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播学本科教育的发展模式
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电子邮件在美国最初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由于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峙,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办的《新闻学译丛》于1957年刊登了介绍“群众思想交通”(即大众传播)的文章《美国报纸的职能》,相关译介工作因反右运动而中止。在70年代末,随着思想解放运动,传播学重新得到中国学术界的重视;进而,于1997年被确定为国家二级学科。社会变迁的现实、传媒业的发展也对传播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一些高校在以往新闻专业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或者设立研究生专业,使得传播学教育显露端倪。进一步,从2002年开始后的十年间,大学里又陆续出现了本科层次的“传播专业”、“传播系”,甚至“传播学院”。下面,本文将复旦大学传播学本科教育粗略划分为三个阶段,通过对各阶段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影响传播学专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几种主要因素。传播学系的设置和定位复旦大学传播学本科专业在国内历史最悠久的新闻教育机构里成长起来,其诞生却与互联网这种新型媒介技术关系密切。可以说,是时代际遇,催生了这个新专业,也影响着其发展模式的塑成。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在1990年代中后期已经开始,之后十余年间,本科教育层面还只是相关课程,而没有设置独立专业。本科教育与研究生培养不同,应考虑到实际的社会需要。那么,教什么、为社会上的哪些部门、岗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些问题不能回答的话,传播学本科专业无从谈起。传播学理论引进中国,一个主要促进因素就是传媒技术的发展、应用(当时主要是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以及信息观念的革新(例如开始意识到媒体的信息服务功能、传播效果)。同样的道理,随着传媒技术更快速的发展,随着信息观念的进一步革新,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1995年之后,中国互联网发展走出实验室和少数科研机构,开始在全社会逐步推广。几年之后,互联网普及的速度越来越高,社会影响也突显出来。为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新世纪初年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提出了开设网络传播专业的要求。在当时,网络虽属于信息传播的范畴,但是较为普遍的观念还是把它视为与传统大众新闻媒体分立的一种类型。早期的互联网作为IT行业类型,主要归信息产业部管理,与新闻、出版等领域的关联还不够紧密。因此,新开设的专业自然不能与原有的新闻专业混同。为此,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特别设置了一个系,称作“传播学系”,以网络传播教育为特色,以示与新闻学系、广告学系、广播电视学系的不同。但实际上,由于,“母体”是历史悠久的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教育始于1929年),因而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均透露出浓厚的“新闻味”。从毕业生去向来看,2006年第一届学生毕业,在新闻单位、网络IT公司、其他公司就业的比例相当,继续在国内国外读研深造的也占近四分之一。这种“均衡”态势,既可视为“多样化”,也可以解释为培养方向不够集中、不够明确。与其他专业相比较而言,传播专业毕业生读研深造比例最高,可以看做复旦传播学教育侧重学术特色(而非实践特色)的体现。从事网络新媒体职业的比例虽比其他专业高,但也并非预想的那样突出。相对而言,新闻学系明确培养主流媒体的新闻记者和编辑人才,广告学系明确培养广告营销人才,广播电视学系明确培养广电媒体的专业人才。而传播学系虽强调网络特色,但是“母体”的特殊性又限制了学生在网络技术能力方面的发展。对于技术依赖性强的网络媒体来说,在内容因素还没有明显得到IT精英足够重视的时候、在网络媒体还没有新闻采访权的时候,脱胎于新闻教育母体的复旦传播学专业学生处于一个模糊地界。虽则凭借自身良好素质,所有同学均顺利就业或读研,但是传播学系“定位”的问题,仍是同仁苦于探索的一个领域。即便有这样那样的困惑,但复旦传播学本科教育得以借助“网络”而自立门户,为日后立得更稳、更高奠定了基础。复归传播时代的人才观网络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很快超越了单纯的“万维网”概念,而使得涵盖面更宽的“新媒体”概念显现出来。这一变化,也在影响着由网络传播演变而来的复旦大学传播学专业教育。新媒体技术应用愈来愈广泛,新闻、广告等专业都在积极介入这一领域。原本以网络传播为特色的传播学专业的边界也愈来愈模糊,需要重新标定。具体来说,随着万维网之外的诸多类型新媒体的勃兴,以及终端设备的小型化、智能化,新闻传播、广告营销乃至广播电视都在积极拥抱新技术,加快数字化的进程。从信息的采集、制作、发布,到信息服务对象查找、获取信息的方式,都快速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此时,网络知识、技能要拓展到更广阔的新媒体领域,而且也不仅仅作为传播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它也是所有不同专业——只要属于信息传播领域——都应该掌握的。这样一来,传播学专业以网络传播为立身之本已显得不合时宜。为此,复旦传播学系及时调整思路,积极拓展到人际沟通、跨文化传播、公共关系等新的领域。从某个角度来看,这既是显示自身独立性、与其他专业区分开来的有效方式,也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转型。