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昭化县及区域墓葬的年代及相关问题_第1页
四川昭化县及区域墓葬的年代及相关问题_第2页
四川昭化县及区域墓葬的年代及相关问题_第3页
四川昭化县及区域墓葬的年代及相关问题_第4页
四川昭化县及区域墓葬的年代及相关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昭化县及区域墓葬的年代及相关问题

昭化位于四川省北部,位于宝龙江、嘉靖、清江交汇处形成的冲积小平原带。西北部与青川县和甘肃省文县接壤,西南部与剑阁县接壤,东北部与广元接壤。它一直是连接蜀道的最后场所。相传战国时蜀王封弟葭萌于此,号苴侯,因名其地为葭萌。秦置县,两汉因之。东汉末,刘备改汉寿县,属梓潼郡。西晋太康初,改晋寿县,成汉置晋寿郡。东晋末改益昌县,宋、齐、梁因之。后魏更名京兆县,北周复故。北宋开宝五年(972年),改益昌县为昭化县。新中国成立后,徙昭化县治于宝轮院,后撤县并入广元至今。昭化历史悠久,今古城及其附近的曲回坝、土基坝、摆筵坝、战胜坝等地,战国以来遗留的地下文物极多,墓砖等俯拾皆是。1953年6月,宝成铁路文物古迹保护委员会作沿线踏查时,在宝轮院北面的屋基坡山麓一带发现大批的完整崖墓,并随即清理了20座墓葬。11957年3月,四川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又在屋基坡、叫牛沟等地点清理了32座崖墓。2参照对出土陶瓷器的比较,同时结合附近一座刻有刘宋“元嘉十九年”题记崖墓的形制结构,发掘者认为这两批墓葬的年代均在南北朝时期,后又有学者进一步推断为南北朝前期。3由于四川地区的南北朝墓葬至今仍绝少发现,故这批资料的公布对于考察当时的社会文化面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通过仔细研究发现,原报告对墓葬的时代判定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且时代问题的背后还隐含着一些重要的历史信息,不得不加以详辨。一该两组墓葬的形制及主要随葬品特征宝轮院崖墓的结构简单,均为单室墓,一般由墓道、墓门、墓室三部分构成。墓室平面有长方形和圆筒形两种,规模稍大的长1.8~2.5、宽0.6~1.2、高0.6~1米,最小的长度仅1.3米,有些墓室带有长方形砖砌棺台,从部分墓室残存的铁质棺钉和木板灰看,葬具使用了木棺。墓门处通常用素面和花纹砖封闭,墓道内回填泥土。墓门外多开凿有排水沟,沟口上加盖残砖或卵石。由于这些墓葬的形制差异不大,无法准确反映时代的早晚变化,因此我们将把考察的对象放在随葬品上,并以刊布相对详细的1957年发掘报告为重点,大致归纳出以下几组墓葬:第Ⅰ组以M23为代表,出土一枚“阴平太守”铜印,随葬品有陶器(罐、碗)、瓷器(四耳罐)、铜器(洗、锅、鐎斗、镜)铁器(刀、剪、镞、镜)、饰品(铜指环、银钗、炭精狮、琉璃珠)、钱币等。该墓所出钱币仅见直百五铢,故时代不会早于蜀汉。瓷器为两件四耳罐,腹部扁矮肥壮,通体素面无点彩装饰,具有六朝早期的风格,如II式罐(M23∶15,图一∶1)即与南京市仙鹤山孙吴中晚期墓出土的青瓷盖罐4相同(图一∶2)。铜洗(M23∶20,图一∶5)的形制属于《六朝青铜容器的考古学研究》一文划分的B型III式,5流行时间从三国至南朝,断代较显宽泛,但内底双凤双鱼纹之间刻“大吉羊”三字的做法(图一∶3、5)与湖北汉川严家山西晋墓一件铜洗的内底图案(图一∶4)6如出一辙。铜鐎斗(M23∶19,图一∶6)是六朝新出现的器类,其侈口,无流,矮兽蹄足,腹部一侧带扁平直柄,属于早期形制,与云南姚安阳派水库西晋墓出土的铜鐎斗(图一∶7)7相同,该墓的纪年砖最晚为咸宁四年(278年)。