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登高》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中语文】《登高》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中语文】《登高》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中语文】《登高》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中语文】《登高》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杜甫《登高》公开课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诵读与分析中品味《登高》的语言魅力2.思维发展与提升知人论世,深入思考杜甫选取特定景物的原因,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朝王维在异乡作客时,想象着他的兄弟重阳节登高时思念自己的画面,这一句同时也表达了王维自己对家里亲人的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朝杜甫的《登高》,看看诗人杜甫笔下的登高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二、诵读(3分钟)师: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诗歌更是不厌百回读。​(学生大声地自由诵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诗人的情感。)

教师范读学生再读

三、阅读师:同学们,你们刚才在声音里感知到的情感,你们可以说一说吗?(预设:悲哀;悲凉;悲伤;悲苦;颓废……)

师:同学们对《登高》的初步感受大都聚焦了一个“悲”字。你们是从哪里发现这个情感钥匙的?

生:……

师:让我们一起结合课下的注释再次阅读诗歌,在字里行间寻找《登高》的杜甫的情感足迹。(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说到李白躺在床上做梦,梦游到天姥山,还梦到了李白穿了他偶像谢灵运发明的登山鞋,爬了偶像谢灵运曾爬过的山,感受了偶像谢灵运那份“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心情。其实李白这个人也是杜甫漫长生命里一个重要的NPC,李白,是杜甫的偶像。今天这节课呀,我们的身份角色都是李白,当他看到好朋友杜甫的这首《登高》,他可能会问些什么问题?(李白是个NPC角色)请你们用手中的铅笔把问题写在课本旁边。(三分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师:发现问题一般离不开5w+h。when,why,where,what,whohow这里的what是登高,who是杜甫其他的则是空白,你们可以从余下的3h+h着手提问。示例:李白问:杜甫,你何时去登高了?杜甫答:767年的秋季。从诗句里提到“落木”和“秋”可知。(根据注释,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流寓夔州时的作品。)

杜甫的回答请根据诗句,用现代汉语回答。师:好了,三分钟已到。哪位同学来分享一下自己的问题。师:问题已经摆在这,大家伙集中注意力我们一起来解答NPC李白的疑惑吧!生1李白问:杜甫,你去哪里登高了?杜甫答:夔州生2李白问:杜甫,你为什么去登高?杜甫答:……师:这个问题有点难度,我们暂时先跳过,等会再来回答。生3李白问:杜甫,你登高看见了什么景?杜甫答:我看见了迅速且急促的风,天空高远,还看见了清澈的江水,白色的沙,白色的江滩,鸟儿在急促的风中飞舞盘旋。生4李白问:杜甫,你登高听到了什么声?杜甫答:我听到了风声急促,猿声凄清,鸟儿扇动翅膀空中盘旋。草木摇落。树叶落下。江水流动。师:同学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不错的,值得点赞!同学们还原了767年的那年秋天,杜甫登高所见所闻,老师还有一个疑问,我们都知道诗人笔下的景物,用我们语文专业术语称之为意象,那么杜甫选取的意象都传达了一个什么的感觉?师:当你站在高山上,秋天阵阵急促的风向你吹过来,你会感觉?生:冷(凉)师:这时,你抬头看天,没什么浮云,因为就算有云,大概也会被急风吹走。你会感觉?生:天高云淡生:有点悲伤师:事实上,这也为后面诗人看见鸟儿在急风中盘旋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天空广阔高远,视野开阔。【猿啸哀】一声声猿啼借着急风传到杜甫的耳中会是什么感觉?【鸟飞回】急风中一只鸟盘旋,会是什么感觉?引导语:联想一下,李白说,渌水荡漾清猿啼。猿啼声凄清。《山峡》里说,高猿长啸,属引凄异。【高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更不用说,猿鸣三声泪沾裳。【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生:悲凄生:悲凉生:凄凉生:悲哀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赞!古人说,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悲凉的猿声借急风变得更加清晰,让听闻者杜甫会怎么这样?生:也会心里悲凉师:渲染了悲凉的氛围,奠定了悲的感情基调。这就是触景生情。当然你也可以说融情于景。师:秋天的江水虽清,你的手若触碰,你的心会有什么感觉?生:一股凉意师:江边的沙不是黄的,水中小陆地的沙不是黄的,杜甫说是白的。从视觉效果来看,黄沙与白沙相比较,哪个会显得比较冷?你见过白雪吧?杜甫在冷秋见不到白雪,那么【白沙】事实上也在说【凉】。师:诗人特意选取的意象,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感情。这种手法,称之为借景抒情。师:【小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六组意象都渲染了悲凉之意。那么,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又该如何理解?如果说前面六组意象是杜甫个人内心的悲凉,那么,接下来的两句则是把悲凉的范围扩大化了。天地有时序,每到秋天,大部分树叶都会落下,可是杜甫没用

落叶

这个词语。而是用落木。木字意味着枯叶,是没有生命力,没有生的叶子。你看有个词:行将就木【死亡】。无边落木萧萧下意味着无数的有生命力的东西死亡。这就不是杜甫个人的独自悲凉了。不尽长江滚滚来: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联系一下,李白说,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快乐和悲伤都会像流动的水一样消逝。联系一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逝夫,不舍昼夜。孔子说,韶华易逝,珍惜时间吧!包括后面我们要学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水流动,生生不息。【江水】这是古代人常用意象,背后是自然界的时间漫长,个体的非常生命短暂。有时,诗人们会有壮志难酬之感。于杜甫而言,这份扩大化的悲凉之感充斥天地间,之后又会被长江水带走。但,他还是要面对现实中自己的问题。生5李白问:杜甫,你为何独自一个人登高?杜甫答:生6李白问:杜甫,你为何不辞辛苦,远行万里。经常在他乡作客?你的家乡不好吗?杜甫答:生7李白问:杜甫,你既已晚年多病了,为何还去登高?杜甫答:

生8李白问:杜甫,你登高时想到了什么事?杜甫:

师:回答以上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歌的创作背景。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依靠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登高》就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期的代表作,写于767年的秋天。此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国家依然动荡不安,地方军阀乘除而入,烽烟四起。而杜甫却依然深陷于无休止的羁旅生涯,再加士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的相继离世,感慨万千的他,独自登高排遣郁闷。可萧瑟凄切的长江秋景更让他诸多痛苦一时全涌上心头,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师:【小结】诗人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实在【悲凉】。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登高》《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月夜忆舍弟》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同: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亦足一作:意足)

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各位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想象自己是NPC李白,片刻参与了杜甫生命里的悲凉这部分。这堂课我们用了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