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讲外国建筑艺术(一)ChapterFourForeignArchitecturalArtI本讲内容:
一、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
1.1古代西方建筑艺术的源头1.2西方中世纪建筑艺术发展1.3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艺术1.4西方近现代建筑艺术艺术1.5西方当代建筑艺术的发展趋势
二、其他国家建筑艺术
2.1印度与西亚建筑艺术2.2中古俄罗斯建筑艺术2.3日本建筑艺术2.4美洲古代建筑艺术一.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一、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
建筑活动是人类开始由采集转为狩猎及种植并出现群居生活的产物。随着原始人的定居,开始有了村落的雏形,还出现了不少宗教性与纪念性的原始建筑,这可以说是建筑艺术的最初形态。人类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制社会简历以后开始的。埃及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之一,是世界文化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也是西方建筑艺术的源头。
源头——古埃及、两河文明、古代爱琴文化、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拜占庭、罗马风、哥特式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近现代——世纪之交的探索、两战间现代主义、二战后对现代主义批判当代——新多元、新理性、简约美学、高技术等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1.1古代西方建筑艺术的源头古代西方建筑艺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埃及。
古代埃及由于奴隶制中央集权的出现,使得建筑活动成为可能。除了世俗建筑外,服务于皇帝的宫殿、陵墓和庙宇成为主要建筑。作为西方建筑艺术的摇篮,古希腊建筑的一些形制、石制梁柱构件和组合的艺术形式,以及建筑物和建筑群设计的原则,都深深地影响着西方两千多年的建筑历史。
古罗马在吸取和继承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基础上,发展了大量的公共建筑,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1.1.1古埃及建筑艺术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1、古埃及概况埃及人的祖先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七千多年前),就分別在上埃及(尼罗河河谷)和下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建立相当有规模的聚落。由七千多年前到大约五千年前,渐渐发展成一个国家。尼罗河深刻影响着古埃及的文化和建筑。古埃及建筑按国家历史分四个时期:(1)古王国时期(2770BC-2200BC):(2)中王国时期(21BC-18BC):(3)新王国时期(16BC-11BC)(4)晚期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1)古王国时期
本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是陵墓。最初是仿照住宅的“玛斯塔巴(MASTAB)式,即略有收分的长方形台子。多层金字塔以在萨卡拉的昭塞尔(Zoser)为代表。
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
方锥形金字塔以在吉萨的三大金字塔:库夫(Khufu)、哈夫拉(Khafra)、孟卡乌拉(Menkaura)为代表,金字塔主要由临河的下庙、神道、上庙(祭祀厅堂)及方锥形塔墓组成。哈夫拉金字塔前有著名的狮身人面像。
胡夫金字塔呈四方锥形,原高146.4米,现137米,底边各长230.6米,用230余万块均重约2.5吨石块干砌而成。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2)中王国时期建筑以庙宇为主。卡纳克·阿蒙神庙——主神殿内石柱如林,仅以中部与两房屋面高差所形成的高侧窗采光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3)新王国时期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现存的建筑有庙宇、石窟庙、石窟墓与住宅。太阳神庙代替陵墓成为主要建筑类型。著名的太阳神庙,如:卡拉克——卢克索的(Amon)神庙。庙宇的两个艺术特点:其一是牌楼门及其门前的神道及广场,是群众性宗教仪式处,力求富丽堂皇而隆重以适应戏剧性的宗教仪式;其二是多柱厅神殿内少数人膜拜皇帝之所,力求幽暗而威严以适应仪典的神秘性。阿布辛贝勒•阿蒙神石窟庙
古埃及石窟建筑中的杰出代表,全部凿岩而成,正面门前有四尊国王拉美西斯三世的巨大雕像,高20米。
建筑规模不大,但设计与施工技巧却较前为精致。(4)晚期——希腊化时期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
古埃及建筑艺术:
高超的石材加工制作技术创造出巨大体量,简洁几何形体,纵深空间布局;追求雄伟、庄严、神秘、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1.1.2古希腊建筑艺术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一、概况荷马文化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古风文化时期(前8世纪——前5世纪)古典文化时期(前5世纪——前4世纪)希腊化时期(前4世纪——前2世纪)
-146年古罗马入侵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二、代表建筑
1、圣地建筑群——雅典卫城平面组成:卫城山门胜利神庙雅典娜女神雕像帕提农神庙依瑞克提翁神庙
2、神庙庙宇型制的演变庙宇柱廊的艺术作用
3、剧场奖杯亭敞廊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雅典卫城----
雅典是古希腊的政治文化中心,卫城是祀奉雅典护神雅典娜的地方。卫城建筑集中反映了古希腊建筑的成就,是世界建筑史和艺术史上的珍品。建于公元前5世纪,建筑总负责人是雕刻家菲迪亚斯。卫城建筑虽历经破坏,但留下的断柱残垣仍有很多可供后世建筑借鉴之处。
卫城位于雅典城中心偏南的一座小山顶的台地上,高出平地约70~80米。台地西低东高,东西长约280米,南北宽约130米。四周陡峭,围以挡墙;西端有台阶,可以登临。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
卫城总体布局自由,顺应地势安排,山上各种建筑贴边而立,柱廊朝外。西端是雄踞于陡崖上的胜利神庙,布置得体,能满足祭祀仪典和从山下瞻仰的要求。每四年一次的大泛雅典娜节,是全希腊的节庆。祭祀队伍从山下的西北方出发,绕过卫城的北、东、南三面,然后从西面登上卫城。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卫城山门ThePropylaea建于公元前437~前432年,正面向西,前后柱廊各有6根多立克柱,北翼是绘画陈列馆,南翼是敞廊。左右两翼不对称。门前的空间三面围合,迎接祭祀队伍,在隆重严肃中透出亲切的气氛。设计师:穆尼西克里山门为5开间,当中一间较宽,成为构图中心,内部西低东高,相差约143米。各开间有隔墙分开,当中一间为坡道,坡道前部两侧各有3根爱奥尼柱,形成纵向的内柱廊;两侧的次间和梢间则是踏步。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雅典娜雕像TheStatueofAthena高11米,戎装执矛,朝著山门东廊而立,正面侧向西南,是卫城建筑群的构图中心。雕像的东南方,立于高台上的帕提农神庙是卫城的主题建筑。
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胜利神庙TempleofAthenaNike
建于公元前449~前421年,用爱奥尼柱式,台基长8․15米,宽5․38米,前后柱廊雕饰精美。为了把最美的透视角度展现出来,神庙的轴线不求与卫城台阶的方向相并行,而与山门呼应,形成均衡构图。设计师:卡里克拉特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帕提农神庙
