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与中国古代礼法_第1页
唐律与中国古代礼法_第2页
唐律与中国古代礼法_第3页
唐律与中国古代礼法_第4页
唐律与中国古代礼法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律与中国古代礼法

唐律是唐朝以前所有朝代立法的精髓,也是唐朝以来每一代立法的先驱。它是中国古代法律中最具代表性的法典。唐律还对一些东亚国家的立法产生很大影响,是中华法系的典型性法典。同时,它又是礼法结合的最终产物,能充分体现我国古代法中的礼法关系。一礼在犯罪构成的意义唐律中礼法关系的基本一面是:礼是法的指导,法是对礼的维护。后人认为,唐律是“一准乎礼”1。即是说,唐律的内容遵循礼的精神和要求。事实也是如此。唐律大量援用儒家经典的内容,名例律仅五十七条,但出现儒家经句的就有四十余处。儒家思想存在于儒家经典之中,经句是这一思想的直接体现。儒家思想又集中表现为礼,礼是儒家思想的代名词。在唐律中,礼是确定其一般原则、罪名和刑罚的主要依据。首先,唐律中的一般原则都规定在它的首篇名例律里。它集中体现了整部法典的立法精神和基本准则,对其它十一律的内容均有制约作用。确定这些原则的主要依据则是礼。《唐律疏议·名例》“妇人有官品邑号”条规定:“诸妇人有官品及邑号,犯罪者,各依其品,从议、请、减、赎、当、免之律,不得荫亲属。”规定这类妇女可享受这些特权的依据是礼,此条“疏议”专为此作了说明。它说:“依礼,‘凡夫人,从其夫之爵位’”,所以,那些因丈夫有地位而享有特权的配偶也可沾其丈夫的光,享有一些特权了。其次,在唐律中,罪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其中的一些主要罪名的设立,则是取自于礼。“十恶”中的不睦罪即是如此。《唐律疏议·名例》“十恶”条“疏议”引用《礼记》和《孝经》中的经句,来说明“不睦”罪之名来自礼。它说:“礼云:‘讲信修睦。’教经云:‘民用和睦。’睦者,亲也。此条之内,皆是亲族相犯,为九族不相和睦,故曰‘不睦’。”还有,谋反、内乱等罪名的命名也是如此。最后,五刑是唐律的主要刑罚,其中刑种、刑等的确定都以礼为依据。《唐律疏议·名例》“徒刑五”条“疏议”从《周礼》中寻找确定徒刑这一刑种的依据。说:“《周礼》云:‘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又‘任之以事,置以圜土而收教之。上罪三年而舍,中罪二年而舍,下罪一年而舍’,此并徒刑也。”一般罪则、罪名和刑罚是唐律内容和主要构成要件,而它们的确定都以礼为依据,并引用儒家经典加以解释,这正说明礼对法确有指导作用。礼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唐律必定会用法来维护它。这种维护主要表现在用法打击各种违礼行为,使礼成为一块神圣不可侵犯的阵地。这种打击又以行为人的地位、侵害对象和侵害结果的不同而不同。也就是说,违礼程度不同,所受的处罚不同。违礼严重的,用刑也重;反之,用刑则轻。首先,在同一犯罪行为中,行为人地位高者受罚轻,地位低者受罚重,呈一种反比关系。《唐律疏议·斗讼》“流外官以下殴议贵等”和“九品以上殴打议贵”条都规定殴打“议贵”者要受到处罚,但处罚程度不一样。流外官殴打议贵的,要被“徒二年”;而九品以上官殴打议贵的,只要“徒一年”,原因是九品以上官的地位高于流外官。还有,《唐律疏议·斗讼》“妻殴詈夫”条规定:“诸妻殴夫,徒一年”;“媵及妾犯者,各加一等。”同是一种殴打丈夫的行为,但媵、妾的处罚比妻重,原因也是妻的地位高于媵、妾。其次,侵害对象也是决定处罚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是一个行为人,一种行为,侵害对象地位高的,行为人受刑重,反之则轻,呈一种正比关系。根据《唐律疏议·名例》“十恶”条的规定,行为人杀害皇帝及府主刺史、县令所构成的罪名是不同的。杀害皇帝的,要构成“谋反”罪;杀害其他人的,只构成“不义”罪。与此同时,处罚也不相同。构成谋反罪的,不仅行为人要被处死,还要株连家属;而构成不义罪的则不株连家属。最后,侵害结果同样是决定用刑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是一种行为人,一个侵害对象,但由于侵害礼的行为结果不同,行为人受到处罚也不同。