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本论》I教学大纲(一)前言《资本论》第1卷的对象和中心1、研究对象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是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是纯粹的生产过程。2、中心是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前提、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等问题。<<资本论>>第一卷的结构1、第一部分是第一篇商品和货币,论述劳动价值理论。2、第二部分是第二篇和第六篇,论述剩余价值理论。3、第三部分是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论述资本积累理论。《资本论》第1卷的方法1、矛盾分析法2、从抽象到具体、从本质到现象、从简单到复杂的方法。(二)基本要点序言和跋第一卷的序言和跋共七篇,其中马克思写的四篇,恩格斯写的三篇。第一版序言和跋:主要说明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一版序言:包括13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一)《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联系,以及必须运用抽象法的问题(第1-4段)(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问题(第5—9段)(三)《资本论》研究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问题(第10—11段)(四)预告以后各卷的内容和欢迎科学批评第二版跋:包括31段,主要内容:(一)《资本论》第二版付印时对原文的修改情况(1-3段)(二)在德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不能产生,能够产生的只能是科学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第4—13段)(三)驳斥德国资产阶级代言人对《资本论》的恶意攻击,论述《资本论》的方法(第14—26段)(四)《资本论》的辨证方法和黑格尔的辨证方法截然相反(第27—31段)基本教材: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2、洪远朋主编,马艳等副主编:《<资本论>教程简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参考书目:1、马克思《资本论》第2、3、4卷2、相关的《资本论》辅导教材课程概述:我们将在本学期学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资本论》第1卷是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它以剩余价值的生产为中心,共有七篇,二十五章。其中,第一篇论述劳动价值理论,第二篇至第六篇论述剩余价值理论,第七篇论述资本积累理论。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们希望同学能够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在该卷所论述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能够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来理解和领会我们所学的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精髓,并进一步提高自身经济理论素质和认识、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课程安排:本课程为17周,总计51课时。本课程分三个小节完成:第一小节包括前言、序言、第一篇,共计18学时;第二小节包括第二——五篇,共计21学时;第三小节包括第六和第七篇,共计9学时,其它时间用于讨论、复习、辅导或答疑。本课程内容分阅读和讲授两个部分,针对不同内容采取讲解式和领读式相结合的形式,力图达到本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需要提前预习,预习内容是即将讲授的内容。本课程将有120题的作业,这些作业将帮助同学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我们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每一小节的作业将在下一小节开始的第一堂课交。逾期将无效,该小节作业成绩为零。本课程将有6次辅导课,有两次讨论课,内容分别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与当代经济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与当代经济。本课程安排有专门的答疑时间(由助教安排)。本课程将有三次考试,其中第一次考试考第一小节内容,第二次考试考第二小节内容,第三次为期末考试,内容为整个《资本论》第一卷。除非发生无法抗拒因素,同学必须参加期中和期末考试。期中考试采取笔试方式(半开卷,允许带原著和教材),期末考试采取口试方式。课程成绩:本课程的成绩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作业(3次,每次10分)共30分期中考试(2次,每次10分)共20分期末考试共50分
本课程要求学生严守课堂遵守纪律,不得在课堂吃东西、接电话或喧哗,违反则扣分。此外每迟到、早退一次或病事假一次将在课程成绩中扣1分,每旷课一次将在课程成绩中扣3分。课程进度表:课次内容预习内容备注1导言课后预习:原著:P7-23教材:P36—382序言、跋课后预习:1、原著:P47-1022、教材:P42-603第1章4第1章课后预习:1、原著:P114-1702、教材:P67-805第3章课后预习:1、原著:P171-2312、教材:P81-1006考试、讨论交作业7第4章、第5章课后预习:1、原著:P232-3502、教材:P100-1128第6章、第7章1节、第8章1节课后预习:1、原著:P351-3732、教材:P113-1239第9章、第10章课后预习:1、原著:P374-4262、教材:P124-13310第11章、第12章4、5节、课后预习:1、原著:P427-5922、教材:P134-15511第13章1、2、3、4、6、8、10,第14章课后预习:1、原著:P593-6112、教材:P155-16112第15章、第16章课后预习:1、原著:P613-7062、教材:P162-19113考试、讨论交作业14第17章、第20章、第21章、第22章1、4节课后预习:1、原著:P707-8792、教材:P192-20315第23章1-4节第24章1、7节16总复习交作业17考试(一)前言《资本论》第1卷的对象和中心1、研究对象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是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是纯粹的生产过程。2、中心是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前提、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等问题。<<资本论>>第一卷的结构1、第一部分是第一篇商品和货币,论述劳动价值理论。2、第二部分是第二篇和第六篇,论述剩余价值理论。3、第三部分是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论述资本积累理论。《资本论》第1卷的方法1、矛盾分析法2、从抽象到具体、从本质到现象、从简单到复杂的方法。(二)基本要点序言和跋第一卷的序言和跋共七篇,其中马克思写的四篇,恩格斯写的三篇。