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批评的新方法利奥·斯皮策的文体批评
文学批评方法中的“细读”和“数字劳工”文学作品脱离了作者,以不同的方式出版,然后开始了他们的生活。无论作者写作的初衷是什么,当读者阅读作品的时候,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想,文学批评家在阅读作品时也是如此。每个时代的文学评论,都会依照那个特定时代的主导思想,各有自己的特点。有一些评论方法,在一个时代比较有影响力,但在另一时代不一定还有效。从上个世纪中期到今天,随着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知识传播速度的加快,文学评论界也处于不停的更新过程中。上个世纪,从结构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过渡用了一定的时间。如今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从对作品结构的认识转向对接受的研究。可以说,这个时期是文学批评方法历时发展的时期,同时也存在许多研究方法共存的状况。在这种背景下,“细读”可以说是所有文学批评方法中的一个共同点,这和分析的对象———文本紧密相连。无论评论家要采用什么方法,都需要从文本阅读出发。此外,法国学者古斯塔夫·兰森在著作《文字解释》(Explicationdetexte)中(英国closereading的起源),使细读成为一种可以传递的东西,一种可以分享的工具。在这篇文章中,我选择了奥地利语言学家和文学评论家利奥·斯皮策的方法论,一方面是因为在现在各种各样的方法中,他的方法参照了一种很具体的东西,能给人一种很实在的感觉;另一方面,斯皮策的评论解读,是建立在对文本的仔细阅读上,到目前仍有巨大魅力。首先,我想介绍一下斯皮策思想中的一些特点;然后对他的思想和方法进行评判,分析他的思想优势何在,有什么缺点,也会参照斯皮策对他的批评者的一些回复;最后,我想说明今天斯皮策的批评方式依然有效的原因。1研究语言的必要性斯皮策出生于维也纳,后来在维也纳大学讲授罗曼语语言和文学,但是,由于之后对犹太人的迫害,斯皮策被迫先后在土耳其、美国避难。在美国,他继续教学工作。当他还是学生的时候,他的研究已经开始成型,他很早已经感觉到:单纯依靠语言学的方式,或者单纯依靠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进行解释,很难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在维也纳大学,他的语言学教授是WilhelmMeyer-Lübke,他的文学老师是PhilippAugustBecker教授。由于当时实证主义盛行,在维也纳大学,这两个学科是严格分开的。作为一个学生,斯皮策旨在建立两个教义之间的桥梁。但是,因为他对Becker的讲座不满意,专注于跟MeyerLübke学习语言学。这样,他后来成为了一个杰出的语言学家。3斯皮策另一个感兴趣的问题是他那个时代的文体学。一方面,他熟悉慕尼黑教授卡尔·沃斯勒(KarlVossler,1872-1949)4把语言作为个体行为产物来进行研究的学说。另一方面,他也熟悉克罗齐(BenedettoCroce,1866-1952)5对诗歌和言语本质的研究。不过,斯皮策文体批评是独立发展起来的,独立于两位大师的研究。斯皮策在他的一段文章中描述了当时的文化氛围,他写道:迄今为止,语言学对文体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文体的研究主要是文学史和美学学者的工作。这似乎是自相矛盾的,但它是真实的情况。艺术语言创作的微妙以及流动性,这一直是历史语言学家所拒绝的。可以这么说,通常的语言学家在骨子里面对艺术有一种漠视:在每种艺术形式风格里都有一种游戏的成分,对于语言学家来说,可能和科学的严肃性不相符。这种观点对于语言这个研究对象,很明显是错误的观点,因为语言在游戏和实验中达到艺术的效果。对于研究文学的学者,他们并不缺乏描述一个作家个人风格特点的能力,然而,通常他们都缺乏语言学方面的训练,他们只能通过一些具体的语言的例子来得出一种普通的印象,他们很难超越这一点。因此,从语言学角度来说,他们对语言的了解太缺少,相反的,语言学家对美学方面缺乏关注,因此,文体批评要发展起来,就要建立在这两个学科基础之上。6斯皮策的著作《风格研究》(Stilstudien)中的长篇前言就表达了他的这种观点。他提出,单凭语言学理论或者单凭文学评论理论,在文本分析中都太过于僵化,只能得出一个有限的结论,因为,如果只考虑到技术性因素,没有办法揭示美学的部分。斯皮策把当时许多作家和分析方法作为研究对象,并且指出了他们的问题。