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单文精练_第1页
文言文单文精练_第2页
文言文单文精练_第3页
文言文单文精练_第4页
文言文单文精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文精练一张肯堂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张肯堂,字载宁,松江华亭人。天启五年进士。授浚县知县。崇祯七年,擢御史。明年春,贼陷凤阳,条上灭贼五事。俄以皇陵震惊,疏责辅臣不宜作秦越之视,帝不问。出按福建,数以平寇功受赉。还朝言监司营竞纷纭意所欲就则保留久任意所欲避则易地借才。今岁燕、秦,明岁闽、粤,道路往返,动经数千,程限稽迟,多逾数月。加一番更移,辄加一番扰害。”帝是其言。十二年十月,杨嗣昌出督师。肯堂奏,帝以偏执臆见责之。十四年四月言:“流寇隳城破邑,往来纵横,如入无人之境,此督师嗣昌受事前所未有。目前大计,在先释嗣昌之权。”疏入而嗣昌已死。十二月复言:“今讨贼不可谓无人,巡抚之外更有抚治,总督之上又有督师。位号虽殊,事权无别。凡此肯,中枢冥冥而决,诸臣瞆瞆而任。至失地丧师,中枢纠督抚以自解,督抚又互相委以谢愆,而疆事不可问矣。”帝纳其言,下所司详议。十五年请召还建言谴谪诸臣,乃复给事中阴润、李清、刘昌,御史周一敬官。肯堂迁大理丞,旋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总兵郑鸿逵拥唐王聿键入闽,与其兄南安伯芝龙及肯堂劝进,遂加太子少保、吏部尚书。曾樱至,言官请令樱掌吏部,乃令肯堂掌都察院。肯堂请出募舟师,由海道抵江南,倡义旅,而王由仙霞趋浙东,与相声援。乃加少保,给敕印,便宜从事。芝龙怀异心,阴沮之,不成行。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城中兵六千,居民万余,坚守十余日。城破,肯堂衣蟒玉南向坐,令四妾、一子妇、一女孙先死,乃从容赋诗自经。《明史列传·张肯堂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B.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C.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D.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还朝言/监司营竞纷纭意/所欲就/则保留久任/意所欲避/则易地借才B.还朝/言/监司营竞纷纭意/所欲就/则保留久任意/所欲避/则易地借才C.还朝言/监司营竞纷纭/意所欲就/则保留久任/意所欲避/则易地借才D.还朝/言/监司营竞纷纭/意所欲就/则保留久任/意所欲避/则易地借才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越之视”即看他人的得失像秦国人看越国人的肥瘦一样,比喻他人痛痒与己无关。B.巡抚,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是由中央政府派出巡视各地的大臣。C.都察院,明清时期官署名,由前代的御史台发展而来,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与兵部、大理寺并称三法司。D.蟒玉,即绣有蟒蛇的长袍、饰有玉石的腰带,亦作蟒衣玉带,在文中代指官服。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督与巡抚皆为地方军政大员,合称督抚。但总督权力较巡抚大,巡抚位于总督之下。B.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C.“吏部”居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为吏部尚书,在唐宋明清时期负责科举考试和授官。D.敕,在古代是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的,例如“敕令”即“皇帝下的命令”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肯堂读书仕进,受到重用。他通过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历任知县、御史和巡抚等官职,受到了重用。B.张肯堂忠于职守,敢于谏言。他多次就军事等问题向皇帝上书进言,即使受到皇帝的追责惩处,也不气馁。C.张肯堂投身战事,坚持不懈。他请求招募水军,从海路到江南以和唐王呼应,在唐王死后仍坚持作战。D.张肯堂气节刚烈,最终殉国。他率军守城十多天,在清军破城后,穿着官服让家人先死,然后写诗自尽。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肯堂敢于进谏,勇敢直言。他分条奏上消灭贼寇的五件事,上书批评辅臣对战事谋划的漠不关心。B.张肯堂胸有谋略,深受皇帝信任。他认为官员辗转调动,每更换一个地方就多一份侵扰,皇帝由此禁止调动。C.张肯堂能力出众,多次升迁。他被提拔为大理丞,不久又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D.张肯堂主动请缨,有责任担当。他主动请求出外招募水军,从海路到江南,号召建立义军。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崇祯七年,擢御史。明年春,贼陷凤阳,条上灭贼五事。译文:崇祯七年,张肯堂升任御史。第二年春天,贼寇攻下凤阳,他分条奏上消灭贼寇的五件事。

