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几个问题_第1页
关于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几个问题_第2页
关于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几个问题_第3页
关于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几个问题_第4页
关于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几个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几个问题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展的第一个国家之一。在十六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居于世界前列,指南针、造纸、印刷术、火药等发明为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十六世纪,欧洲一些主要国家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蓬勃兴起,“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67页)科学也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产生了很多力学上的(纺织、钟表制造、磨坊)、化学上的(染色、冶金、酿酒)、以及物理学上的(眼镜)新事实,这些事实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已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制造成为可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24页)同一个时间,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虽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东南沿海地区一些城的手工业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原来居于先进地位的科学技术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越来越明显地落在欧洲一些国家的后面。为什么十六、十七世纪前半期中国的科学技术由先进变为落后?这的确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本文仅就明代封建专制与当时的科学技术的关系作一考察。科学技术的发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决定的,同时国家权力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着直接的影响。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的信中曾经指出:“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能有三种: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现在在每个大民族中经过一定的时期就要遭到崩溃;或者它可以阻碍经济发展沿着某些方向走,而推动它沿着另一方向走,这第三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归结为前两种情况的一种。但是很明显,在第二和第三种情况下,政治权力能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并能引起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3页)恩格斯的这一论述,科学地阐明了国家权力对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也科学地阐明了国家权力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反作用。十六、十七世纪前半期,统治中国的是高度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明王朝。这个王朝的建立者,鉴于经过长期国内战争,社会经济极度衰蔽,土地荒芜,人口锐减和民力困乏等事实,为着巩固政权和恢复封建经济,因而注意发展生产,鼓励垦荒,提倡种植经济作物,兴修水利,允许人民开矿,调整赋税政策,把赋税征收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以皇帝独裁为核心的专制制度。朱元璋废除丞相,由皇帝直接操纵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后来又设内阁,由皇帝挑选几个特别赏识的心腹,“入阁办事”,协助皇帝看奏疏,处理事务。又设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关,作为皇帝的耳目,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各级官吏均由皇帝任命。一切决策只有皇帝“硃批”才有效。从而把皇帝的权力扩大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是,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封建地主阶级更加贪婪腐朽,奢侈淫靡。作为保护封建剥削制度的明王朝,为封建地主阶级本性所驱使,一方面不择手段地聚歛财富,以填充其日益增长的欲壑;同时也觉察到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封建地主经济、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所带来的威胁。