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朝谏礼仪的历史演变
一朱大韶与万斯巡逻,包括巡逻和巡逻,是五种仪式的宾客仪式。唐朝建立了周朝,并定期向周天子致敬。其目的,《礼记·祭义》云:“朝觐,所以教诸侯之臣也”。《礼记·经解》云:“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礼记·乐记》云:“朝觐,然后诸侯知所以臣”。《礼记·中庸》云:“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大戴礼记·朝事》则认为:“天子之所以明章著此义者,以朝、聘之礼。……及其将币也,公于上等,所以别贵贱、字尊卑也。奠圭降拜,升,成拜,明臣礼也。奉国地所出重物而献之,明臣职也。”实际上,就是周王室通过定期觐见的礼仪,让诸侯潜移默化地理解和牢记自己与周王的臣属关系,并履行应尽的缴纳贡赋的义务。朝觐,自古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解释:1.认为朝觐是在不同的时间进行的礼仪,《周礼·春官·大宗伯》云:“春见曰朝……秋见曰觐”;2.认为朝觐是天子与诸侯在礼仪中的场合、位置不同,《礼记·曲礼》云:“天子当依而立,诸侯北面而见天子曰觐;天子当宁而立,诸公东面,诸侯西面曰朝”;3.认为朝觐是仪式的内容不同,《周礼·秋官·大行人》云:“春朝诸侯而图天下之事,秋觐以比邦国之功”;4.认为朝礼是诸侯至成周行之,觐礼是周天子巡守时行之,《礼记·王制》云:“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好辟。命典礼考时月,定日,同律、礼、乐、制度、衣服,正之。山川神祗有不举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君绌以爵;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为畔,畔者,君讨。有功于民者,加地进律”;5.认为朝觐二者之区别在于礼仪的省、备,《仪礼·觐礼》注疏引郑玄《目录》云:“觐,见也,诸侯秋见天子之礼。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朝、宗礼备,觐、遇礼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清人朱大韶在详细考证之后,认为:朝与觐,本意均是见,二者并无区别,“古无当宁而朝诸侯之礼,朝与觐通称,故《觐经》(即《仪礼·觐礼》——笔者)云:‘诸侯前朝’;又云:‘乘墨车,孤、以朝’。《秋官·大行人》疏引《郑志》云:‘朝觐,四时通称,故《觐礼》亦云朝是也”(P834)。清人万斯大则指出:“朝礼有二:有相见之朝,则天子、诸侯曰视朝(路门外之治朝也,《玉藻》谓之内朝,对库门外之外朝言也。《文王世子》以路寝庭朝为内朝,路门外治朝为外朝),与群众相见是也,在《周礼》司士掌之;有朝觐之朝,则诸侯六年一朝天子是也”(《周书》“六年,五服一朝”),在《仪礼》则《觐礼》详之。朝觐之朝,王当依南面立(庙中户牖之间),诸侯北面再拜稽首,义主于敬也。相见之朝,王当宁南面立(门屏之间),诸臣东、西、北面(《司士》云:“三公北面,孤东向,卿大夫西面。”),相揖而退(《司士》云:“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义主于交也(《易》曰:“上下交。”)。故觐礼唯行于王,而朝礼通行于上下。君臣相见曰朝,宾主相见亦得言朝”(P1132)。细绎诸说,我们认为朱大韶与万斯大的看法是比较可取的。即朝礼和觐礼并无区别,二者均是指朝觐之礼,也就是诸侯至京师觐见周天子时,在宗庙中举行的礼仪。虽然杨向奎先生曾否定此说,但因他并未举出详细而有力的证据,因而显得过于武断(P314),所以笔者仍宗此说。