。最后,噪声还可引起人的免疫力下降,长期睡眠不足,情绪不稳定,人的自身免疫力就会降低,病毒容易入侵,从而引起疾病[6];(4).臭氧层空洞:过量的暴露于紫外线中会导致皮肤癌;2.饮食结构的改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物有了更多的选择,饮食甚至已经发展成一种潮流文化。然而,选择过多会使得人们饮食的搭配上显得很不合理,多数情况下人们的选择超过了人体所需要摄入的能量。美国快餐向全世界的渗透更加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人体开始变得肥胖,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接踵而至。此外,由于生活上的压力,人们会选择暴饮暴食来找寻慰藉。还有的人特别是女性为了保持身材,盲目地节食甚至绝食。近年来,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我国分别于1959年、1982年、1992年、2002年进行了4次全国居民营养健康调查。2005年7月下旬,我国首次发布《中国居民营养膳食与营养状况变迁》系列报告显示,我国居民营养膳食状况明显改变,1961年至2000年,世界各国人均肉食摄入量增加了两倍,而我国增加了十倍!1992年,肉食为国人提供的能量比例是15.2%,2002年是19.2%。城市居民每天人均水果消费量由1992年的80多g下降到2002年的不足70g,蔬菜的人均消费量由319.3g下降到251.9g。已经远离《膳食结构金字塔》推荐标准,即水果消费量100~200g,蔬菜400~500g。谷物食品消费量呈明显下降的趋势,从1992年的593.8g下降至2002年的471.5g;豆类和奶类消费量呈上升趋势,分别从8.1g、14.9g增长至11.8g、26.3g,但距离营养学会推荐标准36g、45g还有一定差距。与此同时,居民中各种“富贵病”明显上升,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逐年增多。也就是说,居民膳食营养结构明显优化,但也存在某些不良倾向[7]。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导致了以上这些不健康的饮食行为,以至于成为得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正所谓病从口入,慢性病也不例外;3.生活节奏加快目前社会发展的节奏很快,白天车水马龙、夜晚灯火霓虹。要不甘落后,在工作和学习方面,人们给自己施加了很大压力。这种社会因素与慢性病心理因素的形成有着很直接的关系,人类承受的负荷导致身心失调,同时酝酿着严重的慢性病。4.高科技的不当的利用现在科技很发达,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时也会面临科技对健康的威胁。例如:农药的过度使用,装修的富丽堂皇的房屋里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等一些列引起机体癌变的现象。5.经济水平不均衡、贫富差距大、医疗保健保障不到位根据2008年12月零点调查和指标数据网与哈佛有关机构合作完成的《中国居民评价政府及政府公共服务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卫生资源分配中的不公平不仅仅体现在医疗保险覆盖率上,在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内也是存在的。城镇内部不同群体占有的卫生资源是不一样的。大量的医疗补贴给了少数富人而不是城市中的贫民。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在规则设计上存在着内在的缺陷,使得利益分配、成本分摊、风险负担等方面都欠缺公平性,资源分配极不合理。这就使得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失去了作为财富再分配的最重要方式与手段的作用,甚至还成了分配不公平的放大器。对于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而言,当然无法以平等主体的身份享受医疗保障权益[8]。不均衡发展的经济使得贫富差距明显,从而医疗卫生资源分布存在很大的不公平性。低收入人群即使是小病也拿不出钱来医治,长期拖延使其发展为慢性疾病,直至丧失劳动力。另外,有些基础疾病的筛查工作不够完善到位,出现漏诊、误诊,使得疾病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从而发展成慢性。6.可持续发展观念淡薄,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对可持续发展的忽视,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相当于给自己创造了很多暴露于慢性疾病危险因素的机会。7.文化因素文化对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包括人群的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等方面。据“圣保罗页报”(Folha)报导,两项国际研究结论指出,宗教信仰可预防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美国医师花了30年时间,追踪6500名无肥胖、吸毒危险因素成人的心血管健康情况,发现有某种宗教信仰而死于心脏疾病的人数较少。另一项研究是由美国杜克大学(DukeUniversity)针对3963人进行的调查,结果指出,阅读宗教书籍、祷告或参加宗教聚会,减少罹患高血压40%的机率。二、心理因素人们每天在经历的生活事件是应激原,可以引发情绪的变化。通过下丘脑-垂体-激素轴的作用影响各系统的功能,引起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当慢性应激原持续存在,负性的情感反应在一段时间内未能解除,就会在相应的系统器官造成不可逆的功能损害,最后发展为各种疾病,由其以慢性病的发生最为显著。引起慢性疾病的心理因素归纳为以下几条:消极性格性格对机体应对外界刺激时的反应和调节有很重要的影响。例如:目前有“癌症性格”这一说法,它是指因为精神抑郁等消极情绪长期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造成自主神经功能和内分泌功能的失调,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了抑制,癌细胞突破免疫系统的防御,形成癌症。