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相关知识,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2.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3.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4.鉴赏并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积累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文言基础知识。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学习《史记》的人物传记时,能将司马迁对人物的评价与人物事迹的介绍结合起来理解: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感受其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绝不妥协的精神,学习其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文化传承与理解: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屈原的人生经历作出评价:体会司马迁为屈原立传目的,努力追求和构建高尚的人格。教学重点1、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教学难点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搜集资料制作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二、课内预习课文。1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课文;2利用“预习提示”习问练读,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①课文主要记叙了屈原的哪些事迹?②圈点出概括屈原悲惨遭遇的五个词。③在课文中划出概述屈原杰出才能和最能表现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格的词语。④给课文分段,编写各段提纲。按:①③两题以后结合研读课文讨论。三、讨论②④两题,分段。层次结构:这篇课文共12段,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至第3段),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这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第1段),写屈原的身份、才识。以“王甚任之”总括楚怀王对屈原的信任,以“博”“强”“明”“娴”“图议”“接遇”“应对”点明信任的原因,也点明了下文上官大夫嫉妒的原因。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楚国的国君芈(mǐ)姓,熊氏,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受封于屈邑,因以封邑为氏,所以说是“楚之同姓”。第二层(第2段),写上官大夫嫉贤进谗和怀王信谗,屈原被怀王疏远。“王怒而疏屈平”总括屈原政治生活中的第一个不幸。与上文的“王甚任之”形成强烈对比,这一“任”一“疏”,见出楚王反复无常,践踏人才。上有昏君,下有佞臣,楚国政治的腐败黑暗可想而知。第三层(第3段),写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以及对《离骚》的高度评价。《离骚》是由怨愤产生的。“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是其外因;“穷”和“怨”是其内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是“穷”的具体内容。“穷”则“怨”,“怨”则“歌”,于是司马迁作出推断:“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里,把《离骚》与楚国黑暗腐败的政治环境和屈原的主观感受紧密地联系起来,表明写作《离骚》正是屈原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和控诉。对《离骚》内容和形式的评价结合屈原的品德修养一起进行,从文如其人的角度,介绍屈原的志洁行廉是其“文约”“辞微”“称小旨大”“类迩义远”的思想基础。《离骚》特别突出“志洁”这个特点,以污泥、浊秽、尘埃、滋垢喻邪恶,以美人香草喻高洁的志趣。面对种种邪恶,屈原矢志如一,出污泥而不染,保持高洁的品德。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赞扬屈原的这种高尚品德可“与日月争光”。第二部分(第4至第10段),写屈原由见“黜”而见“迁”。这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第4至第7段),写屈原被怀王罢黜后,怀王三次被秦所骗,最终客死于秦,突出屈原的个人遭遇与楚国命运息息相关。第二层(第8至第10段),写顷襄王昏愦,屈原见“迁”。这一层突出屈原遭放逐后还“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又一次为屈原作不平之鸣。第三部分(第11段),写屈原自沉汨罗的经过。这部分着重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第一次对话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清”者“醒”者必然是厄运。第二次对话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宁愿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这部分形为记叙,实为议论,以转述人物对话代议论,既评屈原之志,也抒司马迁之情,从不同意见的争论中,突出屈原的观点。第四部分(末段),写屈原死后的影响。一是屈原创造的楚辞一体,作者后继有人,但都不能像屈原那样直谏;一是屈原死后,楚为秦所灭。综上所述,这篇课文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相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四、围绕评价,解读其志1.读译文段(1)指名朗读结尾一段“太史公曰”的文字。(2)翻译这一段。(3)这段文字可以看成是全文的总纲。2.解读其志(1)太史公评价里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请结合文章第3段来分析。(2)集体朗读课文第3段,找出关键语句,试翻译。第3段的关键句有: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思考:司马迁是怎样《离骚》认识的?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悲其志”又是为什么?《离骚》是屈原忧愁幽思时所作的,体现了他洁身自好,志洁行廉的品质。屈原之志既是一种政治抱负、治国宏图,更是一种理想主义激情,一种特立独行的精神。司马迁既然是“悲其志”,而不是悲其人,司马迁的泣涕就不仅仅是针对屈原一个人,而是为天下所有怀有远大志向而难以实现的人而哭泣。3.理解其志(1)太史公评价里说:“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结合文章第10段,谈谈屈原投江前的情形,听听屈原与渔夫的对话。(2)集体朗读课文第10段,找出关键语句,试翻译。 第10段的关键句有:渔夫: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夫: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3)思考:从屈原与渔夫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思想有怎样的差异?认识到屈原有着怎样的品质?包含了司马迁什么样的感情?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一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一种是矢志不渝,以死明志。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表现了他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质。