依万斯大说,朝礼有二:一为天子、诸侯每日在治朝举行的会见群臣的“朝议”;一为诸侯定期赴成周在宗庙举行的觐见周天子的“朝觐”,所以既可称为“朝”,又可称为“觐”,也可合称“朝觐”。朝议与朝觐的区别在于:1.举行仪式的地点不同,一在治朝,一在宗庙;2.参与仪式的人员不同,一为周王与诸卿大夫、或诸侯与诸卿大夫,一为周王与畿外诸侯;3.仪式的礼仪不同,一为相揖而退,一为再拜稽首;4.举行的频率不同,一为每日举行,一为定期觐见。正是因为朝礼与觐礼实际为一,加之朝礼有二,所以《仪礼》一书仅有《觐礼》,而无朝礼。他进而提出:“故觐礼唯行于王,而朝礼通于上下。君臣相见曰朝,宾主相见亦得言朝”。验之春秋史实,其言不谬。如隐公四年,卫州吁弑桓公篡位,但“未能和其民”。石厚问石■如何能使州吁定其位。石■曰:“王觐为可”,并出计:“朝陈使请”。于王曰觐,于陈曰朝,可见觐仅用于王,朝则应用范围更广些。这也正是春秋时期小国君主晋见大国国君、一般诸侯晋见霸主均称为“朝”的原因所在。《礼记·明堂位》云:“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则证明朝觐之礼的确是在宗庙中举行的。朝觐之礼,据《仪礼·觐礼》,其主要程式如下:(1)郊劳;(2)赐舍;(3)戒期;(4)受次;(5)释币;(6)觐见;(7)授玉;(8)三享;(9)告听事;(10)天子亲劳;(11)天子赐车服;(12)飨礼。其间,诸侯还要随同天子在郊祭祀日月、山川、方明等。整个过程揖让进退,繁复之极。《诗经·大雅·韩奕》描述了韩侯朝觐周王的整个过程,“四牡奕奕,孔修且张。韩侯入觐,以其介圭,入觐于王。王锡韩侯:淑■绥章,簟■错衡;玄衮赤舄,钩膺镂锡;■■浅■,■革金厄。韩侯出祖,出宿于屠。显父饯之,清酒百壶。其■维何?■鳖鲜鱼。其蔌维何?维■及蒲。其赠维何?乘马路车。笾豆有且,侯氏燕胥”。谈到了觐见、授玉、赐车服、飨礼等仪式。《诗经·小雅·采菽》则叙述了诸侯朝见周天子时受赏赐的情况,“采菽采菽,筐之■之。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虽无予之,路车乘马。又何予之?玄衮及黼。”谈到了赐车服。诸侯朝觐天子,具体接待工作由大行人和小行人负责。《周礼·秋官·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凡诸侯之王事,辨其位,正其等,协其礼,宾(摈)而见之”。孔颖达疏:“王事,谓诸侯朝王之事”。《周礼·秋官·小行人》“凡诸侯入王,则逆劳于畿。及郊劳、目氐馆、将币,为承而摈”。大行人属下之司仪、掌客、掌讶等职则协助完成接待工作。而入觐诸侯则带有介(副使)辅助其行礼。据《周礼·秋官·大行人》上公九介,侯伯七介,子男五介。《大戴礼记·朝事》则为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虽然事实未必如此,但直到春秋时诸侯朝觐仍有介,因而证明介是存在的。如《左传》昭公七年,“公如楚。郑伯劳于师之梁。孟僖子为介,不能相仪。及楚,不能答郊劳”。二西汉朝/侯服制度西周时期,王室依靠自己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来控制诸侯,《国语·周语上》云:“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孟子·告子下》则云:“一不朝,则贬其爵;二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在王室的强大压力下,诸侯定期朝觐。关于诸侯朝觐的期限,《尚书·周官》云:“六年,五服一朝”。注云:“五服,侯、甸、男、采、卫,六年一朝会京师”。虽然此篇有学者认为是伪书,但顾颉刚先生认为:“甸服也,侯服也,要服也,皆古代所实有”(P4)。则此条记载概有所本。