第一版序言和跋:主要说明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一版序言:包括13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一)《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联系,以及必须运用抽象法的问题(第1-4段)(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问题(第5—9段)(三)《资本论》研究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问题(第10—11段)(四)预告以后各卷的内容和欢迎科学批评第二版跋:包括31段,主要内容:(一)《资本论》第二版付印时对原文的修改情况(1-3段)(二)在德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不能产生,能够产生的只能是科学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第4—13段)(三)驳斥德国资产阶级代言人对《资本论》的恶意攻击,论述《资本论》的方法(第14—26段)(四)《资本论》的辨证方法和黑格尔的辨证方法截然相反(第27—31段)第一篇商品和货币1、第一篇的研究对象:是抽象的、简单的、一般的商品和货币,它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又是反映简单商品生产关系的商品和货币。2、地位:马克思称第一篇是导言,就在于阐明资本发生的历史前提和出发点。3、结构:第一篇包括三章。第一章分析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着重论述价值的形成和表现形式;第二章分析商品的交换过程,论述货币的产生和本质;第三章分析货币的职能,进一步揭示货币的本质。4、要点:第一章商品第一章:包括四节。第一节说明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第二节说明商品两个因素的形成;第三节说明价值的表现形式及其发展;第四节说明价值的本质,揭示商品拜物教的秘密。第一节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主要内容:论述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着重说明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第一节包括19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一)前言:为什么从分析商品开始(第1段);(二)商品的使用价值(第2-4段);(三)商品的价值(第5-18段);(四)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第19段)。第二节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主要内容:是论述商品的两个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形成,阐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第二节包括16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一)前言:分析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的意义(第1段);(二)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有用劳动(第2-8段);(三)形成价值的抽象人类劳动(第9-10段);(四)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有用劳动和抽象人类劳动的统一(第11-16段)。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主要内容:是论述价值的表现形式,阐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本节标题“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都是指价值的表现形式。第三节除前言部分外,包括四小节:A,简单价值形式;B,扩大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第四节,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主要内容:是在前三节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劳动价值论。第一节分析了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第二节分析了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第三节分析了价值的表现形式。第四节则通过分析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从整体上揭示价值的本质——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可以说,第四节是对劳动价值论的最后完成。第四节包括23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一)商品拜物教的发生及其性质(第1-4段);(二)商品拜物教的秘密和根源(第5-10段);(三)在非商品生产的社会里,劳动产品没有拜物教性质(第11-16段);(四)商品拜物教迷惑着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第17-23段)。第二章交换过程第二章的主要内容:通过交换过程的分析,阐明货币的形成和本质。这个问题,在第一章第三节中曾作过分析。但那是从价值形式发展的角度论述的。价值形式的发展,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要深入揭示货币的形成和本质,还必须从商品交换过程方面作进一步分析。第二章包括17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一)商品的交换和交换过程的矛盾(第1-5段);(二)交换过程的矛盾发展必然产生货币(第6-8段);(三)交换的发展过程是货币形成的历史过程(第9-14段);(四)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在货币问题上的错误观点(第15-17段)。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论述货币的职能。货币的出现,形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货币的职能发展起来。正因为货币职能的发展同商品流通分不开,所以本章标题为“货币或商品流通”前两章阐明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本章进一步从货币职能上阐明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第三章包括三节,论述货币的五种职能:第一节论述货币的第一种职能:价值尺度;第二节论述货币的第二种职能:流通手段;第三节论述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货币贮藏、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饿次序不是任意排列的,是与货币各种职能的现实的历史发展次序相一致的。第一节价值尺度第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论述货币怎样取得和怎样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第一节包括21段,除第1段说明假定条件外,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一)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用来计量商品价值(第2-3段);(二)货币怎样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第4-12段);(三)商品的价格形式(第13-21段)。