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和训练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和训练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和训练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和训练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和训练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公元前221年前)【阶段特征】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具体表现】一、远古时期1、政治: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2、经济: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神农氏教民耕作,刀耕火种。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如彩陶、黑陶(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白陶等)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3、文化: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多是象形字。人们把陶器上的刻画符号看作是中国文字的起源。二、夏商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经济:(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1)农业:实行井田制;出现青铜农具,但仍以石器助耕为主,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2)手工业: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商朝已有织机,出现妇工,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展示了青铜文明。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铸造工艺达到很高水平。春秋晚期已有铁器。陶向瓷过渡,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3)商业: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可以看到流通骨币和铜币的情形。3、文化: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商代的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夏朝历法《夏小正》等。三、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繁荣。1、政治上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1)东周建立: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2)春秋: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兼并战争。(3)战国: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4)选官制度:世官制、军功爵制。2、经济上大发展: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1)农业:①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②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③农业技术:精耕细作;④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⑤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6\*GB3⑥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等。(2)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陶向瓷过渡。(3)商业:①私商出现,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②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③各国纷纷铸造货币,黄金、白银开始作为货币。④随着商业的繁荣,出现了许多著名都会。⑤“市”出现。重农抑商: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农业发展,但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3、文化思想上大繁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士”的崛起,私学兴盛,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孔子:①思想:“仁”、“礼”的学说;礼法并用,主张德治,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注重政治和人事,对鬼神抱敬而远之的态度。②教育:“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孟子:①他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这是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③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荀子:①在天人关系上,他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②主张“性恶论”。③他对儒家“礼”的思想进行深人研究,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强调④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⑤他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观点。【训练题】一、选择题1.尧舜禹汤被历代誉为华夏族的四位最英明的帝王。近代以来,学者通常将尧、舜归人“传说时代”。《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礼记·大学》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史记·五帝本纪》以《诗》《书》等文献为依据,将尧舜作为真实的君主加以记载,为历代所认同。中国早期历史的世代从自古以来的“尧舜禹汤”变为近代的夏商周,这主要是由于(

)A.古学的发展推动研究的深入B.早期国家形态认识存在差异C.未发现夏朝以前的文化遗存D.《史记》所依据的资料业已失传2.据考古发现,在夏朝二里头文化的兴盛时期,作为二里头文化重要礼器的陶酒器盉、爵已扩散到了距中原相当远的地域。北见于燕山南北,南及由浙江到四川的长江流域一带,西达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一带。据此可知夏朝(

)A.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B.南北地区间的文化差异较小C.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频繁 D.青铜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特点3.殷墟卜辞显示,商王凡事都要进行占卜,大到征伐、出猎,小到看病,都要卜问神的旨意。但从卜辞来看,很多神灵因为不能展现威力以满足人的现实需求,就被置于淘汰之列。这一现象反映出殷商时期(

)A.神权影响政治运转 B.重视人的现实利益C.社会矛盾发生变化 D.王权呈现强化趋势4.周人的青铜器一改商人青铜器恐怖、森严的艺术图案和纹饰,一些活泼可爱写实的动物形象出现在青铜器上,使得青铜器“鬼气”变淡。此外,周人的青铜器重心偏低,形体向低矮方向发展,给人一种雄伟、庄重的感觉(如图1图2)。商周青铜器风格的变化反映出,当时(

)A.审美观念的萌发 B.人文意识的发展C.冶铁技术的进步 D.礼乐制度的瓦解5.《周易·序卦传》指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据此可知(

)A.礼制促使社会阶级产生 B.等级秩序需要礼制来维护C.中华“礼”文化源远流长 D.礼是中华文化萌发的标志6.《礼记》记载:“殷人称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据此可知,西周治国理念(

)A.具有一定人文主义色彩 B.摆脱了神权思想影响C.带有朴素唯物主义因素 D.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7.西周时期的宗法分封制,以周天子为首形成等级森严的国家统治模式,通过各诸侯垂直统治地方,形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与其说这是一种分权体制,不如说是周天子的集权谋略。这说明分封制的建立(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推动了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C.保障了西周的长治久安 D.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8.周人将分封的诸侯称为“诸夏”,将包括原夏、商统治区域在内的整个周诸侯分布之地统称为“区夏”。西周初期将京师之地称为“中国”,后该词的指称范围又扩大到整个“诸夏”,常以“中国”称“诸夏”。这些做法(