《国语·鲁语上》鲁曹刿云:“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礼记·王制》云:“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综合分析诸说,笔者认为:诸侯朝觐天子的期限是五年。在朝觐时,诸侯除须携带玉帛、马匹等举行礼仪时所需物品外,还要携带大量的本国特产作为贡品,献给周天子。《周礼·秋官·大行人》、《逸周书·王会解》都曾谈及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及蕃国各自进贡的不同物品。如楚国依周制就须进贡“苞茅”(《左传》僖公四年。后凡引《左传》,仅标记年代——笔者)。西周朝觐不仅见于文献,且见诸铜器铭文。《■(燕)侯旨鼎》:“■侯旨初见事于宗周,王赏旨贝廿朋,用乍宝尊彝”;《召圜器》:“佳十又二月初吉丁卯,召启进事,走事皇辟君,休王自壳吏赏毕土方五十里,召弗敢望王休异,用乍出欠宫旅彝”。陈梦家先生认为:“‘启进事’犹《燕侯旨鼎》的‘初见事’”。笔者以为此即诸侯嗣位后初次朝觐周天子。而《作册■卣》:“佳公大史见服于宗周年……公大史咸见服于辟王”,陈梦家先生认为:“‘见服’与‘咸见服’是一事,谓在宗周见服于王”。唐兰先生则明确指出是:“到宗周朝见纳贡”(P326)。但是,随着西周统治者的昏庸和政治的日趋混乱,“诸侯不享”(P13)和“不睦”(P23)的事情不断发生。虽然在王室的讨伐和重压下,局面得以维持,但是诸侯的离心倾向已初露端倪。进入春秋时期以后,王室衰微,逐渐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权,诸侯“不正”(隐公九年)、“不朝”(桓公五年)之事频繁发生。《春秋》一书在二百四十二年的记事中,共记有诸侯朝事108次,但朝王的仅有鲁、郑、晋、虢、齐五国诸侯7次。正如清人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卷十七·春秋宾礼表序》所云:“东迁之后,王政不纲,诸侯放恣。于是列邦不修朝觐之礼,而天王且下聘矣,归■矣,锡命矣。终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号称“秉周礼”和“周礼尽在”的鲁国尚且如此,其他诸侯对王室的轻视程度就更可想而知了。而且,《春秋》一书自襄公以后,就再无诸侯朝王的记载了。三鲁阳国的朝见西周时期,对于诸侯相朝,亦有规定,《周礼·秋官·大行人》云:“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即诸侯国新君即位后,都要与他国开展邦交活动,而他国诸侯亦须聘之或朝之。《左传》襄公元年云:“凡诸侯即位,小国朝之,大国聘焉,以继好、结信、谋事、补阙,礼之大者也”。在诸侯相朝时,依据等级制的原则,“礼尚往来”,根据本国君主的地位准备行礼之币,主国则按来者之酬币的多寡,回赠相应的物品,并未有贡物之类的负担。此即《周礼·秋官·司仪》所云:“凡诸侯之交,各称其邦而为之币,以其币而为之礼”。春秋时期,因王室衰微,诸侯相朝成为邦交的主流,仅见于《春秋》、《左传》就有101次,其中鲁受朝39次,晋受朝38次,齐受朝11次,楚受朝10次,越受朝2次,纪受朝1次。纪作为小国受朝,是因为齐僖公、郑庄公打算趁朝见之机“欲以袭之”(桓公五年)。正如杨伯峻先生所指出的:“齐、郑大国,齐僖、郑庄且当时雄主。纪,小国耳,竟连袂来朝,其别有用心可以知之”(P104)。需要指出的是,这次齐僖、郑庄朝纪,是《春秋》见于记载的绝无仅有的一次大国朝小国的事件。鲁国虽受朝次数最多,但均为曹、邓、谷、薛、杞、纪、郯等小国,以及萧、邾等附庸之国。而朝见齐、晋、楚三个先后称霸的国家的,则是鲁、郑、宋、卫等二流国家,甚至号称大国的齐国君主也多次朝晋。由此可见,春秋时期由于霸主掌握了对诸侯的控制权,所以霸主理所当然地成为各国诸侯争相朝见的中心。分析诸侯朝见霸主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到:1.