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水娟演茶的历史影响_第1页
姚水娟演茶的历史影响_第2页
姚水娟演茶的历史影响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姚水娟演茶的历史影响

“三花一女”姚水第一场3月31日演唱《戏剧世界》女性绍兴文艺表演的开始是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观众是30年代到40年代。抗战前,女班虽然也到上海演出,但只少数几副班子,只能在偏僻的茶楼小场子里演出,她们的演出还是以卖茶为主,观众也限于“穿短打”的阶层。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的租界已沦为孤岛,不少人到孤岛避难,一时孤岛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局面。在上海沦陷两个半月后,这时,在浙东已有“三花一娟”美名的姚水娟,她领衔的“越升舞台”来到上海,这是抗战后进沪的第一副女子文戏科班,落脚在泥城桥附近的通商旅馆,楼下厅堂里有二百多个座位,于1938年春节(1月31日)开始上演。姚水娟在上海演出所以能获得极大成功,与一位在上海谋生、热情关心越剧的戏迷、余姚人蔡萸英有关。蔡是一位业余的戏剧评论家,1938年农历除夕,在上海知味观杭菜馆当账房先生的他,正好路过通商旅馆,听到楼下厅堂里彩排《倪凤煽茶》的锣鼓声一阵阵传出,便进门去看。谁知一看便被吸引住了。看完彩排,连夜在附近花店订制了一只花篮,于第二天送到演出现场,这是姚水娟收到的第一只花篮,也是女子绍兴文戏收到上海观众的第一只花篮。剧场在日夜上演时将它搬进搬出,接连在台上摆放了半个多月,消息一传出,引得上海人纷纷前来观赏,一时姚水娟声名大振。蔡萸英不仅以第一只花篮支持了女子越剧,他还在上海谈论戏剧的报纸上,开了个名叫《芙蓉馆漫笔》的专栏,以“芙蓉馆主”的笔名,谈论越剧,他捧姚水娟的第一篇文章,就发表在《戏剧世界》报上。姚水娟不负众望,在大上海一炮打响。社会大众:作为“越”过去越剧科班里学的老戏,从来没有完整的剧本,师父教徒弟是口补口教背熟各种“赋子”(一种程式化的唱段),演员就利用各种“赋子”一本一本地唱下去,行话称这样的老戏叫“路头戏”。从1938年下半年起,在上海演出的各女班一致意识到越剧要前进,必须演新戏。姚水娟深感尽演老戏总有演塌的一天,必须开创新路,因此想请一位编导来改编新戏。这时恰好有一位文明戏(话剧)爱好者、《大公报驻杭记者樊迪民退职来沪,他早年演过文明戏,对写作和戏剧都有一定的修养,姚水娟通过女友的介绍,聘请樊担任编导。樊迪民为了避免日寇注意他是新闻工作者,所以更名“樊篱”。樊篱在1938年9月,为姚水娟编写排演的第一个新戏是《花木兰》,由于排练时请男班小生张子范来当指导,海报上便贴出“樊篱编剧,张子范导演”,此前越剧是不搞这一套的。樊篱不但是姚水娟剧团聘任的第一位专职编导,同时也是越剧有史以来正式聘任的第一位编导。姚水娟在演出《花木兰》后,上海的三张戏报:《戏报》、《戏世界》和《戏剧世界》,于当年9月联合举办由读者投票选举“谁是越剧皇后”的活动,结果姚水娟独占鳌头,从此这个称号便为姚水娟一人的专称,比她稍后进沪的袁雪芬称“越剧新后”。至于的笃戏改称越剧,在上世纪30年代初只是报纸上偶而用到,并非剧种的正式命名。据樊篱回忆:“有一天水娟和我去卡德大戏院看新场子,见到楼上楼下约有1200多只座位时,我说:‘责任重大啊!’水娟不加思索的回答:‘你我都有两只肩胛,泰山倒下来也要顶住,有什么可怕呢!我就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她一连串的六个‘越’字,大大震动了我要为剧种正名的心灵,当我把‘正名’的设想向她提出和说明以后,水娟毫不犹豫地说:‘我赞成改名,通知蔡先生(即萸英),从明天起,海报和广告改称‘越剧’。第二天我又写稿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告诉观众。此后各报的女子文戏广告便统称‘越剧’,女子文戏这个名词,同‘小歌班’、‘的笃班’一样,成为历史名词。这就是‘越剧’正名的由来。”以后如绍兴大班称绍剧,申曲称沪剧,江淮戏称淮剧,四明大戏称甬剧,常锡文戏称锡剧等等,都是在越剧正名之后相继效法的。