美国学者观察和分析了1300名医科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和健康状况后发现,凡与他人较疏远或易惹是生非的人,比正常人更容易罹患消化系统和淋巴系统癌症,调查还显示那些性格忧郁,感情不外露的学生患癌的危险性比性格开朗的学生高出15倍。法国一位心理学家曾对1000人进行了一项与上述内容类似的历时10年得调查研究,结果与美国学者的观察分析相仿。他认为,93%的癌症患者的病因与他们内向的性格有关[9]。2.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现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很冷漠甚至是紧张。这样的气氛让人总是处于一种高度应激的状态,这些都是患的高危因素。3.物质依赖人们每天都要应对许多的生活事件,人们为了排遣压力,就选择不良嗜好来找寻慰藉。如抽烟喝酒、吸食毒品、上网成瘾、看色情片恐怖片等。即使知道这些行为时对健康不利的,但还是战胜不了自己的心魔而让自己长期处在患慢性疾病的高危因素中,直至疾病发生的一天。4.家庭因素(独生子女,父母离异、丧偶)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性格和健康生活习惯的建立是很重要的。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国内家庭里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性格上不易独立,易变得自私和孤立。现在离婚率也在逐年上升,给后代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心理阴影。美国精神病学家编制了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其中丧偶事件对个体心理刺激强度最强。Framingham资料显示,丧偶人群的高血压发生率高于配偶健在者。此外,家庭不仅是导致疾病的因素,同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有很直接的联系。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单位,家庭是一个具有密切情感接触的团体,每个人的健康都需要和谐的环境,良好的睡眠,合理营养及正常的情感交泄,而家庭是最好的休养所,对病患战胜疾病,早日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需要一个长期的治疗场所,家庭成员给予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经济上关心与支持,可激励患者消除疾病带来的苦闷,干预其遵医行为提高患者遵医率[10]。三、生物因素(一)、内在因素1.体质下降、体抗力降低、耐受力降低在所有的生理因素中,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也是目前社会上很突出的一个问题,人群普遍抵抗力降低,过度地依赖与空调、暖器这些调节室温的机器,让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此外,肥胖现在也是很严重的一个问题。大量研究表明,腹型肥胖不仅是代谢综合征(MS)的基本特征,也是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腹型肥胖时,常伴有内脏脂肪大量堆积,其分泌的众多炎症介质、细胞和脂肪因子在心血管和代谢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11-12];睡眠缺乏、失眠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竞争的激烈,各种矛盾日益增多以及家庭的不稳定,使人们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从而导致失眠和睡眠不足。睡眠不足会影响到中枢系统的功能,从而对神经所支配的脏器有所影响。同时,失眠会使人负面情绪比较严重,削弱免疫系统的功能。3.衰老衰老是人所不可避免的,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的整体功能必定会下降,从而使得人体易患更重疾病,有慢性病基础的更容易随着衰老而发生病情的恶化;4.遗传与不安全妊娠由于亲代遗传,或在出生前接触到致突变因素的作用(如高龄妊娠),则出身的后代就可能体质较弱,容易患慢性疾病;5.女性更年期这一点是特别针对女性所提出的,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女性心血管系统、脂代谢、骨代谢都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免疫力降低。此时妇女的高血压、冠心病、骨折、肿瘤的发生率提高。(二)、外在因素人体许多慢性飞传染性疾病的产生是与外界的生物因素(细菌、真菌、病毒等)有关的,例如AIDS,HIV本身并没有导致癌症的能力,但是其明显地削弱了人体的免疫系统的功能,使人体易罹患癌症,往往艾滋病病人都是死于各种并发症的。又例如宫颈癌的发生与人乳头瘤状病毒、单纯包疹病毒等生物病原体相关。此外,病原体对外界干扰的耐受能力在不断提高,使得人体的易患性也增加。总的来说,慢性病就是在社会、心理、生物三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发展的。三个因素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使得慢性疾病难以根治,对个体和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生物生物为了防止罹患慢性疾病应该做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健康,保证充足的睡眠,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增强锻炼等;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保持积极乐观,宽容大度,避免形成A型性格;政府的支持:增加基础疾病筛查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和医疗保健制度相信只要人们能够很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