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工商公选课《中国文化史》绪论_第1页
北工商公选课《中国文化史》绪论_第2页
北工商公选课《中国文化史》绪论_第3页
北工商公选课《中国文化史》绪论_第4页
北工商公选课《中国文化史》绪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化史主讲教师艺术与传媒学院林刚推荐教材: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第2版。中国文化史绪论新闻事件:“泰囧”遭遇北美惨淡票房现象:国产电影出口的尴尬实质:文化(文明)冲突(思想、精神价值观、风俗习惯与行为、社会制度不同)同理:赵本山小品《卖拐》在美国被抨击歧视残障人士!中国文化史绪论

“中国文化史”课是比较全面、系统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课。本课程揭示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特点与意义,纵向再现数千年中国灿烂文化的轨迹,横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诸多领域,涉及面广,信息量大。通过学习中国文化史,可以在较短时间里比较集中地受到全面的深层次的文化素质教育,还可以为个人在以后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素养基础。绪论主要内容一、“文化”概说二、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三、中国文化史的线索和分期四、中国文化史的主要任务与教学内容五、学习中国文化史的意义、目的和方法六、本课程的考核中国文化史绪论一、“文化”概说(一)文化的内涵文化,一般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本身自然属性,使其体现出人的价值观念的一切活动成果或现象。文化的本质内涵就是自然的人化,或者是人化自然。文化是人类现实生活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史。中国文化史绪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的划分:广义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及其创造的手段、规则、制度、习惯等,一般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

。狭义的文化,则仅指人类精神文明的建树,即思想、哲学、制度建设、宗教传播、文学、艺术与史学等成就。文化物质生产文化(易变、易接受)制度行为文化(选择性变动)精神心理文化(超稳定,难变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意识形态(政治、法权)(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社会心理文化(集体无意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宗教情感、审美情趣风俗习惯、行为礼仪、交往方式和节庆典礼等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中国文化史绪论中国文化史绪论(二)“文化”的概念梳理文化是一个汉语古典词,在近代被借以翻西方对应词,赋予新的内涵。“文”的本义是各色交错的“纹理”、“花纹”。《周易•系辞下》说:“物相交,故曰文。”《礼记•乐记》说:“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说:“文,错画也,象交文”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文”又引申为包括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又具体化为文书典籍、文章和礼乐仪制等。用以表示人伦秩序,组成“人文”。中国文化史绪论“化”的本义指二物相接,其一方或双方改变形态性质,即改易、变易、感化、转变之义。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周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书•大诰》:“肆予大化诱我友邦君。”后来又演变为教化、教行、化育等义。化中国文化史绪论“文”、“化”两字放在一起使用,最早见于《周易•贲卦•象辞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文”字,从纹理之义演变而来,“天文”指日月星辰往来交错现象,也即天道自然规律;“人文”即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人伦秩序。意思就是观察人伦秩序,用来教化天下的老百姓。中国文化史绪论汉代刘向在《说苑•指武》里首次使用“文化”一词:“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所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是在与“武力”相对应的意思上使用“文化”一词。作为整词的“文化”是“人文化成”与“文治教化”的省称,已经沿用两千年。中国文化史绪论“文化”的现代含义,是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借助汉字词对译英语及法语“Culture”获得,并经中国学者传入中国。“Culture”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为动词,有耕种、居住、敬神等义,16—17世纪的英法文“Culture”,包括德文“Kultur”逐渐由耕种引申为对树木禾苗的培养,进而指对人类心灵、知识、情操、风尚的化育,从重在物资生产转为重在精神生产。中国文化史绪论(三)文化与文明“文明”之“文”指文采、文藻、文华;“明”指开明、明智、昌明、光明。联合而成“文明”,其意为: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尤其是对火的利用)引申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人通过有目的的劳作,将天造地设的自然加工为文化。而“文明”则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或泛指对不开化的克服,或超越蒙昧期(旧石器时代)和野蛮期(新石器时代)的历史阶段。中国文化史绪论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文字发明与使用、金属工具发明与使用、城市出现、阶级与国家的建立、宗教性礼仪中心的筑成。中国的文化史长达百万年之久,而进入创制并使用文字和金属工具的文明时代约四千年左右。(一说中华文明五千年)“文明”的现代含义来自日本“明治维新”中借用汉语词对英文“Civilization”,源于“城市”,表示城镇社会生活的秩序与原则,是与“野蛮”、“不开化相对应的概念。”中国文化史绪论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的物质、精神、制度与风俗(行为)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反映中华民族自身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广泛性连续性人文性独特价值取向变易性平和性伦理性传统文化的特征传统文化的特征基本特征:伦理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求善重德”为志趣的伦理型文化,这于古希腊以“求真重智”的科学型文化各成一格。传统文化的特征人文性中国传统文化重人生、讲入世,很早就有世俗理性,人颇受尊重。“人与天地参”、“三才者天地人”。古希腊文化——重自然古印度、希伯来文化——超自然世俗理性——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对“黄帝四面”、“夔一足”的解释。传统文化的特征连续性指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以来,数千年间,条理有贯,记载分明,从未中辍,这在世界各文明形态中是独一无二的。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文化传承的国度!传统文化的特征广泛性指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将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各质态文化融汇到一起,形成中华各民族共有的文化。

建筑、美食、服饰、风俗、礼仪、节庆等北京四合院四合院垂花门传统文化的特征平和性指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倾向。它是贵和尚中的文化基本精神在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操守上的体现。三和:和睦和谐和平三争:竞争斗争战争传统文化的特征“和”是价值取向,“中”是思想路线。中国文化有“三和”之说:和睦(家庭)、和谐(社会)、和平(世界),“中”即不偏不倚取其中,不走极端,无偏激思想与行为。西方的“三争”文化:竞争(个人);斗争(社会);战争(世界)。古钱币造型“内圆外方”、抱拳礼文化平和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