“孤岛”时期的推动“传统”即“新戏”的开始1943年11月,袁雪芬在一次演唱《香妃》时与琴师周宝才配合,创造了尺调,这是越剧音乐唱腔上的一大发明。1944年袁雪芬因病一度回乡,当年9月重返上海,她领导雪声剧团打出了“新越剧”的旗帜,专设剧务部,并注重新戏的说明书和文字宣传工作,特别是重用了话剧和昆曲两方面的人才而大起作用。到1946年5月将鲁迅名著《祝福》(《祥林嫂》)搬上了越剧舞台,终于标志着越剧编演新戏已经到了新的高度,正如《时事新报》当时报道中说:“《祥林嫂》应该不仅是雪声剧团,而且是整个越剧界的一座纪念碑。”在报纸上宣传越剧,也是上海成为“孤岛”时期开始的。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越讴》、《越剧专刊》、《越剧月刊》、《好友越剧专刊》、《绍兴戏报》、《越剧世界》、《越剧日报》、《上海越剧报》等9家之多。尽管这些报刊的生存时间长短不一,但在介绍、宣传、评论、研讨等多方面,对越剧的起飞起到了促进作用。《越讴》是月刊,由樊篱和魏绍昌合编,1939年9月至12月共出四期,封面的彩色剧照,第一期是毛佩卿,第二期是袁雪芬,第三期是姚水娟,第四期是徐玉兰。《绍兴戏报》主编人是蔡萸英、魏绍昌和樊篱,它是越剧专刊,设有越伶照片、名伶专访、新人介绍、篱畔菊话、剧本介绍等栏目。魏绍昌、樊篱和蔡萸英在姚水娟从艺一周年时合编过一本《姚水娟专集》,专集共收文章五十篇,书画五六幅,题字约200条,其中有梅兰芳题的“越剧皇后”,姚水娟的平装照和剧照约五十张。这本专集的出版,不仅起了宣传越剧的作用,在今天还可以当作研究越剧发展史的参考资料。红驳大义演与红虾界定1945年,日寇无条件投降,举国欢庆,杭州嵊县同乡会想通过越剧明星大会串来庆祝抗战胜利,但当时越剧明星都云集上海,要大会串谈何容易。此事被正在杭州的姚水娟知道了,认为这是消除越剧界隔阂联合义演为同乡增光,又为抗战胜利大庆祝的一次富有意义的创举,自告奋勇奔波游说,上海越剧界明星相继支持,答应带团带戏赴约。义演剧场确定在杭州大世界京剧场,并决定在1946年1月演出。每出戏各演两日四场,共演十天二十场,场场爆满,盛况空前,将杭州各界庆祝抗战胜利推向高潮。如此规模的红伶大义演非但越剧是空前的,京剧及其它剧种也无先例。这次演出的潜在意义,还在于团结联合了越剧界舞台姐妹,并为次年十姐妹(袁雪芬、筱丹桂、傅全香、竺水招、尹桂芳、范瑞娟、徐玉兰、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借上海黄金大戏院同台义演大型古装剧《山河恋》并义结金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路头戏”—“三打”胜利占了两个半天姚水娟在通商一炮打响后,越剧在上海的观众面已大大普及,不但从下层苦力扩展到中上层市民,而且也不限于绍兴同乡了。不出三月,被炮火惊返家乡的各女班闻风接踵而来,一来就来了六班,到第二年已达10多班,女班所有名角都云集上海,当时上海的中小型剧场,几乎都被越剧姐妹们占领了,最热闹的时候,全市日夜两场同时演出的竟达40余家之多。女班要在上海长期扎根发展,首先要淘汰同宗异性的男班,方可在剧种中唯我独尊;第二要压倒老大哥绍兴大班(绍剧),方可取得绍兴戏中的首席地位;第三要超过本地出产早占优势的申曲(沪剧),方可“雀巢鸠占”,成为代表上海最大的剧种。据1941年《半月戏剧》的调查,那个时期卖座最佳的是姚水娟,其次是筱丹桂,第三是马樟花与袁雪芬。剧团剧场的增多,观众面日益扩大与观众层次的不断提高,同时姐妹们的精神面貌也大有改变,在戏剧评论家魏绍昌的建言下,那些乡下姑娘本来都以装金牙为时髦,这时接受了城市文明,纷纷将金牙去掉了。《花木兰》是把原来的“路头戏”改用编导制排演的第一本新戏(剧本戏),不能不说是越剧界的一次重大的革新。它的演出十分轰动,连英文《大陆报》也刊登了姚水娟的剧照,把花木兰比做欧洲十字军时代的圣女贞德,这也是外文报纸第一次介绍越剧。随后樊篱又为姚水娟编了不少新戏如《冯小青》、《孔雀东南飞》、《天雨花》、《燕子笺》等新剧本戏。在《燕子笺》中,姚水娟一人饰两个角色,这在越剧史上是个创举。首场演出时,京剧名家黄桂秋亲来观赏,看得认真仔细,看后说:“非常满意,我们演京戏的,限于程式和许多清规戒律,要演也不能演,不像你们地方戏可以发挥自己的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