为着维护其赖以存在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维护它所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便竭力利用国家权力,干预政治、经济生活,限制和打击商品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重其责,轻其采取表资金来源、以他事”。《明史》卷7《第20页所谓“重农”,以农为本,并不是真正地大力发展农业,而是保证地主剥削农民的制度。所谓“抑商”,则是鄙视工商业,阻滞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阻滞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明朝政府在这方面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增加税收。明成祖皇帝曾经直言不讳地说:“商税者,国家抑逐末之民”。(《明史》卷81《食货五》)商税的征收,明初规定为三十分之一。其后,不仅征收项目繁多,而且税额也日益增加。仁宗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开始征门摊课税。宣德时,该项税额增加五倍,又在长江、运河沿岸设钞关三十二处。隆庆年间,“凡桥梁、道路、关津私擅抽税”。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起,明神宗利用手中权力,派遣大批“矿监”、“税使”,四出各大城、交通要地,“以增课为能事,以严刬为风力”,巧立名色,肆意诛求,“筹算至骨,不遗锱铢”。(倪岳:《钞关疏》,《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卷230《杂税部》)长江沿岸,三四百里间,设税卡五、六处。运河岸上临清至济宁之间,“层关迭征”。(《明神宗实录》卷418)不仅“米、盐、鸡、豕,皆令输税”,而且“征榷之使,急于星火,搜刮之命,密如牛毛”。(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28)甚至“船只往返过期者,指为罪状,辄加科罚。商客资本稍多者,称为殷富,又行劝借,有本课该银十两,科罚、劝借二十两,少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坐以他事,连胎拆毁”。(倪岳:《钞关疏》)还有“视商贾懦者,肆为攘夺,没其全资。负载行李,亦被搜索”。(《明史》卷81《食货五》)明朝政府对工商业者的这种敲榨勒索政策,严重地摧残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逼使大批工商业者倾家荡产,“卖船弃业”,闭门歇业。如苏州,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太监孙隆来到后,擅自加征。“妄议每机一张,税银三钱”,又规定:“凡缯之出市者,每匹纳银三分,方许市”,对“机户牙行,广派税额”,于是“机户皆杜门罢织,而织工自分饿死”。(《明神宗实录》卷361)“相率改业,佣工无所趁食”。(崇祯《吴县志》卷11《祥异》)湖北黄陂盛产葛布,“皎如白轻如纱,进之内宫传相夸”。此时,“价值减少尺幅加,织者十家逃九家”。(《元明事类抄》卷24《衣冠门》引陶允宜《黄陂葛诗》)山西潞州府地区,明代殷盛时,有?机者数千家,其机则九千余张,分为六班,七十二号。(顺治《潞安府志》卷1《气候物产》)天启、崇祯年间,明朝政府肆意征税,有死税、活税,胥吏横加勒索,机户“微本立倾,性命随之”。(顺治《潞安府志》卷3《政事三》)时至清初,?机“止存三百有奇”。在明朝君主专制统治下,工商业者因税收增加而急遽破产的情况,于此便可窥见。二是限制和打击民间手工业。煤、铁生产是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而且对其它手工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明朝政府为了垄断煤、铁生产,一再申令禁止民间开采。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规定:“盗掘矿砂,系山洞捉获,持仗拒捕者及聚众三十人,分矿三十斤以上者”,以充军论处。(《明会典》卷157《罪名三》)浙江遂安产银。嘉靖四十五年明朝政府在此刻石立碑称:“各山矿场,严加封禁”,“今口口有违禁潜入挖掘者,许经地方及保甲口口拿解。如人众,即报官发兵追剿。若隐惹接济者,地方保甲人等照军法一体追究不恕”。万州有素称发达的冶铁业,万历年间,明政府“厉禁不已”,崇祯时,又下令禁止民间开采,并且大肆追捕“煅石射利,日夜作黝赫状”的“顽民”,即具有冶铁技术的生产者。(许联枢:《禁煅文笔山记》)广东韶、惠二府的铁矿,亦禁止开采。“不许本地奸民鸠引异省流民预来生放银饯、积蓄柴炭”。“就令山主为炉首,每处止许一炉,多不过五十人”。(戴璟:《广东通志初稿》卷30《铁冶》)其它民间手工业,也同样受到限制和打击。《大明律》附例载:“私茶出境与关隘失察者,并凌迟处死”。“私茶在西宁、甘肃洮河,贩卖一百斤以上者;罪处‘充军’。”(《明会典》卷157)三是实行“海禁”,限制、打击对外贸易。发展对外贸易,可以扩大商品的国外市场,加速本国手工制造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明朝政府则反其道而行之。《明律》规定:“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段匹、?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挑担驮载之人,减一等。货物船车并入官”。《明会典》还载:“私自下海”者,“充军”。甚至“恐濒海居民及守将卒私通取贿,并罢市舶司”。(《明会要》卷57《食货五》)明成祖时,曾派郑和出使西洋,但是为时不久,又行“海禁”,而且越来越严。仁宗一即位,就下令“下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罢”。