第二节流通手段第二节的主要内容:是论述货币怎样取得和怎样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第二节包括三小节:(一)商品的形态变化;(二)货币的流通;(三)铸币。价值符号。第三节货币第三节的主要内容:是在以上两节的基础上论述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货币贮藏、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第三节除前言外,分为三小节:(一)货币贮藏;(二)支付手段;(三)世界货币。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二篇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发生条件和实质。这里是在前一篇分析商品转化为货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的问题。但是,这个第二篇,还不是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本身,而是分析资本和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它是进入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的前奏,是由第一篇对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的商品与货币的研究到第三篇开始对资本的生产过程的研究的一个过渡。第二篇只有一章,即第四章。叙述的方法是,从形式到内容,从现象到本质。首先,分析作为资本的货币的运动形式与单纯的货币的运动形式的区别;接着,分析资本的运动形式中所产生的矛盾;最后,分析这种矛盾如何得到解决。这样,就为以下各篇分析资本的生产。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阐明资本的形成条件和实质,揭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对抗性的社会关系。这里分析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所阐明的由商品与货币的对立,发展到作为资本的货币与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对立,从形式上看,只是由商品与货币的对立,变成由货币与商品的对立。但是,这是一个飞跃,是一个质的变化。从内容上看,商品与货币的对立是简单商品生产的经济关系的产物,而作为资本的货币与由劳动力充当的商品的对立,则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经济关系的产物,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关系。第四章包括三节。第一节通过资本总公式的分析,阐明资本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剩余价值;第二节通过总公式的矛盾的分析,阐明剩余价值产生的途径;第三节通过劳动力买卖的分析,阐明资本运动形式矛盾的解决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第一节资本的总公式第一节的主要内容:从资本的流通形式分析资本的实质。第一节包括25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一)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第1-3段);(二)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之间的区别(第4-23段);(三)G-W-G是资本的总公式(第24-25段)。第二节总公式的矛盾第二节的主要内容:阐述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提出剩余价值由何产生的问题。第二节包括32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一)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形式上的矛盾(第1-2段);(二)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第3-28段);(三)剩余价值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第29段);(四)剩余价值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第30-32段)。第三节劳动力的买和卖第三节的主要内容:阐明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或决定性条件:劳动力的买和卖,揭露资本的实质。第三节包括23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一)劳动力的买和卖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第1-2段);(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第3-9段);(三)劳动力价值的决定(第10-20段);(四)劳动力的使用和资本的实质(第21-23段)。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三篇的研究对象,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这一篇开始,进入对资本生产过程本身的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本篇所要研究的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一种是下一篇将要研究的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第557页)。研究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最基本的最一般的特征。在对资本的生产过程的研究过程中将会看到,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逻辑上,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都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或前提。因此,当进入考察资本的生产过程时,就首先考虑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三篇包括五章,即第五章到第九章。第五章分析资本生产过程的二重性,阐明其最本质的特征;第六章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揭示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七章分析剩余价值率,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第八章分析工作日,揭露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日榨取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第九章分析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的关系,以此结束第三篇转入下一篇。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第五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揭示资本生产过程的实质。资本的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劳动过程,即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两方面是统一的,又是矛盾的、对立的。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生产过程的实质。