大约建于公元前447年至公元前432年,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祭奉雅典娜的是一个典型的希腊陶立克柱式神殿,被称为“雅典的王冠”。主要建筑师是伊克底努和卡里克拉特,雕刻家是费地。神庙用白色大理石砌成,长69.54米,宽30.89米,庙内设前殿、正殿、后殿。帕提农神庙呈长方形,由白色大理石筑成,周围有46根大柱,立在三层基座上,基座的最上层宽约31米,长约70米。柱廊檐壁的平板上饰有浮雕,描绘神与巨人战斗、人与怪物战斗等场面。殿内装修精细,供奉着雅典娜女神。5世纪时,神庙曾改为基督教堂。后来土耳其人又用为清真寺。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伊瑞克先神庙TheErechtheion在帕提农神庙的北面,供奉传说中的雅典人始祖伊瑞克提斯,建于公元前421~前405年,主体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地基高,东立面用6根爱奥尼柱做成入口柱廊;西部地基低,西立面在48米高的墙上设置柱廊。西部的入口设在北面,入口柱廊面阔3间、进深2间,体量较大,虚实相映。设计师:皮忒欧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
南立面西端,突出一个小型柱廊,用女郎雕像代替柱子,雕像正面朝南,在白大理石墙面衬托下,清晰悦目。伊瑞克提翁庙在体型、色调、柱式等方面与帕提农神庙形成对比,虽处于配角地位,却又独具风采,两座神庙的平面不并行,因此空间的透视效果显得更深远。
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三、美学理论
1、艺术的客观性———数的和谐
毕达哥拉斯派:在事物的性质之中有一种性质是构成美的,这种性质就是和谐。和谐起于规则,规则起于比例,比例起于尺度,尺度起于数。和谐、比例、数都是事物的客观基础,美是宇宙的属性。数为万物的本质。
2、人体是最美的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四、古希腊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1.1.3古罗马建筑艺术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一、概况:
“战无不胜的罗马人创造了世界的永恒之城——罗马。罗马的建筑永远透着一股不可一世的特质。”古罗马人沿袭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成就,在公元1-3世纪达到西方古代建筑极盛高峰。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有些建筑物内部空间艺术处理的重要性超过了外部体形。最有意义的是创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古罗马建筑历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伊特鲁里亚时期、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帝国时期。从伊特鲁里亚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2世纪)到罗马共和国盛期(公元前2世纪-公元前30年),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尝试的过程,公共建筑与城市建设已相当活跃。而到了帝国盛期(公元前30年-公元476年),随着用血与火建立起来的横跨欧、亚、非的帝国霸权的确立,罗马的建筑艺术也进人了它的辉煌时期。
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二、建筑成就
1建筑材料和结构:发明了天然混凝土,创造了十字拱、筒形拱和肋架拱,并把拱券和柱式结合起来运用。
2建筑构图: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柱式,并创造了券柱式(倚柱式、叠柱式、巨柱式)和连续券。
3建筑理论: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西方建筑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理论著作,全书共分十卷,主要有:建筑师的修养和教育,建筑构图的一般法则,柱式,城市规划原理,市政设施,庙宇,公共建筑物和住宅的设计原理,建筑材料的性质、,生产和使用,建筑构造做法,施工和操作,装修,水文和供水,施工机械和设备,等等。该著作对后来西方建筑发展影响巨大。
4建筑空间:创造了复合多变的室内空间形象。三、代表建筑四、罗马柱式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古罗马结构成就和券柱式构图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
大角斗场原名“弗拉维奥露天剧场”。其地基原是古罗马帝国有名的暴君尼禄皇帝的金宫中的一个小湖。公元72年,维斯帕西安皇帝开始兴建,至公元80年由蒂托皇帝完成,历时八年之久。由于修建竞技场的两个皇帝以及后来完成竞技场最后一层建筑的皇帝都属于弗拉维奥家族,即弗拉维奥皇朝时期,故称“弗拉维奥露天剧场”。
古罗马大角斗场外观呈正圆形,俯瞰实为椭圆形。整个建筑物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大直径为188米,小直径为156米,圆周长527米,围墙高57米,均用淡黄色大理石砌成。可容纳观众8.7万人。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
大角斗场外墙共分四层,一、二、三层均有半露圆柱装饰。第一层的圆柱为粗犷质朴的多立克式,第二层圆柱为优美雅致的爱奥尼式,第三层圆柱为雕饰华丽的科林斯式,第四层为科林斯壁柱。竞技场中央是一个椭圆形的角斗场,长约86米,最宽处为63米,是斗兽、竞技、赛马、歌舞、阅兵和进行模拟战争的场所。当时为观赏水战,可引湖水进场淹灌成池。竞技场内为阶梯形看台。据资料记载,当年竞技场的看台分为三个区:底层为第一区,是皇室、贵族、骑士阶层的座位;二层是第二区,为市民席;最高层即第三区,是平民区。第三区上部还有一层,是专为妇女们保留的,其座椅为木制。再上面为一个较大的平台,此处可供观众随意站立观看表演。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万神庙
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是罗马城的万神庙(Patheon,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在现代结构出现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大空间建筑。早期的万神庙也是前柱廊式的,但焚毁之后,重建时,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型制。新万神庙是圆形的,穹顶直径达43.3米。顶端高度也是43.3米。按照当时的观念,穹顶象征天宇。它中央开一个直径8.9米的圆洞,象征着神和人的世界的联系,有一种宗教的宁谧气息。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万神庙结构为混凝土浇筑,为了减轻自重,厚墙上开有壁龛,龛上有暗券承重,龛内置放神像。神像外部造形简洁,内部空间在圆形洞口射入的光线映影之下宠伟壮观,并带有神秘感,室内装饰华丽,堪称古罗马建筑的珍品。
整个建筑是由门廊和神殿两大部分组成的。前一部分是门廊,即由两排科林斯式的柱子(每排八根)支撑着一个半三角形额墙的门廊,宽33.5米,深18米,后部则是一个巨大的圆形神殿,直径为43.2米,墙厚为6.2米。上面的半球形圆顶是建筑物的最精彩部分,它的空间开阔,垂直的顶高几乎与圆形直径相仿佛。平面和剖面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四周无一窗户,唯有从圆拱的顶端天窗射入日光。因此,人在这个圆顶下,好象处在一个厚重的围壁包围之中,给人以一种恒定、宏阔的神秘印象,任何声音都可以互相撞回,使空间的共鸣性增大。此种围合性的空间感,造成了信神者内心的超然力量,它是一种静态的力量,却又感到有无比的压力。神庙本身建在有三层台阶的高台基上,圆拱形的内壁虽无窗户,却有彩色大理石以及镶铜等装饰,华丽炫目;西边列柱广泛采用了可以减轻负担的拱门和壁龛,这种富有创造性的建筑结构,对中世纪、以至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的宗教建筑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代表建筑:公共浴场古罗马提图斯凯旋门造型宏伟的这座凯旋门,跨度为5.33米,它首次采用了混合式柱头,每边4根柱子作为装饰,柱头上形成凸出的檐部,檐部上高耸着题有献辞的檐上壁。凯旋门高15.4米,它作为底座安放驾着三轮马车的元首提图斯的雕像。凯旋门内拱顶用花瓣形纹样作为藻井图案来装饰。