不但远洋巨船不再建造,连郑和奉命出使西洋也受到谴责,有关郑和下西洋的档案材料也被销毁。《明会典》卷175《罪名三》充军条下载:“擅造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潜通海贼,同谋劫掠,全家发边卫。若至将大船转雇,分取番物,及虽无大船,纠通接买,与番货到岸,私下收买贩卖,若苏木、胡椒,至二千斤以上者本身”。还规定:“凡将缎匹、、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八月,浙江巡按御史潘傲奏称,漳、泉地区百姓有“私造双桅大船”事,为着制止、打击这种现象,立即下令:浙江、福建巡按官,“查海船但双桅者,即捕之。所载非番物,以番物论。俱发戍边卫。官吏军民,知而故纵者,俱调发烟瘴”。(《明世宗实录》卷5)实为不分青红皂白,严厉打击。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以生产为基础的,明朝政府所实行的上述政策,限制和打击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造成工商业衰蔽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也在根本上限制和打击了当时手工制造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和选拔官吏明朝政府不断加强对学校的控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学校,在教育内容上,都把科学技术知识排斥在外,把陈腐的儒家经书和朱元璋的四编大诰(即《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和《大诰武臣》)作为全国各级学校的教科书。《明史·选举志》载:学校所习课程“自四子本经外,兼及刘问《说苑》及律令书数、《御制大诰》。每月试经、书义各一道”。明初礼部根据朱元璋的旨意,责令国子监正官,严督诸生熟读讲解《御制大诰》,“有不遵者,以违制论”。所有这些教学内容,都是鄙薄生产劳动和生产技术知识的。如《礼记》中曾说:“凡执技以事上者,……不与士齿”。“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引导人们“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科举是读书人的出路,也是明朝政府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明史·选举志》载:“明制,科目为盛,卿相皆由此出”。“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应试者对经义的阐述,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只能“代古人语气为之”,不许有个人的任何见解。宪宗皇帝进一步规定体用排偶,谓之八股,也叫做制义。一经录取,即授之以官。同时官吏的升迁,不是以其能力、治绩之大小为根据,而是凭资格(如举人、进士)、按年限,论资排辈。明朝政府通过这种教育和选拔官吏制度,培养和选用了大批的死心踏地为皇帝效忠的官吏,因而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其表现:一是把读书人引向为谋取功名利禄而死记硬背儒家经书的道路,造成文化畸形发展,儒家著述充斥社会,“讲经论道”之风气愈演愈烈。科学技术著作,被“大业文人,弃掷案头”。(宋应星:《天工开物自序》)据《明史·艺文志》统计,明代儒家类著述达一百四十部之多。而农学类、天文类、历数类著述合起来只一百零三部。二是与生产有直接关系的自然科学受到政府的鄙视,科学技术人才奇缺。明武宗正德十五年,礼部主事郑善夫奏本中说:“汉、宋以来,皆设算学,与儒艺同科,称四门博士。九章之法大明,故定差法,更历元,每得其人。我朝算法既废,而占天之书,国法所禁。官生之徒,明理实少”。(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73《修明历法》)吕坤在谈到万历年间的医学时说:“医学立于国初,每府、州、县皆有。近来医政废缺,有房屋倒塌而不修者,有基址变价而不存者”。还说:医学医道“近来有司全不念及”。(吕坤:《实政录·民务》卷2《振举医学》)生活在明清之际的顾炎武也指斥:“开科取士,则天下之人,日愚一日”,“竟怀侥幸,不务实学”。所谓杂流百家,“今则一切摈诸桥门之外,而其人亦自弃,不复名其业。于是道器两亡,而行能兼废。世教之日衰,有由然也”。(《日知录》卷17《杂流》)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坑者”。(《日知录》卷16《拟题》)由此可见,有明一代,推算日食月食所以多有差错,真正精通天文、历法理论的人所以甚少,以致明朝末年修定历法不得不请外国人来主持该项工作,绝非偶然。树立神学越界,“观神职治”,制造“文字之祸”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政体与封建文化专制主义,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中国,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政体从它建立之日起,就竭力用文化专制主义的措施,来保障这种专制政体。明代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皇权,因而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控制,也就更为严密,手段也更加残酷。其一、把程朱理学法定为统治思想。利用各种形式,表彰六经,向人们贯输程朱理学。并借助程朱理学,神化皇帝,鼓吹君权神授,把皇帝说成是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把皇帝的一言一行,都说成承天意以从事;鼓吹“君臣父子,定位不移”,以此来论证封建等级制度和统治秩序是天经地义的,永恒不变的。鼓吹天命之性,“禀得清高者便贵,禀得丰厚者便富,禀得衰颓薄浊者便为愚不肖,为贫、为贱、为天”,以此来论证人的富贵、贫贱、愚笨、聪明、生死都是“天理”、“天命”安排的,无法改变的。