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切实的转型,逐渐的实现_第1页
切切实的转型,逐渐的实现_第2页
切切实的转型,逐渐的实现_第3页
切切实的转型,逐渐的实现_第4页
切切实的转型,逐渐的实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切实的转型,逐渐的实现2010年6月1日,主流媒体转发了李克强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这也再一次反映出最高领导层在金融危机之后对于经济发展转型的思考和决心。我们可以看到自“九五”规划以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即已成为历来规划的关键词,然而经济增长却始终依赖原有以投资出口为拉动的方式进行,而文章中首先提及的“加快”也显示出最高决策层对本次经济转型的定位在于不得不为之之举。正如文中所指出的,金融危机的出现也使得“世界经济原有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由此从整体看来在全球整体经济格局调整和转型的大背景下,寻找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成为了世界各国的重点发展战略,因而在取得新兴产业发展先机的战略下,绿色、低碳技术的产业化以及在其产业链上的高端化过程将成为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侧重点,我们相信针对绿色,低碳等相关科技产业的规划也必然会在“十二五”规划中出现。我们对该文的理解认为,金融危机后的经济转型是不得不为之的举措,也即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结构矛盾深化至必须解决的结果,正如文中所重点列出的5个重点矛盾方面:突出表现在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等方面。而矛盾的解决过程也正是投资机会的产生过程,针对5大现有矛盾而言,首先是对于内需扩大,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文章在强调扩大内需,坚持内需为主的同时对稳定和拓展外需作了强调,并且首次使用了“对外投资大国”的提法,这也意味着中国制造外贸出口的方式向全球资源配置的方式进行转变。而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刺激居民消费并不是其中的唯一选项,同时对内投资使得内部市场也将成为投资最终目标的主体,而在对内投资的方向上“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自主创新倾斜,向节能环保倾斜”,这也使得投资结构得以优化以便释放对于的消费需求,文章着重列举了保障性安居工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使得地产对于上下游产业链的拉动得以延续,也使得在短期内经济不会由于转型的急迫性而出现过大的波动。在扩大居民消费领域,我们可以看到文章强调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与推进城镇化,在引导消费结构升级中,我们看到对于新消费热点的培育成为了投资方向的选择“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增加文化、体育、旅游、培训和家政等消费”,而对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论述中我们认为,随着对于劳动报酬及劳动保障水准的提高,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成本必然出现上升,不过这也是与“十二五”规划中可能会对初次分配进行强调的预期是相一致的。而在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城镇化”被列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在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移的过程中,最大的瓶颈障碍来自于原有的户籍制度,我们认为在新的“十二五”规划中对于户籍制度的改革也会有一定的涉及。同时我们也看到,城镇化发展的目的在于对于消费的启动而非重返投资拉动的惯有模式,因此在如此过程中如何定义城镇发展定位与特色成为了城镇化过程的关键点。而在区域经济层面,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的优化发展使我们将之与“十二五”规划中可能出现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区相联系,正如我们曾经设想的,文章提出的产业转移路径也是由中西部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所承接,在投资方向上我们由此而对具有资源优势的地区进行重点布局,加之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加速,我们依旧认为上述地区的基建投资仍将为主题。同样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农业人口向城镇居民身份转变的过程使得城市化的比率将得到提高,而身份转化所带来的“劳动就业、工资待遇、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因此对于城市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也将成为投资的选择之一,同时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也使得教育培训业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其次,是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这其中包含了三点,其一是对于大国而言,粮食安全是根基所在,粮食安全,农业生产效率和商品化率的提高以及农业现代化成为在投资农业方向的选择标准。其二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工业发展方向上,对于自主创新的能力要求,但是依旧是坚持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重视走“集成创新的新路子”,文章特意对“三峡工程、高速铁路工程建设和装备研制”的成功例子作了强调,我们认为,在接下来的五年中,这样的创新形式依然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文章还对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的制高点做了论述,如: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结合我们对物联网的草根调研,我们对于这些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产业的认识是,这些新兴的产业其中必然会有一些成为未来的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所在,但是在1-2年的短期内,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必然是相对虚幻的过程,不过在我们的观察体系中,工业化过程也必然会使这些产业得到极大发展。