2今岁燕、秦,明岁闽、粤,道路往返,动经数千,程限稽迟,多逾数月。译文:一个官员今年在河北、陕西,明年调到福建、广东,在路上往返,动不动就是几千里,路程期限稽留迟延经常超过几个月。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流寇隳城破邑,往来纵横,如入无人之境,此督师嗣昌受事前所未有。译文:流寇破毁城邑,往来纵横,如入无人之境,这是督师杨嗣昌任职前所没有的事。

2肯堂请出募舟师,由海道抵江南,倡义旅,而王由仙霞趋浙东,与相声援。译文:张肯堂请求出外招募水军,从海路到江南,号召建立义军,而唐王从仙霞直趋浙东,与他相互声援。5.请结合文本分析郑芝龙怀有异心,私下阻止张肯堂的原因。答:①张肯堂募舟师、倡义旅令军事实力大增;②皇帝给张肯堂印信,允许他便宜行事;③郑芝龙认为张肯堂的权力过大,会超越自己。

5.请根据张肯堂给皇帝上书的内容,分析讨伐贼寇失败的原因。答:①官员职权交叉,无人管问;②朝廷决策模糊;③官员互相推卸责任。

单文精练二裴子野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裴子野,字几原,河东闻喜人,晋太子左率康八世孙。兄黎,弟楷、绰,并有盛名,所谓“四裴”也。曾祖松之,宋太中大夫。祖骃,南中郎外兵参军。父昭明通直散骑常侍子野生而偏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泣血哀恸家人异之少好学善属文起家齐武陵王国左常侍,右军江夏王参军,遭父忧去职。居丧尽礼,每之墓所,哭泣处草为之枯,有白兔驯扰其侧。天监初,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行,将表奏之,会云卒,不果。乐安任昉有盛名,为后进所慕,游其门者,昉必相荐达。子野于昉为从中表,独不至,昉亦恨焉。久之,除右军安成王参军,俄迁兼廷尉正。时三官通署狱牒,子野尝不在,同僚辄署其名,奏有不允,子野从坐免职。或劝言诸有司,可得无咎。子野笑而答曰:“虽惭柳季之道,岂因讼以受服。”自此免黜久之,终无恨意。二年,吴平侯萧景为南兖州刺史,引为冠军录事,府迁职解。时中书范缜与子野未遇,闻其行业而善焉。会迁国子博士,乃上表让之。有司以资历非次,弗为通。寻除尚书比部郎、仁威记室参军。出为诸暨令,在县不行鞭罚,民有争者,示之以理,百姓称悦,合境无讼。及齐永明末,沈约所撰《宋书》既行,子野撰为《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多善,约见而叹曰:“吾弗逮也。”普通七年,王师北伐,敕子野为喻魏文,受诏立成。高祖以其事体大,召尚书仆射徐勉等集寿光殿以观之,时并叹服。俄又敕为书喻魏相元叉,其夜受旨,子野谓可待旦方奏,未之为也。及五鼓,敕催令速上,子野徐起操笔,昧爽便就,既奏,高祖深嘉焉。自是凡诸符檄,皆令草创。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子野在禁省十余年,静默自守,未尝有所请谒,外家及中表贫乏,所得俸悉分给之。无宅,借官地二亩,起茅屋数间。妻子恒苦饥寒,唯以教诲为本,子侄祗畏,若奉严君。末年深信释氏,持其教戒,终身饭麦食蔬。中大通二年,卒官,年六十二。谥贞子。节选自《梁书·裴子野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父昭明/通直散骑常侍/子野生而偏/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泣血哀恸家人/异之/少好学/善属文/B.父昭明/通直散骑常侍/子野生而偏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泣血哀恸家人/异之/少好学/善属文/C.父昭明/通直散骑常侍/子野生而偏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泣血哀恸/家人异之/少好学/善属文/D.父昭明/通直散骑常侍/子野生而偏/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泣血哀恸/家人异之/少好学/善属文/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B.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C.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D.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游其门,指后辈学子非常仰慕当时负有盛名的乐安人任昉,从各地到他的门下求学。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因为古代设官分职,官员都各有专司,所以称作“有司”。C.出,古代对京官外调的一种说法,文中是说裴子野从京城外调,到诸暨县去做县令。D.谥,即谥号,古代指在对某个历史人物盖棺定论时,选用的一个具有褒扬意义的称号。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偏孤,指早年丧父或丧母。古人对死很忌讳,故称父母之死为“见背”“弃养”。如《陈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B.国子博士,学官名。始设于晋朝,最初只有一名,此后历代沿袭此官,唐代时,隶属国子监祭酒,共有六名,分掌六学。C.五鼓,也叫五更或五夜。因古代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故得名。文中指五鼓时分,即凌晨五点到七点。D.中表,古代称父系血统的亲属为“内”,称父系血统之外的亲属为“外”。内为中,外为表,合而称之“中表”。古人把晚上7点到第二天早上五点平均分为五更,共10个小时,每更合2个小时。因为夜间常打鼓报时,所以“更”又称为“鼓”。而一鼓(更)又分为五点,即每一个点合24分钟。所以,五鼓就是“五更”,对应现在的凌晨3点至5点。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裴子野家学相传,家族贤士满庭。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和兄弟们,每一位都才学出众,负有盛名;人人出仕为官,衣锦还乡。B.裴子野知礼重孝。祖母、父亲先后去世,他极其哀痛。居丧期间,极尽礼节。每次前往墓所祭拜,他都会伤心地哭泣。C.裴子野虽受人推重,但为官之路有很多波折。任昉没有推荐他,称赞他的范云在推荐他前去世,范缜对他的推荐未被通过。D.裴子野治政以人为本。他出任诸暨县令时,管理不实行鞭罚,百姓有争执时,向他们明示道理,得到百姓称赞,全境无诉讼事件。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裴子野恪尽孝道,感动苍生。祖母去世时,他才九岁就悲痛泣血;父亲去世,他离职服丧,每到墓所,哭泣处草木都为他枯萎。B.裴子野才华横溢,令人叹服。年少时好学,擅长写文章;尚书仆射范云、撰写《宋书》的沈约甚至高祖,都对其文才赞美有加。C.裴子野施行德政,以理服人。任诸暨县令时,不施行鞭打刑罚,以理服人,以理息讼;大家都称赞他,全县没有诉讼事件。D.裴子野自守操行,舍家济人。家里没有住房,借用官地二亩修建茅屋得以栖身;妻子儿女常挨饿受冻,所得俸禄分给贫困的亲戚。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监初,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行,将表奏之,会云卒,不果。译文:天监初年,尚书仆射范云称赞他的品行,将要上表向皇上推荐他,恰逢范云去世,此事未成。

