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 第三章 天然免疫分子-补体系统_第1页
医学免疫学 第三章 天然免疫分子-补体系统_第2页
医学免疫学 第三章 天然免疫分子-补体系统_第3页
医学免疫学 第三章 天然免疫分子-补体系统_第4页
医学免疫学 第三章 天然免疫分子-补体系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讲王文君《医学免疫学》第三章天然免疫系统的分子免疫系统:是指机体内担负着免疫功能的物质机构,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及有关的基因等组成,可以保护机体,抗御病原体、有害的异物及癌细胞等致病因子的侵害。可分为天然免疫系统(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特异性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相关免疫基因)中枢免疫器官:周围免疫器官: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系单核巨噬细胞以及其它免疫细胞膜型分子:分泌型分子:TCR等膜分子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等概述天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在机体接触抗原后首先并迅速起非特异性防御作用。主要的天然免疫系统的分子包括有补体成分,急性期蛋白和细胞因子等。第一节补体一、补体(complement,C):补体并非单一分子,而是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起非特异性免疫作用的蛋白质,包括多种因子(30多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共同组成的一个反应系统,故称为补体系统(complementsystem)。其中包括参与补体激活的各种成分,也包括调控补体系统的各种灭活因子和抑制因子。约占血清球蛋白总量的10%。它除了有溶菌和溶细胞作用外,参与机体的抗感染及免疫调节,介导病理性反应。是体内重要的免疫效应系统和效应放大系统。补体的生物学意义不仅是抗体分子的辅助或增强因子,也具有独立的生物学作用,对机体的防御功能、免疫系统功能的调节以及免疫病理过程都发挥重要作用。补体系统之所以具有这些生物学功能,主要是它能通过经典和旁路(替代)途径被激活,并在激活过程中产生许多生物学活性物质,从而导致一系列重要的生物效应。其结果或使机体的防御能力增强,或引起机体的免疫损伤。二、补体的组分和命名1.第一组分:C1(C1q、C1r、C1s)、C2、C3、C4;C5、C6、C7、C8、C9。经典途径固有成分。2.第二组分:B因子,D因子。旁路途径。3.第三组分:C1抑制物(C1INH,C1酯酶抑制因子),I因子(C3灭活因子,C3bINA),H因子(β1H,C3bINA促进因子),P因子(备解素,properdin),C4结合蛋白(C4bp),S蛋白,过敏毒素灭活因子等补体调节蛋白。4.第四组分:介导补体活性的相关受体。包括补体受体(CR1、CR2等)。5.命名:①参与补体激活经典途径的固有成分按其被发现的先后分别命名为C1(q、r、s)、C2、C3…C9。②补体系统的其他成分以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如B因子、D因子、P因子、H因子等。③补体调节蛋白多以其功能命名,如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等。④补体活化后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的符号后面附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C3a、C3b等。⑤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在其数字符号上划一横线表示,如C1、C4b2b(C42)等。⑥灭活的补体片段在其符号前加英文字母i表示,如iC3b等。补体成分分子量电泳区带血清含量(ug/ml)裂解片段C1q390γ270C1r(C1s)95(85)β(α)35(35)C2117β130C2a,C2bC3190β1

1300C3a,C3bC4(5-9)180β2430C4a,C4bB因子95β240D因子25α2P因子220γ225C1抑制物105α180C4结合蛋白1100250I因子93β50H因子150β400表1补体系统各成分的理化性状表2补体系统各成分产生部位补体成分产生部位C1小肠上皮细胞,脾,巨噬细胞C2巨噬细胞C3,C4巨噬细胞,肝细胞C5巨噬细胞C6~C9肝细胞B因子巨噬细胞,肝D因子巨噬细胞,血小板P因子巨噬细胞I因子巨噬细胞H因子巨噬细胞,血小板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二、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三、MBL途径四、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补体系统的激活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一).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immunecomplex,IC)是经典途径的主要激活物。(二).经典途径的过程:1.识别阶段(阶段Ⅰ):即C1酯酶的形成阶段。C1q为六聚体,是补体的主要识别单位,能与抗体上的补体结合位点结合。随之裂解C1r继而裂解C1s形成活化的C1s(即C1酯酶)。2.活化阶段(阶段Ⅱ):C1酯酶依次酶解C4、C2形成具有酶活性的C3转化酶(C4b2b),激活裂解C3,形成C5转化酶(C4b2b3b)。3.膜攻击阶段(阶段Ⅲ):

C5转化酶裂解C5,C5b可吸附于细胞表面,最终形成C5-9攻膜复合物。C1sC1s细胞C1qIgG抗体图2C1q示意图C1rC1r图1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示意图

阶段Ⅰ阶段Ⅱ阶段ⅢqrsqrsC12bC4C2C1酯酶4a2a4bC3转化酶(C4b2b)C32bC5转化酶(C4b2b3b)6599999983a5a869999997攻膜复合物(C5b678n9)细胞膜受损

细胞裂解细胞膜液相5b73b4b二、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替代途径)(一).激活物:某些细菌的脂多糖、肽聚糖、酵母多糖、葡聚糖、凝聚的抗体等。(二).旁路途径的过程:1.阶段Ⅰ:由C3、B因子、D因子参与的激活过程。2.活化阶段(阶段Ⅱ):C3转化酶(C3bBb)进一步裂解C3形成C5转化酶(C3bBb3b)。3.膜攻击阶段(阶段Ⅲ):(三).旁路途径的激活和放大机制:C3C3自然裂解C3bC3bBC3bBb3aB因子,Mg2+D因子旁路途径C3转化酶P因子图3C3b的正反馈途径和激活示意图I因子灭活H因子灭活三、补体活化的MBL途径(凝集素途径)(一).激活物:感染早期由肝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急性期蛋白(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是补体活化的MBL途径的主要激活物。(二).MBL途径的过程:1.阶段Ⅰ:形成MBL-丝氨酸蛋白酶(MASP)具C1酯酶活性。2.活化阶段(阶段Ⅱ):C1酯酶依次酶解C4、C2形成具有酶活性的C3转化酶(C4b2b),激活C3形成C5转化酶(C4b2b3b)。3.膜攻击阶段(阶段Ⅲ):四、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MAC的组装和效应机制:1、形成C5b678,附着于细胞表面。2、联结C9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AC),插入靶细胞的双层膜,形成11nm的小孔,导致细胞溶解。图1补体激活全过程示意图抗原抗体复合物C1激活的C1C4+C2(C3转化酶)C4b2b(C5转化酶)C4b2b3bC3C3bC5C5b攻膜复合物C5b~9经典途径旁路途径C6~789C3C3bB因子D因子C3bBb(C3转化酶)C3bBb3b(C5转化酶)MBL途径MBL+病原体甘露糖MASPL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