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老子》四章+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老子》四章+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老子》四章+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老子》四章+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四章同步练习课文总结老子,又叫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又名《道德经》,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老子的思想。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一些有识之士洞察祸福之机,深明成败之理,认为只有避世韬晦,才能保全个体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同时,他们也出于忧患意识,为社会开出了一剂与儒家截然相反的“药方”,主张以宇宙本体、万物之源的“道”作为法则,以“天道”驾驭“人道”,用“无为””实现“有为”。老子就是秉持这一思想的大哲学家,在道家学术中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老子》一书把道家思想渗透到修身、养生、治国、用兵等各个方面,行文冷静、深刻,极富辩证色彩。《老子》四章讨论了“有”与“无”、“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成”与“败”等四对矛盾统一的概念,语言精简,逻辑严密,思辨性强,表达了老子对社会动荡和安定的辩证思考。二、注译和点评【原文】:三十辐共一毂【1】,当其无,有车之用【2】。埏埴【3】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4】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5】。【注释】【1】三十辐共一毂: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辐,辐条。毂(gǔ),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2】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当,在。无,指车毂的中空处。【3】埏埴(shānzhí):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4】户牖(yǒu):门和窗。【5】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中空地方的“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无”。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无”。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点评】本节重在“论道”,通过对车轮、陶器、房舍的观察和思考,强调了“无”的用处。所举三个事例之中,“无”都是“空无”的意思,也就是留有空间。车轮毂的圆孔、陶器中空的部分、房舍的门窗,正是因为有缝隙、有空间,才使本体可以使用。启发我们在读书、学习、交友中,保留适当的“空间”,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原文】企【1】者不立,跨【2】者不行,自见【3】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4】者无功,自矜者不长【5】。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6】,物或恶之【7】。故有道者不处【8】。【注释】【1】企:抬起脚后跟站着。【2】跨:这里指跨大步行走。【3】自见(xiàn):自我显露、表现。【4】自伐:与“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5】长(cháng):长久。一说读zhǎng,意思是得到敬重。【6】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行,同“形”。【7】物或恶之:人们常常厌恶它们。物,指人,如“待人接物”“物议”。【8】处:为,做。【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点评】本节重在论“修身”。急于表现、贪功冒进反而没有好结果,在有道者看来,这些行为就像剩饭和赘瘤一样令人讨厌。【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1】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2】,死而不亡者寿【3】。【注释】【1】强(qiǎng)行:勤勉而行。【2】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3】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译文】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点评】人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必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身之本。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称得上富有,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那些知足者“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长久;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与道同在,才称得上“寿”。【原文】其安易持【1】,其未兆易谋【2】,其脆易泮【3】,其微易散【4】。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5】;九层之台,起于累土【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7】,执者失之【8】。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9】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10】,不贵【11】难得之货,学不学【12】,复【13】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注释】【1】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持,把持,持守。【2】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兆,预兆,苗头,迹象。谋,谋划,解决,【3】其脆易泮: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泮,同“判”,分离。【4】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5】毫末:毫毛的末端,这里指树木细小的萌芽状态。【6】累(léi)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7】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8】执者失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9】几(jī):接近。