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的以泪偿灌_第1页
浅析《红楼梦》的以泪偿灌_第2页
浅析《红楼梦》的以泪偿灌_第3页
浅析《红楼梦》的以泪偿灌_第4页
浅析《红楼梦》的以泪偿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红楼梦》的以泪偿灌

“悲剧”不是戏剧的一个独特领域。在美学史上,它早已是作为一种审美的基本形式不断地丰富着,发展着,而且每个民族、每个时代都在悲剧的范畴里注入了自己的个性生命。譬如燕赵的慷慨悲歌,楚辞的哀感顽艳,对以后的悲剧性的音乐与诗歌的创作,不就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吗?从情节结构的一般倾向看,我国古典悲剧都以大团圆结局的为多。可以说,这是人民在长期的苦难生活中形成的审美理想,也是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历史局限。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1”此乃中国传统文艺中常常出现的美学现象,也是长期形成的审美心理和“习惯”。然而,《红楼梦》的惊天问世,“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敢于实写。”“敢于睁眼看人生。”2鲁迅曾指出:“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不但‘正视’,连‘平视’、‘斜视’也不许。”“于是无问题,无缺陷,无不平,也就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因为凡事总是要团圆,正无须我们焦躁。”2鲁迅称这种“团圆”是一种“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然而,也有例外,那就是鲁迅给予很高评价的“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2的《红楼梦》了。说《红楼梦》是一部爱情悲剧也好,是反抗封建社会统治的悲情史也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都掩不住一个事实,那就是:《红楼梦》与从前的“传统的思想和写法”大相径庭。按曹雪芹的前80回的定义:未出现大团圆结局——“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曹雪芹,也只有曹雪芹,敢于如实描写荣宁二府的败亡惨景。虽然有时也融合着悲怆和惋惜的哀音,但却更强烈地闪烁着无情的谴责与批判的锋芒。“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曹雪芹将他的天才巨著《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之后,曾经留下的感叹!是呵!感叹世界的悲凉,感叹人生的无奈,一切的一切,都叹进了这部呕心沥血创作的不朽名著——《红楼梦》之中。多少年来,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其中沉重的感叹呢?隐约中,在交织着的月光影里,走来的是月窟缟袂,怨女啼痕的黛玉,脸上仍然挂着两百多年前潸潸流着的两道泪痕,眉头上仍然郁结着两百多年前未消的忧怨,口角沉吟着的仍然是两百多年前的泪句:“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可谁是解语者呢?1.女性对于爱情的救赎……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仙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革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盛世,意欲下凡造历幻象,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了。”(第一回)曹雪芹正是借着这个“以泪偿灌”的故事为他小说中主人公的情缘确定了悲剧的社会意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以泪偿灌”,贯穿着小说的主题,虽蕴藉着命定的哀音,却渗透着浓重的感情。可以说,没有爱情,没有眼泪,就没有林黛玉。没有林黛玉,也就没有《红楼梦》。泪,伴着林黛玉短促的一生,就是一首缠绵动人的恋歌。在她身上,曹雪芹倾注了呕心沥血的才情,通过“以泪偿灌”,使得《红楼梦》的悲剧意识和悲剧艺术独具魅力,成就了一曲百代绝唱。林黛玉虽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但幼年失母,“哀痛过份”,其父死后,她便落到了“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寄人篱下”的可悲境地。她似乎有流不尽的泪。她用自己的泪为自己的青春、才思、灵性和痛苦的一生作了记录。她的泪可以说是她自己和同她一样性情崇高、渴望爱情自由的一类人的悲剧命运的昭示。在《红楼梦》里,宝黛爱情是小说的大主线,然而由于“木石前盟”与“金玉良姻”的矛盾,另一条充满悲剧意蕴的副线便附随始终了。