他向我们展示,比如说,有些研究如何只停留在语音上面,并没有考虑到一个作家语言的艺术因素。为了把握文本中的美学成分,斯皮策提出了需要运用语言学和文学批评两个领域的理论,然后进行文体分析。在RomanischeStil-undLiteraturstudien7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斯皮策理论的出发点:……多年以来,我都在进行文体研究,实际应用到Vossler的思想。研究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就是任何情绪,任何远离我们正常心理状况的情绪,在表达的领域,都对应着那种对正常语言的远离;那种对通用语言的远离,这是一种非正常心理状况的标志。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总之,就是一种特殊精神状况的体现和折射。而且,确切来说,这种相互的关系就这样形成了,那种心理的因素,会形成一种特定的表达,并固定起来,形成一种比较长久的表达形式,也就是形成“话语”;在同时,另外一个方面,形成的话语丰富了心理内涵,增添了色彩。总之:一种心理状态的固化,形成一种语言,通过心理的丰盈达到一种语言上的丰富。从那种能觉察到的发音和重音的变化,直到出现一个新的词汇,出现一个进入语言的新词汇,这些不同等级的语言变化,都是由心灵决定的。8在这种前提下,我们能看出斯皮策非常关注作者和语言之间的深层关系,他试图揭示这种关系,他接着写道:……我分析文本的方式,可以简单地用两个词来概括:“言语和作品”(WortundWerk)。对于言语的观察可以延伸到整个作品,结果得出的推断是,在言语表达和作品的整体中,在作家身上,应该存在一种事先构思好的和谐,一种创作力和语言形式的神秘配合。我们所有的研究都依赖这种原则。9斯皮策的研究特点,从表面上看似乎并没有超越二元论,然而他根据自己的研究需求,把两个领域相互补充,力求达到一种新的平衡。他总结出来一种方法,并起了个名字叫“语文学循环”,这种方法从细节出发,也就是说从言语所展现出来的细节出发,然后到达整体,以及作品的精髓,然后又回到原处,从整体到细节。斯皮策的语言分析,是以语言为基础,这使得他能够展示一个作家的语言特征。斯皮策认为作者的语言特点“表达了作家的观点,他的艺术方向”10。观察语言一般现象,这使他分辨出作者的个体语言。斯皮策认为:“艺术家的语言反映了他灵魂中的一些东西。”11斯皮策决定要先考虑用德语写作的作家,因为他说:“母语的语感,那种切肤的感受可以引导我。”12另外,他决定选择那些个人风格突出的作家,那些语言特色很容易被感受到的作家。他在仔细分析中确定的一些关系,使他得出结论:作家语言特色能够反应出作家世界观。13斯皮策和德语专家HansSperber共同写出了《灵感与字》(MotivundWort),他在此书中说明:Motiv是存在于语言之外的一切,是故事、形象的创造等等,这揭示了Motiv和Wort的平行性。这种平行性,在以上的分析中,是建立在诗人的心灵基础上,诗人要找到灵感和表达的文字。作为灵感,诗人的世界观会起到作用……,诗人对世界极端敏感的感触也会起作用……14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他的想象力和灵感都是他创作的一个内在过程,从这里,我们也看出弗洛伊德思想的影响,作家从他使用的语言中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因此,对于斯皮策来说:灵感和文字是平行进行的,从诗人的语言里面,可以推测到他的灵感,反之亦然。15因此,一部文学作品的语言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相反却是作者个性的表现。这种表达不仅仅体现在隐喻上面,而且存在于语法结构、句子结构上等等。16作者的语言和精神因素之间的这种关系,斯皮策解释说:……证明所选择的意象受作者的特殊心理状态所影响,因此问题在于追溯出作者的脑电图。17这种关系在斯皮策那里很重要。语言,是历时变化的结果,逐渐发生变化,然后被人们接受,进入到日常的使用中,这种历时的分析可能重现这种演变。语言发生转变,并且这种变化得到推广,这可以解释成一种语言的统一。作家的心灵的部分是这样一种元素,会决定一个作家的写作风格和他的文学语言的独创性。斯皮策认为:……可以继承作家个人在文体上的成就,这就像继承一般的言语那样……,但这样,文体现象的独特性就没有了。因此,我们可以描述这种独特的风格,然后还原一个风格本身的整体形态……把一位作家引人注目的风格元素联系起来,然后和作家的个性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准确的说,我们也是这样描述一种方言的,我们通过把那些不同的语言特点放在一起,每个特点在别的地方都能找到,他们同时存在于一点(星群)能体现出一种独特的东西,我们应该挖掘它的深层含义。