2会迁国子博士,乃上表让之。有司以资历非次,弗为通。译文:恰逢范缜升迁为国子博士,范缜于是上表推荐裴子野。有关部门认为从裴子野的资历来看,他不符合按惯例提升的条件,没有通过。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三官通署狱牒,子野尝不在,同僚辄署其名,奏有不允,子野从坐免职。译文:当时廷尉三官共同签署判决文书,裴子野曾不在场,同僚就签署了他的名字,上奏后皇帝不同意,裴子野因受牵连获罪被免官。

2俄又敕为书喻魏相元叉,其夜受旨,子野谓可待旦方奏,未之为也。译文:不久皇帝又命令裴子野写文书让魏国宰相元叉明白自己的意思,当天夜里接到命令,裴子野认为可以等到天亮后再回奏,就没有写这篇文书。

5.裴子野的文章备受称赞,请根据文本概括他作文章的特点。答:①善于叙事评论;②写文章典雅而迅速,不崇尚华丽辞藻;③作品多仿效古人,和别人的文章体例不同。5.裴子野因同僚署其名而被免职,裴子野不愿上诉的原因是什么?答:①不慕名利;②宽容他人;③志向高洁。单文精练三卢潜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卢潜,范阳涿人也。容貌瑰伟,善言谈,少有成人志尚。世宗引为大将军西阁祭酒,转中外府中兵参军,机事强济,为世宗所知,言其终可大用。天保初,除中书舍人,以奏事忤旨免。寻除左民郎中,坐讥议《魏书》,与王松年、李庶等俱被禁止。会清河王岳将救江陵,特赦潜以为岳行台郎。还,迁中书侍郎,寻迁黄门侍郎。为奴诬告谋反,文宣明之,以奴付潜,潜不之责。黄门郑子默奏言,潜从清河王南讨,清河王令潜说梁将侯瑱,大纳赂遗,还不奏闻。显祖杖潜一百,仍截其须,左迁魏尹丞。肃宗作相以潜为扬州道行台左丞先是梁将王琳为陈兵所败拥其主萧庄归寿阳朝廷以琳为扬州刺史敕潜与琳为南讨经略琳部曲义故多在扬州与陈寇邻接潜辑谐内外,甚得边俗之和。陈秦、谯二州刺史王奉国,合州刺史周令珍前后入寇,潜辄破平之,以功加散骑常侍。王琳锐意图南潜以为时事未可属陈遣移书至寿阳请与国家和好潜为奏闻仍上启且愿息兵依所请。由是与琳有隙,更相表列。世祖追琳入京,除潜扬州刺史,领行台尚书。潜在淮南十三年,任总军民,大树风绩,甚为陈人所惮。陈主与其边将书云:“卢潜犹在寿阳,闻其何当还北,此虏不死,方为国患,卿宜深备之。”显祖初平淮南,给十年优复。年满之后,逮天统、武平中,征税烦杂。又高元海执政,断渔猎,人家无以自资。由是百姓骚扰,切齿嗟怨。潜随事抚慰,兼行权略,故得宁靖。武平三年,征为五兵尚书。扬州吏民以潜戒断酒肉,笃信释氏,大设僧会,以香华缘道,流涕送之。潜叹曰:“正恐不久复来耳。”至邺未几,复为扬州道行台尚书。四年,陈将吴明彻来寇,陈人遂围寿阳,壅芍陂,以水灌之。城寻陷。时李将逃归,并要潜。潜曰:“寿阳陷,吾以颈血溅城而死,佛教不听自杀,故荏苒偷生,今可死矣!”于是闭气而绝,年五十七。赠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兖州刺史。选自《北齐书·第四十二卷·列传第三十四》,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王琳锐意图南/潜以为时事未可属/陈遣移书至寿阳/请与国家和好/潜为奏/闻仍上启/且愿息兵依所请B.王琳锐意图南/潜以为时事未可/属陈遣移书至寿阳/请与国家和好/潜为奏闻/仍上启且愿息兵/依所请C.王琳锐意图南/潜以为时事未可属/陈遣移书/至寿阳请与国家和好/潜为奏闻/仍上启且愿息兵/依所请D.王琳锐意图南/潜以为时事未可/属陈遣移书/至寿阳请与国家和好/潜为奏闻仍上启/且愿息兵依所请