宣传“存天理,去人欲”,要人们听从封建统治者的摆布,妄图使封建剥削制度永世长存。其二,大力宣传神学迷信,诋毁科学。明朝封建统治者总结了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利用神权的统治经验,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阴阳五行和形形色色的神学迷信思想,大搞祭祀神鬼活动,什么“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之说”,“五行梅古等数,卦卜有灵”、“风水荫福”、“天人感应”、“天象示警”、“天讨有罪”之类“荒诞而不情”的“邪说”,象一条绳索紧紧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渗透在各个领域,驱使人们向鬼神祈祷,焚香膜拜,并且以此来阻止人们对山泽之利的开发、对河患的治理和科学技术的传播。甚至为着维护神权,禁止人们自学天文知识,徐光启在崇祯二年上疏中述称:“私习天文,律有以禁。而监官不知律意,往往以此沮人,是以世多不习,或习之而不肯自言耳”。(《徐光启集》卷2《礼部为奉旨修改历法开列事宜乞裁疏》)他在《刻同文算指序》中对明代算数之学衰落原因作了分析,他说:“废之缘有二:其一名理之儒士苴天下之实事;其一为妖妄之术谬言数有神理,能知来藏往,靡所不效。卒于神者无一效,而实者亡一存”。(《徐光启集》卷2)其三、实行高压政策,制造“文字之祸”。明朝一代,文忌甚多,文祸甚惨。赵翼曾说:明代皇帝“览天下章奏,动生疑忌,而文字之祸起”。(《廿二史札记》卷32《明初文字之祸》)据《朝野异闻录》所载,朱元璋时,文武官员进表笺因文字不当意而遭致杀身之祸者,就有十二起。《闲中今古录》中记杭州教授徐一夔因上贺表被杀事说:贺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帝览之大怒曰:生者,僧也;以我尝为僧也。光则薙发也。则字音近贼也。遂斩之”。明成祖下令:凡有亵渎帝王圣贤之词曲驾头杂剧,非律所该载者,敢有收藏传诵印卖,“限他五日都要干净,将赴官烧毁了,敢有收藏的,全家杀了”。(顾起元:《客坐脞语·国初榜文》)宪宗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真定教谕俞正己上疏评述“古今历法俱各有差”,建议修改,结果,被指斥为“胶泥所闻,轻率妄议”,“诏锦衣卫执治之”。(《明史纪事本末》卷73《修明历法》明世宗为了堵塞言路,制止言官的忠言直谏,“以杖(廷杖)戍(流放)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廿二史札记》卷35《明言路习气先后不同》)有的因上疏评论时政,触怒朝廷,结果被监禁长达十八年之久。“疑深怒重”的明神宗,更是滥用刑威,排斥异己,“殿庭之内,血肉淋漓”,(吕坤:《去伪斋斋文集》卷1)“政府与铨部阴相依,以制言路。”(《明史》卷225《杨巍传》)如此残酷的封建文化专制,禁锢着人们的聪明才智,使人们不敢开口评论时政,不敢关心国计民生,这就严重地阻碍了进步思想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兴修助文,兴教化、成教在明代,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手工业的劳动者曾经有过许多发明创造,并且出现了不少总结前人和当时农民、手工业者生产经验的科学著作。但是,这些发明、创造和科学技术著作,不但得不到政府的保护、支持和推广,反而遭到当局的鄙视、压抑和摧残。先就发明、创造来看。以印刷业而论,雕版印刷、胶泥活字和木活字,都是我国劳动人民首先发明的。在明代,我国劳动人民又创造了铜活字、铅活字、锡活字和套版印刷。明人陆深《金台纪闻》自序中记述弘治、正德年间,“昆陵人用铜、铅为活字,视版印尤为巧变”。这在印刷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发明。然而,它不仅得不到政府的保护和推广,反而在顽固派的封建官绅的反对、压制下消声匿迹了。明末胡正言,“巧心妙手,超越前代”,他成功地应用了套版印刷,刊印了《十竹斋画谱》和《笺谱》,前者刊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后者刊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被人誉为“画、刻、印三绝”。(张秀民:瓷《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第99页)他的这一技艺,同样不为当局所重视。明朝初年,容县银匠发明锡板印刷,杨馒头与银匠合谋,“密修锡板,文理分明,与印造纸马之户同谋刷印”假钞票,结果,不但杨馒头及参与此事的银匠遭杀,自南京至句容九十里路上,“所枭之尸相望”。(朱元璋《御制大诰》第48)从这里,可以看出。十四世纪末江苏句容民间锡版印刷技术已相当高明,也可以清楚地看出明朝政府对具有先进的锡版印刷技术的手工工人的野蛮摧残。瓷器制造也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项重要发明。祭红器(又叫宝石红)的制造成功,其颜色鲜艳而有宝石光泽,实为瓷业史上的空前的发明。此种技术,“元末已失传,正统中,历试复造出”。(《天工开物》(卷中《白瓷附青瓷》)景德镇的瓷业手工工人还烧造出青花瓷器,洁白细腻,色调幽静,亦为罕见的工艺品。这些发明创造也被明朝政府扼杀了。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明政府下令:“禁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诸瓷器,违者论死”。正德年间,内使强迫景德镇手工工人为朝廷烧造祭红器,“时宣红失传,不成,身家俱丧,一人跃入自焚”。(《天工开物》卷中《附窑变回青》)万州的藤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当地一黎女善织藤器,技术高明,令人钦佩。正德年间,“总兵派索无厌,一黎女以急织不成过限,其父被谪,遂愤缢死,此技遂绝,戒不间习”。它如造船和航海技术,郑和奉命出使西洋时,所用宝船长四十四丈(约147米)、宽十八丈(约60米),载重量约一千吨。