综合考虑,第一组墓葬的时代可定为西晋。第Ⅱ组以M4~M7、M11、M12、M16、M27、M28、M32为代表,其中M27、M28为异穴合葬墓。随葬品的共同特征是,普通陶器的基本组合为釜、甑、四耳壶;瓷器几乎只有碗一种;铜器多为容器,如釜、锅、碗等;饰品的数量和种类都很少。陶四耳壶系模仿瓷器的造型,I式的盘口较浅,圆腹,大平底,口径与底径相当(图二∶1、2),具有东晋时期青瓷盘口壶的主要特征。8类似的陶壶在绵阳西山六朝崖墓9也有发现(图二∶3),与之共存的瓷器最早的带有东晋早期的风格。铜釜为敞口,束颈,圜底,腹部对置双环耳(图二∶5),与贵州平坝马场M3410和忠县崖脚DM211出土的铜双耳釜(图二∶6、7)相同,前者的时代为东晋,后者伴出的钱币最晚为刘宋废帝永光元年(465年)和景和元年(465年)铸行的“永光”、“景和”年号钱,故墓葬的时代应在刘宋末年。综合考虑,第二组墓葬的时代为东晋至南朝早期。第Ⅲ组以M1、M2、M10、M14、M33为代表,其中M1、M2为异穴合葬墓。随葬品的主要特征是,陶器组合保留了釜和甑,四耳壶消失;瓷器的数量增加,且类型增多,有盘口壶、唾壶、碗、杯等;铜容器急剧衰减,几乎只有锅一种,铜镜则比较普遍。前四座墓葬均未被盗掘扰乱,报告称M2、M10出土的钱币有南北朝五铢,M1、M14则未出。南北朝较明确的早期五铢系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铸行的“天监五铢”及“公式女钱”,后者无外郭容易辨认,从刊载的M2五铢拓片看,应属于“天监五铢”一类。仅就钱币而言,M1、M14的时代似乎要早于M2、M10,即M1、M14的下限不晚于502年,M2、M10的上限又不早于502年。另外,陶、瓷器的时代特征也能够进一步佐证上述看法。M1出土的唾壶(M1∶6,图三∶7)细颈内束,腹扁鼓,口径小于足径,具有东晋中晚期以来的风格,与南京司家山刘宋永初二年(421年)谢珫墓12的青瓷唾壶(图三∶8)相同;盘口壶(M1∶1,图三∶3)的口较深,长颈内束带一周凸弦纹,腹部矮胖,与湖北孝昌南齐永明九年(491年)墓13出土的青瓷盘口壶(图三∶4)相同。M14无瓷器,陶唾壶(M14∶2,图三∶5)颈部短束,扁腹鼓突,与湖南长沙南齐永元元年(499年)墓14出土的青瓷器(图三∶6)很接近。M2出土的盘口壶(M2∶3,图三∶1)则具有南朝偏晚的特征,通体形制与湖南资兴梁普通元年(520年)墓15的青瓷壶(图三∶2)完全相同。M33被扰动破坏,随葬品很少,但陶碗(M33∶1,图三∶9)的形制与M1的青瓷碗(M1∶12,图三∶10)相仿,且墓砖上模印的花纹(图三∶11)也同重庆丰都汇南16、忠县大坟坝17等地南朝中晚期墓的墓砖(图三∶12)相似。综合考虑,第三组墓葬的时代应在南朝中期偏晚,即齐、梁之际的可能性最大。经以上分析可知,宝轮院崖墓的时代归属并不单一,其至少应包括了西晋、东晋和南朝三个阶段。二在蜀地和在仕宦道路上的地位“阴平太守”铜印的发现,一方面从实物角度印证了《晋书》、《华阳国志》等文献对“阴平郡”建置的记载。另一方面,晋寿隶属梓潼郡,今昭化即为县治所在,《华阳国志》卷二《汉中志》“晋寿县”条载:“(晋寿)本葭萌城,刘氏更曰汉寿。水通于巴西,又入汉川。有金银矿,民今岁岁洗取之。蜀亦大将军镇之。漆、药、蜜所出也。大将军费祎葬此山,大姓葬此者多。”18在两汉以来归葬和族葬风气盛行的背景下,19可以想见,宝轮院M23的墓主人不仅位居西晋阴平郡的最高长官,而且很可能系本地的世家大姓之族。巴蜀自汉代以来,名门望族十分兴盛,至今留存下来的各时期大型家族墓地分布很多。曹魏灭蜀汉之后,因蜀中多变乱,权臣司马昭为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对这一集团的人群多采取迁徙、内移的措施。