宝黛“木石前盟”的儿女真情,是在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中自然生成的,而他们爱情炽热的发展,又是在大观园共同生活的环境中自然培植起来的。期间虽多有曲折和波澜,有喜,有悲,有试探,有猜疑,有口角,有“半含酸”,有“悲寂寞”,不免“烦琐细腻”,却有血有肉,既展现了男女主人公、特别是林黛玉的独特的个性生命,又显示了宝黛的儿女真情并不是生长在真空管里,而是始终承受着生活与心理的重压。林黛玉是在丧母后奉父命依傍到外祖母家来的,她虽也是出身于贵族阶级的少女,但比较起荣宁贵族来,就只能算是小家碧玉。所以她小小年纪进入贾府时,就知道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特别是当父亲去世后她又回到了荣府,由于地位的变化,世事的升沉,人情的冷暖,在她的心灵与性格中更增大了悲剧的压力。这时的林黛玉已不再是过去的“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林姑娘,她对世态人情已有了较周全的考虑。她在孤苦困顿中讨生活,只有宝玉是她唯一的知己和安慰。当然,爱,是难以忘记的。爱,首先是对生命、对人生的一种态度,一种关切通过爱,人才克服了个体存在的孤独和狭隘,在你中发现我,在我中发现你。例如第三十四回里,宝玉挨打致伤后,她“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听了宝玉安慰她的那番话,她“心中虽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半句”。“慧紫鹃情辞试莽玉”时,她一听袭人说宝玉“不中用了”,立即“哇的一声,将腹中之药一概呛出,抖肠搜肺,炽胃扇肝的痛声大咳了几阵。一时,面红发乱,目肿筋浮,喘的抬不起头来”。由此可见,爱情,就是黛玉生活中的太阳,她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的变化完全取决于爱情的多种变化。黛玉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厚天高地,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她以自己的生命显示出爱情的真挚,她把全部的自我沉浸在感情的深海中。然而,留给她爱的空间却是太少,太少!“金玉”纠葛始终是淤塞她心灵的不可摆脱的重压。贵族世俗的“家世利益”所求于婚姻的,自然是门当户对的“金玉良缘”,而不可能确认儿女真情的“木石前盟”。因此,林黛玉追求的“木石前盟”其结果只能是一腹“心事终虚话”。从一开始,林黛玉的爱就渗透着秋天的萧瑟和冬日的冷缩。时刻惦念着“所悲者,父母早逝,只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己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爱情是黛玉的自我防护而非自我实现,在这个意义上,宝黛的充满灵性的爱情又是病态的,即使在爱的暖流中,黛玉对自身存在也依然是一腔孤寂和忧虑。“孤标傲世?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霸何寂寞?归雁蛩病可相思?”(问菊)失去了双亲,失去了家门权势,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在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中就等于失去了一切:人格、尊严、发言权,以及在婚姻问题上的要求。还有谁能替她说话呢?且不说封建制度的重压无情,就连所谓最疼她的掌门人——老太太贾母对此也冷漠。林黛玉还能指望谁呢?渐渐地,林黛玉一颗高傲的、神飞在理想云端的心被这种封建私有制度的磨石隐秘地、无情地碾碎了!所有这一切,都是情理所至,“势”之必然。“木石前盟”的洁净理想终于屈从于“金玉良姻”的现实。黛玉终于走了,“质本洁来还洁去”。“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了。”泪,一向是为离恨而挥落的,然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脂评)林黛玉生魂名曰“绛珠”,此二字乃是她一生“血泪”凝就。“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泪,是对林黛玉将生命与灵魂全交付与爱情的精当概括。泪,对于林黛玉的悲剧形象来说,是一个艺术上的“眼”,实际上写的是“情”;泪者,情也。绛珠仙草不是无缘无故的流泪,而是有个偿还的意味。神瑛侍者用以浇灌绛珠仙草的,是象征清纯爱意的甘露,绛珠草心承神受的同时,郁结了一股缠绵不尽之意,思欲下凡“还泪”。那条灵河无疑是灵界泪河,它清亮无尘,缠绵不尽,成为绛珠仙子凡界还泪的源泉。大观园中的脉脉泉流有如灵河在凡界的投影,无声地映现着潇湘妃子的点点泪痕。甘露与河水创造了凡界的生命,又源源不断地给予这生命终生所需的情爱泪水;反过来,这生命又每每以性灵的泪泉冲荡顽石,涤其尘去其泥,使之焕然而为玉。“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2.诗情感:情感上的心情意绪在林黛玉的生活里,诗是她岑寂灵魂的最大慰安,也是她青春的一部分。《红楼梦》里围绕着林黛玉诗的境界和诗的氛围的构造,充分显示了我国的古典诗歌,怎样以丰厚优美的艺术素养,培养了这位叛逆的女主人公的风神秀骨,使林黛玉脱俗的情趣、奇异的文思,在十二钗“群像”中,始终荡漾着清新雅丽的特殊韵味,博得读者的同情与爱怜。