其三是我们可以看到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对于现代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了特别的论述,“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提高物流成本的高企对于整个经济发展的不利,正如我们在流通产业链报告中所论述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将在这一时期降低经济转型的成本,虽然这些领域相对于生活感触较远,但“物流、商务、金融、保险、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整体经济的效率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标的也确实是重要的投资选择。而在生活性服务领域,我们可以看到文章明确指出了文化产业,如文化创意、出版发行、影视、演艺娱乐、动漫等文化产业。第三,我们看到文章还对人口资源环境做了论述,要素投入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根本转变的重要原因,结合近期出现的铁矿石涨价以及海外资源类收购艰难的状况,我们认为对于接下来的一段是将是对企业海外获取资源的行为加大鼓励的时期,具有海外获取资源,尤其是矿物资源与海洋资源的上市公司会获得发展的政策支持,这一点也可以与“十二五”规划中的海洋工程相结合。而在对于环境的论述中,我们看到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成为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所涉及的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上市公司将获得利好,而将节能环保定义为战屡性新兴产业,其中特别提及高效电机对国内低效电机的技术改造。从文章所论述中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经济转型之举已经成为最高领导层的重要共识,并且将成为未来五年发展的重点,转型的紧迫性也使得坚持转型成为大概率事件。我们可以发现,转型之路必然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在方向对于新兴产业的投资并没有任何不妥,但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动力来源需要一段时间的培育,这也使得相关上市公司业绩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提升。正是由于这样的转型背景,我们认为,对于所涉及的新兴产业而言,产业扶持规划的细则出台成为下半年的大概率事件,同时对于新兴产业扶持基金的设立也将成为可以预见的现象。“十二五”规划展望——两大调整与三大转变“十一五”规划临近尾声,“十二五”规划即将登场。整理过去五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得失,追随政策制定者的脚步与思路,“十二五”究竟会带来怎样的政治取向和发展前景,成为了市场中每一个人心中的期待。总结前阶段的经济发展概况和领导人意图,我们认为,本次“十二五”规划在延续前阶段政策走向的同时,将继续深入治理困扰中国经济的几大核心问题,例如经济发展路径的变革,经济结构现状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升级、消费需求扩展、创新能力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增强、民生福利提升等等。一言以蔽之,我们将“十二五”规划的大致方向归纳为“两大调整”和“三大转变”。国家固本培元,需看“两大调整”国家以稳定为本,经济以健康为本,没有稳定的社会,就谈不上经济繁荣与人民幸福,没有健康的经济,就没有国家实力的富强和人民地位的提高。在“十一五”给我们留下的财富中,经济结构调整是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其中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提高都将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的瓶颈。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目标,“两大调整”在“十二五”中将势在必行。“经济结构调整”将继续成为发展改革的大方向在“十一五“的主要任务中,经济结构调整已经是2010年前的我国发展的方向之一。然而,我们盘点十一五的成果,可以发现09年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占GDP只有42.6%,距离43.3%的目标尚有一定距离。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的占比,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滑已成定局,而第二产业也接近稳定,唯有第三产业的比重还处在不断上升的区间中。经济结构调整是“九五”期间就提出来的目标,但多年来执行效果低于预期。中央领导多次在各种场合强调,服务业的繁荣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加强和改善供给,扩大就业,拓宽服务消费,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据此,我们预计“十二五”中,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将依旧是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进一步地探讨服务业的内涵,我们预计国家将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关的上市公司有望在“十二五”发展规划推出后成为资本市场新的热点。扩大内需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备内容。要发展服务业,就必须提高国内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的能力。中央领导已经认识到,我国居民消费率较低,可开拓的空间很大,同时政策面上需要政府来推动消费的发展。我们认为,为改善居民的消费需求,“十二五”中将涉及如下的指导方向:(1)设立更多的消费促进政策。正如家电下乡对于家电产业的推动一样,“十二五”中将明确更多的消费政策推动方向,预计这些政策一方面将保证并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水准,另一方面扩大中产阶层和富裕阶层的消费水平,在政府补贴之外探索新型的消费刺激方法。(2)整顿消费市场。