《华阳国志》卷八《大同志》:“魏咸熙元年(264年),蜀破之明年也……后主既东迁,内移蜀之大臣宗预、廖化及诸葛显(亮兄瑾之孙)等并三万家于河东及关中,复二十年田租。”又《三国志》卷四《魏书·陈留王奂纪》:咸熙元年十月“劝募蜀人能内移者,给廪二年,复除二十岁”。20《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三》载薛齐为“巴、蜀二郡太守,蜀亡,率户五千降魏,拜光禄大夫,徙河东汾阴,世号蜀薛。”21宿白先生认为蜀汉以后,作为随葬品的摇钱树和胡俑逐渐消失,四川较大型的墓葬也日益减少,或与上述情况不无关系。22尽管被强行迁徙的大多数蜀汉遗臣至中土后,常受到北人的排挤与歧视,社会地位急剧下降,但也有部分人士受到了晋廷的礼遇优待,如蜀地最有声望的遗臣代表——谯周,受封阳城亭侯、骑都尉,“(谯)周乃自陈无功不封,求还爵土,皆不听许。”23与此同时,还有部分人士及其后裔一直留居在巴蜀地区,并在仕宦道路上进一步发展。如蜀汉安南将军、建宁太守霍戈,蜀亡后“保全一方,举以内附”,得以“因仍前任,宠待有加”,24其孙霍彪,历任晋越雟太守、建宁太守。1963年,云南昭通县后海子清理发掘了一座东晋壁画墓,25墓主人霍承嗣卒于太元中,为南郡霍氏后裔,先葬成都,后改葬朱提,墨书铭文记其受封“使持节,都督江、宁二州诸军事,建宁、越雟、兴古三郡太守,南夷校尉,交、宁二州刺史,成都县侯”,官位显赫自不待言,同时也清楚地表明入晋以后的霍氏家族在蜀地、南中仍坐拥强大的势力,豪霸于一方。另外,襄阳宜城人向朗子向条“入晋为江阳太守、南中军司马”,26义阳新野人邓芝子邓良为“晋朝广汉太守”,27犍为武阳人张翼子张徵为“广汉太守”,28巴郡南充国人张嶷孙张奕官至“晋梁州刺史”。29上述史料与考古发现,或许对于我们理解M23墓主的具体人群身份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M1的随葬品见有云母片一包,出土时与铜镜、铁剪等物品共存。魏晋南北朝时期,云母在日常生活中用途广泛,一个很重要方面是被上流社会视作可求得长生不老的仙药,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仙药》:“五芝及饵丹砂、玉札、曾青、雄黄、雌黄、云母、太乙禹馀粮,各可单服之,皆令人飞行长生。……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次则诸芝,次则五玉,次则云母”,又“云母有五种,……服之一年,则百病除,三年久服,老公反成童子,五年不阙,可役使鬼神,入火不烧,入水不濡,践棘而不伤肤,与仙人相见。”南京市仙鹤观东晋高崧家族墓M630出土的一件银鼎内残留有少量细碎的云母片,发掘者认为是用来服食的,宜兴周墓墩M231出土的云母片上即附着有丹砂。另外,云母因具有透明的特性,还可以作为装饰材料镶嵌于屏风、车、窗、扇面等物品上。32《邺中记》载后赵石虎“作云母五明金箔难莫扇,……薄打纯金如蝉翼,二面彩漆,画列仙奇鸟异兽。其五明方中辟方三寸或五寸,随扇大小,云母帖其中,细缕缝其际”,又载西台“窗皆铜笼疏云母幌,日之初出,乃流光照耀。”仙鹤观M6及临沂洗砚池晋墓33出土的云母片薄而透明,完整者有圆形、扇形、桃叶形或月牙形几种,边缘处多带有细小的穿孔,可能即是某些器物上的装饰品。山东邹城刘宝墓34及鄂城西晋墓35中还发现了若干云母钱,是比较特殊的使用情况。M4、M23出土了3件炭精兽(图四∶1),体形小巧,面部及足部刻划清晰,呈俯卧状,长2.5~3.5、高2~2.5厘米,兽头及腹部各有一小孔,似可穿系佩挂。此类兽形饰品过去在汉代墓葬中已有不少发现,分布范围几乎遍布全国,材质除炭精外,还有琉璃、琥珀、骨料等。