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1页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2页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3页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4页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13年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等人口总数比1913年增长20%背景: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粮食短缺;农业、轻工业落后,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一、赫鲁晓夫改革背景:②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并在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揭露斯大林的错误。废除谷物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农业2内容:重点在农业工业下放企业管理权——部分下放给加盟共和国,下放给企业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2内容: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使美国的2倍。1954年,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1957年苏联制成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发射的人类历史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地绕地球飞行并安全返回地面。1971年病逝,赫鲁晓夫墓碑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他功过参半的一生

材料一: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

材料二: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结合材料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违背自然规律,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目标脱离实际,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赫鲁晓夫)改革后的苏联经济管理体制也保留了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配置资源的基本方法依旧是计划经济和计划方法,中央集权仍然是苏联经济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陆南泉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是什么?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②在坚持计划经济的前提下扩大企业自主权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经营管理④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部门2内容:重点在重工业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执政苏美军备竞赛情况表项目年份美国苏联洲际导弹19681054858197810541400潜射导弹196865612119786561015核弹头1968430013001978110004500现役武装部队19683503401978210440坦克196885003240019781050050000战术飞机196851004000197845004600水面战舰19683603201978172240苏联为了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了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材料一:从1966年至1975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从2294卢布上升到5112,农业生产总值从883卢布上升到1128卢布。材料二:1975年以后,苏联国民经济的持续低速发展,198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为美50%苏联称67%;社会总产值为美40%;工业劳动生产率为美50-55%;农业劳动生产率25%;科技落后美国10-20年。有人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称为“停滞的年代”。

苏联国民经济增长速度(%)1971-19751976-19801981-1985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644233573832744437251711453331573732二、勃列日涅夫改革3评价: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美国相匹敌的水平。后期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材料一:1971年后不允许提“改革”两个字,整个社会形成了保持稳定、安于状的“勃列日涅夫风气”。材料二: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世界现代史》为什么勃列日涅夫改革最终失败?材料三:改革理论上仍坚持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互不相容、截然对立的观念,把市场调节当作“市场社会主义”加以否定。——《俄罗斯史》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1983----1984年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背景:2内容:3结果:社会动荡,经济停滞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措施问题经济①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②调整所有制结构①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②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政治实行“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1976—19801981—19851986—19901990社会总产值4.23.31.8-2国民收入4.33.21.0-4劳动生产率3.33.10-31991年苏联市场供应的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95%缺货;在200多种食品中,180多种缺货。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改革的失控由于经济改革没有完全放弃传统做法,没有出现明显成效,经济继续滑坡。戈尔巴乔夫又将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1991年12月25日,苏联正式解体。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戈尔巴乔夫在辞职书上签字课本知识的相关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争后,形成了美国和苏联两极格局,取代了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就逐渐形成,美苏争霸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即赫鲁晓夫统治时期),双方的争霸有缓和也有紧张的时刻,但战略优势在美国。第二阶段:60年代到70年代末(即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美苏争霸,苏联是战略进攻,美国是战略防守。

第三阶段:80年代中期到苏联解体(即戈尔巴乔夫统治时期),美国从战略防守转为战略进攻,苏联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有人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垮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你怎样认为?试比较三次改革的异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改革的重点成果(后果)问题赫鲁晓夫

农业一度促进农业发展对原有经济体制的修补勃列日涅夫

重工业国防工业成为超级大国戈尔巴乔夫经济领域

转向政治领域苏联剧变并最终解体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苏共领导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政治、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都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都失败了。异: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工业,戈尔巴乔夫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前两次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模式只是进行小修小补,但后者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措施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