三聚氰胺等事件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消费信心,并破坏了国产品牌的整体形象,预计国家将出台更严厉的法律法规整饬消费市场,杜绝部分不法分子对消费市场带来的危害,让群众安心消费、方便消费。(3)提升消费能力。从金融体系入手,国家将从信贷方面支持个人消费,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个人信贷产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动部分观念超前人群的消费。(4)升级消费结构。国家将鼓励居民健康消费,扩展消费范围,增加居民对于文化、体育、旅游和教育方面的消费投入,并支持居民对于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5)增强消费意愿。我们认为,目前我国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居民的后顾之忧较多,例如对未来子女教育的担心和医疗、养老的担心。为解决居民的消费意愿不强,“十二五”将进一步完善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医疗改革力度,同时减轻居民的教育负担,并千方百计地提高就业。总而言之,“十二五”规划将重视基层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力度,用李克强的话说,“应合理区分基本与非基本保障和服务,把重点放在“保基本、强基层、打基础”上,集中力量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办好群众需求最迫切、政府又力所能及的实实在在的事情。”图2:2009年三大产业占比图1:改革开放以来三大产业占GDP比例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资料来源:CEIC,长江证券研究所“收入分配调整”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点服务业的发展和消费的增长密切相关,而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的来源正是国民收入。因此,提高国民收入,不仅是改进我国经济结构的一大重要举措,而且是减小贫富差距,推动社会安定团结的中心。李克强在近日讲话中指出:“扩大居民消费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这就需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当前,应更加注重就业和劳动报酬在一次分配中的作用,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以此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根本举措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做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协调。这要求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我们预计,为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并考虑到近几年社会当中逐渐出现的一些不安定的因素,例如各地的群体性事件和富士康连跳等社会事件,政府将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居民消费作为发展规划的重点之一。我国13亿人口中,有9亿是农民,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是扩大社会贫富差距的原因之一。和每年的1号文件类似,农村经济发展始终是党和政府关心的重中之重,将收入分配和农村发展两大关键点结合,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将是“十二五”规划的要素。经济持续发展,要靠“三大转变”在上文提到的两大重点之外,中国社会还面临着现状的约束和制度的制约。单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制度上的设计是无法通过市场的自发反应来改变的,必须通过政府这只有力的手去推动制度的发展。下文的两大转变,是我们总结的中国经济的两大发展转折点,既是过往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终点,也是未来具有科学规划和科技发展的增长起点。城乡分割转变中国的城镇化率虽然一直在增长,但增长多是出于对经济发展需要的一种市场反应,我们理解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找发展的机会和空间。然而,在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淘金后,是否能享受到城镇居民的待遇,融入城镇居民的生活,换而言之,农村居民能否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地位,是城镇化能否持续高速发展的动力来源。目前,制约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枷锁,就是千夫所指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的深化改革,是打开城乡分割转变的钥匙,也是放飞中国城镇化增长的翅膀。农民工市民化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公共服务均等化;一种是保留户籍、总量控制、放宽条件逐步推进。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认为,前一种思路可能比较难推进,因为一时建立好均等化的公共服务难度较大;保留户籍逐步放宽条件的方式较为可行,可用十年时间逐步解决。城镇化发展对经济结构影响也不容小视。数据表明,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661元,城关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8869元,地级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0599元,36个大中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4326元。若与国外对比,数据表明发达国家城市化率一般已接近或高于80%,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周边国家,城市化率也在60%以上。中央的意见是“城镇化发展水平偏低,制约着我国国内需求的扩大,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我们预期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将会体现在“十二五”规划中。