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修改版教材课件_第1页
法律修改版教材课件_第2页
法律修改版教材课件_第3页
法律修改版教材课件_第4页
法律修改版教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第一节、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第二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第三节、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重点)第一节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一)法律的一般涵义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1)法律是国家权力机关按照一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或认可的;

一是制定法律即立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创造规范性法律文件。

二是通过国家认可的方式形成法律,即对社会中已有的社会规范赋予法的效力。国家形成法律的方式:①只有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才能把本阶级意志表现为法。②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统治阶级的根本的,共同的意志。是统治阶级内部各个成员意志相互作用产生的“合力意志”③统治阶级内部违法犯罪行为也要受到法律的惩罚,这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①法律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关系的反映。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最终导致包括法律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②国家将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各种社会关系及相应的社会规范上升为国家的法律,并运用国家的权威予以保护。(例如:谎报年龄结婚,婚姻登记无效)3、法律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法律的概念:

法是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其目的在于维护、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1、法律体现的意志----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2、法律的实质内容----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3、法律的社会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法律保障.(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是以我国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所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①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整个法律体系的基础。还包括立法法、选举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附属的的法律。②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

③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其它组织间财产人身关系的法律的总称。《民法通则》是民法部门的基本法,还有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继承法、商标法、专利法等。④商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商事关系或商事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主要有《公司法》、《票据法》、《海商法》、《破产法》。

⑥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有关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的法律、劳动法、工会法⑤经济法:调整国家在经济管理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一是关于创造平等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二是有关宏观调控的法律。⑦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的法律。例如: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等;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⑨程序法:有关诉讼活动的程序方面的法律(刑诉、民诉、行诉;律师法、法官法、检察官法、仲裁法、监狱法)。⑧刑法: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包括刑法、单行法律)。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1、立法含义

立法指国家相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它规范性法律文件及认可法律的活动,是将一定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活动。

(一)法律制定----立法广义--指一切有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制定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狭义--上的立法是仅指享有国家立法权的最高权力机关及常设相关依法制定、修改和废止宪法和法律的活动。2、立法特点:

①以国家名义进行的一项国家职能活动,由享有立法权的专门的国家机关行使;

②立法是产生具有规范性、国家强制性的普遍行为规则的活动;

③立法是以一定的客观经济关系为基础的人们的主观意志活动,且受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

④立法是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专门活动。

3、立法体制:①全国人大及常委会行使立法权,制定法律;②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③国务院各部委制定部门规章;④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常委会及省会所在市人大及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⑤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较大市人民政府、地方规章。(1)法律议案的提出(立法程序的开始)依法享有法律议案提案权的机关,个人向立法机关提出的关于制定、修改和废止某项法律的正式提案。(2)法律案的审议(立法机关对法律案正式进行审查和讨论)。(3)法律的表决和通过。(4)法律的公布(主席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公布法律)。4、立法程序:1、概念:

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二)法律遵守(守法)

①国家机关、社会团体;②中国公民;③在中国领域内的外国组织、外国人、无国籍人。(1)守法的主体(2)目标所有的主体都遵守相应的行为规范,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广义-----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狭义-----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即行政执法。(三)法律执行行政执法主体: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一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二是政府中的有执法权的下属行政机构;三是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社会组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之执行法律。1、法律实用------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2、适用的基本原则:①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②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③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④司法公正原则;⑤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四)法的适用

1、法治的涵义:

法治一方面,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强调“法律至上”、“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其内容是指一国或一地区法律上层建筑的整个系统。法制与法治是紧密联系的,有许多共同之处。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

2、法制与法治

第一,法制更偏重于法律的形式化方面,而法治关注的焦点是法律的有效性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第二,法制是与国家政权相伴而生,而法治是与民主政治相伴而生。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法治比法制有更深一层和更高一层的内涵。二者的区别二者的区别:第一,治国主体不同,法治是“众人之治”,而人治则是一人或少数人之治。第二,法治是依据普遍性规则实现的治理,要求法律至上;而人治则将个人的任性置于首位,欠缺稳定性;第三,从价值取向上来说,法治意味着民主,而人治倾向专制、等级特权。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证明,法治优于人治。3、法治与人治

4、依法治国理论的涵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物,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包括以下涵义:(1)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2)依法治国的对象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务;(3)依法治国的标准是宪法和法律;(4)依法治国的宗旨是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5)依法治国的方式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治理国家,确保依法治国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5、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重点)

1、完善中国社会主义法制体系2、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政府4、健全司法体制与制度5、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6、培植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第二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二、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属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范畴,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标志。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1、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2、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根本保证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结合起来。3、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和内容;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的重要途径。1、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1)来源--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都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或默示。(2)内容--权利是规定人们有权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规范;义务是内容上规定人们的法律义务,即有关人们应当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的规范。(3)范围--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都有明确的界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权利和自由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二、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对立统一的,表现在:

一是权利表征利益,是主动的;义务表征负担,是被动的。二是两者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2、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1)结构上的相关关系

一是整个社会的法律权利总量和法律义务的总量是相等的。二是具体法律关系中,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互相包含,法律权利的范围就是法律以为的界限,法律义务的范围就是法律权利的界限。(2)总量上的等值关系

