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抗战时期上海俄罗斯芭蕾舞团的设置和演出
一、对法国文学批评的关注在上海租界百年历史的研究领域,西方音乐传播和接受的历史,特别是与国家音乐学院、国家音乐学院以及工部下属的工部音乐俱乐部(见文末文献)相关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在1940年代的孤岛末期至日本战败期间的日军统治期间,有关工部局乐队的官方活动记录不复存在,同时英文和其他语种的外文报刊绝大多数被迫停刊,因此有关这些音乐团体的研究,历来存在着史料不足甚至断档的问题。如果进而涉及到工部局乐队之外的团体或个人的音乐活动,其真相就更加难以把握。而且1940年代,租界外国侨民的构成状况也有了很大变化,流亡俄侨和犹太难民成了西方外侨的主要群体。通过战争时期的流亡避难等迁徙活动,许多曾经在祖国受过一流专业教育的音乐家们漂泊到了这个远东大都市,给当时的上海音乐界注入了许多新鲜血液。本文以租界末期即1941~1945年日军占领下的沦陷期为中心,以当时发行于上海的法文报纸LeJournaldeShanghai(《法文上海日报》,1927~1945)为主要史料,解析该时期西方音乐的传播情形,尤其关注上海俄罗斯芭蕾舞团的上演内容和演出状况。提及租界史研究的报刊资料,自然首推英文报纸NorthChinaHerald(《北华捷报》)和NorthChinaDailyNews(《字林西报》),遗憾的是这些英文报刊均因战争先后停刊了。然而即使在战时,《法文上海日报》也一直照常刊行。可以推断,法国国内的维希政权与日本政府间的良好关系,是这份报纸得以维持下去的主要原因。《法文上海日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自发刊以来,文化栏目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自1929年10月起,几乎每天都有“LesSpectaclesD’aujourd’hui”(本日节目)专栏(图1),在演出季里还基本上每周刊载针对音乐演奏会的评论文章。与其他外文报刊相比,有关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所占份量之重实在罕见。那么,《法文上海日报》究竟是一份什么样的报纸呢?这份报纸在1936年的发行数量为2,000份,与《字林西报》的10,600份相比少得多,加上使用法语,因此历来不为中外上海租界史研究界所重视,甚至其存在本身都鲜有人知。《法文上海日报》的前身是l’EchodeChine(中国回声),1926年停刊,翌年由法国记者让·方丹努瓦(JeanFontenoy,1899~?)在原址创办了这份日刊。自任为“远东法国人之喉舌”的这份报纸,版面生动活泼,各种图片丰富多彩,可读性很强。初期政治倾向中立偏左,对日本的中国侵略也颇为诟病。但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沦陷,维希政府掌权之后,编辑方针也有所变化,有关日本的消息增加了许多,但是仍然基本上保持了中立的立场。1945年3月10日法租界被日军封锁,《法文上海日报》也于同一天被迫终刊。法租界历来是上海的西方文化之中心,发行期间长达18年的《法文上海日报》着重国内外时事新闻和国际关系的报道,尤其涉及中日关系和法国与亚洲各国关系的报道评论占据了相当份量,同时与其他外文报刊,比如《北华捷报》和《字林西报》相比,其有关文化层面的报道与评论文章又要充实得多。到了上海沦陷末期,报纸因为财政困难被迫削减页数,纸张质量也变得十分低劣。但即使如此,它的文化栏目也一直没有中断,每天照样刊登各种剧目上演的广告、启示、照片以及针对每周上演的各种音乐会的专题评论文章,其对文化层面的重视程度,在上海的外文报刊中堪称翘楚(与之稍能相比的仅有俄语报刊ShanghaiZaria(《上海柴拉报》)和Slovo(《斯罗沃报》),而且他们刊登的剧场广告的画面与《法文上海日报》非常相似)。尤其值得瞩目的是,《法文上海日报》的报道对象,并不仅仅局限于西方或当地的法国侨民社会,对中国、日本、印度支那半岛和其他亚洲各国也非常关注。