在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在公共关系方面,面临着很多跨文化传播的问题,而且,组织管理等方面,也需要精于人际沟通的高素质人才。传播学系毕业生受到一些企事业单位的欢迎,也往往在于他们在这些方面,为用人单位的相关工作岗位带去了新的理念,能够解决一些因为社会信息传播方式变化而产生的新的内部管理问题与外部关系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复旦传播学系在强化新的内涵、突出新的特色的同时,也注重“母体”的积极影响。在新闻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原本就注重提高学生人际沟通的能力——这是做一名合格的记者、进行社会调查的必要素养。而传播学系的教学培养环节,更进一步强化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并使之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公共关系事务策划与执行能力结合在一起。虽然这方面“强化”的同时,似乎“淡化”了新闻特色、媒体特色,但是由于同处于一个学院,新闻教育所营造的“新闻氛围”仍对传播学系本科生的成长产生了深层的影响。这些,从学生必修、选修课程可以看到,也能够从大量的讲座、学术会议等资源利用上体现出来。由于高校引进人才政策有学位门槛,因而教学团队多为传播学专业博士,而实际操作技能方面的师资匮乏。这也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方向。以一己之力无法大幅度扭转师资结构的现有局面,那么如何盘活现有资源,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也因此,传播学系本科生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在研究能力方面、理论思维能力方面,均有较为突出的表现。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实地调查、量化分析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技能,都成为本专业学生区别于其他专业学生的“身份证”,也是他们参与社会竞争的“法宝”。学校开发并利用大平台任何一个本科专业,都不可能孤立发展;一个专业要形成自己的特色,也必须借助多方资源。初期的传播学专业,努力与其他相关专业“划清界限”,以证明自身的独立性、合理性。但是,在站稳脚跟之后,需要的却是伸出双臂,拥抱其他专业——这是传播学交叉学科性质所决定的发展路径,是一个综合性大学对传播学专业提出的要求,也是传播业界对复合型人才所提出的要求。距离复旦传播学本科专业最“近”的资源,就是新闻学院。身处具有悠久历史的新闻教育机构之中,传播学专业学生对新闻的理解、对大众传媒的认识,都能够体现新闻学院的综合优势。历届传播学专业毕业生均有多人进入主流媒体,即使任职其他机构,也往往从事与媒体打交道的公关部门、宣传部门。这些,都是“新闻”二字提供的优势资源。然而,仅凭一个学院的资源,还远远不够。仅仅依赖新闻教育的资源,传播专业的特色也不易体现。因此,传播学系的老师们当下考虑的是:学校这个大平台的资源如何充分用于传播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前已经在利用的优势,一方面是学校的“通识教育”、“复旦学院”、“书院生活”等制度,为学生提供了获取多学科知识、提升综合素养的渠道。本专业还要求学生修读一些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课程。与此同时,新近推出的新闻与传播学本科教学2+2模式,也将为传播学本科教育的转型注入新的动力。新闻与传播学本科教学的2+2模式,是强化个性培养方式、强化学生综合素养的具体措施。按照这一方案,新闻传播学科(含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四个专业)将四年制培养进程分成两个阶段,学生在第一阶段(第一、第二学年)须在经济学方向、社会学方向、汉语言文学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方向中任选一个方向,按所选方向培养方案进行学习;在第二阶段(第三、第四学年),按照新闻传播学各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学习。这一新的模式,将使得传播学本科教育实现新的转型。从这一模式的基本层面来看,“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培养”的思路非常清晰。这个培养方式实际上是从招生环节就开始的。招生将以社科大类为单位,不具体划分到院系层次。这样,申请入学者不必冒然选定具体专业,不必过早进入相对狭小的专业领域。在初期学习阶段侧重打基础,同时,对新闻传播学科有意向的同学,可以先期选择某一方面(经济学、社会学、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科技)进行基础专业学习。中后期学习阶段,再进入相对侧重应用层面的专业学习领域。这样,最后进入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学生,既具有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具备新闻传播素养。除此之外,校外资源也逐步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共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使得本科生教学获得了更好的媒体实习资源。相关制度如业界专家进入课堂、专业教师走进媒体也付诸实施,课程建设也有了更充分的保障。此外,985项目国家级研究基地、教育部百所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均落脚新闻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及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也在新闻学院设立了研究基地。这些研究机构虽以学术研究及政策咨询为重心,但是本科教育也能够借力。