第五章就资本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分为两节:第一节分析劳动过程;第二节,分析价值增殖过程。第一节劳动过程第一节的主要内容:阐述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揭示劳动过程作为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的特点。第一节包括25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一)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第1-21段);(二)劳动过程作为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的特点(第22-25段)。第二节价值增殖过程第二节的主要内容:分析剩余价值的产生,揭露价值增殖的秘密。第二节包括33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一)资本家所关心的是生产剩余价值(第1段);(二)价值形成过程(第2-22段);(三)价值增殖过程(第23-26段);(四)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第27-33段)。第六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六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资本家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从而进一步揭露剩余价值的来源。第六章包括26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一)劳动过程的不同要素在产品价值的形成上起着不同的作用(第1-20段);(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及其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第21-26段)。第七章剩余价值率第七章的主要内容:在前面区别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分析剩余价值来源的基础上,确定和说明表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第七章包括四节。第一节,确定和说明剩余价值率;第二节,说明产品价值的不同构成要素在产品中的相应部分上的表现;第三节,批判为资本辩护的“西尼尔的‘最后一小时'”;第四节,说明剩余产品上如何表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第一节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第一节的主要内容:确定剩余价值率,说明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由剩余价值率来表现。第一节包括19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一)剩余价值率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的准确表现(第1-13段);(二)剩余价值率的计算方法(第14-19段)。第二节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上的表现第二节的主要内容:从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方面看,分析产品价值的各个不同要素在产品的相应部分上的表现,从而说明了剩余价值表现为剩余产品。第二节包括14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从工作日完成的结果看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上的表现(第1-12段);(二)从产品的生产过程看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上的表现(第13-14段)。第三节西尼尔的“最后一小时”第三节的主要内容:批判资产阶级斗士西尼尔反对缩短工作日,为资本剥削作辩护的谬论。第三节包括5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一)西尼尔抛出“最后一小时”的目的(第1-2段);(二)对西尼尔“最后一小时”谬论的批判(第3-5段)。第四节剩余产品第四节的主要内容:从实物形式上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第四节包括两段,由剩余产品分析到剩余产品的水平,由剩余劳动谈到工作日。第八章工作日主要内容:分析工作日,论述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围绕工作日长度所展开的激烈斗争。在这一章里,一方面,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无限度地延长工作日,残酷地剥削、压迫无产阶级的历史事实,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榨取剩余价值的实质;另一方面,鲜明地描述了无产阶级争取正常工作日,展开反剥削、反压迫的斗争情景,揭开了无产阶级最终必然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序幕。第八章包括七节。第一节,说明决定工作日界限的因素,指出了围绕工作日的长度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第二至四节,揭露资本家千方百计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残酷地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第五至七节,以英国为典型,详细论述无产阶级为争取正常工作日而进行斗争的历史过程。第一节工作日的界限主要内容:说明工作日及其延长的界限,阐述工人阶级同资本家阶级在工作日问题上的斗争。第一节包括8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一)工作日及其变动的界限(第1-4段);(二)工作日及其长短取决于阶级斗争力量的对比(第5-8段)。第二节对剩余劳动的贪欲。工厂主和领主第二节的主要内容:历史对比揭露工厂主无限制地对剩余劳动的贪欲。第二节包括21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一)历史上剥削阶级对剩余劳动的贪欲,因社会生产性质不同而不同(第1段);(二)对比说明工厂主和领主对剩余劳动的贪欲(第2-7段);(三)英国工厂主对剩余劳动的无限贪欲(第8-21段)。第三节在剥削上不受法律限制的英国工业部门主要内容:以大量事实材料,揭露英国工业部门毫无拘束地延长工作日,压榨劳动力。第三节包括46段,以花边生产、陶器业等生产部门为例,揭露资本家对劳动力的压榨。第四节日工和夜工。换班制度主要内容:揭露资本家为了使不变资本无间断地吮吸剩余劳动,残酷地实行换班制度,以延长工作日,压榨劳动力。第四节包括20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一)资本主义的换班制度,是资本家过度延长工作日的手段(第1-5段);(二)资本主义的换班制度,暴露了资本家不顾工人生命一味榨取劳动力的欲望(第6-20段)。第五节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十四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末叶关于延长工作日的强制性法律主要内容: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刚建立,无产者还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阶级的时候,资产阶级如何利用国家政权制定延长工作日强制性法律,榨取劳动力。