B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句的理解,同时也要注意文句中的标志性的词语,本题中标志性的词语有“潜”“属”“请”“潜”。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肃宗作相/以潜为扬州道行台/左丞先是梁将王琳/为陈兵所败/拥其主萧庄归寿阳/朝廷以琳为扬州刺史/敕潜与琳为南讨/经略琳部曲义故多在扬州/与陈寇邻接/B.肃宗作相/以潜为扬州道行台左丞/先是梁将王琳为陈兵所败/拥其主萧庄归寿阳/朝廷以琳为扬州刺史/敕潜与琳为南讨经略/琳部曲义故多在扬州/与陈寇邻接/C.肃宗作相/以潜为扬州道行台/左丞先是梁将王琳/为陈兵所败/拥其主萧庄归寿阳/朝廷以琳为扬州刺史敕潜/与琳为南讨经略/琳部曲义故多在扬州/与陈寇邻接/D.肃宗作相/以潜为扬州道行台左丞/先是梁将王琳为陈兵所败/拥其主萧庄/归寿阳朝廷/以琳为扬州刺史/敕潜与琳为南讨经略/琳部曲义故多在/扬州与陈寇邻接/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祭酒”:古时常常引入官名,意为首席、主管。如汉代博士祭酒即为博士之首。较为闻名的有国子祭酒、军事祭酒等。B.“敕”:中国古代帝王的诏令,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汉时凡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皆可称敕。南北朝以后专指皇帝诏书。C.“领”:表示兼任、代理某官职之意,表达此意的还有“假、权、摄、署、知、行”等词语。D.“赠”: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谥、赠典等。试题分析:C“领”:表示兼任、代理某官职之意,表达此意的还有“假、权、摄、署、知、行”等词语。知,表示官员任职之意,不表示兼职、代理。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参军,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代以后也可指去当兵。B.黄门侍郎,又称黄门郎,汉代初置,即给事于宫门之内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可传达诏令。C.释氏,佛姓释迦的略称,亦指佛或佛教。如南朝沈约《究竟慈悲论》:“释氏之教,义本慈悲。”D.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卢潜精明干练,深受世宗赏识。世宗推举他为大将军西阁祭酒,调任中外府中兵参军,并且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B.卢潜治理得法。任扬州道行台左丞时,善于安抚和睦内外,使得所辖境内始终未受侵扰,保持和平安定,他也因此受到加封。C.卢潜深受百姓爱戴。他被征召为五兵尚书离开扬州时,扬州吏民举办了僧会,用香花装饰在道路两旁,痛哭流涕地为他送行。D.卢潜深明大义,颇有气节。陈朝人用水灌城导致寿阳沦陷后,李騊駼约卢潜逃跑,但他却拒绝了弃城保命的机会。B卢潜治理得法。任扬州道行台左丞时,善于安抚和睦内外,使得所辖境内始终未受侵扰,保持和平安定,他也因此受到加封。“使得所辖境内始终未受侵扰”错误。陈朝秦州、谯州、合州先后入侵,都被卢潜击退。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卢潜精明能干。他被世宗信任,被认为能够担当重任,能成就一番事业。他在淮南任职十三年,总揽军政大权,政绩卓著。B.卢潜仕途坎坷。他曾因为奏事触犯了皇上的旨意而被免职,还曾被郑子默告发接受贿赂被皇帝杖打了一百,被降职处罚。C.卢潜长于治边。在扬州任上,曾多次打败陈国的进攻。陈国人都很害怕他,陈国的君主在信中明确表达他是陈国的大患。D.卢潜深受爱戴。他曾免除百姓的租税和徭役。针对高元海的苛政,卢潜想办法安抚百姓,从而使江淮地区得以平安无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为奴诬告谋反,文宣明之,以奴付潜,潜不之责。译文:被奴仆诬告谋反,文宣王为他辨明这件事,把奴仆交给卢潜,卢潜却没有惩罚他。

2寿阳陷,吾以颈血溅城而死,佛教不听自杀,故荏苒偷生,今可死矣!译文:寿阳失陷,我想用颈血溅洒城上而死,佛教不允许自杀,因此怯懦偷生,现在可以死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黄门郑子默奏言,潜从清河王南讨,清河王令潜说梁将侯瑱,大纳赂遗,还不奏闻。译文:黄门郑子默向皇上告发说,卢潜随同清河王高岳讨伐南方时,清河王命他去游说梁将领侯瑱,他收受了梁的贿赂,回来时也不向皇上报告。

2由是与琳有隙,更相表列。世祖追琳入京,除潜扬州刺史,领行台尚书。译文:因为这件事与王琳产生了矛盾,双方互相交替着不断上书皇帝。世祖采取补救措施召王琳入京,任卢潜为扬州刺史,兼任行台尚书。5.请结合文本分析,卢潜和王琳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答:①卢潜因击退敌人进攻有功劳而加官;②王琳提出进攻南方的建议遭到卢潜否定;③卢潜提出的策略得到皇帝应允。5.卢潜安抚民众,兼行权力,江淮地区才得以平安宁静。请分析江淮地区产生骚乱的原因是什么。答:①各种税收繁重杂乱;②高元海执政,禁止百姓渔猎,断绝百姓生活乱。