东汉是此类器物迅速发展的时期,主要集中于陕西、河南等地,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汉墓中亦有所发现,如绵阳何家山2号东汉崖墓36出土的琥珀狮(图四∶2),长3.1、高2.2厘米,腰部有一小孔。汉代以后,考古材料进一步增多,分布范围向江南地区集中,东晋前后是最为流行的时期,并出现黄金、玉、绿松石、水晶等贵重材质,其中又以南京一带发现的墓葬等级最高。关于兽形饰的用途,孙机先生根据《急就篇》:“系臂琅玕虎魄龙”、“射鬾辟邪除群凶”等语句,认为是平时佩戴的系臂之物,实际上属于简化了的辟邪。37陕县刘家渠M10138西侧室棺内随葬的一件炭精羊形饰,长2、高1.4厘米,摆放于尸骨的手臂附近,可证此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南京仙鹤观M6出土了多件辟邪形和羊形金佩饰(图四∶3),制作精巧,腹部均带穿孔,与之共存的有金铃、银铃、金珠、金龟、松香球、绿松石、琥珀珠等近70件佩饰,根据它们的出土位置推测应为女性墓主胸前一组完整的串饰。宝轮院M23的炭精兽与17颗琉璃珠伴出于同一位置,可能与仙鹤观M6的使用情况类似,同属于一组串饰。宝轮院崖墓出土的瓷器数量虽偏少,类型亦只有碗、杯、罐、壶等几种,但已经成为随葬品中一个重要而新颖的类别。这些瓷器的胎体坚质,一般呈灰白色,釉色青白有冰裂纹开片,有的器表刻划了弦纹或莲瓣纹装饰,碗的内底经常残留一周支钉痕。以M1出土的弦纹盘口壶(M1∶1)为例,类似的遗物除在峡江地区的南朝墓葬39发现较多外,另集中于湖北荆门、40孝昌、41大冶、42黄冈43等地,可以肯定是产自长江中游一带的青瓷窑场。《宋书》卷八三《吴喜传》载:“(喜)又遣部下将吏,兼因土地富人,往襄阳或蜀、汉,属托郡县,侵官害民,兴生求利,千端万绪。从西还,大艑小艒,爰及草舫,钱米布绢,无船不满。自喜以下,迨至小将,人人重载,莫不兼资。”44又《续高僧传》卷二五《释道仙传》载:“(释道仙)一名僧仙,本康居国人。以游贾为业,往来吴蜀,江海上下,集积珠宝。故其所获赀货,乃满两船,时或计者云,直钱数十万贯。”在四川本土制瓷业草创未就的背景下,外地瓷器沿着长江、嘉陵江等水道贩运输入是完全可能的。三西晋砖室墓财产关系中国的墓葬制度史,在经历了“周制”到“汉制”的发展演变后,到“晋制”的出现,又标志着另一个新形态的最终形成。俞伟超45和韩国河46先生在总结晋制的具体内容时,均将不封不树、墓葬形制单室化、随葬明器产生新主题等作为基本标志。吴桂兵先生认为,考古学意义上的晋制与晋礼的制定关系密切,洛阳因素和建康因素是两晋时期墓葬制度的主要文化内涵。47四川发现的两晋南朝墓葬主要分布于古代金牛道沿线,尽管十分零星,但仍为我们留下了不少重要线索,兹将宝轮院以外的发现情况简述如下:1.1930年代,新津县堡子山发现一座西晋太康九年(288年)崖墓;482.1953年,宝成铁路德阳黄许段发掘一座西晋太康元年(280年)砖室墓,墓葬形制不明,随葬品有7件青瓷碗和罐;493.1953~1954年,彰明县(今江油市)常山村清理13座崖墓,时代约在西晋至南朝早期。墓葬形制简单,多为单室,随葬品有陶器(罐、碗、钵、杯、釜、甑)、铜器(釜、锅、鐎斗、洗、镜)、铁器(刀、剑、矛、镜、叉)、银器(钗、环)、瓷器(盘口壶、罐、碗、杯)、方石板、料珠、云母片等;504.1954年,西南博物院成都工作组在成都市北郊的扬子山清理两座西晋砖室墓(M3、M23)。M3出有“泰始十年造”纪年砖,“泰始”为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泰始十年即274年。