门内墙垣装饰着浮雕,浮雕刻画了提图斯及其军队获胜后回罗马的情景。光从侧面照射,使场面十分热烈,浮雕似乎打破了墙垣的平面,产生了立体感。这样,静的建筑与动的浮雕结合成形象生动的整体。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古代罗马塔司干柱式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古代罗马塔司干柱式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罗马多立克柱式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罗马爱奥尼柱式罗马科林斯柱式组合柱式五、古罗马的建筑艺术:(一)继承古希腊柱式并发展为五种柱式:塔司干柱式、罗马多立克柱式、罗马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混合柱式。(二)解决了拱券结构的笨重墙墩与柱式艺术风格的矛盾,创造了券柱式。(三)解决了柱式与多层建筑的矛盾,发展了叠柱式,创造了水平立面划分构图形式。(四)适应高大建筑体量构图,创造了巨柱式的垂直式构图形式。(五)创造了拱券与柱列的组合,将券脚立在柱式檐部上的连续券。(六)解决了柱式线脚与巨大建筑体积的矛盾,用一组线脚或复合线脚代替简单的线脚。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第四讲外国建筑艺术(二)chapterfourForeignarchitecturalart1.2西方中世纪建筑艺术的发展
◆从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到14世纪至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之前,欧洲的这一段时期被统称为“中世纪”。◆在这一时期里,欧洲四分五裂,原被罗马帝国征讨迫害的基督教却在欧洲封建统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教会为巩固封建制度,蒙蔽人民听天由命,竭力压制科学的理性思维。教会仇视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文化,有意识地销毁古代著作和艺术品。◆恩格斯说:“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从头做起。”所以,整个中世纪被笼罩在一片混沌的黑暗之中。1453年拜占庭帝国被土耳其人灭亡,漫长的中世纪才宣告结束。◆现代研究表明,“蛮族”入侵只是罗马帝国覆灭的外部原因,而在帝国内部更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在这个角度来看中世纪非但不是“黑暗时代”,相反,它正是近代欧洲各民族国家的形成期。在此期间,在东部地区,出现了拜占庭和伊斯兰两个新的文明。一、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1.2.1拜占庭建筑艺术一、概况“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市。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君士坦丁堡,是古希腊移民城市拜占庭旧址,故又称拜占庭帝国(Byzantium)。
东罗马帝国以巴尔干半岛为中心,领属包括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南高加索的一部分。
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二、拜占庭建筑的特点1、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2、整体造型中心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3、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4、色彩灿烂夺目。代表实例: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拜占庭建筑帆拱与鼓座技术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三、君士坦丁堡索菲亚大教堂拜占庭建筑最光辉的代表是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是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圣索菲亚教堂是集中式的,东西长77.0米,南北长71.0米。布局属于以穹隆覆盖的巴西利卡式。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这座教堂的整个平面是个巨大的长方形。从外部造型看,它是一个典型的以穹顶大厅为中心的集中式建筑。从结构来看,它有既复杂,又条理分明的结构受力系统。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从内部空间看,这座教堂不仅通过排列于大圆穹顶下部的一圈40个小窗洞,将天然光线引入教堂,使整个空间变得飘忽、轻盈而又神奇,增加宗教气氛,而且也借助建筑的色彩语言,进一步地构造艺术氛围。大厅的门窗玻璃是彩色的,柱墩和内墙面用白、绿、黑红等彩色大理石拼成,柱子用绿色,柱头用白色,某些地方镶金,圆穹顶内都贴着蓝色和金色相间的玻璃马赛克。这些缤纷的色彩交相辉映,既丰富多彩,富于变化,又和谐相处,统一于一个总体的意境:神圣、高贵、富有。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
1.2.2罗马风建筑艺术又译作罗曼建筑,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曼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承袭初期基督教建筑。采用古罗马建筑的一些传统做法如半圆拱、十字拱等,有时也用简化的古典柱式和细部装饰。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用拱顶取代了初期基督教堂的木结构屋顶,对罗马的拱券技术不断进行试验和发展,采用扶壁以平衡沉重拱顶的横椎力,后来又逐渐用骨架券代替厚拱顶。平面仍为拉丁十字。出于向圣像、圣物膜拜的需要,在东端增设若干小礼拜室,平面形式渐趋复杂。
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随着罗曼建筑的发展,中厅愈来愈高。为减少和平衡高耸的中厅上拱脚的横椎力,并使拱顶适应于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后来创造出了哥特式建筑。罗曼建筑作为一种过渡形式,它的贡献不仅在于把沉重的结构与垂直上升的动势结合起来,而且在于它在建筑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组织到建筑的完整构图之中。典型特征是: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两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比萨教堂意大利罗马风建筑的主要代表,是一组杰出的建筑群,由教堂、洗礼堂、钟塔组成,其形式统一,造型精致。灯塔因地基原因倾斜而出名,又称斜塔。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
1.2.3哥特建筑艺术■哥特,原为参加覆灭古罗马帝国的一个日耳曼民族,其称谓含有粗俗、野蛮的意思。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因厌恶中世纪的黑暗而“赠”给中世纪建筑的。习惯上人们将与中世纪的这种主要建筑风格一致的建筑,均称为“哥特式建筑”。大多是教堂建筑。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意识是宗教意识,特别是基督教意识。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首先在法国兴起,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则是它的另一特色,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型。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哥特式建筑艺术特点:“高”与“直”:“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使人吃惊。这些庞然大物宛如天然生成的体重,物质地影响着人的精神,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点。”--马克思束柱:高高耸立,又如一股股喷泉,体现一切都朝向上帝。