单文精练四赵宗儒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赵宗儒,字秉文,邓州穰人。父骅,字云卿,少嗜学,履尚清鲠。开元中,擢进士第,补太子正字,调雷泽、河东丞。采访使韦陟器之,表置其府。又为陈留采访使郭纳支使。骅以尝陷贼,贬晋江尉。久之,召拜左补阙,迁累尚书比部员外郎。建中初,迁秘书少监。敦交友行义,不以夷险慁操。骅位省郎,衣食窭乏,俸单寡,诸子至徒步,人为咨美。泾原兵反,骅窜山谷,病死,赠华州刺史。宗儒第进士,授校书郎,判入等,补陆浑主簿。数月,拜右拾遗、翰林学士。时,父骅迁秘书少监,德宗欲宠其门,使一日并命,再迁司勋员外郎。贞元六年领考功事自至德后考绩失实内外悉考中上殿最混淆至宗儒黜陟详当无所回惮。右司郎中独孤良器、殿中侍御史杜伦以过黜考,左丞裴郁、御史中丞卢佋降考中中,凡入中上者,才五十人。帝闻善之,进考功郎中。累迁给事中。十二年,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赐服金紫。居二岁,罢为太子右庶子,屏居慎静,奉朝请而已。迁吏部侍郎,召见,劳曰:“知卿杜门六年,故有此拜,曩与先臣并命,尚念之邪?”宗儒俯伏流涕。元和初,检校礼部尚书,充东都留守。三迁至检校吏部、荆南节度使,散冗食戍二千人。历山南西道、河中二镇,拜御史大夫,改吏部尚书。穆宗立,诏先朝所召贤良方正,委有司试。宗儒建言:“应制而来者当天子临问试有司非国旧典请罢之。”诏可。俄检校右仆射,守太常卿。太常有《五方师子乐》,非大朝会不作。帝嗜声色,宦官领教坊者,乃移书取之。宗儒不敢违,以诉宰相。宰相以事专有司,不应关白。以懦不职,罢为太子少师。太和初,进太子太傅。文宗召访政理,对曰:“尧、舜之化,慈俭而已,愿陛下守之。”帝纳其言。六年,授司空,致仕。卒,年八十七,册赠司徒,谥曰昭。宗儒以文学历将相,位任崇剧,然无仪矩,以治生琐碎失名。《新唐书·列传七十六》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贞元六年/领考功/事自至德后/考绩失实/内外悉考中上/殿最混淆/至宗儒/黜陟详当/无所回惮B.贞元六年/领考功事/自至德后考绩失实/内外悉考中上/殿最混淆/至宗儒/黜陟详当/无所回惮C.贞元六年/领考功/事自至德/后考绩失实/内外悉考中/上殿最混淆/至宗儒黜/陟详当/无所回惮D.贞元六年/领考功事/自至德后考/绩失实/内外悉考/中上殿最/混淆至宗儒/黜陟详当/无所回惮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应制而来者/当天子临问/试有司非/国旧典请罢之B.应制而来者/当天子临/问试有司/非国旧典/请罢之C.应制而来者/当天子临问试/有司非国/旧典请罢之D.应制而来者/当天子临问/试有司/非国旧典/请罢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仅帝制时代的太子,才可称皇太子。B.员外郎,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隋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C.拾遗,唐代谏官名。以谏为职的官员称作谏官,又形象地被称作言官,但言官亦指监察官员。“拾遗”即类似于正言、司谏之类的官员。D.谥,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例如齐宣王的“宣”。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元,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C.吏部,是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官署。东汉始置吏曹,魏晋以后称吏部。D.太子太傅,官员。商周两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为太子的师傅。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宗儒注重操守。赵宗儒从小酷爱读书,崇尚清正,后来身居要职。但衣食贫乏,俸禄很少,以致诸子徒步行走。B.赵宗儒主政得力。在主管考查政绩方面事务时,他革除弊端,毫不畏惧,朝廷要臣因此而受到相应的处分。C.赵宗儒洁身自好。任相两年,贬为太子右庶子后,赵宗儒深居简出,谢绝宾客六年,只是按时奉朝请而已。D.赵宗儒敢于直谏。穆宗下诏将先朝所召来的贤才良士,交给有关部门进行考试,赵宗儒建议应由天子亲自主持考试。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宗儒的父亲赵骅年轻时酷爱学习,曾考中进士,深受朝廷重用,身居要职,诸如太子正字、河东丞等。B.赵宗儒曾中进士,在主管考查政绩方面事务时,革除弊端,毫不畏惧,朝廷要臣因此而受到相应的处分。C.赵宗儒任相两年,贬为太子右庶子后,深居简出,升任吏部侍郎后,皇帝的一番话让其动容,伏地痛哭。D.赵宗儒任太子太傅时,勇于直谏,真诚劝告文帝,应以尧、舜、禹为标杆,坚守仁慈勤俭,文帝欣然接受建议。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骅位省郎,衣食窭乏,俸单寡,诸子至徒步,人为咨美。译文:赵骅官至省郎,衣食贫乏,俸禄很少,以致诸子徒步行走,人们为此叹息称美。

