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逐字稿及说课稿及教案汇总_第1页
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逐字稿及说课稿及教案汇总_第2页
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逐字稿及说课稿及教案汇总_第3页
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逐字稿及说课稿及教案汇总_第4页
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逐字稿及说课稿及教案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罢黜百家》逐字稿、说课稿、教案导入:各位考官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今天的5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篇目是《罢黜百家》,下面开始我的试讲。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上新课之前,老师先请大家看一则河南省的社会新闻:河南省景县多地争夺董仲舒的出生地。请同学们思考:河南人民抢注董仲舒的出生地的意义何在?思维敏捷的小丽认为,因为董仲舒是文化名人,在汉朝的时候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抢注董仲舒的出生地能增加本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小丽同学的回答很有深度。那么董仲舒是如何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的?主要内容又是什么?让我们通过新课一起来了解。新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是对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我们习惯性把这一系列主张称之为新儒学。董仲舒新儒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接下来我们通过视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探究新儒学产生的背景。请学生仔细观看视频,观看结束后请学生们踊跃回答。视频观看完毕,请小林同学来回答。小林同学认为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背景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经济上,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的制度,使社会经济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起来,“太仓之粟,陈陈相因”,为新儒学理论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在政治方面,外有匈奴虎视眈眈,内有王国困扰,加强大一统成为了大势所趋。小林同学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分析了董仲舒新儒学的历史背景,但还不完善,哪位同学来补充?小清同学有不同见解,他认为,从秦至汉初,不论是焚书坑儒还是无为而治,都没办法很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的需求,于是,董仲舒改造儒学,以适应大一统的需要。经过两个同学的补充,我们的答案就很明确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经济基础,中央加强大一统的需要是政治需求,而新儒学的提出是适应时代需要的文化内核。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有哪些主要内容?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探究这一问题,老师在课前帮助大家准备了历史资料包,资料包里面包括董仲舒《春秋繁露》节选和《汉书·董仲舒传》史料节选。现在,请同学们依据资料包的内容和课文进行小组讨论,探究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4人为一组,用时5分钟。讨论结束后,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好,时间到,老师在刚才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各个小组都认真努力的合作探究,老师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哪个小组代表率先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举手最高的小刘同学来。小刘说董仲舒新儒学提出了“大一统”的概念,一改先秦时期的政治消极,适应了汉朝加强大一统中央集权的需要。此外,为了给“大一统”创造合法的理论来源,他提出了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的思想。君权神授的意思是君主的权力是上天赋予的,论证了君主权力的合法性。其次,为了防止君主的权力过大,过分的中央集权,于是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君主的权力是受到上天监督的,一旦君主的权力过大,上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警示他。小刘同学的回答概念精准、内容明确,但还不完整。哪位同学还有补充?请小江同学来回答。小江同学补充道:董仲舒还提出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规范,即“三纲五常”,三纲分别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准则。在文化层面,他提出了“文化一统”的主张,认为“政治一统”的前提就是“文化一统”,要求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两位同学的补充,我们全面了解了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涵。政治上,强调“大一统”并维护君权的合法性: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文化上为政治一统服务,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董仲舒的这些主张,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可。于是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实践这些主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有哪些?这一部分内容教材讲述得比较清晰,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进行探究,时间为3分钟。探究结束后,请同学来回答。