18或者,用斯皮策的另外一句话来说:“发现一位作者独特的个人语言的特殊状态。”19斯皮策也没有忽视:同一个语言成分,可以由不同作家赋予不同意义、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加工。因此,他写道:我认为:展示一位作家的语言元素的风格价值,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这能够一劳永逸地得出一个语言特点的风格内容:其他的灵魂,会有其他表达方式的含义。20一个作家语言中的个性成分,同时也是他有别于其他人语言的成分,因此,这个特点一旦被指出,就使批评家开始一个认知的过程,从而接近这个作家和他的个人风格选择,从而在整个文坛的背景下,用一些特定的专业词汇进行定义。斯皮策写道:在这里制定的研究方向,我认为不仅仅对于文体研究的目的非常重要,对于语言学的研究也非常重要。因为,众所周知,通用语言只是个人语言的媒介,是对于有些语言行为通过语法进行简化(而诗意表达也是语言表达的一种);每一次从个人发起的语言创新……。句法,或者说,语法只不过是风格的凝固……。我想用两个拉丁短句作为我研究风格的口号:“individuumnonestineffabile”(一个人的语言风格是可以被描述的,需要使用语言学的方法)以及“oratiovultusanimi”(语言风格是个人灵魂自然、必要的体现)。21在这段文字中,斯皮策在两个学科之间建立一个桥梁的意向又表现出来了,同时他也意识到存在“有创造性的个体”,他们是创新的动力。22最后,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可能上:通过一种具体的方法,理解并且靠近那个创造力的源泉,这几乎是一种他非常了解explicationdetexte的升华。他担心的是,没有把观点建立在相关的观察上,而是基于一种方法,因此,他一直意识到他的工作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斯皮策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际上,要证明个人的精神反射在个人的风格上,个性的风格反射在语言风格上,我们应该怎样展开工作呢?23因此,他把他的分析建立在文本之上,也就是说,建立在语言的各个因素之上,斯皮策提出了这些指示:“可以从分析语言开始,到分析语言结束。从语言材料着手,理解文学的因素,相反亦然。”24斯皮策在他的文体批评理论的很多地方都提出,他首先采用的是归纳法,25他使用这种方法去辨析语言,然后找出他分析时所需要的核心材料,然后采用演绎法,来证实眼前的词和所有已知的数据一致,这种研究的方法,这个“来来往往”,被斯皮策认为是“所有的人文学科的基本要求”。26斯皮策自己也很警惕可能会出现的危险,也就是说研究的时候,可能会只沿着一个方向发展,因此他解释说:……如果从心理上解释一种语言现象,这有一种无中生有的风险,因为同样的语言现象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解释。……反过来说,如果假定出一种文学特点,然后去寻找它在语言中的表现,这同样会冒风险……这会在每一种语言事实中看到一些事先已经确定好的特点。……。27斯皮策也指出了隐含的风险,也就是脱离科学的方法。然而,那种方法的有效性对于他来说是肯定的,为了避免错误,可能的话,他还采用了控制的办法。在这种意义上,他建议用文学的结果补充语言学的分析结果,相反也一样,一种风格的语言特点和其他结论进行核对。他确信的是,在一个作家的语言特征的背后,隐藏着一种特殊的语言经验,通过仔细观察,会发现其他的一些特征,和这种特征相似。28他说:“[……]所以,可以找到一种结构上的联系,一系列感情基调的表现,正是诗人所要表现的。”29在这一点上,斯皮策认为,有必要根据文学作品,深入分析作者的精神实质,如果没有,就需要风格学的学者充当这位作家的文学史作者。30一个作家的语言是唯一的研究对象,斯皮策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分析这种语言呢?在这里,他的经验是直接和“细读”的主题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他说:……我尝试通过阅读作者的作品,来获得一个作家的语言风格,以及作家自己的语言规律……。阅读,深入阅读,可以说是我的唯一工具。31和当代文学批评对言语的复杂分析相比,这个论点非常简单、明了,然而正是这些特点包含着“细读”的精髓。事实上,通过阅读,人们能发现那些语言细节,这些细节会打动读者,成为观察和分析的对象,成为研究的出发点,并在研究中进行验证。