侵害结果严重的,处罚也重,反之则轻,也是一种正比关系。《唐律疏议·贼盗》“谋杀制使府主等官”条规定:谋反制使的,“流二千里”;杀伤制使的,“绞”;杀列制使的,“斩”。用刑是随着侵害结果的不断严重而不断加重。唐律以国家意志的形式确定礼的法律地位,并作刑罚手段严惩违礼行为,这不仅使礼成为一种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还使礼与法得到了统一,紧密结合在一起。二礼所维护的对象与严重犯罪行为的矛盾唐律礼法关系中值得注意的另一面是:礼与法的矛盾及其解决。在唐律中,礼与法虽有联系,但也有矛盾,因为它们毕竟不是同一行为规范,存在一定的差别。礼是原则性的规定,内容不可能十分详尽;法则比较具体,要便于实施。礼的内容比较稳定,皆需从儒家经典中找到论据;法的内容则变化较大,统治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修撰其中的规定,甚至制定新内容。礼没有法律规范逻辑结构中制裁部分的内容;法则有,而且制裁部分的内容与罪行相适应。这些都决定了唐律中的礼与法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具体来说,礼与法的矛盾较为突出的有两类:一类是礼所维护的对象与严重犯罪行为的矛盾。礼所维护的对象与严重犯罪行为之间的矛盾在唐律中较为突出。根据礼的精神和要求,唐律把一部分人纳入享有司法特权的范围,并按照他们享有的不同特权作了明确的规定,分为议、请、减、赎和官当等。但是,当这些享有司法特权者直接损害了国家政权、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或严重危害了社会秩序时怎么办?针对这种矛盾,唐律采取了相应的对策,设法解决了这一矛盾,具体办法是:把享有的特权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不损害国家政权、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不对社会秩序有严重危害为限,超过限度,特权失效,犯罪者仍须依法论罪,如同凡人。比如《唐律疏议·名例》“八议者”条规定:八议者犯死罪“议定奏裁”;犯流罪以下者“减一等”;但是,“犯十恶者,不用此律”。也就是说,八议者犯了十恶罪以后,他们原可享有的司法特权随即丧失,特权不再有效。还有,违礼不违法的矛盾在唐律中也非常突出。有些违礼行为不在唐律的明确规定中,对这类违礼不违法的行为,唐律也有解决办法:根据不同情况,用“上请”、“不应为”等方法处理。《唐律疏议·名例》“老小及疾有犯”条规定:十岁以下儿童“盗及伤人者,亦收赎”,但未讲到“殴己父母不伤”如何处理。那么,这类违礼不违法的行为是否要处罚呢?为此,此条“疏议”专门作了说明:“其殴父母,虽小及疾可矜,敢殴者乃为‘恶逆’”,“于律虽得勿论,准礼仍为不孝”,所以“上请听裁”,即由皇帝决定。对于这一儿童的违礼不违法问题唐律本不得处罚,因为没有明文规定,但是考虑到社会影响,因而采用“上请”方式进行特殊处理。唐律中的礼与法虽有矛盾,但通过以上途径,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解决。这样既维护了礼的尊严,又发挥了法在维护礼中的作用。这是唐律比以往各律的高明之处,也是它的一个成功之点。三礼法结合是唐律的一大成就唐律中礼法结合的成功做法很具中国特色,在东方法制史上别具一格,为其它法所不及。楔形文字法产生于公元前30世纪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后不断发展,也颁布过不少法典,其中最为典型的要算《汉穆拉比法典》。2但是,这部法典只是习惯法的汇编,内容比较杂乱,涉及到的法律部门也有刑法、民法、婚姻法和诉讼法等,而且在法典结构和内容安排上都不及唐律规范和完备。尽管其中也有维护当时伦理规范的内容,如《汉穆拉比法典》的第153条规定:“倘妻因其他男子而杀其夫,则应受刺。”第195条规定:“倘子殴其父,则应断其指”等等,但很不成体系,内容也十分零碎,无法与唐律的内容同日而语。以后,在这两河流域又生成了希伯来法和伊斯兰法。希伯来法起源于公元前13世纪,伊斯兰教法诞生于公元7-9世纪。可是,这两种法都是宗教法,宗教经典是它们的主要法律渊源,而法律内容只在宗教经典中占有很小的比例。