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著名建筑:巴黎圣母院、科隆教堂、意大利米兰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意大利米兰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巴黎圣母院位于法国巴黎西岱岛的东南端,建造于1163年—1345年。巴黎圣母院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西立面是哥特式教堂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窗,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形成横三竖三中间玫瑰窗。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圣母院的正外立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教堂内部极为朴素,几乎没有什么装饰。大厅可容纳9000人,其中1500人可坐在讲台上。厅内的大管风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浑厚响亮,特别适合奏圣歌和悲壮的乐曲。曾经有许多重大的典礼在这里举行,例如宣读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赞美诗,197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的葬礼等。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德国科隆大教堂科隆大教堂是欧洲以法国兰斯主教堂和亚眠主教堂为范本,是德国第一座完全按照法国哥特样式建造的教堂。科隆大教堂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东西长144.55米,南北宽86.25米。主体部分就有135米高,大门两边的两座尖塔高达157.38米,像两把锋利的宝剑,直插云霄。大教堂的四周还有许多小尖塔。整座大教堂全部由磨光的石块建成,整个工程共用去40万吨石材,加工后的构件总重16万吨,并且每个构件都十分精确。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始建于1248年,几经波折1880年最后完成,世界上最著名的最高大的教堂之一。它除了有重要的建筑和艺术价值外,还在于它是欧洲基督教权威的象征。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教堂内部装饰也很讲究。玻璃窗上都用彩色玻璃镶嵌出图画,图画上是圣经故事。在阳光反射下,这些玻璃金光闪烁,绚丽多彩。堂内还有好几幅石刻浮雕,描绘出圣母玛丽亚和耶稣的故事。大教堂四壁上方的玻璃窗用彩色玻璃嵌出《圣经》故事,这些玻璃镶嵌总计有1万平方米。是教堂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教堂的钟楼上装有5座吊钟(响钟),最重的圣彼得钟,有24吨。每逢祈祷时,钟声洪亮,传播得很远。登上钟楼,可眺望莱茵河的美丽风光和整个科隆市容。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在基督教文化严密统治下的中世纪,包括绘画、雕塑、文学在内的几乎所有艺术均受到无情的压抑,唯有建筑一支独秀,是个例外。无论是拜占庭建筑还是哥特式建筑,劳动人们在为基督修筑圣堂中竖起了显示自己的创造才能的纪念碑。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第四讲外国建筑艺术(三)ChapterVIForeignArchitecturalArt1.3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艺术文艺复兴、巴罗克和古典主义是15-19世纪先后时而又并行地流行于欧洲各国的建筑风格。其中文艺复兴与巴罗克源于意大利,古典主义源于法国。也有人广义地把它们称为文艺复兴建筑。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柱式重新成为建筑造型的重要语汇。17C上半叶,意大利建筑追求新奇的、变幻的、动态的造型,逐渐形成巴洛克风格。17C,法国君权如日中天,崇尚庄严的的古典风格渐成风气,在宫廷建筑中形成了古典主义思潮。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
1.3.1文艺复兴建筑艺术自从14世纪末,西欧一些国家由于耕种与手工业的进步,社会劳动分工日益深化,城市商品生产大为发展,资本主义因素也较快的发展起来。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了新的阶级———资产阶级和相对应的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为了动摇封建统治和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在上层建筑领域里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即借助于古典文化来反对封建文化和建立自己的文化。这个运动的思想基础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从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教会统治一切的宗教观,提创资产阶级的尊重人和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一、文艺复兴运动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二、文艺复兴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建筑风格最初形成于15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16世纪传遍意大利并以罗马为中心,同时开始传入欧洲其他国家。17世纪起由于经济的原因而衰退,演变为两种风格:一种是以维琴察等为中心的文艺复兴余波;另一种是以罗马为中心的巴罗克风格。1、以世俗建筑为主;2、提倡柱式构图;3、整齐统一并富有条理性.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三、代表人物与建筑■早期代表人物与建筑:(1)伯鲁乃列斯基:育婴院;巴齐礼拜堂;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
盛期代表人物与建筑:(1)伯拉孟特:坦比哀多(2)米开朗基罗:圣彼得大教堂■晚期代表人物与建筑:(1)帕拉第奥:维琴察巴西利卡;圆厅别墅(2)维尼奥拉:四、文艺复兴的建筑理论阿尔伯蒂《论建筑》(1485年)帕拉第奥《建筑四书》(1570年)维尼奥拉《五种柱式规范》(1562年)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穹顶平面是八边形的歌坛,对边宽度是42.2米,预计要用穹顶覆盖。但在当时,面临很多技术困难。
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史开始的,是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主教堂是13世纪末行会从贵族手中夺取了政权后,作为共和政体的纪念碑而建造的。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
为了突出穹顶,砌了12米高的一段鼓座,连同采光亭在内,总高107米,成了整个城市轮廓线的中心,在当时,这是建筑历史上的一次大幅度的进步,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创造者的英风豪气。
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坦比哀多坦比哀多礼拜堂是为纪念圣彼得殉教所建,它是圆形平面的集中式布局,以古典围柱式神殿为蓝本,上盖半球形圆形。平面是柱廊和圣坛两个同心圆组成;立面由两个精细不同的圆筒形构成。柱廊的宽度等于圣坛的高度,这种造型是典型的早期基督教为殉教者所建的圣祠的基本形式。教堂下层的围柱廊采用多立克柱式,颇具英雄主义气质。