【10】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11】贵:看重。【12】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13】复:弥补,补救。【译文】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点评】本节重在谈“治国”。本节内容逻辑有些混乱,似应该理解为三层。第一层为“其安易持”——“治之于未乱”,强调治事者要善于把握先兆、抓住苗头,因为凡事在初始阶段都便于控制、利于解决。第二层从“合抱之木”——“始于足下”,后面“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一句似乎应该跟在其后,强调要实现远大、宏伟的目标,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必须坚持不懈。第三层从“为者败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写圣人主张无为而治,不执念于权柄和财货,追求自然天道,顺应自然,弥补众人的过失。三、《老子》补充(侧重辩证思想的章节)第2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第7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因为它不自贪自益其生,所以能长生。同理,圣人把自己置于最后,他反而在前;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长存。这不正是由于他无私,反而成全了他的私吗?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总是停留在众人不愿去的低洼之地,这种品德,最按近于“道”。(圣人)居处善于选择卑下之地,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远博大,待人善于相助、真诚可亲,说话善于信守诺言,为政善于治理,办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才不会出现过失。第9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zhuī)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抓在手里冒尖儿流,自满自溢,不如罢了吧。千锤百炼的锋芒,也长不了的。金玉满堂,你能守多久呢?富贵而骄,是自取灾祸啊!大功成了,名份有了,自己便隐去,这正是上天之道。第22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受屈辱的,可得成全;受冤枉的,可得伸直;低洼的得充满,将残的得新生,缺乏的便获得,富有的便迷惑。不自以为能看见,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求自己的荣耀,所以大功告成。不自以为大,所以为天下王。正因为不争不竞,天下没有能与之争竞的。第27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善于行走的不留踪迹,善于言辞的没有暇疵,善于计算的不用器具。善于关门的不用门插却无人能开;善于捆绑的不用绳索却无人能解。圣人就是这样一直善于拯救世人,无人被弃之不顾;一直善于挽救万物,无物被弃之不顾。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道其雄伟强壮,却甘守雌爱柔顺,而成为天下的溪流。作为天下的溪流,永恒的恩德与他同在,(使人)复归于纯洁的婴儿。知道其光明所在,却甘守暗昧,而成为世人认识上天的工具。作为世人认识上天的工具,永恒的恩德至诚不移,使人复归于无限的境界。知道其荣耀,却甘守羞辱,而成为天下的虚谷。作为天下的虚谷,永恒的恩德充足丰满,使人复归于存在的本原。第34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大道弥漫,无所不在,周流左右。万物都是籍著他生的,他不自夸自诩。大功都是由他而来的,他不彰明昭著。他爱抚滋养万物,却不以主宰自居,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样子。当万物都依附归向他时,他仍然不以主宰自居,这样,他的名份可就大了。由于他从始至终不自以为大,这就成就了他的伟大。第36章:将欲歙(xī)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要收敛的,必先张驰一下。要削弱的,必先加强一下。要废弃的,必先兴起一会儿。要夺取的,必先让与一点儿。这是微妙的亮光。柔弱的胜于刚强的。第44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贪得无厌的人必有大损害,囤积财富的人必有大失丧。所以,知道满足,便不受困辱;知道停止,才能免除危险,可以得享长久的生命。第58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一国的政治浑然无觉,其人民便纯朴敦厚。一国的政治明察秋毫,其人民便尖刻浇薄。祸患啊,带来福份;福份啊,隐含著祸患。谁能知晓其中的奥秘呢?本来正常的,又变得荒诞。以为良善的,又成为邪恶。这种现象令人迷惑不解,已经很深很久了。所以,为人方正而不生硬,锐利而不伤人,直率而不放肆,明亮而不炫耀。第63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把清静无为当成作为,以平安无事作为事情,用恬淡无味当作味道。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以德报怨。在容易之时谋求难事,在细微之处成就大事。天下的难事,必从容易时做起;天下的大事,必从细微处著手。所以,圣人自始至终不自以为大,而能成就其伟大的事业。轻易的许诺,必不大可信;看起来容易的,到头来必难。所以,圣人犹有艰难之心,但终无难成之事。第66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大江大海能汇聚容纳百川流水,是因为它所处低下,便为百川之王。若有人想在万民之上,先得自谦为下;要为万民之先,先得自卑为后。圣人正是这样,他在上,人民没有重担;他在前,人民不会受害。所以普天下都热心拥戴而不厌倦。他不争不竞,谦卑虚己,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第68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真正的勇士不会杀气腾腾,善于打仗的人不用气势汹汹,神机妙算者不必与敌交锋,善于用人者甘居于人之下。第78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天下万物中,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了。然而对付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水了。这是因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能改变它。这个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天下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却没有能实行的。所以圣人说:那为国受辱的,就是社稷之主;那为国受难的,就是天下之王。这些正面肯定的话,听起来好像反话一样,不容易理解。第81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可信的不华美,华美的不可信。良善的不巧辩,巧辩的不良善。真懂的不广博,广博的不真懂。圣人不为自己积攒什么:既然一切都是为了世人,自己就愈发拥有了;既然一切都已给了世人,自己就愈发丰富了。上天的道,有利于天下,而不加害于天下。圣人的道,是为了世人,而不与世人相争。课内外练习一、课内巩固(一)阅读《老子四章》,完成各题。1.下列句子中对加粗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自是者不彰

