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语文琵琶行教案_第1页
2023年高中语文琵琶行教案_第2页
2023年高中语文琵琶行教案_第3页
2023年高中语文琵琶行教案_第4页
2023年高中语文琵琶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中语文琵琶行教案中学语文琵琶行教案1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受诗歌的魅力。

2、品尝诗歌意像,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3、通过人物形象分析,理解诗人天际沦落、愤愤不平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解读诗歌的形象和语言,提高鉴赏水平。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日,我们就一起倾听这奇妙的音乐。

2、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冲突和阶级冲突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当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驾驭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3、作者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动提倡新乐府运动,主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美丽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颂《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旧感人肺腑。

4、题目解说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纳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改变。本诗是一篇抒情色调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5、层次结构

第1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2段:江心倾听琵琶曲。

第3段:江中自诉身世苦。

第4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5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6、全文分析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际沦落人”。

3、“沦落”的详细状况是怎样的?

①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受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乐;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

②了解诗人的遭受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际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新学案题目;

2、观赏李娜的《青藏高原》,然后用一段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其音乐的特点或你听歌时的感受;

在一种平和安详中荡漾开了的是一朵红莲,一朵像鲜血一样的红莲。那是原始生命最纯朴的呼喊,那是襁褓中的婴孩对乳汁的渴望,对母亲的深情呼喊。像一股直冲天际的气旋,撕破了云层。陡然一转,又仿佛是万千流星陨落,带着有刺的棱角,循环往复地冲击着心脏,冲击着生命每一处神经最敏感的末梢。那音乐燃烧着你的周身,沸腾着你的血液,冲荡着你的神经,你摆脱不了它从心底的火山喷射,只可与它同渡雪域高原。

3、背诵全文。

中学语文琵琶行教案2

教学目标:

1、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

2、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深厚的感情。

3、了解和驾驭描摹音乐的手法。

教学设计:

1、两课时。

2、借助诵读和音乐,感受诗情。

3、借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深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纳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改变。

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主动提倡“新乐府运动”,主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提倡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其次年秋天写的。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三、简析诗前小序:

1、留意几个字词: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贬官。

明年:其次年。今指今年下一年。

委身:托身。嫁的意思。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命,叫;酒,名词作动词。

因:于是;为:作,写。

命:命名,取名。

2、小序有何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②概述琵琶女身世;

③点明写作动机;

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四、听诵读录音,感受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要求:

1、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感情。

2、分别从诗人和琵琶女的角度用一句七言诗句概括各个诗节的主要内容。

五、简析诗歌的'内容

师生互动,依次简析各节诗歌内容。

1、第一节:诗人:浔江送客闻琵琶

琵琶女:孤寂月夜弹琵琶

其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为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奠定全诗基调。

“主子下马客在船”为互文。

2、其次节:琵琶女:月夜弹奏琵琶曲

诗人:江心倾听琵琶曲

3、第三节:琵琶女:江心自叙身世苦

少年:本居京城色艺绝老大:门前冷落守空船

4、第四节:从前:才高位显居京城如今:谪居浔阳境况艰

诗人:同病相怜感慨多

5、第五节:诗人:重闻琵琶青衫湿

琵琶女:却坐促弦弦转急

感情在“满座皆泣”中达到高潮。

6、小结:

诗人琵琶女

浔江送客闻琵琶孤寂月夜弹琵琶

江心倾听琵琶曲月夜弹奏琵琶曲

同病相怜感慨多江心自叙身世苦

同是天际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重闻琵琶皆掩泣

怜悯歌女遭受感伤身世时局

双线结构虚实相生对比衬托深化主题

六、扩展练习:

读下面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联系《琵琶行》,选出说法错误的项:(D)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清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语。

A、两首诗描写的对象都是境况孤寂凄凉、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诗人都表达了深切的怜悯。

B、两诗都用秋江月夜之境来渲染悲凉的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方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C、《琵琶行》在表现手法上正面描述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叙述、抒情和争论相结合,并大量运用比方的修辞;而《夜闻歌者》则基本上采纳白描手法。

D、《夜闻歌者》以朴实简练的笔墨勾画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如琵琶女一样完整丰满的少妇形象。

其次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并驾驭诗歌描摹音乐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留意名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是天际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本课目标:理解并驾驭诗歌描摹音乐的方法。

三、观赏诵读表演录像,进一步品尝感情,后有感情齐读其次节

四、分组探讨: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五、师生共同品读、分析

1、比方(找出比方句、并分析各比方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方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嘹亮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美丽)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扬)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说明性的说明,都是比方性的。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好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如前分析)

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子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师:当然,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超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缘由?——一个非常重要的缘由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

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意。

琵琶女以情演曲说尽心中无限事。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际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像的身世遭受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胜利的重要缘由之一。

5、小结:

描写特色:

A、大量运用比方,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分析鉴赏诗文的技巧:咀嚼语言,分析手法

整体感知,品尝感情

六、比较阅读: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琴声袅袅升起,温柔细屑,仿佛小儿女耳鬓厮磨,窃窃私语)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威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由刚转柔起伏回荡,如浮云柳絮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静谧的环境被热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

跻攀分寸不行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方显示琴声的起落改变外,好像还另有寄予。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

以上是正面描写,多用比方,且带感情。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美丽好听。)

简析:

喜惧哀乐,改变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读罢全诗,颖师超群的琴技如可闻见,难怪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同日而语,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琴声袅袅升起,温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窃窃私语。突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威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