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衔接插图等图片示例与增效训练_第1页
初高中衔接插图等图片示例与增效训练_第2页
初高中衔接插图等图片示例与增效训练_第3页
初高中衔接插图等图片示例与增效训练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初高中衔接插图等图片示例与增效训练考点:1.插图——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2.微写作——下联创作的理由3.《巴黎圣母院》与《红楼梦》——概述所选插图表现的故事情节4.《从“读时代”走进“阅时代”》——说法符合原文意思5.《红楼梦》插图——点评画面内容【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1.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2.下联创作的理由3.概述所选插图表现的故事情节4.说法符合原文意思5.点评画面内容【考点示例】一、插图——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考点解读】1.画面内容2.从插图的创意出发揭示画面的内涵文本2016年8月,广东省公布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并从2018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新方案最大亮点是给学生多种选择的机会,也因此给学生和家长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广东某地方报纸作了相关报道,并配发了下面这幅插图,请仔细观察,根据要求作答。问题1简要说明画面内容。答案画面的主体是一支棱角分明的笔,在笔的不同侧面分别延伸出走向不同的箭头。笔的右侧是一个托着下巴思考的人,头顶上方有一个大大的“?”。解析此题是一道图文转换的表达题。解答此类题,要用简明的语言将漫画所有的构成要素描述出来。漫画要素:笔、三个走向不同的箭头、一个托着下巴的人、一个问号。问题2从这幅插图的创意出发,揭示画面的内涵。答案笔象征着一个人的个性特长与掌握的知识,由笔体延伸出不同的箭头走向代表着不同的个性选择与发展方向。这幅插图以其巧妙的构思直观形象地呈现了新高考方案给人带来的新变化、新思考:我该怎样选择呢?解析分析漫画内涵时,要根据漫画要素之间的联系,结合着题干的提示,联系现实,展开联想,从新高考方案给人在个性特长与发展方向方面的思考角度组织答案。二、微写作——下联创作的理由【考点解读】1.下联创作的理由问题1语文课上,学习完《屈原列传》和《苏武传》,老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的两幅插图(见下图)创作对联,要求对联能够概述人物事迹,表现人物精神。有同学拟写了上联:“行吟泽畔,怀石自沉,忠魂传千古。”请你对出下联,并说说创作的理由。要求:下联与上联对仗工整;理由阐述到位。150字左右。答案示例:牧羊海上,杖节独行,傲骨震古今。理由:插图中有苏武、羊和汉节,图中的苏武手持象征国家尊严的汉朝旄节,尽管衣衫破烂,生活艰难,“羝乳乃得归”,却依然坚持志向不改,节操不移,用长达十九年的时间证明了自己忠君爱国的气节,坚忍不拔的意志。因此,下联的拟写抓住苏武的这些精神品质拟写。此外,根据对联仄起平收,和上联格式拟写出下联。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作类型:图画说明类。写作要求:“根据插图内容创作对联”“对联能够概述人物事迹,表现人物精神”说明联内容必须符合插图中人物精神品格;“说明创作理由”表明学生必须结合插图说明人物精神的由来;还要注意对仗工整。上联的格式是“动补短语+主谓短语+主谓宾”,下联也要用这种格式,注意,上下联是仄起平收。写作思路:首先要分析插图内容,图中苏武双手紧紧握着旄节,脸上神色从容而坚定,身穿破衣,旁边有一只羊,可见这是“苏武牧羊图”。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可知,苏武牧羊体现了他不畏艰苦,长年累月与恶劣环境做斗争的生存勇气,展现了其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品质。单于正是想利用冰天雪地、苦寒孤寂的险恶环境摧毁苏武的意志,让他耐不住折磨而投降。然而苏武硬是凭借心中的无比坚强的信念挺了下来。表现了苏武忠君爱国、矢志不渝的高尚节操。【考题对接】一、《巴黎圣母院》与《红楼梦》——概述所选插图表现的故事情节1.请从下面两幅插图中选择一幅,概述所选插图表现的故事情节。插图一(《巴黎圣母院》)插图二(《红楼梦》)一、《巴黎圣母院》与《红楼梦》【答案】1.插图一示例:卡西莫多因企图抢走爱斯梅拉达而被罚受刑。口渴难熬的他,挣扎着要水,却只换来人们的哄笑。这时爱斯梅拉达走来,将水壶温柔地举到他干裂的嘴边。卡西莫多认出这就是昨晚他曾经想抢走的那个姑娘。他被深深打动,干枯的独眼里流出了泪水。插图二示例:宝玉在大观园中偷读《西厢记》,被正在葬花的黛玉看到。黛玉好奇索书,不想一读便爱不释手。宝黛两人沉醉于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黛玉顿时羞红了脸,嗔怪宝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对大纲规定的名著名篇有熟悉程度,特别注意情节、人物、主题的把握,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做题时要仔细,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要概述所选插图表现的故事情节,要仔细观察画面,注意看画中有几个人、几件物,看清人物的神态、动作,把握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等,概括出主要的情节内容即可。