彰:彰显B.常于几成而败之

几:接近C.复众人之所过

复:重复D.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自伐者无功A.此五霸之伐也

B.十年春,齐师伐我

C.坎坎伐檀兮

D.平伐其功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有车之用

剖之以为瓢B.我世世为洴澼絖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C.始于足下

常于几成而败之D.自见者不明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般认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是庄子,他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其基本底蕴是对社会人生的同情与关怀,他也曾倡导“无用之用”。B.《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C.毂:车轮中心的圆木,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代指车轮或车。辐:车轮中连接轮辋和车毂的直条。D.瓠: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叶心脏形,花白色。果实细长,圆筒形,嫩时可做蔬菜。本文“五石之瓠”中的“瓠”指葫芦。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告诉“有”和“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无相生”,提醒人们要全面地看待事物。B.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只有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不自以为是,不自我夸耀,方可长久。C.老子告诫人们要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在老子看来,“自知”“自胜”十分重要,但是“知人”“胜人”更加重要。D.《老子》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二)阅读下面的《老子》四章,完成下面的问题。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第四十五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第七十七章)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心善渊,与善仁

与:结交B.周行而不殆

殆:危险C.人法地,地法天

法:取法D.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冲:虚,空虚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唯不争,故无尤

尤:过失、罪过B.强为之名曰大

强:强大C.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弊:衰败D.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抑:压低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老子与世无争思想的一项是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②居善地,心善渊

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④天法道,道法自然

⑤清静为天下正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A.①②④

B.③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⑤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把水视为“道”之化身,歌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默默奉献的精神。由水德引申出上善之人的七种美德。B.关于“道”是什么,老子认为,它先于天地而生,却不容易为之命名,它超越于一切万物之外,悄然自立。C.老子认为,太圆满的看起来就好像有残缺一样,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D.关于“天之道”,老子用弯弓作比喻,太高的时候,就把它调低,太低时就调高。这也是“人之道”的特点。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2)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适,到……去,“适得府君书”的“适”是“刚刚”的意思,两者含义不同。B.贾,读作gǔ,古时特指设店售货的坐商,“商贾”泛指商人。C.言,含义是“字”,如“凡六百一十六言”中的“言”也是这个含义。D.绌,通“黜”,贬斥,成语“左支右绌”的“绌”用法相同。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将问礼于老子

不拘于时,学于余B.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C.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圣人之所以为圣D.见周之衰,乃遂去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认为真正生意做得好的商人即使家有万贯看上去也好象什么都没有的样子,德行非常高尚的君子,表面上看起来却是十分的愚钝。B.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C.本文记载当时有三位可能是道家的老子,一是李耳(早于孔子),再是老莱子(与孔子同时),三是太史儋(后于孔子)。D.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6.选文中,体现了老子哪些思想主张?答案一、课内巩固(一)1.C(复:补救)2.D(夸耀)3.C(于:介词,在)4.B5.C(二)1.B

(殆:同“怠”,松懈)2.B(强:勉强)3.D(③④⑥阐述的是“道”的特点)

4.D

(“人之道,则不然”)5.(1)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2)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把它作为(侵占财物的)依靠,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二、课外阅读1.D

(“左支右绌”的“绌”含义是“不足”)2.D

之:取独(于:介词,向/介词,被。而:表修饰,……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