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维琴察巴西利卡一种综合用作法庭、交易所和会场的大厅性公共建筑。平面一般为长方形,两端或一端有半圆形龛。大厅常被两排或四排柱子纵向分为三或五部分,当中部分宽且高,称中厅;两侧部分狭且低,称为侧廊,侧廊上常有夹层,中厅比侧厅高,利用高差开高侧窗采光。由于巴西利亚结构简单、容量大、便于群众集会,其形制对中世纪的基督教堂和伊斯兰礼拜寺均有影响。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圆厅别墅圆厅别墅坐落在意大利维琴察,是一座完全对称的建筑,以中央圆厅为中心向四边辐射,四个立面均有庄严的门廊和巨大的弧形台阶,富有古典韵味,由建筑师帕拉弟奥于1566年所设计的。圆厅别墅位于一块高坡地上,布局采用集中式,正方形平面,中央是一个圆形大厅,四周空间完全对称。这座建筑前后四个立面相同。建筑物高高在上,四面均用同样的大台阶通向户外。在门口做门廊,用六根爱奥尼柱拖着上端的山花。建筑简洁大方,各部分比例均称,构图严谨。门廊成为室内外过度的空间,使建筑内部空间过渡到户外花园有和谐感,不觉得生硬。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帕拉第奥母题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1574年米开朗基罗在伯拉孟特基础上,抱着“要使古代希腊和罗马建筑黯然失色”的雄心壮志着手工作,穹顶直径41.9M,很接近万神庙,内部顶点高123.4M,几乎是万神庙的3倍,穹顶采光塔上十字架尖端137.8M,是罗马全城的最高点。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最重要代表,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它集中了16世纪意大利建筑、结构和施工的最高成就,100多年间,罗马最优秀的建筑大师都曾主持过它的设计和施工。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圣彼得教堂的平面为拉丁十字式,长212米,最宽处约140米,穹顶采光,整个室内纵深达183米。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圣马可广场东西长170多米,西边宽55米,东边宽90米,略呈梯形。是威尼斯最大的旅游中心。以圣马可广场为中心,外加两个小广场即总督广场和海边广场,组成了威尼斯最杰出的建筑群,被誉为“当年豪华的威尼斯共和国的代表”。圣马可广场马可是耶稣的门徒,圣经《马可福音》的作者,威尼斯人为纪念他而建了这座广场。
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的中心,夏季广场上一排排的咖啡桌,是游人休息交谈的好地方,朋友们聚在一起无拘无束地在那里或手舞足蹈地高谈阔论,或促膝谈心。广场上的鸽群,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向游人觅食,常常构成一幅幅人鸽和睦相处的迷人场面。夜幕降临,广场上露天音乐会奏出美妙的音乐,常使听众如醉如痴,流连忘返.也有的游人在另一边,踏着节拍,翩翩起舞,乐此不彼。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在圣马可广场的入口处,有两根高大的圆柱,两根大柱子是威尼斯的海上大门。圆柱两侧,一边是宏伟的圣马可图书馆,一边是富丽堂皇的公爵府。圣马可广场南、北、西三面有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环绕。这些建筑物上的浮雕生动而又逼真。圣马可图书馆矗立于广场入口处的一侧,它那连续拱卷柱式富有文艺复兴时代建筑的特点,它的上层是图书馆的大厅,公共活动的敞廊则在下面一层。它建于1536-1553年,由珊索维诺设计。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
广场的东面耸立着98.6米高的圣马可大钟楼和圣马可教堂。圣马可教堂始建于1073年,它融东西方建筑为一体,是古罗马建筑群中的杰作。教堂的拱门上各有一个圆顶,正面屋顶有金色哥特式类塔和雕饰,四匹奔马雕像立于正门上方。教堂内布满了用花石和瓷片镶嵌的壁画,被称为世界最美的教堂。教堂内还有威尼斯保护神——圣马可墓。在圣马可教堂上可以鸟瞰整个圣马可广场。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威尼斯总督府又称威尼斯公爵府。始建于9世纪,属于欧洲中世纪罗马风建筑。现存的是1309-1424年所建。平面采用围绕内院排列房间的古老布局,新颖出色之处就是立面造型别开生面。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立面分三层:底层:白色大理石哥特式尖券柱廊。开间宽阔,柱子粗壮有力;二层:白色大理石的尖券柱廊和栏杆,开间变小,用料轻巧;三层:实墙面,白色和玫瑰色大理石拼镶层斜纹植物图案,细腻精巧。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1.3.2巴洛克建筑艺术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巴洛克建筑----突破了欧洲古典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倡导的法式。巴洛克建筑具有如下特征:1.炫耀财富;2.追求新奇;3.崇尚自然;4.兴建城市广场,增加市民的交往空间,使城市出现欢乐的气氛;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罗马耶苏会教堂罗马圣卡罗教堂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圣彼得大教堂广场——伯尼尼设计,是巴洛克广场的代表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圣彼得广场上立著一座埃及方尖碑,两侧各立著一座小喷泉。围著这片广场的两边还各有两排排列整齐的高大石柱,形成两条圆弧形的走廊包围著这个广场,廊顶还立著142尊圣人的雕像,整片广场气势雄伟,廊柱是其观看的重点,尤其是当阳光洒进来的时候,光影的效果非常好。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
1.3.3古典主义建筑艺术古典主义建筑广义:指在古希腊建筑和古罗马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和古典复兴建筑,其共同特点是采用古典柱式。狭义:指运用“纯正”的古希腊罗马建筑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样式和古典柱式的建筑,主要是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以及其他地区受它的影响的建筑。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一、背景(1)经济:17世纪,随着国力的逐渐强盛,法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王国。国王路易十四执政时期,为巩固君主专制,极力鼓吹理性主义,并在宫廷中提倡能象征中央集权的有组织、有秩序的古典主义文化艺术。(2)文化:17世纪下半叶,法国文化艺术的主导潮流是古典主义。(3)哲学基础: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唯理论,认为艺术需要有严格的象数学一样明确清晰的规则和规范。同当时在文学、绘画、戏剧等艺术门类中的情况一样,在建筑中也形成了古典主义建筑理论。二、建筑特点(1)在建筑上就有了推崇富丽华贵的古典主义风格,崇尚古典柱式;(2)在建筑设计,突出轴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讲究主从关系。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三、卢浮宫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右岸),始建于1204年,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卢浮宫占地面积(含草坪)约为45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全长680米。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的建于路易十四时期,新的建于拿破仑时代。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始建于13世纪,是当时法国王室的城堡,被充当为国库及档案馆。但于1546年建筑师皮埃尔·莱斯柯在国王委托下对卢浮宫进行改建,从而使这座宫殿具有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后又经历代王室多次授权扩建,又经过法国大革命的动荡,到拿破仑三世时卢浮宫的整体建设才算完成。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凡尔赛宫◆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会凡尔赛镇,距巴黎25公里,占地1500公顷。◆1624年,法王路易十三以1万里弗尔的价格买下面积达117法亩的凡尔赛宫原址附近的森林、荒地和沼泽地区并修建一座两层红砖楼房,作为狩猎行宫。