M23无纪年文字,分前、中、后三室,墓门用两块石板构成,表面雕刻相对的拥彗、执版人物各一,随葬品较丰富,有陶罐、陶灯、青瓷罐、青瓷碗、铜印、铁鐎斗、金银首饰及玉石猪、铅人等;515.1950年代,彰明县佛儿崖清理一座崖墓(M4),时代约在东晋至南朝,为规模较狭小的单室墓,随葬品有青瓷盘口壶、陶釜、陶甑、陶碗、陶杯等;526.1984年,绵阳西山一带清理22座崖墓,时代约在东晋至南朝,均为单室结构,随葬品多达536件,有陶器(碗、罐、壶、釜、甑、俑、动物模型等)、青瓷器(碗、盘口壶、鸡首壶、罐、盘、盏托、唾壶)、铜器(碗、釜、洗、鐎斗、环、镜、簪、箸、勺等)、铁器(鐎斗、剪、剑、刀等)、钱币、石印、炭精兽等;537.1986年,广元下西乡鞍子梁清理一座西晋崖墓,单室结构,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随葬品仅6件,有青瓷盘口壶、陶碗(钵)、陶罐、陶甑和钱币;548.1991年,绵阳园艺场清理一座南朝砖室墓(YJM1),单室结构,随葬品有陶器(钵、盆)、青瓷器(碗、盘)、铜器(鐎斗、双耳锅、镜、钗、环)、银饰、铁削、滑石兽、钱币等;559.2004年,成都市金牛区禾家村“中海国际社区”工地发掘三座西晋砖室墓(M1~M3),M1和M3均出有“元康八年八月卄日”纪年砖,“元康”为晋惠帝司马衷的年号,元康八年即298年。M3为带甬道的凸字形单室墓,随葬品有青瓷碗、陶碗、陶罐、陶灯等;5610.2004年,金堂县清江镇猫头山清理一座南朝崖墓(M2),为狭小的单室墓,随葬品有青瓷碗、陶盆、陶灯、陶鱼和一枚四铢钱;5711.2007年,自贡市沿滩区黄泥土山清理一座南朝崖墓(07ZYHM2),单室结构,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侧龛、后龛等部分组成,随葬品有青瓷盘口壶和少量的陶俑、陶钵残片。58与汉代(包括蜀汉)墓葬相比,六朝墓葬的面貌变化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1.形制单室化,结构简陋狭小,一墓埋葬数代的现象随之瓦解,崖墓中新出现两室并列、共用墓道的异穴合葬做法;2.墓室内装饰画像、雕刻的做法趋于罕见,瓦棺、石棺等葬具基本消失;3.来自长江中下游窑场的青瓷器逐步增多,陶质生活器具虽保持了汉代传统,但组合减少,并出现模仿瓷器的类型,如碗、四耳盘口壶、唾壶、虎子等;4.陶俑、镇墓兽、模型明器、摇钱树等急剧衰减或完全消亡;5.铜器中的车马部件消失,鐎斗为新兴的器形之一;随葬刀、剑等铁质兵器较普遍;596.随葬品增添了新的内容,如玉石猪、铅人、云母片、炭精兽、琉璃珠等。德阳黄许、成都扬子山两地晋墓的纪年均在西晋平吴前后,可以推测,西晋前期是蜀地的墓葬文化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点,晋式的墓葬制度在该区域得到初步确立。值得注意的是,蜀地的六朝墓葬仍包含了不少汉式因素,如扬子山M23的结构分前、中、后三室,并装有双扇外开的画像石门,墓顶用楔形砖横联起券,墓砖模印几何形花纹;禾家村M3为凸字形单室墓;彰明、广元等地崖墓的陶器保留有罐、釜、甑、碗(钵)的基本组合,如自贡黄泥土山、绵阳西山等地的南朝墓葬中还出土了少量的陶俑、动物模型残片。可见汉制与晋制间既存在差异又有一定的联系,并且在后者确立后又曾一度遭遇前者的反复。四关于“以蜀为”的地方信仰汉晋之际巴蜀地区丧葬文化传统的变革原因,学术界已有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如索德浩先生在讨论峡江地区的汉晋墓葬时,注意到文化因素的变迁主要受到了政权更替、经济中心迁移和移民成分变化三个方面的影响。60钟治、韦正先生以忠县涂井墓群为分析对象,认为东晋早期前后是三峡地区墓葬面貌普遍发生变化的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