小夏同学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包括三部分内容,分别是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这些措施使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又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探究这一问题,我给大家带来了有关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史料,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试着归纳总结这一影响。好,小芳敢为人先,她认为独尊儒术的措施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小芳同学是从消极方面来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的。有没有其他人有不同意见?小李同学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地位上升,对儒家学术的发展是有利的。同时,它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支撑,有利于汉朝凝聚力和政权向心力的形成。与此同时,汉王朝也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这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两位同学的角度相反,但答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我们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评价。这说明我们同学已经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老师要为你们点赞。巩固:内容丰富的汉朝文化之旅即将接近尾声。现在请同学们绘制思维导图进行本课小结。绘制完毕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纠错。作业:我们知道董仲舒的一生颇为坎坷,请同学们课后收集董仲舒的历史小故事,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董仲舒,下节课上分享。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试讲内容,感谢各位考官的聆听。《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逐字稿、说课稿、教案导入: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今天的4号考生,今天我要试讲的主题是《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下面开始我的试讲。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同学们,上课之前,请大家观看老师PPT上展示孟郊的诗作《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歌讲述的是什么内容?创作的背景又是什么?语文课代表指出,这首诗歌讲述的孟郊科举考试进士及第之后的喜悦心情。创作背景是隋唐以后科举制度的创立。小华回答得很准确,科举制是一种怎样的制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又是如何演变的?让我们通过新课一起来了解。新授: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的过程,每种选官制度都各有其特点和缺陷。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世官制。世官制的内容比较简单,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后,总结世官制的概念及其不足之处。用时3分钟。我们请小唐同学来回答。小唐同学说,世官制是按照血缘关系来选拔官员的制度。“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这种制度的缺陷是营造出贵族政治,有很强的阶级属性,民众没办法参与到国家政权当中。小唐同学的回答完善且精准,说明他阅读教材非常仔细。为了克服世官制民意无从体现的缺陷,到汉朝,选官制度演变成了察举制。察举制又是如何选拔官吏的?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微课视频,《汉至魏晋的选官制度》,请同学们观看微课视频后,总结察举制的概念及其演变过程。好,微课视频看完了,哪位同学来总结?小张同学举起了手,请小张同学来发言。小张说,汉武帝时期实行的察举制,主要以品格来选拔人才。汉武帝时期下诏测试贤良,“举贤良、举秀才”,都是考察官吏品格的科目。这就改变了世官制贵族垄断的缺陷,使一部分有才能的底层人民能够参与到国家政权当中。小张同学回答了察举制的概念,还指出了察举制的作用,非常好。那后来察举制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小许同学你来说。小许同学说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制演变成九品中正制,将人才按照家世和门第及个人才能划分成九个等级,由中正官进行考察和评定。等级高的人才担任高级官吏。由于九品中正制把家世和门第作为考察的要素之一。这就导致世家大族长期垄断官场。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两位同学共同探究了察举制的概念及其演变过程,还指出了察举制的不足之处是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所以,人民参与到国家政权的道路依然道阻且长。察举制固有的弊端和缺陷,致使隋唐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是怎样变化的?老师听到大家异口同声的说了科举制。没错,隋炀帝创立了科举制度,到唐朝不断完善。科举制是一种怎样的制度?它的出现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探究这一问题。老师决定在课堂上开展一场科举制的听证会。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去收集相关史料,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享学习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4人为一组,用时5分钟。讨论结束后,请各小组代表模拟听证人员进行发言。好,老师听到大家的讨论声渐渐停止,相信各位听证员都有了自己的看法。现在我宣布,科举制听证会现在开始。首先,请我们的主持人宣布今天的听证会主题,有请主持人小严。小严说: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对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为了制度的严谨性,请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听证员小陈有话说,他认为科举制的实施是利国利民的举措。