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客家建筑文化探析福建永定、南靖的圆形与方形土楼赣南围屋广东梅州境内的围龙屋一、客家建筑的历史与现状客家建筑是一个地理与历史的概念。它的结构与造型是随地域与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提到客家建筑,人们自然会想到客家民居中的土楼与围龙屋。从建筑所用的材料来看,土楼与围龙屋所用的主要材料是就近所取的粘土、石块、粘土烧制的砖瓦及杉木等。其中粘土的用量最大,其次是杉木。因此,客家民居建筑是真正意义上的土木建筑。在近代,客家人漂洋过海,多为务工,先工后商。故土情怀使漂洋过海的客家人带着银两回老家盖房子。这种房子人们习惯称之为侨房。侨房采用中西合璧的建筑造型也算是客家建筑的一种形式,或曰中西合璧的客家建筑。在现代,客家建筑已成为南方建筑的一部分,与其他地区的建筑没有多大差别。中西合壁联芳楼客家建筑的造型大致经过了如下的发展过程: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组合图形。圆形与正方形是客家土楼所采用的造型。半圆形是围龙屋所采用的造型。长方形和组合图形是近、当代所采用的造型。典型的客家民居莫过于土楼与围龙屋。土楼主要分布在闽西一带。围龙屋主要分布在粤东北地区。土楼大多为方形或圆形,主要分布在福建龙岩市的辖区内。例如,其辖区内的永定县境内就有圆楼360座,方楼4000余座。围龙屋主要分布在广东梅州市的辖区内。在梅州城区和郊区40公里范围内,就有几百座围龙屋。福建永定圆形与方形土楼广东梅州围龙屋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客家地区交通与信息闭塞的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客家建筑更多地融入南方建筑风格。近几年来,在旅游景区建筑及纪念性建筑中,仿圆楼及仿围龙屋的建筑又成为时尚。广东梅县雁南飞茶田旅游度假村的围龙大酒店与围龙食府具有代表性。围龙大酒店围龙食府二、客家建筑的类型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客家建筑类型主要有土围楼、围龙屋、殿堂式、四角楼、五凤楼和走马楼等。其中现存客家建筑中以围龙屋数量最多、范围最广。客家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云南“一颗印”和广西杆栏式建筑一并被称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云南“一颗印”广西“栏杆式”建筑1、土围楼土围楼是早期的客家建筑形式之一,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土围楼体量庞大、设计精美。圆形土围楼通常是2~5层,高十至二十多米。平面直径一般为十几米至几十米,最大可达70多米。外墙以粘土、细石、竹木筋、稻草夯筑而成,外环墙厚达1~2米。屋内与外墙垂直的竖向分割以土墙为主,也有少数为木隔墙,屋内与外墙平行的竖向分割层则以木隔墙为主,木隔墙中通常布置有窗子。水平分隔楼层采用木梁上敷设木板的形式,环廊栏杆和楼梯都采用木材。外墙下部一般不开窗,上部开细小的木栅窗、条石窗或瞭望孔。此外,圆形天井常采用大小不等的鹅卵石铺砌。圆形土围楼房多达300~500个,可住数十户至百余户,几百人甚至上千人。方形土围楼特点是屋内建有两排用于放置柴草、农具等杂物或饲养家禽的矮小杂屋。其他方面如体量、材料、功能等都与圆形土围楼相似。客家土楼-承启楼
承启楼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高头乡高北村,据传从明崇祯年间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间竣工,历世3代,阅时半个世纪,其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1986年,中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中国民居”邮票,其中福建民居就是一座环环相连的土楼,这座土楼就是如今闻名遐迩的承启楼,承启楼是一座城堡——一座家族之城。邮票是“国家的名片”,影响力十分深远,庞大的承启楼正是借助这方寸的邮票名扬四海。
