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产地规则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_第1页
论产地规则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_第2页
论产地规则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_第3页
论产地规则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_第4页
论产地规则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产地规则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规则的因由:国际生产分割程度的提高以及对制度的推行原产地规则是指为确定货物的原产地而通常适用的法律法规和规则的总称,通常被称为“商品经济国籍”。原产地规则的产生与存在与各国政府对于非关税壁垒措施(反倾销、保障措施以及补贴等临时性保护措施)的运用以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区域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区或关税同盟)扩张的浪潮息息相关。原产地规则本身是用于实施歧视性的贸易政策,进行贸易统计数据的汇编以及标志商品产地的一个无争议的、中性化的贸易政策工具。原产地规则作为一个无争议的、中性化的贸易政策工具的前提在于产品的零部件的生产及其组装主要局限于一国实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国际生产分割(intenationalfragmentationofproduction)已成为生产国际化的主要实现形式,原产地规则往往被用作一种极为有效的贸易保护工具。因为,国际生产分割意味着产品生产的不同阶段在国际间高度分离,国际贸易产品中包含着在一个以上的国家实现价值增值过程的比例越来越大(某一最终产品的零部件往往来自多个国家),甚至价值增值过程不是在最终实现“实质性改变”(substantialtransformation)的国家进行的比例越来越大。在此情形下,关于产品的原产地就没有唯一准确的定义,相反,对于一个产品的原产地的决定过程往往在技术上是不客观的且是受政策影响的,原产地规则从而被巧妙地用于贸易保护,其中,优惠性原产地规则由于其判定标准的随意性、操作的复杂性以及运用中的重叠性更容易被用作贸易壁垒。在国际生产分割成为当今生产国际化的主要实现形式的背景下,原产地规则之所以能被用作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根据J.Bhagwati(1991)定义的“一致性贸易保护主义原则”(TheLawofConstantProtectionism),当一种贸易保护工具的作用被削减后,另一种贸易保护工具会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当一种贸易保护的路径受到限制,贸易保护主义者会寻求其他路径。在关税及传统非关税壁垒作用日益减小的背景下,限制性原产地规则逐渐成为一种替代传统非关税壁垒的新的贸易保护工具。第二,国际生产分割程度的加深使得产品原产地的界定变得困难且具有随意性。表现在:(1)过于严格地定义的优惠性原产地规则(preferentialrulesoforigin)将会把在本应享受优惠待遇的国家(favoredcountry)最后经历实质性加工的产品排除在关税优惠之外。若一项严格的优惠性原产地规则所要求的在当地实现“实质性改变”的比例要更大一些,则它可以用作歧视性的贸易限制的政策工具。(2)过于宽泛地定义的非优惠性原产地规则(non-preferentialrulesoforigin)将会把针对特定国家的贸易限制措施延伸到在本应免受贸易限制的第三国经历实质性加工的产品之上。(3)在区域自由贸易协定扩张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可能同时是一个以上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成员国,但它会针对不同的区域贸易协定实行不同的原产地规则或不同的规则组合(combinationsofrules)。第三,GAT/WTO没有对原产地规则尤其是优惠性原产地规则做出相应的约束和规范。尽管乌拉圭回合达成了第一个多边《原产地规则协议》,以规范非优惠性原产地规则。但是,优惠性原产地规则目前仍未纳入任何多边体系,而是以一个非约束的共同宣言形式(non-bindingcommondeclaration)列入WTO《原产地规则协议》的附件(各国在乌拉圭回合中未能就优惠性原产地规则达成协议)。因此,在制定用于判定产品是否具有资格享受优惠性贸易待遇的原产地规则(即优惠性原产地规则)方面,各国仍有很大的随意性。原产地规则定义的灵活性也为游说集团提供了利用它为实行贸易保护而规定十分严格应用标准的筹码。例如,“实质性改变发生地”标准很容易由“实质性转变的最后发生地”转换为“最重要的加工程序(mostsignificantprocessing)发生地”,这就要求出口商、进口商或生产商提供大量的实际数据来证明“实质性加工”所发生的区位。此种耗时耗力的要求无疑增加了决定原产地的成本,使原产地规则变得复杂且严格。