周日特刊经常用整个版面图文并茂地介绍中日及其他亚洲各国的著名城市和风景名胜,并不时配有当地百姓表情生动的照片。文艺栏目也经常刊登介绍亚洲各国文学艺术的文章。比如1928年12月和翌年1月分别刊载了介绍戏剧家田汉与文学家鲁迅的文章。同时这两个月里,几乎每天都刊载当时正在上海演出的梅兰芳的剧目广告,这些广告一直处在报纸的醒目位置,而且在介绍剧目和时间、地点、票价之外,还常常配有剧情简介。1929年元旦和1月28日还刊载了剧评,并配有梅兰芳的照片及多幅剧照。此外,有关中国及亚洲各国的音乐、美术、戏剧、电影之类的介绍文章也不少见。而且对发生在当地的一些社会新闻,比如1928年轰动上海滩的富家女黄慧如与家仆陆根荣相恋私奔事件也有介绍。与发行于上海租界的各种外语报刊往往将立脚点局限于本国侨民的小世界,对当地的中国社会无视冷漠、具有强烈的殖民主义倾向相比,《法文上海日报》视野之宽阔,落笔之清新,实在令人惊叹。可以推断,《法文上海日报》的主要读者最初自然是法国侨民,但逐渐扩展到了懂法语的流亡俄侨和其他国家的侨民以及中国、日本和越南等亚洲各国的知识阶层。据我们调查,如今收藏这份报纸的主要有法国国家图书馆(Bnf)、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以及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但这三家的所藏都不完整,需要三合一才基本上能够得到一份完整的资料。为了便于调查研究,我们研究小组从法国国家图书馆(Bnf)购买了该馆所藏这份报纸的全部电子资料,而该馆未藏的1941年之后的部分,则主要通过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和京都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原始资料,及研究小组组长、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教授大桥毅彦个人所藏原始资料获得。由此我们已经获得了该报纸的绝大部分资料,可以据此得到比较全面的信息。二、上海在西方的音乐传播进入1930年代之后,上海租界里各种剧院急剧增加,若包括同时放映电影的剧场,据说曾经达到百家之多。在美国好莱坞电影全盛的这个时期,大多数剧场都以放映电影为主,只有兰心大戏院例外,除了也曾兼放电影的很短一个时期以外,基本上一直专门用于上演戏剧和音乐会,将各种西方艺术音乐、芭蕾、戏剧和中国话剧展现在观众眼前。兰心大戏院原是1867年为英国侨民的业余剧团演出而建设的剧院,后几经迁址重建,最终于1931年落成在原法租界内,即现在的茂名南路,这也就是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剧院。在1930年代后,兰心大戏院一直是上演西方艺术的专业舞台,虽然只有700多个座位,但是由于音响设备甚佳,素来有“舞台艺术首推兰心”之誉。我们现在仍然可以通过当时发行的各种外文报刊及各种中文的“大报”“小报”,看到昔日上海滩上演的各种剧目的广告、剧评和相关文章,尤其《申报》和《新闻报》一直是老上海文化信息的重要传播媒体。但是由于中文报刊的读者主要是中国人,因此论及西方的艺术音乐及舞蹈之类的信息,自然主要出自各种外文报刊。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不仅发行了英文报纸,还发行了法语、俄语和德语报纸。当时的外文报刊主要有以下几种:LeJournaldeShanghai《法文上海日报》(法语,1927~1944)TheNorthChinaDailyNews《字林西报》(英语,1864~1941、1945~1951)TheNorthChinaHerald《北华捷报》(英语,1850~1941)ShanghaiZaria《上海柴拉报》(俄语,1925~1950)Slovo《斯罗沃报》(俄语,1929~1950,41年曾经中断过一个时期)ShanghaiJewishChronicle《上海犹太人纪事报》(德语,1939~1945)此外还可以举出1939年由侨居犹太人出版的《黄报》《八点钟晚报》等。