2宗儒不敢违,以诉宰相。宰相以事专有司,不应关白。译文:赵宗儒不敢违抗,把这件事告诉宰相。宰相认为此事应由有司决断,不应禀报给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采访使韦陟器之,表置其府。又为陈留采访使郭纳支使。骅以尝陷贼,贬晋江尉。译文:采访使韦陟非常器重他,上表安排他在幕府中任职。又任陈留采访使郭纳的支使。赵骅因曾落入贼中,被贬为晋江尉。

2知卿杜门六年,故有此拜,曩与先臣并命,尚念之邪?译文:知道你谢绝宾客六年,因此有此次授任,从前你曾与你先父亲一同被任命,你还记得吗?5.宰相认为赵宗儒懦弱无能,将其罢官为太子少师。你认为这合理吗?请结合文本分析。答:示例一不合理。皇帝酷爱音乐美色,宦官持公文要取乐谱,赵宗儒不敢违抗命令,所以该请宰相定夺此事,因此不能认为赵宗儒懦弱无能。示例二合理。赵宗儒担任太常卿,就其职责范围来说,是应负责此事的,他应敢于拒绝或进谏,不应再向上级禀报,所以宰相认为其懦弱无能,是合理的。

5.皇帝召见后,赵宗儒伏在地上流泪,请结合文本分析赵宗儒为什么会再次得到皇帝的重用。答:①赵宗儒闭门静居,只有在参加朝会时才外出。②其品行得到皇帝的关注和认可。③皇帝依然念及赵宗儒与其父对朝廷的功劳。单文精练五叶味道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叶味道,初讳贺孙,以字行,更字知道,温州人。少刻志好古学,师事朱熹。试礼部第一。时伪学禁行,味道对学制策,率本程颐无所避。知举胡纮见而黜之,曰:“此必伪徒也。”既下第,复从熹于武夷山中。学禁开,登嘉定十三年进士第,调鄂州教授。理宗访问熹之徒及所著书,部使者遂以味道行谊闻,差主管三省架阁文字。迁宗学谕①,轮对,言:“人主之务学,天下之福也。必坚志气以守所学,谨几微以验所学,正纲常以励所学,用忠言以充所学。”至若口奏,则又述帝王传心之要,与四代作歌作铭之旨,其终有曰:“言宣则力减,文胜则意虚。”从臣有荐味道可为讲官,乃授太学博士,兼崇政殿说书。故事说书之职止于《通鉴》而不及经味道请先说《论语》诏从之帝忽问鬼神之理疑伯有之事②涉于诞味道对曰:“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故圣人设为宗祧,以别亲疏远迩,正所以教民亲爱,参赞化育。今伯有得罪而死,其气不散,为妖为厉,使国人上下为之不宁,于是为之立子泄③以奉其后,则庶乎鬼有所知,而神莫不宁矣。”盖讽皇子竑事也。三京用师,廷臣边阃④交进机会之说。味道进议状,以为:“开边浸阔,应援倍难,科配日繁,馈饷日迫,民一不堪命,庞勋、黄巢之祸立见,是先摇其本,无益于外也。”经筵奏事,无日不申言之,而洛师寻以败闻。于是人谓味道见微虑远。味道所奏陈,无一言不开导引翼,求切于君身;旁引折旋,推致于治道。迁秘书著作佐郎而卒。讣闻,帝震悼,出内帑银帛赙其丧,升一官以任其后,故事所未有也。节选自《宋史·叶味道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B.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C.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D.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C“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和“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为两个结构相同的判断句,“者”“也”后面都断开,别处不能断开,排除ABD;故选:C.