根据中央的精神,推进城镇化的具体措施将包括:(1)推进中西部的城镇化水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李克强表示,在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有所扩大,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2008年,东部地区城镇化率平均达到56%,而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只有43%、38%。中央对于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上的支持,我们已经在近期的川渝、新疆、西藏等地区的政策出台上见到端倪,因此“十二五”规划将着重强调中西部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并设立相应的发展指标,例如GDP和人均GDP增长率调整到合适的速率。同时,规划中应陈述大力发展中西部省份的资源优势与产业转移承接的重要性,有序推进中西部城镇化过程。(2)强调中小城镇建设,以大带小以点带面。从大城市的角度来说,城市圈的规划可以有效地将大中型城市和周围的小城市联系起来,利用中小城市承接大城市的部分产业,可以发挥各城市的独特优势,并推动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而从小城市的角度而言,其发展可以拉动周围的农村经济向小城市聚集,增加对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产品的需求,从而改善了农村的经济。以城市圈为例,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外,中西部也将发展自己的城市圈,具体将由通过重庆、武汉等大型城市拉动中小城市的发展来体现。中国城镇化率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可持续发展提出于1972年,2002年被中共在十六大写入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也是“十一五”的一大重点。在当今世界环保呼声愈演愈烈,且国内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情况下,资源和环境的充分、合理利用是国内上下的一致呼声。决策层和多位专家认为,有关资源环境的约束性指标,在下一个五年规划中应该进一步强化。例如,在“十二五”期间,中央可能提出更多的污染物减排指标,并对单位GDP能耗等原有的指标做进一步的调整,对发展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等业务的企业予以一定的扶持力度。目前中央提出的产业结构升级概念包括两点,一是针对市场需求的升级。上文提到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概念已经是国内外追逐的热点,中国企业若想突破国外的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就必须遵循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式。二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李克强表示,我国传统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逐步减弱,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迫在眉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培育自主品牌是塑造新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综合两方面的内容,我们认为“十二五”的规划将秉承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将扶持具有高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能力的产业继续下去。因此结合现有的各种地方政府规划我们可以发现,新兴战略产业中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将成为新兴战略性产业的编制重点方向。而由于这些产业属于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的领域,短期的业绩兑现并不明确,由此我们认为在相关市场的准入标准的建立将成为先导,随之而来的政策及金融倾斜,并且建立新兴战略产业投资基金来加以扶持。对新兴产业做进一步的梳理,我们预测新兴产业的推动与发展必将占据“十二五”规划的部分比例。从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全球动向来看,各国都把新兴产业作为本国发展的重要目标,我们也曾在过去的报告中指出,经济周期的触底回升阶段,往往是创新最为猛烈的阶段,经济需要新的科技和发展点来拉动自身走出衰退的阴影。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每一次经济的萧条期都诞生了大量的创新与发明,本次全球经济危机中,新兴产业很有可能成为世界走出萧条的助推器,而这一点在各国的政策上已经得以体现。例如,美国把新能源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计划投资1500亿美元用于相关产业的研发,试图再一次领导全球的技术革命;而欧洲也不甘人后,明确表示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欧盟区的“绿色经济”。就中国而言,一场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正在进行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已经进入了紧锣密鼓的编制期,初定于9月下发,预计将推动七个新领域和23个战略方向,包括: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文件起草组也相应成立,负责研究起草《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之前的'4万亿投资规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都是从扩大内需,加强基础建设的角度,结合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而现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是转向至新兴产业项目。”国家发改委已确定,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编制作为重点。除此之外,我们预计“十二五”还将推出与新兴产业配套的金融业转变,如推动建立健全新兴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完善市场的准入标准,提高银行信贷对新兴产业投放的比例,鼓励中小企业发集合债等。对于投资而言,未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