第五节包括26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一)资本在处于发生时期,要依靠国家政权确保自己榨取足够剩余劳动的权利(第1-13段);(二)英国十四世纪中叶到十七世纪末叶,甚至到十八世纪中叶,一直推行强制延长工作日的劳工法(第14-26段)。第六节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对劳动时间的强制的法律限制。1833-1864年英国的工厂立法主要内容:说明资本主义大工业出现以后,无产者发展成为一个阶级,并以阶级的力量反抗无限延长工作日,从而迫使资产阶级国家不得不通过工厂立法限制工作日的延长。第六节包括70段,从几个不同时期叙述了围绕工作日长度所展开的阶级斗争和工厂立法的情况:(一)1802-1833年工人阶级斗争赢得的五个劳动法都是一纸空文(第1-3段);(二)1833年的工厂法仍被资本家用新的换班制度来规避(第4-13段);(三)1844年的补充工厂法案开始限制成年工的工作日以及对换班制度作了一些规定,都是长期阶级斗争的结果(第14-21段);(四)1847年的工厂法的实施又受到资本家的阻挠(第22-56段);(五)1850年新的补充工厂法是工人阶级反击资本家阶级进攻所取得的胜利(第57-68段);(六)1860年以后,工人阶级团结同盟军不断增强斗争力量,使工厂法的推行,有了较快进展(第69-70段)。第七节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英国工厂立法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主要内容:总结工人阶级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指明英国工厂立法对其他国家的影响。第七节包括10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一)工人阶级争取正常工作日斗争的结论(第1-3段);(二)英国工厂立法对其他国家的影响(第4-6段);(三)工人阶级团结起来争取8小时工作日,为谋求工人解放创立先决条件(第7-10段)。第九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主要内容:联系剩余价值率研究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这里对剩余价值量的分析,一方面是结束第三篇,另一方面是向下一篇过渡。在下篇将会看到,只有把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的关系阐述清楚了,才能进一步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的问题。第九章包括19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一)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三个规律(第1-10段);(二)货币能够转化为资本的最低限额(第11-12段);(三)资本关系的几点结论性说明(第13-19段)。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四篇的研究对象,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上一篇揭示了建立在延长工作日长度的基础上的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本篇则假定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揭示资本家怎样对工人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榨取剩余价值。在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围绕着工作日的长度不断展开激烈的阶级斗争,这就使得资本家阶级通过革新生产技术、改进劳动组织的途径,来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第四篇包括四章,即第十章到第十三章。第十章说明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第十一章到第十三章,考察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三个基本历史阶段,揭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过程。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主要内容:说明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以及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和手段。第十章包括14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一)相对剩余价值是靠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产生的(第1-5段);(二)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形成的(第6-10段);(三)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榨取相对剩余价值(第11-14段)。第十一章协作主要内容:考察协作形式上的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资本主义的历史上看,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是循着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的顺序进行的。本章所研究的,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协作。第十一章包括28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一)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第1-5段);(二)协作作为一种劳动形式的一般特点(第6-13段);(三)资本主义协作的特点(第14-21段);(四)资本主义协作是协作的一个特殊的历史形式(第22-28段)。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主要内容:考察工场手工业形式上的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章中,说明了协作如何发展为工场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如何提高劳动生产力,以及它又如何为机器大工业准备条件。第十二章包括五节。第一节到第三节,从劳动过程的角度,首先考察了工场手工业的起源;接着考察了工场手工业的两个简单要素,即局部工人和工具;最后考察了工场手工业的总机构。第四节和第五节,从价值增殖过程的角度,分别考察了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分工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指明了工场手工业分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形式;论述了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第一节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主要内容:阐述工场手工业起源的两种方式。第一节包括6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一)工场手工业是以两种方式产生的(第1-5段);(二)工场手工业分工的特点(第6段)。第二节局部工人及其工具主要内容:通过工场手工业的两个简单要素的论述,说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第二节包括7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一)工场手工业的局部工人所引起的生产力的提高(第1-5段);(二)工场手工业的工具所引起的生产力的提高(第6段);最后(第7段)小结,承上启下转下节。