译文为:阴阳二气的聚散,即使天地也不能改变。有的人死了然而魂魄仍然不散,这是常态。有的人不得善终而魂魄郁结不散,这是变态。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故事/说书之职止/于《通鉴》而不及/经味道请先说《论语》/诏从之/帝忽问鬼神之理/疑伯有之事涉于诞/B.故事/说书之职止于《通鉴》/而不及经/味道请先说《论语》/诏从之/帝忽问鬼神之理/疑伯有之事涉于诞/C.故事/说书之职止于《通鉴》/而不及/经味道请先说《论语》/诏从之帝/忽问鬼神之理/疑伯有之事/涉于诞/D.故事/说书之职止/于《通鉴》而不及经/味道请先说《论语》/诏从之帝/忽问鬼神之理疑伯有之事涉于诞/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又称作“表字”。古时孩子成年时取字。如孔丘字仲尼,秋瑾字卿。B.礼部,负责各级文官官吏的考核任免、国家礼仪制度的制定执行、科举考试的组织。C.进士,元明清时,通过会试的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D.太学,始创于汉朝,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负责各级官吏的任免考核”属吏部职责。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嘉定”“理宗”都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皇帝用以纪年的专用名号。B.“轮对”,即“轮当面对”,是宋代一种制度,指官员轮值上殿策对时政利弊。C.“宗祧”,文中指宗庙。“祧”指远祖之庙,子孙后代祭祀祖先,以行孝道。D.“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叶味道学识卓越,笃志古学。他参加礼部考试,夺得第一。受到禁行伪学的影响而落第,仍然师从朱熹,后又考取进士。B.叶味道博学多才,德识兼进。他入对时,不光劝谏皇帝要搞好国家管理,还告诉皇帝传世心学的要领和虞、夏、殷、周四代作歌作铭的旨意。C.叶味道敢于直言,见微虑远。在三京用兵时,朝廷的大臣和边境的将帅支持用兵,但他坚决反对,指出开边拓疆的害处,后来洛师兵败印证了他的看法。D.叶味道忠心事主,荣宠无比。生前深谋远虑,善用奏对,所提建议无不被皇帝采纳;死后皇帝拿出国库钱帛帮忙办理丧事,并重用他的后人。D“所提建议无不被采纳”文中无据,且原文“洛师寻以败闻”也说明在此件事上,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叶味道师从朱熹,不改初衷,即使是伪学遭到禁行,他考策对时,毫无避忌依从程颐学说,落第之后,又跟随朱熹到武夷山游学。B.叶味道不卑不亢,忠诚劝勉。他在升为宗学谕后,劝告皇帝要坚守志气来固守所学,端正纲常来磨砺所学,取用忠言来充实所学。C.叶味道善用时机,讽谏皇帝。他在任职说书时请求先讲说《论语》;在皇帝问起鬼神的事理时,借皇子赵竑的事情讽谏皇帝。D.叶味道分析问题,见微虑远。三京用兵时,大臣、将帅都认为这是机会,而叶味道能条分缕析,阐述开边拓疆存在的困难。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下第,复从熹于武夷山中。学禁开,登嘉定十三年进士第,调鄂州教授。译文:叶味道落第之后,又到武夷山中跟随朱熹游学。学禁解除,考中嘉定十三年进士,调任鄂州教授。得分点:“下第”“于武夷山中”“开”“登……第”。