当时的凡尔赛行宫仅拥有26个房间,一层为家具储藏室和兵器库,二楼为国王办公室、寝室、接见室、藏衣室、随从人员卧室等房间。◆在以后的100多年间,路易十四、路易十五相继扩建,直到1756年形成现在的规模。◆王宫总长580米,其整体包括城堡、花园、Trianon教堂及镜殿等。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凡尔赛宫为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立面为标准的古典主义三段式处理,即将立面划分为纵、横三段,建筑左右对称,造型轮廓整齐、庄重雄伟,被称为是理性美的代表。其内部装潢则以巴洛克风格为主,少数厅堂为洛可可风格。宫殿外观宏伟壮观,内部陈设及装潢也富有艺术魅力。500多间大殿小厅金碧辉煌,豪华非常。墙面多由五彩大理石镶制,或用锦缎裱糊。宫室里吊着各种巨型水晶灯,琼枝玉叶,晶莹璀璨。主要宫殿的墙壁和天花板上布满壁画和天顶画,题材主要是神话故事和国王战绩。宫殿西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风景秀丽,其中轴线长达三公里,大小道路都是笔直的,与花草、水池、喷泉、柱廊组成几何图案,被称为“跑马者的花园”。在夏季,宫内的庭园有特别的喷水表演。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洛可可装饰风格——脂粉味巴黎苏必斯府邸
椭圆形沙龙(1735年)——洛可可装饰风格的代表府邸外观简洁,装饰追求柔媚细腻的情调,题材为卷涡、水草等曲线形花纹;色彩为金色、粉色、淡黄等娇嫩的颜色。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第四讲外国建筑艺术(四)ChapterFourForeignArchitecturalArt1.4西方近现代建筑艺术西方近现代建筑的历史一般可以从工业革命算起。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工业革命(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年)、启蒙运动(18世纪)启蒙运动:宣扬资产阶级思想的文化教育运动,以理性为核心,用“自由、平等、博爱”反对封建制度,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卢梭(法、1712-1778年)伏尔泰(法、1694-1778年)启蒙运动的旗手。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复古主义思潮、世纪之交的建筑探索、两次大战间的现代主义建筑、二战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批判与探索1.4.1复古主义思潮一、古典复兴建筑(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末)
18世纪以前的欧洲,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筑盛行于宫廷和贵族的府邸之中,珠光宝气、烦琐复杂,新兴的资产阶级对它具有反感,同时技术的进步、考古的热潮,使他们赞叹古希腊的优美典雅、古罗马的雄伟壮丽,一时以希腊、罗马建筑为创作新建筑的蓝本,成为建筑创作的主导思想。
新型古典式建筑在各地相继出现。主要是在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等。
法国、美国——复兴罗马式为主;英国、德国——复兴希腊式为主。
法国:巴黎万神庙(1755~1792年)——罗马复兴开端把哥特建筑结构的轻快同希腊建筑的明净庄严结合起来。美国:1.美国国会大厦(1793~1867年)——罗马复兴2.华盛顿林肯纪念堂(1919年)——希腊复兴英国:1.爱丁堡大学(1829年)——希腊复兴2.不列颠博物馆(1847年)——希腊复兴德国:柏林宫廷剧院(1821年)——希腊复兴巴黎万神庙(1755-1792年)
——罗马复兴开端罗马万神庙(120年)
美国国会大厦(1793~1867年)——罗马复兴
借鉴古罗马建筑了表现庄重、雄伟的纪念性。美国林肯纪念堂(1919年)
——希腊复兴四周36根多立克柱子,象征美国林肯时期的36个洲。英国不列颠博物馆(1825~1847年)——希腊复兴中央8根爱奥尼柱顶着一个山花,两翼突出。英国爱丁堡大学(1829年)——希腊复兴,仿帕特农神庙德国柏林宫廷剧院(1818~1821)——希腊复兴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门----希腊复兴二、浪漫主义建筑(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
指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活跃在欧洲文艺领域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在建筑创作中的反映。这种思潮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风格与学院派古典艺术抗衡。在建筑上追求丰富多彩的异国情调。浪漫主义的发源地为英国。(1)先期浪漫主义(18世纪中~19世纪30年代)——田园情调如:英国埃尔郡的克尔辛府邸、德国慕尼黑新天鹅堡
(2)浪漫主义成熟期(19世纪30年代~70年代)——哥特复兴如:英国国会大厦
德国慕尼黑新天鹅堡(1869年)英国国会大厦(1836~1868年)——浪漫主义英国国会大厦(1836~1868年)——浪漫主义三、折中主义建筑(集仿主义,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种建筑创作思潮,它的主题思想是要弥补所谓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建筑上的局限性”,这种思潮认为可以不受风格的约束,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式样或拼凑不同风格的装饰纹样。在一座建筑上既有古希腊的山花,又有古罗马的柱式和拱券,还有拜占廷的穹隆,又称集仿主义。折中主义流行了近一个世纪,19世纪中叶以法国最为典型,19世纪末~20世纪初却以美国流行较广。折中主义作品有:巴黎歌剧院、巴黎圣心大教堂
巴黎歌剧院(1861~1875年)——折中主义建筑的代表
立面是意大利晚期巴洛克风格,伴有古典主义手法,装饰却用了烦琐的洛可可手法。巴黎歌剧院夜景巴黎歌剧院内景巴黎歌剧院内景巴黎蒙玛特山圣心大教堂
洁白的大圆顶具有罗马式与拜占庭式相结合的别致风格,四周为四座小圆顶,中间为一座大圆顶,颇具东方情调。
复古思潮总结:1.古典复兴建筑(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末)法国、美国——复兴罗马式为主;英国、德国——复兴希腊式为主。法国:(发源地)巴黎万神庙(1755~1792年)——罗马复兴开端美国:美国国会大厦(1793~1867年)——罗马复兴英国:不列颠博物馆(1847年)——希腊复兴德国:
柏林宫廷剧院(1821年)——希腊复兴2.浪漫主义建筑(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发源地:英国
(1)先期浪漫主义(18世纪中~19世纪30年代)—田园情调(2)浪漫主义成熟期(19世纪30年代~70年代)—哥特复兴
英国国会大厦3.折中主义建筑(集仿主义,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折中主义流行了近一个世纪,19世纪中叶以法国最为典型,19世纪末~20世纪初却以美国流行较广。折中主义作品有:巴黎歌剧院
1.4.2复古思潮后建筑的探索(1)新材料---金属主要是铁、玻璃的应用英国塞文河上的第一座生铁桥(1775-1779年)大铁桥是一个拱形结构,跨度30米,高12米。巴黎旧王宫奥尔良廊的拱顶(1829-1831年)铁与玻璃---最早全部采用铁和玻璃为建筑材料构筑建筑伦敦水晶宫(1850~1851年)
园艺师帕克斯顿
——工业革命时代的象征采用铁、玻璃、木等新材料,采用新方式建造及模数制(以玻璃的寸),9个月时间,长563米,宽124米,晶莹透明。水晶宫内部(2)新技术----铁框架结构、升降机(蒸汽、水力)1850-1880年圣路易斯市有500多生铁结构的建筑蒸汽动力升降机1853年世博会展出美国水力升降机在埃菲尔铁塔中应用(1889年)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大厦(1885年)----第一座按现代框架结构原理建造的10层高建筑埃菲尔铁塔、机械馆(1889年巴黎世博会)创造了当时世界最高(328m)、最大跨度(115m)的新纪录。
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大厦(1885年)詹尼----第一座按现代框架结构原理建造的10层高建筑巴黎艾菲尔铁塔(1889年)