承启楼的楼名是今人江静波教授补题,楼门联是:“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承启楼从明代崇祯年间破土奠基,到清代康熙48年(1709年)竣工。三代人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终于建成这座巨大的江姓家族之城。相传在建造过程中,凡是夯墙时间均为晴天,直到下墙枋出水后,天才下雨,承启楼人有感于老天相助,所以又把承启楼称作“天助楼”。
承启楼直径73米,外墙周长1915米,走廊周长229.34米,全楼为三圈一中心。外圈4层,高16.4米,每层设72个房间;第二圈二层,每层设40个房间;第三圈为单层,设32个房间,中心为祖堂,全楼共有400个房间,3个大门,2口水井,整个建筑占地面积5376.17平方米。全楼住着60余户,400余人。三环主楼层层叠套,中心位置耸立着一座祖堂。
承启楼外环楼高四层,每层用抬梁式木构架镶嵌泥砖分隔成72开间;第一、二层外墙不开窗,只在内墙开一小窗,从天井采光;一层是灶房,二层是禾仓;三、四层是卧室;各层都有一条内向挑出的环形通道,并有四道楼梯,对称分布于楼内四个方向。第二环楼两层,每层40个房间,第三环楼为单层,有32个房间,中心是祖堂。三环楼就像三员大将紧紧守护着祖堂。这就是土楼大王的威仪,庄重而又壮观。
认胡锦涛总书记参观世界遗产-福建土楼王:承启楼客家土围楼——花萼楼花萼楼位于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距县城有45公里,建于明万历36年(公元1608年),距今有近400年的历史,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花萼楼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86平方米,属土木结构的圆形建筑。共有三环,内环为一层30个房间,二环为二层60间,外环为三层120间,共有210个房间。楼高11.9米,楼的墙体用生土夯筑而成,底层宽2米。顶层宽1.3米,楼顶为木梁灰瓦。楼的第一层不设窗,第二、三层墙上设有内小外大呈三角的枪眼,整座楼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大门框用厚而宽的花岗岩石板组成,大门板钉上坚厚的铁皮,这些门窗设施是为抵御外人侵扰而特意设计的。楼内有面积为283.4平方米的圆形天井,用大小不等的鹅卵石铺成,中心装饰着一个直径3米的古钱币图案,寓意着人们祈求丰衣足食的心愿。天井一侧有口古井,用于防火和生活之用。楼内还有砻、碓等常用生活设施。整个土楼布局合理、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现楼内还住着十多户林姓人家。
花萼楼设计精巧、结构独特,显示了客家人圆满、团结、平均、平等的生活理念,是目前广东土围楼中规模最大、设计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古建筑,是世界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1992年12月,中央电视台在该楼拍制了《神州百姓闹元宵》文艺节目;1993年4月广州电视台在该楼拍制了《客家人》专题片;1999年1月中央电视台、中国影视总公司又在该楼拍制了八集电视连续剧《嫂娘》;2000年10月,客家土楼千人茶会又在这里成功举行。最近,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中国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秘书长郭旃前来考察后,认为该楼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条件。目前,大埔县正积极准备相关材料,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楼高11.9米,楼的墙体用生土夯筑而成,底层宽2米,顶层宽1.3米。楼的第一层不设窗,第二、三层墙上设有内小外大呈三角的枪眼,整座楼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