因此在当时的上海,在某个剧目上演前后,人们可以通过外语报刊看到相关的启示、广告以及评论文章。1930年代至1940年代,租界的外侨构成由最初的来自英法等西欧国家,逐渐转向以流亡俄侨和犹太难民为主,而他们也给上海租界的音乐状况带来了诸多变化。上海的音乐界不再仅仅以工部局直辖的工部局乐队(自1942年起在日军统治下改称“上海交响乐团”)为传播西方音乐的主要载体,各种音乐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且许多近现代音乐也登上了舞台。三、“音乐即舞台”《法文上海日报》每天的版面多达8页(周日特刊,一般达12或14页),自然所载信息也非常庞大,要通读发行期间长达18年的这份报纸的所有内容,显然不是短期内能为。因此我们研究小组决定先选取某一个特定的年份(我们选取了太平洋战争爆发的1941年),并以租界艺术文化之据点的兰心大戏院为主轴,详细调查与其有关的各种相关信息。我们凭据的资料部分来自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和京都大学图书馆,其余则是大桥毅彦教授个人所藏,所幸这一年的全部资料基本齐全。1941年已进入孤岛末期,日军在上海租界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因财政困难,工部局直辖的工部局乐队的活动规模逐渐缩小,但租界的各种文艺活动仍在展开。兰心大戏院也不例外。从外文报刊上我们可以看到,那里照旧每日上演各种剧目,基本上没有受到政局混乱的影响。不过音乐会通常以每年秋季至翌年春季为一个演出季,因此1月至12月其实分属两个演出季。为了得到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我们将时期延长至1942年春,附表里包含了自1941年秋至1942年春这个完整的演出季里的主要上演曲目。那么,1941年这一年里究竟上演了什么样的音乐会呢?归纳起来,可以举出如下特征:首先,工部局乐队在整个演出季(每年10月至翌年5月)的每个星期天上演周日交响音乐会,会场基本上固定在兰心大戏院。上演的节目以正统古典派、浪漫派作品为主,但也不时穿插近现代作曲家的作品。除了交响乐团的定期交响音乐会以外,兰心大戏院还经常上演各种室内乐演奏会、歌曲演唱会和钢琴独奏会等。针对这些音乐演奏会,每周日的《法文上海日报》均会刊载题为“LaMusiqueShanghai”(上海的音乐)的评论专栏(图2)。撰稿人固定为Ch.Grosbois(格罗博瓦,CharlesLouisJeanGrosbois,中国名高博爱,生卒年不明),是一位有着深厚音乐造诣的法国教育家,有关他的事迹,后面还要详述。详查1941年的《法文上海日报》,还可以发现经常刊登有“BalletRusse”(上海俄罗斯芭蕾舞团,当时的节目单上使用的中文译名为“上海俄国舞踊团”)的剧照。2010年9月,汪之成先生在接受井口淳子采访时曾经提到,这个芭蕾舞团的大多数成员是转道哈尔滨来到上海的流亡俄侨,芭蕾舞团刚成立时,他们大多数白天做其他工作谋生,只在晚上练习演出。然而当时负责编舞的索科利斯基(NicolaiSokolsky,1898~1962)是佳吉列夫率领的巴黎俄罗斯芭蕾舞团的编舞福金(MichelFokine,1880~1942)的弟子,也是佳吉列夫芭蕾舞团的继承人。从格罗博瓦的评论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芭蕾舞团的演出节目日益丰富,还包含有许多近现代芭蕾的曲目,最终达到了相当高的演出水准。1934年11月,上海俄罗斯芭蕾舞团在兰心大戏院首演,至1941年已经过去了7个年头。针对其初期的演出,格罗博瓦给出的评论是“音乐不错,但芭蕾只是杂耍”(1935年2月27日的“上海的音乐”),堪称苛刻。但到了1941年前后,芭蕾舞团开始上演佳吉列夫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演出水准也有了很大提升。