对话中表达了作者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以及同情惋惜之情,其中也表现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五、围绕遭遇,评议其人1.引入评议太史公评价里说:“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结合课文相关段落,说说屈原一生的主要遭遇。2.概括生平(1)播放朗读视频,仔细听,用自己的话概括屈原的生平。(2)如果用一个字概括他人生中的几个阶段,哪些字可以用到呢?任——疏——绌——迁——沉(遂自沉汨罗以死 屈平既绌—→顷襄王怒而迁之—→ 王甚任之—→王怒而疏屈平—→)“任”的意思是什么?信任。“疏”的意思是什么?疏远。“绌”的意思是什么?罢官。“迁”的意思是什么?放逐。“沉”的意思是什么?投江。3.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探究,读懂这些段落:第一大组探究第一、二段,第二大组探究第四、五、六段,第三大组探究第七、八、九段。在探究基础上进行展示,其中一人朗诵文段,一人指出文段中的关键字词,一人翻译。(2)第一、二段探究成果展示。(3)第四、五、六段探究成果展示。(4)第七、八、九段探究成果展示。4.人物评价(1)“想见其为人”,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屈原是一个忠诚不阿、忠君爱国、远见卓识、才华出众的杰出人物。一是才能出众。二是通过对《离骚》的高度评价赞美了他志洁行廉、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气节。三是通过写楚国的外交失败,显现了屈原对楚国的眷顾和怀念。四是借批评楚怀王不识忠奸,衬托屈原的正直和忠诚。五是借与渔父的对话表现了屈原高洁的人格追求。六是通过写宋玉之徒来反衬屈原敢于直谏的品行。屈原正道直行、志洁行廉、正直忠诚、直谏从容,这些品格体现在他的整个生平当中。但无论哪个人生阶段都可以用“悲”字来呈现司马迁的情怀,即为他的政治才能不被重用,志洁行廉的不被赏识,正直忠诚的不解,直谏从容的不听而痛惜。不用——不识——不解——不听(2)司马迁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有两个方面与一般文章不同:一是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了屈原的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通过他的“忠君爱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的爱国之心,不因楚国的治乱兴衰而改变,更不随个人的荣辱升沉而动摇。他对待祖国确是一颗丹心,一片赤诚,坚贞不移,至死不悔! (因古代君主是国家的象征 二是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心系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六、归纳总结,感悟特点1.侧面显奇问题:本文明明是为屈原立转,为什么还要用相当长的篇幅记叙楚国的命运?文章用很多的篇幅记叙楚国的命运,这些穿插在人物传记中的都是在屈原“既绌”后出现的,这就从侧面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同时,作者也意在通过记叙这些史实揭示楚王父子的昏庸无能,以及当朝重臣的贪婪鄙陋,这些昏聩无能和贪婪鄙陋之人势必会让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不能被朝廷所容,最后导致屈原自投汨罗江的悲剧发生。2.叙议结合问题:屈原的的一生是很简单的,没有丰富的生活内容,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从内容所占的篇幅上看,涉及生平的内容很少,而更多的是评价,这与我们学过的列传类的文章不同,原因是这篇文章不是以叙传为主,而是议论和评价。那为什么司马迁在叙述屈原生平的时候,写了很多的议论和评价,倾入了自己的心胸热血?简单地讲就是打抱不平。司马迁推崇屈原,主要变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屈原高洁人格的推崇;二是对屈原文学艺术高深造诣的推崇;三是对世道不公的愤怒。而这一切的根源又是寄寓自己内心的愤懑。因为两人的人生经历有相似之处,感同身受。在政治上,他们都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受到了当权者的无情打击,都属于“发愤之所为作也”,都是“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报任安书》);在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上,二人都以书言志,发愤著书。这样相似的经历,给司马迁带来了启发和精神上的鼓励。司马迁正是借屈原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两人境遇相同,精神相通,都传达出了同样的愤懑之声。3.无韵离骚问题:鲁迅对《史记》的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们单纯的看这句话,前句说的是史学价值,后句说的是文学价值。以本文为例,说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的具体表现。饱含深情塑形象。选材上,《屈原列传》没有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笔勾勒了人物的生平事迹。但是在这粗笔的叙述中,却饱含着司马迁对屈原的赞颂之情。如“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寥寥数语,就写出了屈原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才能。一唱三叹明情感。文章在叙述的基础上,有三处较为集中的议论:第一处是评价《离骚》,目的是赞美屈原的志向“与日月争光可也”;第二处是强调屈原的忠诚和分析楚怀王客死他乡的原因;第三处是屈原与渔夫的对话。这三处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带有明显的咏叹笔调,使感情的抒发显得淋漓尽致。倾向鲜明击人心。文章叙中有请,倾向鲜明;议中有请,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另外语言表达效果。此外,司马迁在屈原身上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叹:屈原由于正道直行而被疏远、流放,自投汨罗江;司马迁由于敢于直言而被处以宫刑。正是这种身世之叹,使得司马迁以最真挚的情感歌颂了屈原的伟大崇高,以最大的怨愤揭露了统治者的昏庸不察,这种感情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七、延伸拓展,提升认识1. 拓展阅读阅读《怀沙赋》中的一段文字,体会屈原投江前的思想感慨。浩浩沅、湘兮,分流汨兮。修路幽拂兮,道远忽兮。曾唫恒悲兮,永叹慨兮。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谓兮。怀情抱质兮,独无匹兮。伯乐既殁兮,骥将焉程兮?人生禀命兮,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溷不吾知,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兮,愿勿爱兮。明以告君子兮,吾将以为类兮。译文:浩荡的沅江、湘江水啊,不停地流淌翻涌着波浪。道路漫长而又昏暗啊,前程又是何等的恍忽渺茫。我怀着长久的悲伤歌吟不止啊,慨然叹息终此世。世上没人了解我啊,谁能听我诉衷肠?情操高尚品质美啊,芬芳洁白世无双。伯乐早已死去啊,千里马谁能识别它是骏良?人生一世秉承命运啊,各有各的不同安排。内心坚定心胸广啊,别的还有什么值得畏惧!重重忧伤长感慨啊,永世长叹无尽哀。世道混浊知音少啊,人心叵测内难猜。人生在世终须死啊,对自己的生命就不要太珍爱。明白告知世君子啊,我将永为人模楷。提示:这段文字,体现了屈原投江前,对楚国的留恋与绝望,对生死看得很淡,而对自己的志向却是坚定不移,他要做人类的楷模等思想感情。这些内容与课文第10段所展现的情形又是一致的。2.辩证分析屈原投身殉国的行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示例一:这一做法是积极的。从屈原与渔夫的富有哲理的对话中,我们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