高328米,塔身为钢架结构,共用了1.8万余个金属部件,以100余万个铆钉铆成一体,用水泥浇灌的塔墩支撑。全塔分为三层:第一层高57米,第二层高115米,第三层高276米。每层都设有带高栏的平台,晴空万里之时,人们可以从铁塔上看到远达70公里处的景色。机械馆(1889年巴黎世博会)跨度115m蒸汽动力升降机水力升降机升降机运用在艾菲尔铁塔中(3)新类型和新形式图书馆巴黎——圣内维夫图书馆法国拉布鲁斯特1843-1850年铁框架玻璃市场巴黎——马德伦市场1824年铁框架玻璃百货商店巴黎——廉价市场1876年艾菲尔铁框架玻璃博览会和展览馆1)水晶宫(1851年伦敦世博会)
帕克斯顿设计2)埃菲尔铁塔、机械馆(1889年巴黎世博会)巴黎圣内维夫图书馆巴黎圣内维夫图书馆内部巴黎——廉价市场1876年艾菲尔铁框架玻璃世纪之交的建筑探索4.1.3世纪之交的建筑探索世纪之交的社会背景:(1)政治背景:(2)文化背景:(3)技术背景:一、工艺美术运动
工艺美术运动---19世纪中叶后出现在英国的美术流派。它反对新兴的机器制品(早期工业化产品刻板,缺乏艺术性),在建筑上主张用浪漫的“田园风格”来抵制机器大工业对人类艺术的破坏,同时也力求摆脱古典建筑形式的束缚。代表人物:拉斯金--英国美术理论家。莫里斯——“莫里斯设计事务所”代表作:红屋
由魏布设计。工艺美术运动设计特点:强调手工艺,提倡中世纪风格,讲究朴实,良好的功能,设计上推崇自然主义与东方艺术。提出了“美与技术结合”的原则,主张美术家从事设计,反对“纯艺术”,另外,还强调设计应“师承自然”、忠实于材料和适应使用目的,并创造出了一些朴素而适用的作品。
代表作:莫里斯红屋魏布设计平面根据需要布置成L型,用本地产的红砖建造,不加粉饰体现材料本身的质感,将材料、功能与艺术造型相结合。二、新艺术运动
19世纪80年代开始于布鲁塞尔,后来向法国、奥地利、德国、荷兰以及意大利等地区扩展。“新艺术派”的思想主要表现在用新的装饰纹样取代旧的程式化的图案,受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主要从植物形象中提取造型素材。在家具、灯具、广告画、壁纸和室内装饰中,大量采用自由连续弯绕的曲线和曲面。形成自己特有的富于动感的造型风格。主张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装饰,反对历史式样。其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外形一般简洁。代表人物:1.比利时凡·德·费尔德---新艺术运动的创始人,魏玛艺术学校(包豪斯的前身)的创始人,德意志制造联盟的创始人之一。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1893年奥太巴黎的地铁站入口之一约1900年奎马尔
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前后,奎马尔设计了一列大都会地铁站入口,金属的顶棚和栏杆模仿植物的形状。西班牙巴塞罗那米拉公寓(1905-1910年)
7层大楼,平面不规则,墙面雕塑般凹凸起伏,狂乱不羁、生机勃勃。2.西班牙高迪圣家族教堂,高迪(1884年起—)作品大胆、特异、浪漫、夸张、热烈圣家族教堂高迪
世界上唯一的一座还在修建中的大教堂,被称为正在建造的世界文化遗产。圣家族教堂高迪
世界上唯一的一座还在修建中的大教堂,被称为正在建造的世界文化遗产。
圣家族教堂高迪
这座造型奇特的建筑物看上去像是用松软的粘土手捏制造的。但实际上是它是用真正的红色石头建造而成的。新艺术运动在德国称“青年风格”
3.贝伦斯---德国现代设计之父,德意志制造联盟的代表人物,对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影响极大。柏林通用电气公司厂房1909年柏林通用电气公司厂房局部
贝伦斯1909年建筑去掉无谓的装饰,干净利落,开创了工业建筑的新面貌。三、分离派◆新艺术运动在奥地利称“分离派”,意思是要与传统的和正统的艺术分手。◆分离派画家反对古典学院派艺术,宣称与其分离,主张创新,追求表现功能的“实用性”和“合理性”,既强调在风格上发扬个性,又尽力探索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样式。◆在形式上虽好使用直线而其根本精神却在于反对传统规范艺术,主张与现代的文化接触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首领人物瓦格纳——发表《现代建筑》。反对把建筑列入艺术范畴,主张建筑以适用为主,“维也纳学派
”
作品:维也纳分离派总部几何形加少数表面植物装饰、功能良好、形式简明。
奥地利邮政储蓄银行瓦格纳维也纳的地铁车站之一瓦格纳维也纳的地铁车站之二瓦格纳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1898年奥尔布里希奥尔布里希的建筑作品5.苏格兰麦金托什----“格拉斯哥四人”之领导人物作品:格拉斯哥美术学院(1898年,1907年增建)麦金托什最重要的建筑作品,特别是增建的图书馆部分6.奥地利阿道夫.路斯(1870-1933)
代表作:斯坦那住宅
1908发表《装饰与罪恶》一文,他认为装饰是一种文化上的退化,外加装饰是不经济且不实用的,所以装饰是不必要的。---“装饰就是罪恶”斯坦那住宅1910年---建筑外部完全没有装饰北欧对新建筑的探索:反对折衷主义,提倡“净化”建筑,主张表现建筑造型的简洁明快及材料质感。7.荷兰——贝尔拉格代表作品为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8.芬兰——沙里宁代表作品为赫尔辛基的火车站。
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贝尔拉格
大片清水砖墙面和砖券,交易大厅上部为拱形钢铁屋架,留有大面积玻璃天窗。建筑外观上还有尖塔和一个高高的钟塔,显出与哥特建筑风格有一定联系。
芬兰赫尔辛基火车站老沙里宁1906~1916年——北欧早期倾向现代派建筑的实例金门沙利文1893年哥仑比亚世博会
---新艺术风格20世纪初的设计背景
20世纪初欧美的文化繁荣带来了一系列艺术改革运动,对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价值观、目的对象、思想内涵上进行改革,新艺术被称为现代艺术。四、未来主义
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意大利,歌颂工厂、机器、火车、战争、工业、速度。创始人作家马里内蒂,主张创造全新的未来艺术。马里内蒂1909年发表未来主义宣言——彻底批判过去传统。
代表人物:意大利桑.伊利亚——未来城市与未来建筑的构想草图。桑.伊利亚——未来城市与未来建筑的构想草图。五、表现主义首先在德国、奥地利产生,常采用奇特而夸张的建筑形体来表达某种思想情绪,象征某种时代精神。认为艺术的人物在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德国门德尔松—爱因斯坦天文台
爱因斯坦天文台----表现派德国门德尔松20年代混沌的流线体形,不规则窗洞,造型奇特神秘气氛。六、风格派
1917年产生于荷兰。主张用简单抽象的几何语言和三原色的抽象表达,创造中性的、理性的新形式。代表作品:荷兰里特维德设计乌特勤克施罗德住宅1924——风格派
荷兰乌特勤克施罗德住宅——风格派里特维德1924年
由简单的立方体,光光的板片,横竖线条和大片玻璃错落穿插成的建筑。施罗德住宅室内红兰椅施罗德住宅室内七、构成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前后,赞美工业文明,崇拜机器结构和现代工业材料。代表作品:第三国际纪念碑方案塔特林
现代建筑大师密斯、格罗皮乌斯20年代的作品中也有鲜明的构成主义影响。八、芝加哥学派
1871年芝加哥大火后重建而发展起来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致力于探讨新技术在高层建筑上的应用和高层建筑的造型问题,重要贡献是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建筑造型上趋向简洁,并创造独特风格。
詹尼----芝加哥学派创始人。第一莱特尔大厦1879年--砖墙与铁梁柱混合结构的7层货栈芝加哥保险公司1885年
--最早的钢框架建筑实例第一莱特尔大厦1879年詹尼---砖墙与铁梁柱混合结构的7层货栈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大厦1885年
詹尼----第一座按现代框架结构原理建造的10层高建筑沙里文(1856~1924年)
---芝加哥学派中坚人物,承上启下。“形式随从功能”由内而外的设计代表作品:芝加哥百货公司
芝加哥窗---框架结构建筑上的一种长方形窗(横向长窗)。芝加哥学派高层建筑的五个功能特征:(沙利文)
1.地下层:设备(锅炉、采暖、照明)2.底层:商业服务、空间敞亮、出入口方便3.二层:商业服务、楼梯与底层直接联系、空间自由分隔、大片玻璃窗4.标准层:办公、柱网排列相同5.顶层:设备(水箱、水管、机械)美国芝加哥百货公司大厦沙利文
1904年三段式外形特征:1.底层与二层为一段落2.标准层为网格状芝加哥横窗3.顶层有压檐九、草原式住宅
赖特---美国建筑师,也是20世纪初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