具体而言,1941年上海俄罗斯芭蕾舞团主要上演了如下剧目:1~2月《前兆》(PRESAGE)、《狂欢节》(CARNAVAL)3~4月《四季》(LESSAISONS)、《斯金卡·拉辛》(STENKARAZINE)5月《海盗》(LECORSAIRE)10月《雷蒙达》(RAYMONDA)12月《弗兰切丝卡·达·里米尼》(FRANCESCADEREMINI)、《萨特阔》(SADKO)每个剧目一般上演3次以上,集中在周末。剧目内容主要来自佳吉列夫创办的巴黎俄罗斯芭蕾舞团的保留曲目,以近现代芭蕾和古典芭蕾为主。比如《狂欢节》《海盗》《雷蒙达》和《萨特阔》等就是照搬了巴黎俄罗斯芭蕾舞团的保留曲目。虽然同是芭蕾,但古典芭蕾与近现代芭蕾无论在表现手法还是艺术追求的层面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俄罗斯芭蕾舞团在巴黎闪亮登台,大获好评之后,终于又在远东的上海将近现代芭蕾搬上了舞台。但是格罗博瓦并没有对此一味赞赏,所做评论非常中肯精湛。我们可以试举1941年2月2日“上海的音乐”栏里格罗博瓦针对《前兆》和《狂欢节》所作评论为例:马辛(Massine)虽然已经为这个第五交响曲(即《前兆》——笔者按)完成了编舞,但是我们上周四看到的演出却与他的构思有着相当大的差异。我们看到的作品诠释介于现代派与古典派之间,但本来也不是没有更接近于马辛这样著名音乐家之构思的做法。当然在上海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恐怕也不能奢求太多。(中略)俄罗斯芭蕾舞团干得很出色,他们指望获得重生。他们得到了工部局乐队的鼎力相助,公众也将兴致盎然地关注他们的努力,因为他们的艺术水准毋容置疑。相信将来上海俄罗斯芭蕾舞团会成为一个恒久的组织持续下去。而我们则将会一边继续对他们评头论足,一边期待着有一天可以毫无保留地为他们鼓掌喝彩。1944年6月,上海俄罗斯芭蕾舞团还上演了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鲁什卡》等节目,即使战争环境日益严酷,剧团仍然不断丰富着演出内容。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芭蕾舞团里有一名日本演员小牧正英,在他的自传等著作里,可以看到有关上海俄罗斯芭蕾舞团的详细描述。比如他曾经在自传中提到过《法文上海日报》音乐专栏评论家格罗博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著名的法国评论家格罗博瓦先生曾在《法文上海日报》就《牧神的午后》和《彼得鲁什卡》发表评论,其中对我的赞誉令我感受到作为一名舞蹈家的荣幸和幸福,并因此信心倍增。小牧还提到,在格罗博瓦和妻子回法国前夕,还邀请他去家里做客,并将自己爱用的烟管作为临别纪念赠送给了小牧。而小牧正英在上海俄罗斯芭蕾舞团的活动和上演曲目,也通过他自身的努力得以在战后的日本继承光大。这里我们想再次强调一下《法文上海日报》的音乐专栏“LaMusiqueShanghai”,这是当时在上海发行的外文报刊中独一无二的栏目。而格罗博瓦则是音乐专栏的固定撰稿人,自1929年10月创办这个栏目之后,在每年的音乐会演出季期间,基本上每周定期撰写评论文章(最初刊载于周二、周四等,后来基本上固定在周日),前后长达15年之久。格罗博瓦出生于法国,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来到上海,直到1951年离去,在上海生活了30多年。他先后担任法租界公董局直辖的雷米小学和法国公学(学生主要是法侨与俄侨的子弟)校长、上海法文协会主席、法租界公董局教育总监等职,在租界的外国侨民中有着很高的威望。不过有关他的音乐生涯尚未清楚,目前所知的,只是他擅长演奏小提琴,即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去了右臂,仍然能用假肢演奏。格罗博瓦也是俄侨组办的音乐和歌剧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他对中国传统音乐也很关注,曾经发表过评论中国音乐的专著和文章。格罗博瓦的评论文章有时相当辛辣,毫不留情。但多数时候,他不仅评论音乐会的演出情况,而且用很多篇幅来具体介绍上演作品。