有人曾对伊斯兰教的主要经典《古兰经》3作过统计,其中共有七千节,但与法律有关的仅二百节。在这二百节中,还包括刑法、民法、婚姻法和诉讼法等多种部门法。另外,在这些国家中,宗教教规是人们的主要行为规范,单独的伦理规范不被重视,因为在教规里融进了一部分伦理规范。这样,伦理规范就不可能像中国那样被充分重视和发展,更不可能形成像礼那样的行为规范。因此,在施行希伯来法和伊斯兰法的国家里,决不会制订出像唐律那样礼法结合的法典,因此那里根本没有与唐代一样的社会条件。在南亚也有类似情况。在古代,南亚受印度法的影响最大,而印度法也是一种宗教法。宗教经典也是南亚国家的主要法律渊源,而且法律内容也只在宗教经典中占了很小一部分。与伊斯兰法不同的是,印度法曾受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等多种宗教影响,内容更杂。由于在这些国家里世俗的力量受到排挤,不可能掌握国家政权,因此无法形成像唐律的世俗法典,也没有可能出现礼法结合的机会。4俄罗斯法虽是世俗法,与以上宗教法不同,但它形成很晚,至公元8-11世纪才初具规模。这一时期出现的《罗斯法典》5(亦称“罗斯真理”)只是习惯法的汇编,无论从法典内容还是立法技术上看,都相当落后,谈不上有礼法结合问题。而且,这一法典的制订比唐律还晚了二至三世纪,更不可与之比拟。可见,礼法结合是唐律的一大成就,在古代东方法中独树一帜。从这种意义上说,它还是我国古代法的一大特点。四唐律中礼法的结合唐律中礼法结合的内容对唐后中国封建朝代的立法和当时东亚一些国家的立法产生过很大影响。它们大量袭用唐律的内容,并使其成为自己法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礼法结合也在这些朝代、国家法典中扎下了根。唐律中礼法结合的内容对唐后中国封建朝代的立法产生过很大影响。这里以较为著名的《宋刑统》、《大明律》和《大清律例》为例。《宋刑统》是宋朝的一部主要法典,它虽然在体例上与唐律有异,采用刑统形式,编入令、格、式、起请等法律形式中的相关内容,还在律下分门;但从内容上看,与唐律相差无几,可以称得上是唐律的翻版。这正如《宋刑统研究》一书中所讲的:宋刑统“是《唐律疏议》的直接承继者,是保留《唐律疏议》比较完整的一部大法”;“《宋刑统》的主体没有可能超越前朝楷模《唐律疏议》而达于全新改革,这已是历史定论”。6《大明律》与《大清律例》虽然在体例方面对唐律作了较大的改变,从唐律的12篇改为7篇,但是《大明律》中仍有60%以上的律条来自唐律,《大清律例》中仍有近60%的律条取自唐律。7特别是唐律中突出反映礼法关系的一些制度,如“八议”、“请”、“减”、“赎”、“十恶”等,都在这些法典中得到了不折不扣的反映。因此,可以说《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例》也都是礼法结合的法典。唐律中礼法结合的内容还对当时东亚一些国家的立法产生过很大影响。这里以朝鲜、日本和越南的法典为例。朝鲜的《高丽律》比唐律简单,“《唐律》为五百条,《高丽律》不过七十一条,仅当其五分之一而弱,实繁简大差矣”。8但是,就其内容而言,大量采自唐律。“高丽一代之制,大抵皆仿乎唐,至于刑法亦采《唐律》,参酌时宜而用之”。9事实也是如此。唐律中许多反映礼法结合的规定,都在高丽律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如“殴祖父母父母”、“詈亲兄姊”、“妻妾詈夫之祖父母父母”、“子孙别籍异财”等犯罪都是这样。10《大宝律》是日本古代的一部著名法典,其内容亦大量取自唐律,特别是唐律中礼法结合的内容在法典中得到充分体现,“谋反”、“谋大逆”、“恶逆”、“大不敬”、“不孝”、“不睦”等犯罪都在《大宝律》中有明文规定。5《国朝通制》和《鸿德刑律》是越南古代的两部重要法典。可是,据《历朝宪章志类·刑律志》记载,《国朝通制》的内容大多来自唐律,“当初校定律格,想亦遵用唐、宋之制,但其宽严之间时加勘酌”。《鸿德刑律》也从唐律引进一系列礼法结合的制度,如“十恶”、“八议”等等,而且其内容约有70%与唐律相同。11可见,唐律中礼法结合的内容也在一些东亚国家安家落户了。唐律中礼法结合的内容为中国唐以后的封建朝代和当时的一些东亚国家所用有其多种原因,但其中有两点不可忽视:一是唐律中的那些内容比较适合这些朝代和国家的国情。这些朝代和国家的政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