本文试图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说明在国际生产分割(一个包含多生产阶段的连续的产品生产过程分散于不同国家进行)条件下优惠性原产地规则的扭曲效应(如前所述,优惠性原产地规则更容易被用作贸易保护工具,且优惠性原产地规则目前尚未纳入任何多边体系,因此本文着重分析优惠性原产地规则的扭曲效应),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原产地规则的改革与协调的建议。二、生产阶段在三个国家的分割由于原产地规则是用来判定一个产品是否可以享受优惠待遇,因而常常是生产者进行生产决策的战略变量,为了取得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原产地地位从而获取关税优惠,生产者往往会调整其生产过程和投入品的选择,例如将生产过程的某些环节转移到某一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此种生产的调整往往是无效率的。这里使用一个修正的Dixit-Grossman模型(DixitandGrossman,1982)来说明原产地规则的生产扭曲效应,即假定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包含一系列连续的垂直生产阶段,每个生产阶段都有价值增值,这些生产阶段可以根据递增的劳动密集度来排列,并将其指数化为z,z∈,0表示第一个生产阶段,1表示最终产品的生产阶段,每个生产阶段的生产成本是线性的。假定存在三个国家(国家1、国家2、国家3),每个国家不同的要素比例使它们各自在某些生产阶段具有成本优势,分别以C1(z)、C2(z)、C3(z)表示每个国家在每个生产阶段的生产成本,则每个国家生产最终产品的单位成本为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竞争使得全球生产成本达到最小化,在所有国家所有阶段都实行自由贸易的体制下,生产在上述三个国家的配置情况为(2)式的解(生产成本最小化时的解):其中,Ri表示在每个国家进行的生产阶段的范围。这样,所有的生产阶段在三个国家被分割开来,在每个国家进行的生产阶段都是其有成本优势的生产阶段。在非自由贸易体制下,生产在三个国家配置情况为(3)式的解:其中,Di(z)表示包含对进口的中间产品征收关税的生产成本(由此我们可以考虑贸易政策变化所产生的效应)。假定成本函数Ci(z)是线性的,生产在三个国家配置情况为(4)式的解(生产在3个国家的配置情况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生产阶段0-在国家1实现,国家1将中间产品出口到国家2;生产阶段在国家2实现,国家2又将中间产品出口到国家3;生产阶段-l在国家3实现,上标“FT”表示自由贸易的均衡,即(边界生产阶段)表示商品生产的单位成本在国家1和国家2是相等的。同样,(边界生产阶段)表示国家2和国家3商品生产的单位成本是相等的。现在考虑存在关税时生产的配置情况。假定国家1、2、3对中间产品的进口分别征收t1,t2和t3的关税,在此情形之下,生产阶段在三个国家的分割情况为(5)式的解(生产在3个国家的配置情况如图2所示):图中实线表示自由贸易下的成本函数,虚线表示征收关税后的成本函数,两个边界生产阶段现变为(存在贸易扭曲时的边际生产阶段),征收关税后意味着国家1的生产成本相对于国家2而言提高了,国家1和2相对于国家3而言成本也提高了,其效应是使边际生产阶段向上游移动,如图中箭头所示,从而在国家1实现的生产阶段减少了,在国家2和3实现的生产阶段增多了。现在考虑国家2和国家3组成一个自由贸易区(FTA)且采用原产地规则的情形,此时,对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而言,如果满足原产地规则,则相互间不征收任何关税,但对于区外成员仍保留关税,即上述t1,t2仍保持不变。国家3的海关在此时会计算进口产品在自由贸易区内的增值百分比(这里假设原产地规则采用增值百分比计算,即VROO∈(0,1))以判定进口产品是否享受关税优惠待遇。此时生产在三国的配置情况为(5)式加上约束条件的解:否则(其中为MFN税率)假定FTA(2,3)实行严格的原产地规则(实际上,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都实行极为严格的原产地规则,以达到吸引外资或扩大反倾销实施的目的),即总有(6a)式成立,则要满足原产地规则就必需增加在自由贸易区的增值比例,生产者必须通过调整在国家2实现的两个边界生产阶段,即把边界生产阶段向上游调整,把边界生产阶段向下游调整。也就是说,获得更高的FTA增值比例的方法是将生产在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以及非成员国之间重新调整,这样在国家2实现的生产阶段增加了,而国家3以及非成员国1实现的生产阶段减少了(生产阶段在三个国家的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很明显,FTA(2,3)实行严格的原产地规则将引致生产向FTA成员国转移(此例中为国家2),可以预期国家2会吸引更多的来自区外和区内的规避贸易壁垒型FDI,因为严格的原产地规则实质上起到了促进FDI流入的作用。实际中,欧盟针对集成电路、录像机、汽车等产品实行特殊的“当地含量要求”,起到了促进第三国公司在欧盟内作高水平投资的作用。