斯皮策参照的是“深读”,因为并非每一个细节都能被直接发现,其实,这部分的调查过程可能会非常耗时。斯皮策写道:要从一筹莫展的困境中出来,唯一的办法就是阅读和再读,带着耐心和信心,尽量沉浸于作品的氛围之中。就这样,可能一下子就会冒出来一个字,一个线索,我们发现,在那一刻间,我们和诗歌之间就建立了某种联系。从这一刻起,我看到,通常[……],就在“灵光一闪”之后没多久,给我们指出一个细节和整体,都找到了一个共同的命名者,给文学的词义提供解释。32对斯皮策来说,这只是文本分析的初始阶段。面对他研究的复杂目标,斯皮策提出了这个问题,那时候是1926年,那时候语言统计还不是很成熟,为了推论出一些实质的东西,他运用了统计的方法来统计有些语言现象出现的频率,他得出了一些百分比的数据,但他还认为“太乏味了”。33另外一个方面,他的兴趣在于寻找:“……一个个性的核心,重点(内部,圈子)所有的表现(尤其是语言的)都变成了能理解的东西……”。34因此,他的目标更远。要实现这一目标,对斯皮策来说,并不是意味着做出价值判断。对他来说,不需要做出这种判断,因为选择一个作家已经表现了这种价值判断。这个选择是对语言的“先验”、35“真正有创造力的天才”36以及“几乎完全基于个人的好感”。37通过这种方式,斯皮策似乎要赋予批评家一个富有活力的功能,因为评论家能独自选择、评论一个作家,然而,这似乎是要在批评家和作品之间建立起来一种微妙的关联,具有排他性。斯皮策在另外一个纲领性的选择中提出:需要“爱”一个作家,这样才能深入了解他。38而且,斯皮策明确指出:批评家应该非常熟悉他研究的作品,他应该能够重建各个人物的关系,和各个情节的发展,他应该能放慢作者在他的作品结构中运用的节奏。39这样使我们了解到,要解开文学结构的复杂整体,存在一种从细节到整体,以及从整体到细节的活动,这样才使得作品可以被解读,关键是在作者和批评家之间存在一种相互渗透和共鸣。“内在的见的控制”:从四化的核心到总心理的“文化”1954年,斯皮策的著作第一次在意大利出版,这是由AlfredoSchiaffini40主编编辑出版的著作,这本著作引起了一系列的回应,而且这些反响各自不同。因为当时参与评论的学者很多,我在这里只提一下几个批评家的观点,特别是切萨雷·卡色斯(CesareCases)41和马里奥·富比尼(MarioFubini)42的评论,目的是为了展示支持者和反对者两种立场,让大家看到,围绕着斯皮策的讨论是非常活跃的。卡色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他的评论倾向于重新调整斯皮策对文学批评创新的贡献。卡色斯认为,通过把语文学-语言学以及文学领域进行融合,对文学批评进行更新,这是当时“很多人都能嗅到的”43一种潮流。在使用德语的地区,一种对语言事实的关注得到发展,在意大利也有类似的尝试,比如说克罗齐的作品,但是克罗齐更倾向于美学方向。卡色斯强调斯皮策研究中的“唯灵论”,当他试图把语言的历史放入文化和精神的历史之内,44很快,他也强调对这种办法运用的不现实。卡色斯指出斯皮策与其他批评家的不同,即:(a)其出发点是语言调查,特别是找出一些与众不同的风格特征;(b)他的研究的目的是描述每个艺术作品的永恒规律。45然后,操作一种无法应用的方法,因为文体批评学家倾向于“展示”一个艺术作品的本质,就像论证一个“数学定理”,斯皮策“强调评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46卡色斯认为,这个特点会给理论基础带来“一些不确定性和相当严重的不平稳”。47另外,事实上,诗人无意识的意愿也应该主宰形式,而不是内容,这使得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变得不确定,这就是斯皮策方法的一个局限。此外,斯皮策一方面在历史的维度中,坚持语言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又申明“一个作家的精神就像太阳系,在它的轨道上,吸引了各类的东西”,历史的维度最后成为了一种心理的特征,而没有和客观的历史协调起来。卡色斯认为,斯皮策没有很好地说明从个人的心理过度到集体心理的原因。48因为批评家提出的各个过渡的定义必不可少,这也是卡色斯考虑的,把方向定为一个,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客观的,因此,“评论家的任意性”49太强。卡色斯认为,这种任意性可能会造成“一些装神弄鬼的虚假批评大行其道”50因此,一个评论家不能没有原则:其实,只有那些接受过语文学教育的批评家,才能自由自在地操作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把艺术和整个人生以及社会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并没有限于形式主义,另外一方面又没有陷于实证主义的抽象,这种抽象来源于美学功能的各个内容。