第三节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和有机的工场手工业主要内容:通过工场手工业全貌的考察,论述了劳动组织的变化和生产力的提高。第三节包括14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一)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第1-5段);(二)工场手工业的劳动组织形式(第6-10段);(三)工场手工业的技术基础和对劳动力的影响(第11-14段)。第四节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主要内容:通过和社会内部分工相比较,研究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特殊性。第四节包括11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一)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之间的联系(第1-6段);(二)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之间的本质差别(第7段);(三)工场手工业的分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产物(第8-11段)。第五节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主要内容:阐述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种种表现,指明工场手工业的历史局限性和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性。第五节包括23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一)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的表现(第1-15段);(二)在经济史沙锅内对分工的两种片面观点(第16段);(三)工场手工业的历史局限性(第17-23段)。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主要内容:考察机器大工业形式上的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第三个阶段。通过对机器大工业的研究,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和内在矛盾彻底揭示出来,从而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局限性。第十三章包括十节。第一节到第四节,考察机器的产生和发展,研究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资本加强对劳动的统治和剥削,强调把机器和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严格区别开来,指出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发展了资本主义的矛盾。第五节到第七节,考察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给无产阶级带来的新苦难,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为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所作的种种辩护,指出无产阶级的敌人不是机器,而是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第八节到第十节,论述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生产如何一步步占领各个生产领域,从而建立起资本关系的统治;指出随着机器大工业的普及,资本主义矛盾逐步激化,揭示机器大工业为新社会准备了物质条件和革命力量,阐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第一节机器的发展主要内容:着重从劳动过程分析作为产业革命开端的机器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包括22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一)资本使用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第1-3段);(二)机器的产生和发展(第4-21段);(三)机器的应用使劳动过程发生了变化(第22段)。第二节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主要内容:通过机器的价值向产品转移的分析,说明机器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资本主义使用机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第二节包括12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机器只把其价值转移到产品上(第1-9段);(二)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界限(第10-12段)。第三节机器生产对工人的直接影响主要内容:说明资本主义使用机器如何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第三节由一个简短的前言和三小节组成。在前言中,说明本节考察的主要内容,而三个小节是本节要说明的三个问题。第四节工厂主要内容:考察工厂的整体,揭示工人在资本主义工厂中的地位和命运。第四节包括19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一)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特征(第1-7段);(二)资本主义工厂使工人完全附属于机器(第8-15段);(三)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本质(第16-19段)。第五节工人和机器之间的斗争主要内容:阐述工人破坏机器的斗争和原因。资本使用机器,造成了工人大量失业。于是,工人就直接破坏机器。这一斗争表明,当时工人还没有把机器本身和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区别开来。第五节包括42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一)工人破坏机器的斗争(第1-3段);(二)工人破坏机器的原因(第4-25段);(三)批判为资本使用机器作辩护的谬论(第26-42段)。第六节关于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理论主要内容:批判所谓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谬论。第六节包括18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批判所谓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谬论(第1-10段);(二)某些部门采用机器,会引起另一些部门增加劳动的需要量,但这同“补偿论”毫无共同之处(第11-18段)。第七节工人随机器生产的发展而被排斥和吸引。棉纺织业的危机主要内容:批判所谓在机器大工业经过一定的发展时期之后,就业的工人最终是增加而不是减少的谬论,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给工人带来的苦难。第七节包括23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一)工人就业随着机器生产的发展,不仅相对减少,还可能绝对减少(第1-6段);(二)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造成工人就业的不稳定状态(第7-23段)。