土楼外围小巷楼上房间里的床还在,尽管破旧不堪,仍然掩盖不掉当年的华丽,木雕手艺精湛。
全国最大的客家土围楼——道运楼位于闽、粤交界的广东潮州市饶平县三饶镇城南南联管区的族居土楼———“道韵楼”,它以其古、大、奇等特点而名闻海内外。走近土楼,一堵高约10多米的土墙围成一圈,就像一个大城堡,正中门楼,上书“道韵楼”。迈上台阶,走进狭小的门洞,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宽阔的世界。道韵楼始建于明万历十五(1587)年,历经三代人的连续努力才告完成。道韵楼俗称作大楼,呈八角形,座南朝北,周长328米,高11.5米,墙厚1.6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楼屋一式瓦顶,固桷用竹钉不用铁钉,地铺青砖。墙基在地面上仅垫两层青砖,墙体为黄土夯筑,墙体至今仍完好,其黄土的粘性和耐久性数倍于今天的水泥。楼有大门和旁门两通道,楼外环巷之外另筑围屋八列,即在主楼八角的棱角相对外留出八条巷道,构成环护大楼的八排围屋。在总体上,楼内外共构成了八卦的布局。
楼内房屋分三进,共深29米,前、中进为平房,中进前后各留出一天井,屋虽深而光线充足。后进为三层高楼。全楼有正房56间,另有角房16间。楼中心是卵石铺边内为黄土的广场,靠南有一北向厅堂,堂前两侧有公用井两口,另有30口井设于正房与正房间的界墙之下,每房各得其半而皆可汲水。楼内最多时曾居住600余人。
走进狭小的门洞,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宽阔的世界巷道鹅卵石铺边的花茔公用井2、围龙屋围龙屋是客家地区一种最普遍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始于唐末,盛行于明清。围龙屋是一种采用中原汉族的抬梁式和穿斗式建筑工艺相结合的技艺依山坡或丘陵而建造的客家建筑。围龙屋的结构主要有:两堂两横一围龙、两堂四横一围龙、三堂两横一围龙、三堂四横一围龙及二围龙、三围龙甚至六围龙,在兴宁花螺墩罗屋就有一座六围的围龙屋。此外,围龙屋还有典型的全围龙屋和反围龙屋。围龙屋所用的建筑材料有砂、石、土、木、砖和瓦等。围龙屋建筑面积一般在千平方以上,大围龙屋甚至上万平方米。虽然规模大小不同,但是围龙屋的各种基本设施却很完善。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屋内设施主要包括大小厅堂、卧室、厨房、天井、巷道、游廊、水井、排水沟、畜棚、厕所和杂屋等;屋外设施有池塘、禾坪。屋内设施与屋外设施通过正大门及横屋小门连通,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小群体。正大门以内,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俗称横屋,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围起来,十几间至二十几间大小不等,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大门前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他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防御等作用。在建筑上围龙屋的共同特点是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整体,里面以厅堂、天井为中心设立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个人、一百多人或数百人同居一屋,讲究的还设有书房和练武厅,令人叹为观止。典型的客家围龙屋——梅州兴宁宁新花螺墩长兴围两位小帅哥,颇具舞狮功底客家山歌“溜等来”客家舞跳起来长兴围坐落于宁新街道办大圳村花螺墩。是建筑面积庞大,历史悠久,典型的客家半圆形围龙屋。始建于1635年(明崇祯年间),距今有370多年历史。