51卡色斯从客观主义总危机出发,来解释斯皮策,因此,最后的分析,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背景只能使他远离文体批评:尝试建立一种文学评论方式,却不建立在生活和社会的总体观念上,这对于我们来说,当然是应该排斥。没有任何一种危机可以(通过)神学抹去:生活和社会在继续,形成一个越来越有机连接的客观整体……,只有在代表资产阶级颓废思想的人们那里,才失去了这种概念,他们在面对“有争议的、摇晃不定的体制”中被诱导,把这些理论想象成mentes52衍生物,在我们目前所讲的事情中,就是一种文学-心理的mentes,作为一种独立的、不能忽视的存在。美学和文学批评的危机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危机,这种危机不是引入一种新的方法可以解决的。53卡色斯认为文体学有教学功能,能帮助学生养成细读的习惯,只是相对于真正的文学批评,这只是一个次要功能,文体学只能给人比较基本的入门作用。马里奥·富比尼对斯皮策的看法不一样。富比尼比较接近克罗齐评论思想,他赞赏斯皮策谦虚的态度:“他是一个大师,因为他不好为人师,他的研究也不是一个僵死模式。”54富比尼领会到斯皮策理论的多面性,因为他按照不同的出发点对作品进行解读。这个特点使斯皮策的研究具有“实验性”。55从一个细节开始,这个细节被看作是整体的一部分,因为斯皮策学习了德语语文学,也学习了法国的Explicationdetexts(《文本的解释》),富比尼和卡色斯的观点正好相反,他认为斯皮策能够达到一种“真正的文学批评”……,“这能从历史意义和美学意义上把握文学作品,即使斯皮策的出发点和支撑点,他考虑文体学的方式是语言和修辞学的。”56对于富比尼来说,斯皮策对克罗齐和沃斯勒的沿袭,或者说发展,是通过一种“平行”57来解决的。事实上,斯皮策在细节和整体之间活动,他从来都没有忘记在诗歌创作中这两者的有机结合,这使他能过突破之前的一些文学批评思想。富比尼写道:因此,斯皮策的文体批评是有效的,因为虽然限制了调查范围,他仍然考虑到,并向读者指出文学作品的整体性,因为美学批评的那种局部性已经被突破,因为美学批评是建立在古老的语法和修辞方式之上;这种评论方式提供了一种可能,就是更加具体的语言学分析,这有助于对言语现象的理解,因此,两个学科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都有顾及;这是一个普遍的批评概念,更加开放、更加多样化、更加丰富。58富比尼认为,斯皮策的一个局限在于,他的理论会产生一种危险倾向,就是把文学批评和心理分析混淆起来,每当人们要尝试用文体批评的方法去证实某种风格的特殊性,比如说,按照斯皮策提出的方法,如果一个作家没有采用通常的语言,远离一些原则,这就是一种不寻常心理的征兆。富比尼承认斯皮策的方法具有独创性,斯皮策总是试图吸收新的灵感,进行“不懈”59的研究,他也强调不能使这种方式僵化,他也像斯皮策一样强调:……每一个特殊研究之前,我们总是要回到那个源头,文体批评并不认为自己是唯一或者是优越的批评方式……,而是和其他的文学批评一样,也是合法的,它自己本身也不是唯一的选择,相反的,斯皮策要号召我们去尝试其他的路径,而不是局限于他尝试过的那些东西。60在斯皮策的“躁动”和“移动性”中,富比尼向我们展示出这位学者在继续探索,向着一个更新的目标。很明显,两位学者最终对斯皮策有完全不同的观点。可是,从双方的观点,能够看出斯皮策的著作的影响非常大。实际上,两位学者也强调了斯皮策的影响。卡色斯在他的文章开始这样写道:文体批评的出现,似乎已经显著改变了文学批评的方法和前景,以至于现在很多学者号召要使文体批评取代文学批评,就像文体批评是唯一一个客观有效的分析工具。在这个领域,通常被提起的名字正是利奥·斯皮策。61富比尼很明确地表达了他的这个观点,在他的文章开头,热烈欢迎AlfredoSchiaffini主编的这本书的出版:事实确实如此,这本书很精彩,让人们认识到这位维也纳语言学家,对于许多文学批评专家圈子外的人来说,人们知道他,都是因为他的名气,而不是他写的东西。这本书使人想再找些别的他写的书,这样能对他的著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就是说,在我们这个时代,在文学和语言学两个学科之间,他是一位兴趣广泛,一个非常活跃的人物。62因此,我们能看出来,斯皮策文集翻译本的出版,在意大利引起了普遍关注和强烈反响,可以肯定的是:他的论点不是没有人注意到。另外一个可以查证的事情是:斯皮策通常会回复那些给他提出批评的人。