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基础教育研究室朱可课件_第1页
杭州基础教育研究室朱可课件_第2页
杭州基础教育研究室朱可课件_第3页
杭州基础教育研究室朱可课件_第4页
杭州基础教育研究室朱可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凸显能力贴近生活——中考历史复习策略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朱可凸显能力贴近生活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朱一、命题的基本原则二、复习的基本策略一、命题的基本原则一.命题的基本原则命题细则中关于考试要求的表述:

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着重考查运用基础主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立意、生活(现实)立意。1.领会和解释所学知识的含义;分辨社会生活中的通用性知识。

试题举例:2017第16题:人们通常把标志性事件作为定位历史的坐标,下列事件与结论搭配正确的是选项事件结论①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②戊戌变法完成了从君主制到共和国的转变③新文化运动掀起了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的潮流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一.命题的基本原则选项事件结论①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

(2)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试题举例:2015年富阳卷:国务院近日发布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调休放假的通知,决定2015年9月3日全国放假1天。之所以选定这一天,因为1945年的9月3日是A.南京大屠杀的哀悼日B.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纪念日C.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日D.中国战区在南京受降的纪念日(3)比较相关知识的异同及揭示相关知识的联系

试题举例:2012年富阳卷第22题:“工业革命的新阶段”是指工业革命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些“新”主要表现在①手工工场的规模越来越大

②蒸汽机车发明,人们开始大规模修建铁路

③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越来越明显

④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使用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2)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4)运用教材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国际、国内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剖析发生在考生身边和存在于考生思想中的实际问题。

试题举例:2012年富阳卷

37.(14分)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被蒸发,或者湮没于世界之中。而思想文化领域的改革与创新更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请回答:(1)汉唐时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盛世文化,简述这一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并列举文化昌盛的史实两例。(4分)(2)明清时期我国科学文化的发展开始落后于西方,造成落后的原因有哪些?(4分)(3)近代以来,培养人才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为此,洋务派和维新派分别作了怎样的努力?(4分)(4)20世纪末,中国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为什么这个时期的文化生活会展现出如此多样化的风姿?(2分)(4)运用教材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国际、二、复习的基本策略——凸显能力,贴近生活1.明确主干知识

概念解释:

所谓主干知识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历史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基本线索,它能够起到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如“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分别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主干知识。

(1)核心概念要清晰

举例:宗法制与分封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殖民体系的形成)

理性主义与人文主义等二、复习的基本策略——凸显能力,贴近生活1.明确主干知识(2)基本线索要通透

举例:经济重心南移是怎么一回事?怎样逐渐完成南移的?

“一带一路”的历史沿革史如何变化的?有何现实意义?

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史实与影响。

近代中国是怎么向西方学习的?24.学习历史需要有清晰的时序感。小王同学绘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年代尺”,请帮他在其中的①处填上相应的内容A.《三国同盟条约》签订B.日本偷袭珍珠港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D.雅尔塔会议召开(2)基本线索要通透24.学习历史需要有清晰的时序感。小王(3)基本的特征要明了

阶段特征:特定的历史时空所反映的基本的时代特点:常常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对外交流与民族关系等方面呈现。举例:宋元时期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的高度发展时期”

A.宋元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的又一个高峰,有史为证:契丹文化——当时乳酪传入中原、契丹服饰在中原广为流行。西夏文化——西夏文化虽然失传较久,但现在正逐步展现其风采:冶铁业发达,出现了竖式风箱鼓风,制造的兵器号称天下第一;印刷业繁荣,出土了世界最早活字印刷实物等;其它如制瓷、毛纺织业也非常发达。他们还重视儒学,广建学校、开设科举、创建文字等等。女真文化——他们仿照南宋改革官制,语言、饮食、服饰“皆习汉风”。蒙元文化——仿效中原,建立行省;发展农业,推广棉花种植;……这一时期,中外交流还十分繁盛,许多中国的古代科技文化成就,都在此时传播到世界各地。(3)基本的特征要明了宋元时期文明的高度发展:

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地方割据势力被清除,中国再也没有出现大的分裂现象);元朝疆域辽阔,管理体制先进(行省制)