2馈饷日迫,民一不堪命,庞勋、黄巢之祸立见,是先摇其本,无益于外也。译文:转运粮饷一天天地急迫,百姓一旦活不下去,庞勋、黄巢那样的祸端就会立刻出现,这是先动摇了根本,对于边事无益。得分点:“馈饷”“日”“一”“见”“无益于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必坚志气以守所学,谨几微以验所学。译文:您一定要坚守志气来固守所学,谨慎对待细小之处来验证所学。得分点:“坚”“谨”“几微”。

2帝震悼,出内帑银帛赙其丧,升一官以任其后,故事所未有也。译文:皇帝为之震惊痛悼,拿出国库的钱帛帮忙办理丧事,升官一级且任用他的后人,这是旧例所没有的。得分点:“悼”“帑”“赙”“后”“故事”。

5.叶味道敢于坚持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无所避讳,受到人们的称赞,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答:①坚持学习程颐和朱熹的学说,无所避讳。②三京用兵时,坚持自己的看法,反复向皇帝进言。

5.三京用兵,叶味道坚持己见,认为不可。不久传来兵败的消息。请简要分析兵败的原因是什么。答:①开边拓疆,接应援助艰难;②摊派繁重,百姓生活艰难,引发动乱。

单文精练六李大亮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太宗下之书曰:“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古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金卿之此言深足贵矣今赐卿胡瓶一枚虽无千镒之重是朕自用之物。”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此。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卒,时五十九。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二》,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古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金/卿之此言深/足贵矣/今赐卿胡瓶一枚/虽无千镒之重/是朕自用之物B.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古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金/卿之此言/深足贵矣/今赐卿胡瓶一枚/虽无千镒之重/是朕自用之物C.有臣若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