特别是本科生参与到实地调查、舆情分析以及重大项目研究中,研究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对于传播学系而言,原有的优势可借力这些校内平台资源与校外资源进一步发挥效力。传播学专业本科生的实地调查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实际锻炼,均大幅度提升。对法律专业的定位还不够清晰中国的传播学本科教育没有先例可循。虽则大洋彼岸的美国经验可以借鉴,但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因文化传统、社会体制的不同而呈现突出的差异。因此,中国的传播学教育者始终在摸索中前行。根据对复旦大学传播学教育发展历程的分析,并对照其他高校的可贵的探索方式,本文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结论:每一个教育机构,都立足于特定的地域。地域特征必然会对教育目标、教育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从上述对复旦大学的分析可知,母体、平台、传媒发展状况等都成为塑成一种教学培养模式的重要因素。与兄弟院校传播学专业的对比,也体现了这些因素的存在。根据近年来传播学专业本科教育联席会议上了解到的情况,兄弟院校的传播学专业所脱胎的“母体”类型不同,也自然形成了不同的特色。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传播学专业教育源于该校实力强大的科学技术推广普及专业;华中科技大学在新闻教育的基础上,发展了以网络编辑等为特色的传播学专业;中国农业大学的传播学教育,与农业技术推广的优势专业有渊源关系;青岛农业大学的传播教育也由农业影视制作方面的系科生长起来;还有不少师范类院校的传播学专业,脱胎于文学系科的编辑出版或者教育学科的电化教育技术专业……可以说,由于“母体”不同,也塑造了不同大学传播学专业教育的个性特征。由于专业系的设置不同,有些传播学专业包含了新闻、广告、影视编导,有些则明显区分开来;有些注重实务操作技能的培养,有些则强调人文素养基础。华中科技大学的新闻专业原本就有很强的实力,那么传播学专业明显与之区分开来,侧重网络编辑等传播技能的培养。西南交通大学的传播学专业,则侧重影视制作,偏向艺术创意。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具有实施“通才”培养方案的条件。如果原本设有新闻传播类专业,则传播学专业的特征更为突出,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如果原本没有新闻传播类专业,则新设立的传播学专业可能包含新闻、编辑出版、广告、影视编导中的某一种或多种内容。对于专门性的大学,传播学专业的发展路径要么依托大学原先在某些领域的优势资源,要么,可以强化操作技能的培训,培养应用型人才。总的来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传播人才。因此,作为发展历史不长、积累不够、甚至定位还不够明晰的新专业,传播学教育在求得专业独立性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因地制宜,在准确把握社会传播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一条个性化发展的道路。由于“传播”的丰富多样,传播学专业也必须万紫千红,而不是千篇一律。时至今日,全国各个高校传播专业教学点数量已经大大增长,但是相对于新闻学专业、广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装修纠纷装饰补充协议范本
- 技术合作合同书
- 高中数学 8.2.3 二项分布(2)教学设计 苏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 2024年高中地理 第4章 文明旅游 4.4 旅游安全教案 湘教版选修3
- 2024年八年级生物下册 6.1.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 (新版)济南版
- 2023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4章 图形的初步认识4.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
- 2024-2025版高中物理 第四章 电磁感应 5 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类情况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2
- 总部园区基地物业管理合同(2篇)
- 银行防控风险合同(2篇)
- 湘教版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数学试题
- 2024-2030年中国农业卫星数据服务行业发展战略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 银行办公大楼物业服务投标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作业指导书
- 2023年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才招聘笔试真题
- (一模)宁波市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考模拟考试 化学试卷(含答案)
- GB/T 44481-2024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技术规范
-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二节脊椎动物二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课件
-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医用直线加速器维保项目招标文件
- 2024年中级电工考前必刷必练题库500题(含真题、必会题)
- 《第二单元测试卷》(单元练习)-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