法律义务从强制、约束的维护社会秩序,法律权利以利益导向、激励机制发挥作用。两者缺一不可。(3)功能上互补关系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提出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实现的基础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文化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内容(1)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所有公民依法平等地享受法律权利,平等地承担和履行法律义务。(2)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对任何公民都要给予平等对待,使每个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平等得到法律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平等受到法律追究和制裁。第三节增强国家安全意识(一)国家安全的概念:1、国家安全----指一个国家不受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安定有序的状态。一、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皮之不在,毛之焉存”-----有国才有家2、传统的国家安全观-------指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即主权独立、领土安全、政治稳定。

(冷战思维的产物)3、新国家安全观------既包括传统的政治、国防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

1、假设性:即具有预见性和防范性。其目的在于检测国家系统中可能遭受的攻击和出现危险脆弱的环节,并提出相应的对策。2、复杂性: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众多,层次多样。(传统的因素和非传统的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美国的反恐;中东和拉美的内部冲突、毒品;中国的人口、能源、环境、经济发展等。)(二)国家安全的特征

1、政治和国防安全(支柱与核心)(三)、国家安全的内容:2、经济安全--国家安全的基础我国经济安全程度不高:(1)粮食问题(人均占有量低,食物保障不安全)(2)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贫富不均的隐患(3)社保体系不健全的隐患(4)经济发展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危险(5)中央政府债务高度依存(6)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3、科技安全--能否有效应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的关键。(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4、文化安全--重点是网络信息安全

(一方面是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的隐性渗透、另一方面是基础信息技术严重依赖外国的隐患)5、生态安全--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生态安全现状:(1)国土资源安全(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平均每年沙化面积2400平方公里。)(2)水资源安全(3亿多农民喝不上安全的饮用水)(3)大气安全(五分之一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受酸雨影响;沙尘暴---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4)生物物种安全(世界濒临物种我国占25%,几乎每天有一种物种走向濒危,有500多种外来物种入侵我国,带来经济损失1200亿元)6、社会公共安全--国家预防、控制、处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和突发灾害事故,以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包括传统意义的社会治安和公共卫生、食品安全。(一)国家安全的一般法律制度

---《国家安全法》和《刑法》的规定(二)国防安全法律制度(三)经济安全法律制度(四)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制度(五)生态安全法律制度(六)社会公共安全法律制度二、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一)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二)保守国家秘密(三)提供便利条件或其它协助(四)如实提供证据(五)及时报道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六)不得非法持有、使用专用间谍器材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权利:主体选择、支配和约束客体的权力权利主体:享有权利的权利人。权利客体:物、行为、精神、权利权利实体:要求、选择、支配等权力一、权利概述权利意识:公民对自己享有各种权利和维护权益的意识。、(权利:享有权利的权利人选择、要求、支配和约束物、行为、精神等的权力。)

人们在一定道德关系中具有的

和被社会的权利自由选择自尊受益公正评价道德权利:二、道德权利◆实质:行为的不可侵犯性和不可阻碍性受法律保护的权利◆目的:对权利主体以外的他人的行为禁止、约束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

——约翰.罗尔斯法律权利:三、法律权利四、人的基本权利人的基本权利人格权财产权人身权自由权精神自由物权债权知识产权身份权人身自由行为自由财产自由权利自由基本法原理民法实体权利继承权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名称)、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自由权婚姻自主权、贞操权

亲权、亲属权、配偶权监护权、荣誉权、继承权发明权、发现权、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人身权人身权人格权身份权民法人身权孙志刚事件使当今中国人权发生了重大改变权利问题讨论一:人权人的权利

现状不可侵犯孙志刚事件终结《收容遣送办法》历史,继而在2004年的宪法修正中,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纳入宪法。

该案反映了我国行政权力在一定程度上的滥用以及对公民权利的侵害,反映了我国依法行政的水平,要求依法限制权力,保障人权。因为这个案,国家颁布了《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从2003年8月1日期施行。在孙志刚的墓碑上,还有着这样两段话:

“逝者已逝,众恶徒已正法,然天下居庙堂者与处江湖者,当以此为鉴,牢记生命之重,人权之重,民主之重,法治之重,无使天下善良百姓,徒为鱼肉。”

“人之死,有轻于鸿毛者,亦有重于泰山者,志刚君生前亦有大志,不想竟以生命之代价,换取恶法之终结,其死虽难言为舍身取义,然于国于民于法,均可比重于泰山。”《墓志铭》最下方还有两行字:

以生命为代价推动中国法治进程。

隐私权权利问题讨论二:隐私权当隐私权遭遇生命健康权患者隐私部位能否当作教学标本?大学生享有哪些权利?(重庆两大学生诉高校名誉侵权案)受教育权、公民权利勤工助学权、经商权恋爱婚育权、同居权生命健康权、自杀权

新闻调查——被开除的女大学生[T].flv

善用自己的权利

!权利问题讨论三:大学生权利以人为本——全体公民应享有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安全的权利!

1、政府对公共安全负有责任

——2008春运南方雪灾见证政府维护公民权利2.社会群体对公共安全负有义务

——抗震救灾全社会对生命生存权利的维护3、个人对公共安全的道义(法律救济)

——见义勇为(状告被救少女案、20070813捡来的烦恼[T].mp4)权利问题讨论四:公共安全权利1、思维方式不同,对问题的结论不同

2、不同国家、地区思维方式不同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思维--指人们把握客观世界的一种形式,与存在相对称。指理性认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