)A.标志礼乐制度的建立 B.有利于华夏民族形成C.使统治区域得以扩展 D.使诸侯地位得以提高9.西周时期,天子按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传,是“大宗”,其他不能继承王位的庶子、次子也是王族,分封为诸侯,他们是从属“大宗”的“小宗”,依此类推。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天子为根基的宗法系统。西周实行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

)A.确保分封制的顺利实施 B.维护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C.保障周王室的内部团结 D.消弭王朝内部不稳定因素10.西周人殉逐渐减少,随葬品中的铜礼器发生重大变化,食器增多,酒器相对减少,形成以鼎、簋配套组合的定制。这类墓葬主要分布在陕西西安、河南洛阳、甘肃灵台、江苏丹徒和安徽屯溪等地区。这表明西周(

)A.宗法观念不断加强 B.文化影响得到扩展C.冶铁技术得到革新 D.礼乐制度发生变化11.周代设有专管种植水稻的官员——稻人。据《周礼·地官》记载,“稻人,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掌稼下地”。由此可知,周朝(

)A.重视对农业的管理 B.水稻种植已经普及 C.耕作技术得到改进 D.中央机构趋于完善12.春秋时期,孔子作《春秋》,强调在大一统下明“夷夏之辨”;战国时期,“夷夏之防”不再被强调,华夏与周边“戎夷”共同构成“天下”的观念常见于当时的文献。这说明,战国时期(

)A.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B.各族间差异逐渐消除C.大一统趋势日益增强 D.传统的观念完全瓦解13.“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稀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稀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稀不失矣。”对此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A.恢复西周礼仪规范,反对社会变革 B.只有废除分封制社会秩序才能恢复C.只有无为而治才能使社会和平安宁 D.西周统治者腐败无能导致社会动荡14.春秋战国几百年间,所谓“先秦游士无宗国”的局面形成,下表内容是史籍中明确记有出生宗国和活动国的著名人物统计情况(部分)。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人物孙武伍子胥吴起公孙(商)鞅张仪吕不韦李斯宗国齐楚卫卫魏卫楚主要活动国吴吴楚秦秦秦秦A.户籍制度尚未确立 B.贵族政治趋向瓦解C.诸侯国努力招揽人才 D.士阶层队伍日益壮大15.战国时期,脱粒、加工类非金属农具,或作为辅助性农具或作为主要生产环节的特殊性农具得到发展。如作为主要脱粒加工农具之一的木制枷,使用特别普遍。这一现象得益于(

)A.农业生产方式革命 B.大地产制迅速发展C.铁制冶金技术滞后 D.重农抑商政策影响16.战国时期的货币呈现出不同于春秋的特点,从货币材质上看,天然货币和实物货币的使用比例变小,金属铸币则占据了主要地位,而且也表现出更小、更轻、更简的形态发展趋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长途贩运贸易频繁C.赋税制度的优化 D.国家分裂势力加剧17.战国时期,以赵国为代表的布币使用区域和以楚国为代表的传统蚁鼻钱使用区域,均出现了齐国刀币的大量流通:秦国铸造圆钱后,东方各国相继仿铸;魏国铸造了以楚国妥为单位的布币。这说明(

)A.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B.统一市场逐渐酝酿C.抑商政策尚未推行 D.诸侯纷争不断减少18.每年的四月、七月、十月和正月,秦国都要举行耕牛评比:养殖耕牛满一年后,在正月举行大考,“最赐田啬夫壶酉(酒)束脯”“殿者谇田啬夫,罚冗皂者二月”这一举措旨在(

)A.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B.展示秦朝强大军事实力C.深化传统的重农政策 D.促进国家机器高效运转19.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化。地主们可以卖出不需要的土地,换取金钱、饰物等,奴隶们也可用积蓄买得自己的土地,为自己劳作肯定更加尽心尽力,劳作好的,还可以减轻甚至免除赋税。这一变法举措(