其中一个例子是他写的《回答一个评论》(Rispostaaunacritica),63这是回答图利奥·德毛罗在他的文章《在利奥·斯皮策思想和著作中的语言、诗歌和文化》64中对斯皮策的批评。很显然,斯皮策不同意德毛罗一个个驳斥他的观点的那种语气。斯皮策说,德毛罗也可能认为他的作品不能给人带来“教益”,65也可以认为他的科学“没有任何严肃性”66,是一种“反实证主义立场”,67但事实是,他的方法,是受弗洛伊德影响,是跟随现象学和结构主义的潮流,68这使他能够把握“艺术家的个性”,69那是“以前没有被发现”的东西。70德毛罗的批评,认为他的立场“浪漫”,71这并没有动摇他的立场。事实上,问题是:“为什么老一辈的批评家没有找到一种可以长期有效的批评方法呢?”72斯皮策没有拒绝过去的、能给他的研究提供有用数据的方法,也不提出申诉,尽管这会使他受到德毛罗“折衷主义”73的指责。除了那些真正的答复,看起来最重要的是斯皮策再次重申一个事实,即他的研究旨在探讨“为什么会有诗意的美”。74为了这个目的,他的研究计划是很重要的,他说:我开始写文体批评的时候,我感到最要紧的是要解释一首诗歌“美的原因”,这是一个具体的、实际的事情,而不是一种理论知识:那种微妙的美能得以解释,而不是一种对美学享受的普遍条件认识的知识———如果要定义的话,我的方法可以称之为一种非哲学的实证主义,虽然在描述和解释的过程中,会运用到一些相关哲学的形式和内容(或者说根本的性质)。75围绕这一目标,斯皮策虽然知道他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之间的界限是很模糊的,他毫不犹豫地划定了他的分析路径,并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斯皮策有关研究情感的方面现代世界的节奏非常快,已经到了人们想停下来思考的时刻。不同的是,如果一直向前走,就像科技发展要求的那样,最后所有的一切都会转化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集滤器行业市场深度评估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 中国兰花香礼盒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9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北师大版选修4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七章俄国农奴制度改革第一节俄国社会呼唤改革学案北师大版选修1
- 康保县聚恒矿业有限公司孔督沟萤石矿采选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
- 中国旅行箱包行业市场供需格局及行业前景展望报告
- 2025年纸质淇淋杯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大渡口区半导体设备项目投资分析报告
- 2025年氟康唑阿仑磷酸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智能终端充储电产品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酒店长包房租赁协议书范本
- 2025年几内亚水泥厂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
- 【道法】开学第一课 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 口腔门诊分诊流程
- 2025年春新外研版(三起)英语三年级下册课件 Unit2第1课时Startup
- 2025年上半年天津市宁河区事业单位招聘12人重点基础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1
- 2024年科技节小学科普知识竞赛题及答案(共100题)
- 心肺复苏课件
- 2024-2030年“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铁块矿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及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专家讲座第一讲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
- 钢包热修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