北美自由贸易区针对汽车实行的苛刻的当地含量标准(高达62.5%),起到了促使日本以及欧洲厂商在墨西哥投资设厂的作用。将生产自区外成员国家1转移到区内国家2,本质上是一种无效率的贸易转移效应,因为国家1的生产商实际上牺牲了其在本国生产的比较优势而增加在国家2进行中间产品的生产与加工的数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2的中间产品生产者将会被替代;将生产活动从区内成员国家3转移到国家2,也是一种无效率的生产转移,即贸易回归效应(traderegression),也是生产扭曲效应的典型形式。以上就是优惠性原产地规则的生产扭曲效应。三、地方法规的改革与协调(一)关于土地秩序改革的主要观点国际经济学界关于原产地规则改革的观点主要集中于商品原产地的判定标准上,主要观点有如下几种:1.价值增值关税率当某一最终产品的所有价值增值过程完全在一国实现时,界定该产品的原产地十分直观。例如,对于来自j国的产品i征收的关税ti要么为ti(当j国不是区域贸易协定的成员时),要么为O(当j国是区域贸易协定的成员时)。当产品生产的价值增值过程在国际间被分割,不同国家完成该产品生产的不同价值增值过程而进行贸易的却是包含来自不同国家的零部件的最终产品。考虑到这一事实,Lloyd,P.J.(2001)提出了一个所谓“价值增值关税率”的概念,即对于一个来自自由贸易区外的商品,对其征收的关税税基不是基于该进口产品的价格而是基于在自由贸易区外价值增值的比例。该比例在区间之间变化。例如,对于商品i,令Vi以及分别表示自由贸易区内以及自由贸易区外的增值比例,对该产品征收的关税税率为:其中,ti为最惠国关税率。可被称作增值关税率。根据“价值增值关税率”来实施原产地规则的方法能够避免现有原产地规则的随意性,因为它不像“价值增值百分比”标准以及“关税税目改变”标准那样要求选择一个参数。当参数标准设置过低时,原产地规则也就不具有约束功能。2.基本成本和立法方法LokSangHo(1998)指出,对于一个“全球产品”(globalproduct)规定单一的原产国是不合现实的,他提出应基于不同国家的不同生产阶段的价值增值对于一个“全球产品”指定“多原产国”。此种“多原产国”方法要求最终产品的消费国一次性支付关税,对用于进一步加工并再出口的中间产品的进口免征关税。假定产品X的生产包括分别在国家A、B、C进行的三个生产阶段,在这三个国家的价值增值分别为a、b、c,D国进口并消费最终产品X,进口价格为P,则P=a+b+c;假定国家B和C对于进口的中间产品不征任何关税,而国家D对于来自A、B、C的产品X分别征收Ta、Tb、Tc的关税,此时我们可以认定该产品来自A、B、C三国,对其征收的关税总额为:Taa+Tbb+Tcc。若国家C与D属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而国家A与B为非成员国时,此时D国存在两种关税,即Tf(对于成员国的关税率,为0)和Tnf(对于非成员国的关税率),则对X征收的关税总额变为:Tnf×(a+b)。上述方法提供了一个客观描述产品原产地的途径。它具有可操作性,因为中间产品的进口商有足够的动机来申报或确认包含在出口产品中的中间产品的再出口部分,以便获得关税减免。消费者可以通过《全球商品目录表》来识别特定商品根据增值百分比排序的原产国,它比传统的单一的“某国制造”的标签包含的信息更明确。然而,当一个产品的生产包括三个以上的生产阶段且涉及到三个以上的国家时,将“多原产国”(MCO)方法在实际中运用则要复杂一些,在列出三个最重要的价值增值国(threetopvalue-addedcountries)的同时,还应给出“其他国家”(othercountries)目录。3.统一使用、可度量的标准MosheHirsch(2002)提出以当地含量标准来判定原产地。他认为,由于现行原产地规则多采用三种标准(关税税目改变标准、当地含量标准以及特定加工工序标准)或结合使用三种标准来判定所谓“实质性改变”,是用三种标准之一或结合使用三种标准造成了识别或比较不同的双边或区域自由贸易安排所应用的原产地规则的贸易限制程度(extentofrestrictiveness)的困难。鉴于此,应使用统一的、可度量的并且标示贸易限制程度的标准来判定原产地。由于当地含量标准基于百分比标准来测算,具有可度量性和可比性,而关税税目变更标准以及技术标准几乎没有显示贸易限制程度,因而统一使用当地含量标准来判定原产地是最好的选择。MosheHirsch(2002)指出,将关税税目变更标准以及技术标准转化为当地含量百分比标准同1994年《农产品协议》所规定的“关税化”过程(“tariffication”process)是一致的。他的观点实质上强调的是将原产地规则的判定标准“关税化”以提高原产地规则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二)地方法规的改革与协调1.非优惠性原产地规则的可预见性尽管非优惠性原产地规则已纳入WTO的法律框架,但由于原产地定义的灵活性及其判定标准的重叠性和复杂性,原产地规则往往被用于多个涉及贸易保护的领域,如反倾销规避、政府采购等,起到了实际的贸易保护作用。例如,欧盟频繁运用反倾销反规避措施实施的贸易保护中,复杂的欧盟原产地规则扮演了重要角色。耐人寻味的是,尽管GATT/WTO专家小组否定欧盟反规避立法的合法性,但通过原产地规则实施反规避措施,征收反倾销税并不在违法之列。欧盟根据原产地规则,也就是根据“实质性改变”标准判定哪些零部件原产于被征收反倾销税的出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