)A.致使重农抑商政策得以确立 B.加速了宗法关系的瓦解C.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 D.冲击了秦国传统贵族权威20.春秋战国时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这反映出此时(

)A.私学兴盛促进文化传承 B.君主专制成为学术共识C.百家争鸣服务现实政治 D.社会动荡推动华夏认同21.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

)A.无为而治 B.“相生相胜” C.反对苛政 D.“兼爱”“非攻”22.楚简本《老子》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与今通行本《老子》有很大差异。例如通行本十九章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楚简本为“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如果这里不是抄写上的错误,那就是一个摇撼我们传统知识的大信息。据此可知(

)A.历史解释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B.历史文献只有与考古发掘结合才可信C.史料价值取决于史料产生的先后 D.历史信息可能随着新史料发现而变化23.荀子主张“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所宜”;韩非子提出“观其所举,然明主不羞其卑贱也,以其能为可以明法,便国于民,从而举之”;墨子主张“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与之爵、重予之禄”。他们的思想主张(

)A.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 B.助推社会转型的演进C.促进中央集权的建立 D.完善了人才选拔机制24.下表所示为《墨子》一书中记载的墨子的部分思想主张。这些主张(

)出处内容《墨子·辞过》“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墨子·贵义》“凡言凡动,利于天鬼百姓者为之”《墨子·经说上》“利,得是而喜,则是利也”A.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色彩 B.强调了重义轻利的理念C.蕴含了市场经济的思想 D.代表了下层民众的利益25.战国时代诸子蜂起,庄子倡导自然,韩非主张彻底抛弃文学、忠信、仁义、贤智,“一断于法”。此外,还有“离坚白”和“合同异”的名家,以及阴阳家、纵横家等等。百家自由发表言论,平等竞争,思想极度活跃。该状况(

)A.反映了思想在争辩中走向统一 B.体现了诸子学派内部的分裂C.说明儒家思想丧失了统治地位 D.根源于社会经济的转型变动二、非选择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公元前356年,商鞅自魏国入秦,经过景监引见,与秦孝公数次会面后,提出了德治已不能治理天下,君主应“缘法而治”的主张,深得孝公赏识,被任命为左庶长,在秦国开展变法。商鞅重刑轻德,实质是抛弃“仁德”外衣,用“刑法”手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其“法治”包含“法、信、权”有机结合的法治理论和治理模式。“法”即“国君立法分明守法严苛、官吏解释法律”;“信”即“令出必行的公信力,赏罚分明民众信任,君臣共信不失其议”;“权”即国君权势,是推行法治的前提。商鞅极力推崇重刑,“轻罪重刑、刑重必得、不赦不宥”,禁奸于未萌;其重刑主义带有明显“以刑去刑”维护君主集权统治的功利性,其司法实践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等级特权。民愚则易治,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偏激弃绝传统文化,为推行法治创造了有效的法治文化。——摘编自《商鞅变法的法律文化解释》(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推行法治思想的历史条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以法治国的思想。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以中国历史而言,秦汉是充实内部的时期,我曾称其特色为“厚”,隋唐却是开放扩张的时期,其特色是“大”。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秦汉和隋唐当得起“天下帝国”的地位,因为在这两个重要的时期里,中国是开放的,而且是发展的。——节选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材料二

无论在民族、疆域还是认同上,这个“华夏/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很庞杂和包容,你可以称之为“天下帝国”,也可以称之为“中国共同体”……一方面,现代国家不能再是“天下帝国”,它不能不限定领土、族群和国民,汉唐时代那种“包容和弹性”的天下秩序只是光荣的历史记忆,而无法成为现代国际认可的准则;另一方面,悠久和荣耀的历史记忆,又使得现代中国历史学者,理性上虽然超越“华”、“夷”,追慕包容性的天下帝国,但感情上会不自觉地区别“内”、“外”,以汉族中国为“我者”来叙述“华夏/中国”。——摘编自葛兆光《说中国》·解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汉时期特色为“厚”,隋唐时期特色为“大”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华夏/中国”概念的认识。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

……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的影响。答案一、选择题1.A2.A3.B4.B5.B6.A7.B8.B9.B10.B11.A12.C13.A14.B15.A16.A17.B18.D19.C20.C21.C22.D23.B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