首先科举制的实行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小陈的回答非常在理,听证员小鱼也有所补充。他指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科举制度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小慧同学接着补充道: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出现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价值观。科举制度只有积极的影响吗?显然不是,小刘立马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固定在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长此以往,使我们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了近代的落后局面。几位同学的发言都非常精彩,为全班同学展现了一场别出心裁的听证盛宴。不论任何制度,都有其两面性,我们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对于科举制而言,当它传入西方之后,为西方国家采用,成为了西方文官制度的起源,而我们国家如今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便是科举制适应时代的延续。所以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及制度。小结:美好的学习时光就要接近尾声了。现在老师组织一场选官连连看游戏,帮助大家巩固今日的学习内容。请大家看PPT上的这些历史人物,根据实际情况帮他们选择合适的选官制度。汉朝的董仲舒连线察举制,东晋的陶渊明连线九品中正制,唐朝的白居易连线科举制。好,同学都回答得又快又精准,相信大家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作业:课后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位本地区科举时代的名人乡贤,进行细致的调查并形成研究性学习报告,下节课上进行分享。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试讲结束,感谢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高扬科学民主大旗》逐字稿、说课稿、教案导入:各位考官好,我是8号考生,我抽到的试讲篇目是《高扬科学民主大旗》,下面,开始我的试讲。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老歌《燕园情》,请大家仔细注意歌词。歌曲听完了,这首《燕园情》在北大学子之中是代代相传下来的传唱最广的歌曲。那么歌词上的红色字体“民主和科学”是哪场运动的口号?大家都回答对了,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那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什么呢?民主与科学具体的内涵是什么?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新授:首先,请同学们阅读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的一段话:“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从中能够感受出陈独秀提倡了什么思想?大家异口同声的说出了,提倡民主与科学。回答正确,民主与科学也被成为“德先生和赛先生”,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还有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法则。那么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高举民主与科学这两面大旗呢?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知识和PPT上展示的伍启元所著的《中国新文化运动概观》中的三则史料选段,用时5分钟,前后左右四人为一小组,小组进行合作谈论。好,时间到,刚才在巡视过程中,老师发现各小组内部讨论激烈,团队合作意识很强,值得表扬,那哪个小组可以来分享一下你们的答案。好,第二小组代表举手了,他回答:封建专制制度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它钳制了思想、阻碍社会的进步,是造成中国落伍的根本原因,所以,要提倡“民主”,只有民主才能实现思想的解放、社会的进步。第二小组从当时的政治制度角度进行了分析,方向把握正确,还有其他要补充的方面吗?好,第五小组代表补充:当时的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封建思想的盛行。历代统治者大都搞封建迷信活动,目的是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让人民放弃反抗封建专制统治,因此要提倡“科学”,只有科学才能消除迷信,才能追求民主,所以说提倡科学实际上也是在提倡民主,科学是为民主服务的。两位小组的讨论都颇有成效,对于史料的信息提取能力有所提高。其实,当时袁世凯复辟帝制,祭天、拜孔,使迷信思想甚嚣尘上,甚至连接受系统西方科学教育的严复,都出来为迷信活动进行辩护和鼓吹。在这种社会乌云下,就需要一个法宝来镇住它,还社会一个清新的空气,而这个法宝当然就是民主与科学。除此之外,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也是新文化运动批判的重点对象,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穿越时空,回到20世纪初的中国,追随我班的新闻小记者,听取一段新闻报道。新闻报道结束了,感谢我班的新闻小记者带来的精彩报道,哪位同学来谈谈你对新闻内容的看法?小俊同学说,新闻中提及的这位19岁女子,在未婚夫死后,为了做烈女,选择自杀殉夫,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实在太过可惜了,这都源于儒家传统道德的束缚。小俊同学有认真的听取新闻报道,注意到了封建道德对女子的摧残,下次声音再大点就更好了。其他同学呢?靠窗的这位同学补充:儒学宣扬强调君君臣臣、三从四德、忠孝节义等三纲五常的旧道德,形成包办婚姻、蓄婢纳妾、女人缠足、贞节守寡、繁文缛节、鬼神迷信等封建礼教和风俗,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培养“不犯上作乱”的顺民。这位同学的回答更加深刻的揭露了旧道德对人思想的束缚。因此,新文化运动批判忠、孝、贞节观念,反对旧道德、旧礼俗,提倡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宣扬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以民主和科学的理性扫荡封建迷信,促进中华文化进步。那么对旧礼教、旧道德攻击最猛烈的代表人物是谁?是如何体现的?最后一排的同学,你来说。他说,鲁迅通过对现实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