——“有机建筑”、草原住宅。早年在沙里文设计公司工作6年,受沙里文影响很大,同时受日本建筑风格影响。1900-1910年赖特设计了50多栋“草原住宅”,并逐渐发展个人风格。
1900-1910年赖特设计了50多栋“草原住宅”,并逐渐发展个人风格。立面具有宽大低屋顶、横向延伸的特点草原住宅采用现代建筑材料来创作舒适、宽敞和功能很好的住宅。罗伯茨住宅(1907年)
外形上互相穿插的水平屋檐,衬托出一副生动活泼的图景,和自然环境结合紧密。罗伯茨住宅(1907年)
建筑平面是惯用的十字型,大火炉在它的中央。室内采用两种不同的层高,天花根据屋顶的自然坡度灵活处理。室内空间丰富。罗伯茨住宅室内
十、德意志制造联盟德意志制造联盟(1907年成立)目的在于提高工业制品的质量以求达到国际水平。在建筑设计上创新,使功能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
成员有凡.德.费尔德、贝伦斯、格罗皮乌斯、密斯等,1933年解散。认为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物,工业设计师是社会的公仆,而不是以自我表现为目的的艺术家,在肯定机械化生产的前提下,把批量生产和产品标准化作为设计的基本要求。它努力向社会各界推广工业设计思想,介绍先进设计成果,促进各界领导人支持设计的发展,以推进德国经济和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
贝伦斯设计的工业产品贝伦斯设计的工业产品凡.德.费尔德---比利时建筑家,“新艺术之父”,设立魏玛艺术学校(包豪斯的前身)。德意志制造联盟的创始人之一。贝伦斯---德国现代设计之父,德意志制造联盟的代表人物,对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影响极大。贝伦斯将钢与玻璃结构,作为“工业建筑”力图寻求艺术表现手法,代表作“通用电气公司厂房”。德国法古斯鞋楦厂1911年格罗皮乌斯玻璃维护反包在结构外面,是格氏的发明,演变成玻璃幕墙。十、钢筋混凝土的应用
1890年以后,钢筋混凝土在建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1894年,巴黎蒙玛尔特教堂,博多(法)
---第一个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造的教堂
1903年富兰克林路25号公寓
佩雷(法)
1910年
苏黎世第一座无梁楼盖仓库马亚尔(瑞士)
1916年奥利飞机库佛雷西内(法)法国加尼埃工业城市1898年巴黎蒙玛尔特教堂1894年
博多----第一个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造的教堂法国佩雷庞泰路车库1905年富兰克林路25号公寓1903年
1910年
瑞士工程师马亚尔在苏黎世建了第一座无梁楼盖仓库奥利飞机库
1916年法国佛雷西内十一、世纪之交的城市问题(1)巴黎改建(1853年),奥斯曼主持巴黎改建使巴黎成为19世纪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爱丽舍田园大道(2)新协和村(1817年),英国欧文---19世纪最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之一,1825年带900人从英国到美国的印第安那州…(3)田园城市(19世纪末),“城乡磁体”英国霍华德---英国社会活动家,提出“田园城市”设想方案,比空想社会主义进了一步,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成为现代英国卫星城镇的理论基础。巴黎改建(1853年),奥斯曼爱丽舍田园大道新协和村
1817年欧文田园城市(19世纪末)“城乡磁体”英国霍华德4.工业城市(1898年),法国加尼埃把“工业城市”的要素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划分。5.带形城市(19世纪末)西班牙索里亚城市发展应依赖交通运输线成带状延伸。
6.美国的方格形城市采用放射加方格的道路系统华盛顿工业城市(1898年),法国加尼埃把“工业城市”的要素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划分。现有城市现有城市城市发展可以沿交通干线(纵向)不断延伸。带形城市由于横向宽度有一定限度,因此居民同乡村自然界非常接近。纵向延绵地发展,也有利于市政设施的建设。
“带形城市”---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伊.马塔在1882年提出。一种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美国的方格形城市小结: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建筑运动;
工艺美术运动:(英国)莫里斯
新艺术运动:(欧美)凡.德.费尔德
青年风格(德)贝伦斯分离派(奥地利维也纳)瓦格纳未来主义意大利桑.伊利亚表现主义德国门德尔松风格派
荷兰里特维德构成主义俄国塔特林芝加哥学派:詹尼、沙利文草原住宅:赖特钢筋混凝土的应用:拉布鲁斯特、加尼埃德意志制造联盟:费尔德、贝伦斯、格罗皮乌斯现代建筑(20世纪初--20世纪60年代)
----现代建筑运动的进程现代主义建筑运动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现代现代主义建筑运动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现代主义建筑运动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一、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社会背景及建筑活动概况二、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特征三、现代建筑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与实践一、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社会背景及建筑活动概况1914-1918年一战,战后各国面临住房严重匮乏;1918-1939年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分3个阶段:恢复期6年、稳定发展期5年、危机期10年;1929-1933年美国严重经济危机影响世界,从战争走向战争。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建筑技术的发展△新结构的普及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大跨度建筑薄壳结构、悬索屋盖△新材料的推广1)铝、不锈钢、搪瓷钢板2)玻璃3)有机材料(塑料、橡胶、沥青、深加工木制品)4)建筑声学材料△新设备的使用1)电梯
19世纪下半叶2)白炽灯爱迪生霓虹灯(1923年)荧光灯(1938年)3)空调设备厨房设备、卫生设备得到改进△施工技术的提高大型建筑、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的建成及施工周期和质量帝国大厦
1931年102层380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针对2024年度建筑企业合同风险防范与控制策略3篇
- 设备安装工程合同范本
- 城市房屋买卖合同
- 装修清包工合同样本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1质量守恒定律课时3化学方程式分层作业课件
- 2024年度维修保养合同2篇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新课标素养提升课件
- 骨肿瘤总论课件
-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学说
- 游泳馆责任协议书范本
- 吊车安全培训
- 2024-2030年中国黄酒行业竞争趋势及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 工程制图教学改革:2024年教案创新案例
- 《在线评论对小米手机销量影响模型实证探究》开题报告(有提纲)3900字
- 放射科专科护理模拟题含答案
- 2024年客运公司旅游合作协议
- 单招课件教学课件
-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卷(含答案解析)
- 宠物食品行业深度:从零食到主粮从代工依赖到海内外均衡发展
- 2024年高考真题-历史(贵州卷) 含答案
-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23)》解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