霸主之国新君继位,诸侯须朝。此即:“凡诸侯即位,小国朝之,大国聘焉,以继好、结信、谋事、补阙,礼之大者也”(襄公元年)。如成公十八年,鲁成公朝晋,就是去朝见刚刚继位的晋悼公,《左传》对此云:“朝嗣君也”。而昭公十二年,“齐侯、卫侯、郑伯如晋,朝嗣君也”。则是朝见新继位的晋昭公。郑定公虽有父丧在身,亦匆忙前去朝见。而鲁昭公本也欲前往,但因莒人诉鲁于晋,故中途被晋拒绝而返回(昭公十二年)。2.为感谢霸主对本国所做的事情,诸侯亲自朝见拜谢。依周礼,拜谢之事派遣使节即可。但各国诸侯为了取悦霸主,往往亲自出马。成公六年,郑悼公为了感谢晋与之盟,“如晋拜成”;成公七年,郑成公即位不久,即立刻前去朝见晋景公,感谢晋国前一年出兵救郑;襄公十二年,鲁襄公朝晋,“且拜士鲂之辱”。本来他国遣使聘问,本国遣使报聘即可,但因晋为霸主,鲁襄公甚至亲自屈尊前往感谢;襄公二十一年,鲁襄公朝晋,拜谢晋应鲁国之请而出师伐齐,及归鲁邾田;襄公二十五年,郑简公朝晋,拜谢晋接受郑献陈捷。3.朝见霸主,听取霸主关于贡赋的政令。春秋时期,诸侯须向霸主缴纳贡赋。其数目的多少,视其国的大小而定。各诸侯为了表示对霸主的尊重,往往亲自朝见听命。《左传》文公四年“曹伯如晋会正”。杜预注:“会受贡赋之政也”。襄公四年,“公如晋听政”,八年“公如晋,朝,且听朝聘之数”。均为其事。4.诸侯在邦交方面有所行动,亦须朝见霸主进行请示。如《左传》宣公十四年,“郑伯如楚,谋晋故也”。杨伯峻注:“谋所以抵御晋国者”(P754)。襄公二十四年,“郑伯朝晋,为重币故,且请伐陈也”。昭公六年,“齐侯如晋,请伐北燕也”。5.为庆贺霸主之喜庆之事,诸侯朝见。按周制,诸侯有喜庆之事,他国遣使节前往即可。但一些诸侯为了取悦霸主,则亲自前往。如《左传》昭公八年,“郑游吉相郑伯以如晋,亦贺■祁也”。6.诸侯国新君即位,朝见大国或霸主之国。向大国或霸主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左传》文公十一年,“秋,曹文公来朝,即位而来见也”;襄公二十二年,子产云:“在晋先君悼公九年,我寡君于是即位。即位八月,而我先大夫子驷从寡君以朝于执事”;成公十八年“八月,邾宣公来朝,即位而来见也”。春秋诸霸中,晋国称霸时间最长,因而晋国接受诸侯朝见的次数最多。在晋文公和襄公时期,尚知体恤诸侯,“其务不烦诸侯,令诸侯三岁而聘,五岁而朝”(昭公三年)。但后来晋国却改变了对诸侯的态度,霸气十足,对诸侯颐指气使,诸侯动辄得咎。在朝晋诸侯中,以鲁、郑最为频繁。“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公卿大夫相继于朝,史不绝书,府无虚月”(襄公二十九年)。郑国君臣对于晋国,更是日夜怵惕,不敢怠慢。郑穆公时,郑卿子家在给赵宣子的信中说:“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十一月,克减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事于执事。十二年六月,归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蒇陈事。十五年五月,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见于君。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绛。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文公十七年)。郑简公时,郑卿子产云:“在晋先君悼公九年,我寡君于是即位。即位八月,而我先大夫子驷从寡君以朝于执事,执事不礼于寡君,寡君惧。因是行也,我二年六月朝于楚,晋是以有戏之役。楚人犹竞,而申礼于敝邑。敝邑欲从执事,而惧为大尤,是以不敢携贰于楚。我四年三月,先大夫子■又从寡君以观衅于楚,晋于是乎有萧鱼之役。