二、《从“读时代”走进“阅时代”》——说法符合原文意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从“读时代”走进“阅时代”不管出版人是否愿意,事实是全球范围内出版物中的文字越来越少,章节越来越短,插图越来越多;而且从前起着点缀美化作用的插图,正成为内容表达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图小说、绘本、图文书方兴未艾,成为较容易赢得读者和较容易赢取利润的图书类别。有人将这一社会现象称为“读图时代”。有趣的是,汉语中的“阅读”一词,是“阅”在先而“读”在后,没有人愿意说成“读阅”。“阅”与“读”本来就是不同概念。“阅”本义是用眼睛看,即通过视觉器官接受和处理光信息;“读”就是将文字符号解码为语音符号,进而理解其意义。“读”固然必先“阅”,即将文字符号作为光信号摄入,然后解码为语音;而“阅”并不受制于语音。所以,只有“读”才真正与传统出版的本质相关。“读”的对象是文,“阅”的对象是图。显然,图像和影像其实是不能“读”的,所以“读图时代”其实应称为“阅时代”。而我认为,“阅时代”是不可逆转的文明进步。早在10万年前,人类的大脑就已经进化得与现代智人相差无几了,从而为阅做好了充分准备。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信息容量约等于50亿本书。但人的生命周期是不可能读如此多的文字,因此读不需要如此耗能的大脑;但处理和存储影像信息以及社交语言信息则需要这样的大脑。即使在睡眠中,大脑也在充分利用时间整理影像信息,于是人才会做梦。视觉器官并不是天生用来接受字符的,而是用来感知影像的。大脑皮层超过1/3的面积用于处理视觉,而图像和影像所包含的信息量比文字要大得多。阅图时,大脑皮层兴奋的面积要远大于读文,所以,在更多神经元参与的情况下,接受信息更快、效率更高;所以,“阅时代”将使人更聪明而不是趋于弱智,以为阅时代将妨害智力发展的说法是源于对大脑动作机理的无知。阅是人类的天性,而读则是后天习得的技能。生命体接受光信号的功能至少进化了5亿年,人类接受影像信息的功能至少进化了300万年,而读的能力人类只练习了几千年,作为个体则不过学了几十年,儿童才学了几年。所以,图能吸引任何眼球就不奇怪了,而儿童喜欢图更是天经地义。不管人们是否愿意,只要阅的效率越高,那么阅就会成为趋势,天性总是在条件适宜时就不可阻遏地迸发而成为潮流。(本文有删改)1.下列不属于作者说“‘阅时代’是不可逆转的文明进步”的理由的一项是(

)A.不受制于语音的“阅”,比先将文字符号作为光信号摄入然后解码为语音方式的“读”,让读者接受信息更快、效率更高。B.从大脑动作机理角度看,阅图时,用于处理视觉的大脑皮层的兴奋面积远大于读文时,“阅时代”将使人更加聪明。C.如今全球范围内出版物中的文字越来越少,章节越来越短,插图越来越多,图小说、绘本、图文书方兴未艾,更受青睐。D.阅是人类的天性,阅功能的进化时间远远多于读能力的练习时间,阅的天性总是在条件适当时迸发而成为潮流。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插图正成为图书内容表达的组成部分,不再具有从前那样的点缀美化作用。B.“阅”图比起“读”文更直接快捷,这也是图小说、绘本、图文书流行的一大原因。C.大脑在接受光信号、图像和影像信息等功能上的进化促使成年人比儿童更喜欢读图。D.因为图书所包含的信息量远比文字多,所以“阅”图儿童会比“读”文儿童更聪明。3.联系文意,请概括人类的大脑已为“阅”做好了哪些准备。二、《从“读时代”走进“阅时代”》【答案】1.C【解析】C项表述不符合题干理由,只是陈述事实,非作者断言的根本理由。所以选C。

2.B【解析】A项“不再具有从前那样的点缀美化作用”一句,“不再具有”说法过于武断;C项“促使成年人比儿童更喜欢读图”表述不准确,原文未涉及“成年人比儿童更喜欢读图”一说,D“因为…所以”属于强加原因,原文并没有依据。所以选B。3.(1)大脑有足够大的容量来处理和存储影像信息以及社交语言信息;(2)阅图时,大脑皮层兴奋的面积要远大于读文,使得接受信息更快、效率更高。【解析】文章第三段,“因此读不需要如此耗能的大脑;但处理和存储影像信息以及社交语言信息则需要这样的大脑。”可以概括为“大脑有足够大的容量来处理和存储影像信息以及社交语言信息”;文章第四段,“阅图时,大脑皮层兴奋的面积要远大于读文,所以,在更多神经元参与的情况下,接受信息更快、效率更高;”可概括为阅图时,大脑皮层兴奋的面积要远大于读文,使得接受信息更快、效率更高。3.试题分析:此类题首先要找到这句话相关的语段,从中找到表述大脑功能的语句,然后从中直接引用原句或者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即可。三、《红楼梦》插图——点评画面内容1.名著插图以其高度的艺术性为人所称道。请欣赏下面这幅《红楼梦》插图,用一句话点评画面内容。要求:合理想象,并用上“共读西厢”这个短语。共读西厢三、《红楼梦》插图——点评画面内容【答案】1.示例一:宝黛在林下耳鬓厮磨,沉浸在共读西厢的美好意境之中。示例二:共读西厢的一幕,在宝黛的心里成了永恒的甜蜜的回忆。示例三:宝黛共读西厢,展示了一幅纯净如水的爱的画面。【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要求: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