坐北向南,三栋三围龙,7门同进,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禾坪630平方米,池塘3300平方米,花头脑270平方米,屋内有10个大厅,14个天井,315间住房,饮用水井4口。建筑面积庞大,上世纪七十年代,同时居住2000余人。这是一座较为完整、保留较好的客家围龙屋。屋内布局合理,采光条件好,上、中、下厅较为宽阔,后面有观音厅,两侧围屋仍保留很好。中厅栋梁仍是雕花镏金,古香古色。该屋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一历史传说;相传花螺墩的大水塘有10亩,塘中有一直径约10米的圆形大土墩,内里长着一棵距今几百年树龄的蚊子树,相传土墩周围水中原有很多花斑色的石螺,故此花螺墩而得名。3、殿堂式殿堂式客家建筑典型的继承了古代中原汉族府第风格的民居形式。与围龙屋相似采用中原汉族的抬梁式和穿斗式建筑工艺相结合的建造技艺,布局谨严,秩序工整,讲究座向,讲究中轴线对称,大堂和天井多。沿中轴线进入为上、中、下三个大堂,左右对称为厢房,作为居住场所,以花厅为中心分成若干个生活单元。一座大型的殿堂式民居建筑有上百个房间,可供一二十户甚至上百户人居住。厕所、柴草间,畜栏一般都在住座屋两侧一定距离地方。殿堂式客家建筑所用建筑用料为三合土或青砖为墙,雕梁画栋,工艺精美。门前池塘可养鱼、灌溉,且便于屋内排水。屋后有“花头茔”为半月形土丘,用于种植风水林,调节小气候且还可防风沙侵袭。群众习惯称这种民居建筑为十厅九井或九井十八厅。宁新东升围该屋坐落于宁新东风村,始建于宋代(1127年),于1279年建成,距今730多年。坐北朝南,为三堂六横三围的围龙屋,是兴宁境内最老的俗称“九厅十八井”的围龙屋。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禾秤780平方米,池塘1600平方米,花头脑650平方米,屋内有9个厅,18个天井,190多个房间。整座屋宇主体结构呈半圆形,前有禾坪、矮墙、半月形池塘,东侧有出入斗门,是一座十分典型的围龙屋,规模较大,布局合理。大门外有2根圆石柱支撑檐梁,有2个石鼓、2个石凳,上、中、下厅较为宽阔,上中下堂通面阔相等。堂屋后有半月形铺河卵石的斜坡花头脑。厅内栋梁雕龙画凤,雕花屏风,显得古朴典雅,充满客家韵味。该屋以罗氏祖小九公娶九妻,生18子,分室居住,因而得名“九厅十八井”,堂号为“宗睦堂”,过去原居住250多人。该屋是具有民族建筑特色的典型的客家围龙屋,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每年赏灯节开展多项活动,热闹非常。宁新东升围屋梁上的牌匾东风九厅十八井全景东风九厅十八井母子围龙屋南华又庐:魅力独具的客家民居潘氏南华又庐位于梅县南口镇侨乡村,为十六世祖潘祥初(毓辉)所建。
堂内悬有“南华又庐”匾额,题有“光绪三十年”,即1904年竣工。门联为“南华节度,华国文章”,有其典故。潘氏起源于周,毕公子季孙食采邑于潘,因以为氏。晋中牟潘岳,官居著作郎,以文章传世,名满天下,故称“华国文章”。北宋名将潘美,于宋初率军南下,克南汉,定江南,累官忠武军节度使,故云“南华节度”。潘岳、潘安均为潘氏远祖,故南口潘氏先有“南华庐”,今日尚存。而潘祥初亦喜爱传统,故将新居命名为“南华又庐”。
南华又庐造型独特,亭台楼阁俱全,雕龙画凤,属于典型的客家围屋。房屋外观宏伟,占地1万多平方米,屋内分上、中、下堂,二楼共八堂,左右两侧各四堂,屋背有果园,全屋共有118间房,大小厅堂几十个,所以称“十厅九井”。据说,光建这座房屋就用了18年的时间。屋内各堂既可独立又可连体,有“屋中屋”之称。
走进南华又庐,可以看到,房屋的中轴线上分别是上、中、下堂。中堂供奉着“又庐”创建人潘祥初先生的灵位。两边各有四堂,是潘祥初为8个儿子安排的套间。其实每一堂就已经是一座独立的围屋,里面相通,面积很大。在围屋的后面是枕房,各堂的厨房都集中在这里。枕房上面有炮楼,是防御工事。后面还有一个大果园,种有各样岭南佳果。房屋的左右两侧分别是花园和畜舍。围屋里面到处雕梁画栋,华丽非凡,连墙脚都有淡雅的壁画。屋内还建有“鱼乐”戏台,据说是当年看戏打牌的地方。整座住宅内设有合理分布的“自来水”设施,原设计是从山上引水,水分几路从后屋进入室内,经各用水区域流到排水系统的集水渠,然后汇集到屋前的集水总渠,再进入河流。
南华又庐正大门
戏台,百年前人们在这观赏堂会
远端楼上的射击孔
特色的排水结构
雕龙画凤
风景秀丽