谓我敝邑,迩在晋国,譬诸草木,吾臭味也,而何敢差池?楚亦不竞,寡君尽其土实,重之以宗器,以受齐盟。遂帅群臣随于执事,以会岁终。贰于楚者,子侯、石盂,归而讨之。■梁之明年,子■老矣,公孙夏从寡君以朝,见于尝酎,与执燔焉。间二年,闻君将靖东夏,四月,又朝以听事期。不朝之间,无岁不聘,无役不从。以大国政令之无常,国家罢病,不虞荐至,无日不惕,岂敢忘职?”(襄公二十二年)但即使是这样,晋国君臣仍不满,一旦不朝,就会派遣使节“以公不朝来讨”(文公二年),或“征朝于郑”(襄公二十二年)。甚至有时霸主会采取强硬措施,逼迫小国就范。“晋侯之立也,公不朝焉,又不使大夫聘,晋人止公于会。盟于黄父,公不与盟。以赂免”(宣公七年)。因为鲁宣公没有在晋成公即位后立刻朝见,在黄父之会上,晋人扣押了鲁宣公,不允许他参加会盟。鲁人屈服后,靠贿赂,才解救了鲁宣公。鲁、郑均为春秋时之二流国家,晋对之尚且如此,其对小国催逼之烈,更无遑多言了。只不过因为作为鲁史的《春秋》本着“不告,不书”的原则,而各国诸侯对此种耻辱之事往往是不告他国的,甚至在本国的史书中亦为之避讳。所以,《春秋》就不可避免地付之阙如了。四第三,“朝即”上的“礼”诸侯对霸主的频繁朝见,对朝觐之国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一方面,随同诸侯朝见的大批人马的花销就是巨额的开支。《左传》昭公十年,晋平公卒,“郑子皮将以币行,子产曰:‘丧焉用币?用币必百两,百两必千人。千人至,将不行。不行,必尽用之。几千人而国不亡?’子皮固请以行。既葬,诸侯之大夫欲因见新君。……叔向辞之……子皮尽用其币”。子皮作为郑上卿,其随员队伍的支出尚且如此之大,则诸侯国君出行,其花费更可以想见了。另一方面,朝见霸主须缴纳贡赋。本来,西周时,贡赋是缴纳给周王室的。但由于春秋霸主掌握了对诸侯的控制权,贡赋也转而由霸主收取了。贡赋的多少是由霸主根据各诸侯国的大小来决定的,其数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诸侯们经常“如晋会正”、“如晋听政”、“听朝聘之数”,也就不难理解了。《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子产云:“小适大有五恶:说其罪戾,请其不足,行其政事,共其职贡,从其时命。不然,则重其币帛,以贺其福而吊其凶,皆小国之祸也”。证明了霸主对小国刻剥之重。文献中,关于小国贡赋的数字有二例:哀公七年,“邾茅夷鸿以束帛乘韦自请救于吴,曰:‘……鲁赋八百乘,君之贰也;邾赋六百乘,君之私也;”哀公十三年,鲁子服景伯对吴使者云:“鲁赋于吴八百乘,若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6课《表里的生物》精美课件
- 稻谷种植与农产品市场分析考核试卷
- 秋天的早晨初三语文作文
- 描写雨的初三语文作文
- 拒绝平庸的初三语文作文
- 体育表演艺术培训与指导考核试卷
- 畜产品加工与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考核试卷
- 矿山石材的开采对地貌影响考核试卷
- 搪瓷喷漆房通风系统考核试卷
- 三年级数学脱式计算题
- 八年级家长会领导讲话4篇
- 美世国际职位评估体系IPE3.0使用手册
- 足疗消防安全培训
- 工程施工联系单范本完整版
- 施工单位现场动火证
- 回流炉操作作业指导书
- 棋牌兴趣小组申请表
- 执纪审查工作流程课件
- 普通诊所污水、污物、粪便处理方案及周边环境情况说明
- 四川省凉山州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含答案)
-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优质说课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