她的有情有景、消魂落魄的诗词不仅点染了环境,而且烘托映照着性格,使得环境的色彩、声音,透过那诗词中的情和景的描绘,与其个性特点、心理活动、情绪变化,紧紧交融在一起。林黛玉有一“病根”,那就是她的“忧郁症”的悲凉感情,乃现实生活的遭际与压力所造成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之所以使林黛玉觉得“十分感慨缠绵”,不正因为这情景与她的青春易逝的感受有着共鸣吗?“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维家院,”所以引起她“点头自叹”,也是由于这诗句触动了她寄人篱下的思乡的愁绪。“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你在幽闺自怜”等词曲,如此使她“心动神摇”,“亦发如痴如醉”,更是因为这些词曲蕴含的内在情趣,紧密地联接着她对爱情、对青春悲剧预感的精神丝缕。而凝注在这境界里的独特的诗情感受与诗意抒发,不也细腻地展示了林黛玉诗人气质那悲凉、动人的侧面吗?“满纸自怜题索怨,片言谁解诉秋心。”“醒时幽怨同谁诉,哀草寒烟无限情。”那袅袅而来的寂寥的倾诉,一听就可以识别出是潇湘妃子的心声,当然可以说,它也呼和着作者曹雪芹自己的琴音——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就与这“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有同义通神之旨。然而,更能以富于个性特征的艺术境界体现这悲凉少女全部生命哀音的则是代表作《葬花吟》。《葬花吟》是一首充满诗情哀音的长歌行,也是全面展示林黛玉的悲剧形象和心灵世界的诗魂。这首长歌行,文情并茂,它以“花谢花飞”来比喻“红颜易老”,形象细腻,意境深远。实际上以花自喻,与“自古红颜多薄命”有着同一的感伤基调的心情意绪。葬花,也就隐喻着埋葬自己的青春。那一连串“花谢花飞”的暮春景象,那“花魂与鸟魂”的奇特的遐想,那悼亡的哀惋缠绵的情调——“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都给林黛玉的形象与性格以多面的烘托和渲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诗中诉说了无情现实的压迫,反映着贵族之家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充满了凄楚哀伤的色调。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以花自喻,抒写襟怀,既歌赞,又感伤,是林黛玉诗词创作的特色之一。由于“金玉良姻”与“木石前盟”的冲突,宝黛爱情日见其深,黛玉的病情也日见其重,而贾府的破败,又已笼罩在“异兆悲音”之中,那多种复杂矛盾的交织,不能不在诗人气质的林黛玉的情思里,得到敏感的反映。她伤悼自己的青春、爱情,幸福将和花一样,被人冷落、遗忘,甚至断送。她为花鸣不平,也是为自己鸣不平。她谴责戕害花的梁间燕子,控诉对花相逼的风刀霜剑,这也是对自己所处黑暗环境的控诉和抗争。她幻想着自己“胁下生双翼”,和花一起飞到天尽头,去寻找幸福的香丘。可是她绝望了,找遍天涯海角,也没有乐土。她只得正视现实,从花的命运,看到了自己的归宿。于是写下了《葬花吟》这首悼词,自挽歌、绝命诗。现实是无情的压力,和宝玉的叛逆性的爱情,终究会成为泡影,这是她预感到了的。她也自知这如花的短暂生命,不会再延续多久了。于是,借景喻情,伤春也好,悲秋也罢,都是她抒发内心与感情上的痛苦、悲伤和不平。并通过这种诗情的着色,隐写和预示她未来的悲剧结局。“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3.理想国的爱情之真与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之至者,则莫过于悲剧。因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坟》)王国维说:“《红楼梦》者悲剧中之悲剧也,其美学上之价值即存乎此。”黛玉生为还泪,以泪报情,泪尽而逝。生命的哀隐留下了一个凄美的省略号:似闻远远的一阵音乐之声,若有若无;但见竹梢风动,月影移墙。衬托得气氛格外清冷,人物分外空灵、飘渺。不仅生前“飘飘艳艳,何等风致”,死后亦复清幽飘逸。“以泪偿灌”,分明是黛玉悲剧一生的诗意美的升华。咏物抒情,更是泛溢着她所特有的情感、意趣、心绪和韵味,给人带来一种美的感受。然而,渗透进诗情境界的,却是那永远的忧伤隐痛的哀音。美,是黛玉的生命意蕴的所在,所可惜的是这生命意蕴中的、令人惬意称怀的豪情逸兴,仅仅只有一瞬间的存在,便被滔天的愁海所淹没,不复留在这个多情多才的少女的心头。从审美角度上说,美为“有”,“有”为“真”,“真”——可谓客观存在。真,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美学原则,也是他悲剧观的核心。《红楼梦》不仅仅是艺术创作的真实,更是社会生活本质的真实,因而具有深刻的悲剧精神。从情感美学的角度说,悲剧更能打动人心,更具有心灵的震撼力,通过对有价值东西的毁灭,表现出对美和真的肯定,这能激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对黑暗势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