4、四角楼四角楼俗称“四点金”。它的主要特征是在方形房屋的四角加建高出房屋一至两层的炮楼,炮楼内广设瞭望孔和枪眼,以便向四周警戒、瞭望和射击。5、五凤楼五凤楼是沿山坡地势呈阶梯式建筑的民居建筑。一般选址于山脚向阳处。基础通常为五级阶梯形,瓦屋面呈层叠式,从远处看,一层层的瓦屋面飞檐如五只凤凰展翅,故称五凤楼。
梅州客家山区的客家民居建筑除了围龙屋以外,还有一种被称为“四角楼”(俗称“四点金”),它的突出特点是增强村屋自卫功能,防匪防盗,打击外侵,它是客家山区民居建筑的一大杰作。
四角楼其整体结构与府第式客家民居无大差别,一般都以中轴为中心设上、中、下“三堂”,左右两边建横屋,堂屋背后加建一排“枕头屋”与横屋相连成围。外墙厚实高耸不开窗,对外封闭,对内开敞,大门前均有宽阔的晒坪和半月形池塘。它的主要特征是在左右横屋的前面第一间和后面第一间(即房屋的四个角)加建高出房屋一至二层的炮楼,炮楼内广设枪眼,可居高临下对房屋四周及瓦面进行监护,便于防御外侵,打击匪盗,保卫自身。
现存的四角楼建筑年代都较为久远,一般都在150年以上,有些已有三四百年之久,这种围屋式的造型酷似广州汉墓出土的汉末明器“坞堡”,1986年在湖北黄陂县出土的吴末晋初的青瓷“坞堡”不仅四角有碉楼,内院还设有祖屋。可见梅州山区的四角楼与中原远古居住形式有明显的亲缘关系,它的极好的防御功能正好适应了客家人的聚族而居、对内开放、对外封闭及山区社会环境恶劣的特征要求。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原地区由于频繁的战乱和朝代的更替以及少数民族的一统天下,打破了汉民族的经济、政治和血缘关系,失去了封建庄园和“坞堡”的存在基础,故今在中原大地上很难见到类似民居。而客家先民,带着中原汉民族的传统建筑文化,在一千多年的南迁中,为了在客居地求得生存和发展,建造居所的目的除了要应对环境的威胁外,还要应对来自于人类自身的殊死争斗,中原村屋中城堡式居所形式——四角楼便应运而生,从而使中原汉民族的传统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得到传承。
梅州境内“四角楼”兴宁、五华建得较多,在兴宁又以刁坊、罗岗、罗浮、岗背一带较多。在岗背五星村,有一处一字形排开紧紧相连的有二座四角楼和一座六角楼(六个炮楼)及一座八角楼(八个炮楼)。只可惜历经风雨的侵蚀,六角楼和八角楼有些已坍塌,但两边的四角楼却还保存完好,其中一座四角楼现还住着十几户人家,置身其中,仍能感受到聚族而居的浓郁的亲情氛围。
有些规模比较大的四角楼房间多达一二百间,如兴宁刁坊镇的“人民大厦”,既有四个角楼,也有弧形围龙,空间宽阔,规模宏大。如五星村的“麟定围”居住人数最多时达300余人,传说中的“躲世楼”每逢战乱或土匪猖獗时附近的村民便迁入该楼内躲避固守。由此可见,四角楼只是一种形式,防范才是实质,用四角楼把血族成员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一个四角楼就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出轨协议书范本简约版
- 拆迁用工赔偿协议书范本
- 工业地产项目协议书范本
- 个人还货款协议书范本
- 心理健康课课件小学
- 摩托租车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5年灯饰照明:户内照明项目发展计划
- 心理健康课件内容
- 2025年映前广告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版交通物流顶岗实习协议书(实习培训与行业应用)物流升级
- 团员组织关系转接介绍信(样表)
- 保理的概念、类型与范围
- 保护坝壳自行配置的第一反滤层
- 食堂委托管理合同标准范本(5篇)
- 千米钻机操作规程
- WebRTC音视频实时互动技术:原理、实战与源码分析
-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习题与答案
- GB/T 6913-2023锅炉用水和冷却水分析方法磷酸盐的测定
- 降低住院病人口服给药错误风险 持续质量改进
-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 消防部队驾驶员行车安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