可以说格罗博瓦不仅仅是一位音乐评论家,更是一位致力于传播西方音乐的导师。尤其针对现代音乐,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崭露头角的以俄罗斯新古典主义为代表的“新音乐”,他更是倾心关注,下笔洋洋。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界,历来的古典音乐和否认前者之音调形式的“新音乐”(现代派音乐)将欧洲音乐界一分为二。我们可以看到,在20世纪上半叶欧洲音乐界新旧交替的混沌时期,格罗博瓦显然敏感地关注到了时代对现代音乐的关心和评价的上升,同时也将这种关注与期待投射到了自己的评论文章里。四、19上海音乐及诗歌1941年以后,《法文上海日报》成为我们了解上海的艺术音乐与剧场活动的宝贵史料。因为这个时期英语俄语等其他外语报刊纷纷被迫停刊,这份法语报纸成了用欧美语种书写的最重要的公众信息来源。下面再让我们在1941年以后的相关文章中选出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介绍给大家。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年里格罗博瓦一如既往地为音乐专栏撰写评论文章。他不仅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作品详加解释,对近现代作曲家的作品介绍更是充满热忱。1943年2月19日,在兰心大戏院上演了肖斯塔科维奇(Shostakovich,1906~1975)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1933年作曲)与《钢琴五重奏》(1940年),以及哈恰图良(Khachaturyan,1903~1978)的小提琴协奏曲(1940年作曲)(图4)。而将这些同时代作曲家的作品如此迅速地搬上舞台,在当时的亚洲,正如格罗博瓦所说,“只有上海才有可能”。这也证明了当时在上海,不仅存在着能够同时演奏古典派、浪漫派,以及需要极高技巧的20世纪现代音乐作品的一流音乐家,也存在着能够聆听欣赏这些音乐的成熟听众。广告的具体内容如下:兰心大戏院2月19日星期五17:30开演音乐会作曲肖斯塔科维奇、哈恰图良、夏伯林上演作品《钢琴五重奏》……肖斯塔科维奇《小提琴协奏曲》……哈恰图良《浪漫曲》……夏伯林《钢琴协奏曲》……肖斯塔科维奇出演苏石林(男低音)、辛格、菲德龙、李斯金、马、奥托·约阿希姆与瓦尔特·约阿希姆、多博罗沃尔斯基⑨票价:5元~15元演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影视公司与视频平台关于网络播出的合同
- 2024酒店土建工程质量检测与验收合同
- 2024虚拟现实产品研发与生产合同
- 少儿艺术培训机构创业计划
-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统编版开学考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度消防系统安装及内部承包合同样本4篇
- 2024版二手注塑成型机销售协议范例版B版
- 2024年鱼塘租赁与渔业资源整合开发合同3篇
- 2024零用贷借款协议书
- 2024版标准地下停车库买卖合同样本版B版
- DB3303T 059-2023 政务信息化项目软件开发费用测算规范
- 康复科宣传展板
- 二零二五年度IT公司内部技术文档保密与使用规范协议3篇
- 储能系统技术服务合同
- 2025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议GOLD指南修订解读课件
- XX镇“我为群众办实事”满意度调查问卷
- (完整版)Brownbear绘本
- 常用吗啡剂量滴定方法ppt课件
- 有关DPM的问题
- 石油石化用化学剂产品质量认可实施细则
- 木地板木基层隐蔽验收记录.doc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