第八节大工业所引起的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革命主要内容:论述机器大工业如何征服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揭露资本主义应用机器给以手工工具为基础的劳动者带来的巨大灾难,从而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第八节由五小节组成。第一小节论证机器大工业消灭以手工业为基础的协作和以手工业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第二、三、四小节从理论和实践上揭露资本家利用机器大工业,残忍地剥削工场手工业和家庭劳动工人的情况;第五小节论证工场手工业和现代家庭劳动为什么和怎样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第九节工厂法(卫生条款和教育条款)。它在英国的普遍实行主要内容:阐述工厂法的普遍化及其对社会造成的后果。第九节包括71段,除第1段引言外,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一)关于工厂法中的卫生条款(第2-6段);(二)关于工厂法中的教育条款(第7-13段);(三)工厂法在家庭关系上引起的变化(第14-16段);(四)工厂法在英国普遍实行的经过及其后果(第17-71段)。第十节大工业和农业主要内容:简短说明大工业发展对农业生产的某些影响。本节包括两段。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五篇的研究对象:从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体出发考察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前两篇按照历史的和逻辑的进程,分别研究了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其实,资本主义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统一。因此,本篇在前两篇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考察前两篇分别分析时尚未得到阐明的问题。所以,本篇既是前两篇的综合,又是前两篇的补充。第五篇包括三章,即第14章至第16章。第十四章,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形式的同意;第十五章,说明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量的变化的各种情况;第十六章,分析了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主要内容:阐明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区别点和共同点。第十四章包括39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一)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第1-3段);(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第4-8段);(三)剩余价值生产的自然基础和历史前提(第9-19段);(四)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剩余价值起源和性质的错误观点(第20-39段)。第十五章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主要内容:在综合研究剩余价值两种形式的基础上,从量的方面,研究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十五章由一个简短的前言和四个小节组成。在第一到第三小节中,研究影响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相对量变化的三个因素中其一个因素变化时所出现的情况;第四小节综合阐述三个因素同时变化下所出现的主要情况。第十六章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主要内容:再次简明地表述了剩余价值率的正确公式,批判了资产阶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剩余价值率的错误公式。第十六章包括11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一)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率的正确公式(第1-2段);(二)古典学派公式的错误和对它的批判(第3-8段);(三)资本剥削的秘密是对别人无酬劳动的支配权(第9-11段)。第六篇工资第六篇的研究对象:论述工资及其具体形式的实质,说明工资不外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而工资的具体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不外是资本家剥削剩余劳动的两种具体方法。马克思关于工资的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组成部分和完成。马克思在二至五篇分析了剩余价值生产以后,接着分析工资,既是理论逻辑的顺序,又是符合资本主义生产实际。因为,第一,资本家是在生产过程完了之后才支付工资;第二资本家不仅用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增加劳动强度等办法,来榨取剩余价值,而且还用压低工资的办法,来获取更多的使用价值。还应指出,马克思的这种安排,也是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把工资的研究放在分配领域而不放在生产领域的形而上学体系的一个彻底批判。第六篇包括四章,即第十七章至二十章。第十七章,说明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分别说明工资表现为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两种基本形式;第二十章,简要说明如何比较各国工资的差异。第十七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主要内容:论证劳动力和劳动的区别,指出工资只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从而揭露了工资的实质。第十七章包括20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一)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第1-8段);(二)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它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第9-13段);(三)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种虚假现象的必然性(第14-19段);最后(第20段),全章总结。第十八章计时工资主要内容:从计时工资的特点着手,揭露资本家怎样利用计时工资形式加强对工人的剥削。第十八章包括17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一)计时工资及其和劳动价格的关系(第1-6段);(二)资本家利用计时工资加强对工人剥削的种种办法(第7-17段)。第十九章计件工资主要内容:阐明计件工资的实质和特点,指明计件工资是资本主义加强剥削的最好手段。第十九章包括23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一)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第1-7段);(二)计件工资是最适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资形式(第8-23段)。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主要内容:比较不同国家的工资的差异,指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发展并不给工人带来好处,批判庸俗经济学家在工资问题上的谬论。第二十章包括13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比较不同国家的工资时应注意的问题(第1段);(二)比较不同国家的工资时,能够得出的一般性结论(第2-12段);(三)批判凯里的所谓工资和劳动生产力正比例增长的谬论(第13段)。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第七篇除开头“导论”部分外,包括五章,即第二十一章至第二十五章。“导论”部分,说明本篇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二十一章和第二十二章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实质;第二