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农业发展、棉花种植、经济作物和手工业发展)

商品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繁华商业街区;纸币出现;城镇繁华;城市发展)

思想文化:商人地位上升(子弟可以参加科举);传统节日丰富;文化活动开展(瓦子)、桌椅的出现等;文化生活丰富(宋词、元曲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出现);科技的繁荣(四大发明与棉纺织术)

对外交流:马可波罗宋元时期文明的高度发展:2.培养基本能力(1)实证的能力

教学策略:以真实、贴切的史料作为教学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以史引论、史论结合”——论其实就是历史解释;史,当然就是指历史的史实——实证,实证的关键在于“实”与“真”。

理论依据:胡适先生说过:“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一分证据只可说一分话。有三分证据,然后可说三分话。治史者可以作大胆的假设,然而决不可作无证据的概论也。”案例解释:对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误读刘以桐在《民教相仇都门见闻录》一书是这样记录的:(团民)“均自备口粮,毫无滋扰”。晚清大臣刚毅的记载更是让人神往:“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劳乃宣的《奉安杂存》一书:“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当时的教民樊国果的记载更认人感觉恐怖:(义和团)“劫掠焚杀,愈土匪。2.培养基本能力(2)思辨的能力概念解读:历史——过去发生的事——不可再现;历史——由人解读——主观色彩;历史事件——不可以随意演绎;历史结论——不可以随意解读;历史人物——不可以随意戏弄。近代文史大家胡适先生曾说过:“科学的方法,说来其实很简单,只不过‘尊重事实,尊重证据’。在应用上,科学的方法只不过‘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案例佐证1:马克思对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有过这么一段充满逻辑思维的评价:“它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它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案例佐证2:“抗日神剧”的危害(2)思辨的能力真实的抗战上战场的大刀队川军出川抗日l老父赠子“死字旗”裹尸用真实的抗战上战场的大刀队川军3.关注现实生活:

(1)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历史就是过去的现实,历史问题必须进行现实的思考,现实问题必须进行现实的反思。举例2:历史与社会课上,老师让同学们举行了一次“近代中国从国外引进的哪些内容对当时的人们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评选活动,得票最多的三项内容依次是图一、图二、图三。(图略,分别是电灯、电话以及《玩偶世家》书籍(1)图一所示的科技成果是谁发明的?你认为这项科技成果能够荣登榜首的理由是什么?(2)图二所示科技成果发明者是谁,在哪一年哪一个城市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电话局?(3)图三《玩偶世家》一书的作者是谁?作者在书中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在当时有何影响?(4)除以上三项外,如果让你再推荐一项“近代中国从国外引进的对当时的人们产生重大影响的内容”,你会推举什么?请你说说你的理由。3.关注现实生活:(2)区域与全球的联系理论解释:

在地化(Localization)是相对于全球化而来的另一种趋势和潮流,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任何一种经济或商品流动,必须适应地方需求,才有可能加速发展。历史教学中如果运用在地化的理念,也能更好地整合教材,进行科学的历史解释。

案例佐证:

杭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丰富的在地化资源——宏观的教材知识与微观的地域文化有机结合,就能使历史解释更有说服力如五四运动与“一师风潮”(2)区域与全球的联系(3)显性与隐性的内化概念:隐形知识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又是必不可少学习铺垫。知识在线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荣·扬(RonYang)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总量、存在方式和相互关系曾作过比喻性的说明:“显性知识可以说只是‘冰山的一角’,而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隐性知识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显性知识不过是树上的果实”。

阐释: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让学生探究冰山的底部,了解果实的成熟路径与方式,真正理解历史现象,认识历史规律,这是历史解释的基础——历史知识的错综复杂,光靠教材中的显性知识是很难让学生实现历史理解的。(3)显性与隐性的内化概念: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在传授人文知识外,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通过知识的内化,形成自己的气质修养、人文精神,即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那些培养人的灵魂、意识、情感和信念的知识。”教育家斯普朗格也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的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生硬的文字、僵化的概念、显性的呈现是很难挖掘人文的价值、唤醒学生人格的心灵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梳理,引导学生内化、思考。在《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课中,教师

案例:在明清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