装有九桅、十二帆。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大风浪中,能够“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其技术之先进、优良,有目共睹。这些优良的技术,也因明朝封建专制制度,推行保守的“海禁”政策,禁止制造大型的下海船只,束缚了那些能工巧匠和航海家的手脚,从而在造船和航海方面也逐渐失去了优势,由先进变成落后。再就科学技术著作来看。科学技术著作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对于推进生产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明朝政府不仅以官爵为诱饵,引导读书人“皓首穷经”;而且还用政权力量摧残科学技术著作,使其不能刊印和推广,不能应用于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前人许多有价值的科学著作失传。如南北朝时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名著《缀术》,唐代还在流传。可是,到了明代,“数学衰竭,是书遂亡”。宋、元时期我国数学家关于代数学研究成果及其著作,此时被弃而不用。当代人的科学著作,包括那些至今仍著称于世的科学著作在内,也为明朝政府所鄙视。众所周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我国也是当时世界上一部杰出的医药学科学著作。这部著作,系统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我国医药学丰富的经验,采用了先进的植物、动物、矿物分类法,对每一种药物的名称、性能、用途、制作方法,都一一作了详细说明,图文并茂,是对人类作出的一大贡献。李时珍的这部巨著,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脱稿后,找不到地方刻印。直到他去世后三年,即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才在南京由私家刊印。后来,明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李建元将李时珍的遗表及该书献上,希望得到朝廷的支持,公之于世,而昏庸的明神宗看到此书后,却批示:“书留览,礼部知道,钦此”(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被搁置起来。和李时珍差不多同时的宋应星,是明代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天工开物》一书,是总结我国各种工农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所罕见的系统的杰出的科学巨著。该书分三卷、十八篇,对我国砖瓦、陶器、铜铁、农具、车船、石灰、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等生产技术,均有详细的记载,在科学史上有着很高的价值。宋应星在述及此书写作过程时说:“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泛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膺真,而缺陈思之馆”。是书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虽由其友人徐泊聚刊印,但因其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所以不为政府和知识界所重视,印本甚少,后来,在国内寂然无闻,一度失传。(它在十七世纪末传到日本,引起了当时日本学者的高度重视。直到1926年我国才从日本找到一部翻印本,解放后在国内发现该书明刻本仅存一部,藏于北京图书馆。)书在当时既已失传,更谈不上推广应用了。凡此等等。兹举两例,可见一般。正是由于明朝政府鄙视和扼杀发明、创造和科学技术著作,所以前人的发明、创造成果不能发扬光大,时人的许多发明、创造都被埋没了。许多前人的科学技术著作因于功名进取无关而不再刊印,甚至失传;时人的科学著作,也因此而不能及时刊印和广泛传播。有的只见书目,但其内容如何,由于原书未能刊印,今天我们已无法知道了。关于一些发明家、创造家、科学家,甚至象宋应星那样的大科学家,其生平事迹如何?也因史料缺如,我们也很难详明。《唐纪十八宣帝神圣书》第80页,清孔德“最佳工艺,即所见其能也。”十六、十七世纪前半期,欧洲一些主要国家,随着生产的巨大发展,科学也以意想不到的力量和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许多技术工人和科学家,热心科学技术的研究,有着一系列发明创造,出现了许多自然科学的著作。这些科学技术著作和先进的生产技术,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东来,耶苏会的天主教士来华,也以各种方式相继传入中国。如介绍欧几里得平面几何学的《几何原本》(六卷),专论圆之内外接定理的《圜容轮义》,介绍物理学中重心、比重、杠杆、滑车等原理及简单机械构造的《远西奇器图说》(四卷),已有译本。汤若望的《远镜说》、艾儒略的《职方外纪》(介绍世界地理知识)以及西方的枪炮铸造技术,也输入中国。有比较才能鉴别。西方科学文化的输入,中西文化的交流,给予中国社会以一定的影响。一些有识之士从比较中,看到西方科学文化某些方面之先进,深感明朝政府因循守旧,鄙薄科学技术的严重性。如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就指出:“凡铁焊之法,西洋诸国,别有奇药。中华小焊,用白铜末。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历历久之,终不可坚。故大炮西番有煅成者,中国则惟事冶铸也”。(《天工开物》卷中《锤锻》治铁条)他还说:“倭国刀背阔不及二分许,架于手指之上,不复欹倒,不知用何锤法,中国未得其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