十三章分析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变化,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第二十四章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二十五章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总的批判,进一步揭示资本的实质,结束第一卷。第七篇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积累过程,也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就要扩大生产规模,加重剥削工人,于是便将获得的剩余价值拿出一部分来变成资本,追加投资,这就形成了资本积累。通过分析资本的积累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灭亡,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必然产生的历史趋势。第七篇是《资本论》第一卷的总结。从第一卷的结构看,第七篇作为最后的一篇,是与第一篇相呼应的。第一篇阐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的历史前提,第七篇则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结局。同时,第七篇又是对二至六篇内容的进一步展开和总结。在二至六篇所分析的资本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而且又是不断地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第七篇正是阐明剩余价值怎样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从而把资本生产过程的全貌揭示出来。第七篇除开头“导论”部分外,包括五章,即第二十一章至第二十五章。“导论”部分,说明本篇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二十一章和第二十二章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实质;第二十三章分析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变化,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第二十四章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二十五章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总的批判,进一步揭示资本的实质,结束第一卷。“导论”部分(第七篇开头第1-5段)。这一部分说明本篇的假定条件和研究对象及方法。可分两个问题:(一)第七篇的两个假定条件(第1-3段);(二)第七篇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4-5段)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主要内容:阐明资本主义生产怎样连续不断地把资本关系再生产出来。第二十一章包括28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一)再生产是一切社会所必需的(第1—2段)(二)资本主义的再生产(第8段)(三)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揭露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重要特点(第4—28段)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主要内容:分析资本积累,阐明资本积累量增长的过程、性质以及决定其增长的因素,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在积累问题上的错误观点。第二十二章包括五节。第一节分析资本积累的过程,第二至五节批判资产阶级认为资本积累是资本家节欲的结果的错误观点,阐明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因素第一节规模扩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权规律第一节规模扩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权规律主要内容:揭示资本积累的实质第一节包括39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一)资本积累及其过程(第1—8段)(二)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第9—38段)(三)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第39段)第二节政治经济学关于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错误见解主要内容:批判资产阶级古典认为积累的资本全部用作购买劳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企业法人变更登记及合同修订专项服务协议3篇
- 2025年农村土地互换与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农村土地置换及农业绿色发展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养猪场智能化管理系统升级合同3篇
- 2025年男方婚内忠诚承诺及违约赔偿合同3篇
- 2025年度虚拟现实产业股东股份转让及内容合作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废品处理与环保产业合作合同3篇
- 2025年度城市更新项目土地使用权无偿转让合同3篇
- 2025年度办公室租赁合同模板:含健身及休闲配套2篇
- 2025年度房屋租赁转让协议包含物业管理条款
-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导读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病例报告表(CRF)模板
- PCS-PC简单使用方法
- 关于更换公务用车的请示
- 室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薄膜衰减片的仿真设计
- 塔塔里尼调压器FLBM5介绍.ppt
- 国家开放大学毕业生登记表
- CCC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程序
- 初中物理竞赛教程(基础篇)第16讲比热容
- 亲子鉴定书(共3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