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评析课件_第1页
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评析课件_第2页
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评析课件_第3页
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评析课件_第4页
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评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评析温州市第八中学谢海泉古代诗文阅读部分2012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评析温州市第八中学谢海1文言文阅读【原题再现】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参考答案】

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为必断,“//”为可断可不断)【评分标准】“/”处,答对两处给1分,满分3分;误断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处,不计分。2文言文阅读【原题再现】2古代诗文阅读第三大题为“古代诗文阅读”,考查古代诗文阅读能力,包括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论语赏析和古诗文默写四个方面,10个小题,共37分。

主观题28分,全省平均得分16.74分,难度值约为0.6。

文言文主观题和诗歌鉴赏题共17分,平均得分8.67分,难度值为0.51。

论语和默写题共11分,平均得分为8.07,难度值0.73。3古代诗文阅读第三大题为“古代诗文阅读”,考查古文言文阅读【答题示例1】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得分:1分

分析:此例中断对四处(“史”后、“者”后、“传”后、“薄”后,),得2分;但误断三处(“作”后、“俪”后、“时”后),扣1分。最后得分为1分4文言文阅读【答题示例1】4文言文阅读【答题示例2】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得分:2分

分析:此例中断对五处(“史”后、“者”后、“彼”后、“薄”后,“人”后),得2分;但误断一处(“经”后、),不扣分。最后得分为2分5文言文阅读【答题示例2】5文言文阅读【复习建议】1.注重朗读,加强语感。2.注重基础,理解句意,读通文本。3.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应试技巧。“作”、“传”“彼”“人”“言”以上五处错误是本次考试中段错频率最高的。6文言文阅读【复习建议】“作”、“传”“彼”“人”“言”以上五文言文阅读【原题再现】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1)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2)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参考答案】(1)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地步呢?(3分)(2)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

(4分)7文言文阅读【原题再现】7文言文阅读【评分标准】(1)“穷贱”译为“不得志且卑微”,但很少考生如此译出,译作“困古卑微”、“窘迫低贱”给1分,单是译作“贫穷”、“卑贱”不给分;“安能……邪”译为“哪里值得……呢”,或译作“怎么能够……呢”给1分;即使这两处译得不准确,但整个语句大致通顺给1分(这一条较为宽泛,务必注意,差不多就算通顺)。第20题(1)小题8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答题示例1】⑴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人,是天下贫穷卑贱的人罢了,怎么能使您像这样殷切呢?得分:2分分析:从得分点上看,“穷贱”译为“贫穷卑贱”,这个得分点不得分;“安能……邪”译准确,这个得分点可得1分;大意译出,这个得分点得1分。9文言文阅读【答题示例1】9文言文阅读【答题示例2】⑴像我修顿首这样的人,是天下既贫穷又低贱的人,怎么能够让足下恳恳切切到这样的地步呢?得分:2分分析:此句“穷贱”一词译不准确,“安能……邪”译准确,这个得分点可得1分;但“修顿首”处的译得不妥,还是不影响语意大致通顺,所以此例也是得2分。10文言文阅读【答题示例2】10文言文阅读【答题示例3】⑴像欧阳修,是天下贫穷低贱的人,怎么能使你脚下的学问如此淹没呢?

得分:1分分析:;“穷贱”,不得分;明显将“安能……邪”得1分,大意分可得不得分。11文言文阅读【答题示例3】11文言文阅读第20题(2)小题

【评分标准】(2)“尤”译为“更加”、“尤其”、给1分,译为“特别”也算对。“窃”译作“谋取”、“窃取”、“盗取”、“窃据”、“取得”均算对,给1分;如果与前一词合并,译作“获得俸禄官位和名声”之类,也算对,得1分。判断句,译出“是……的缘故(罢了)”或近似的意思,得1分。译出大致意思,就算通顺,即可得1分(这1分请从宽处理)。12文言文阅读第20题(2)小题文言文阅读【答题示例4】

⑵所以我的文章和当时人写的文章相比还要不工整,然而已经足够用来取得官位俸禄并且能偷得名声了,这是因为顺着时代的缘故啊。得分:3分分析:大意把握得非常精准,很难得,得1分;“窃”译为“取得”得1分;判断句得1分,“尤”译为“还要”不得分。【答题示例5】⑵所以比当时的人更加不工,然而要取得禄仕做窃取名誉的人,应该要顺应当时的规则。得分:3分分析:大意的1分;“尤”译为“更加”得1分;“窃”翻译为“窃取”得1分,判断句没译出不得分。13文言文阅读【答题示例4】13文言文阅读【答题示例6】

⑵所以现在写文章的人都还没有加以雕琢,都足够能取得一官半职都剽窃名誉的人,是顺时的缘故啊。得分:2分分析:大意分1分;“尤”翻译不得分;“窃”译为“剽窃”不得分;判断句得1分。【答题示例7】

⑵因此你虽然比当时的人还不公平,但已足够你得到官职取得名誉了,也就由你吧。得分:1分分析:“窃”译为“取得”,得1分;“尤”翻译不得分;判断句翻译不得分,大意不得分。14文言文阅读【答题示例6】【答题示例7】14文言文阅读【复习建议】1.重视文言字词的积累,掌握常用字的常见义项。2.训练文言翻译的两个重点:一是字字落实的直译,一是句式。3.强化文言文的语境意识,训练学生合理推测的能力15文言文阅读【复习建议】15古代诗歌鉴赏【原题再现】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2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状态的植物,均以

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2分)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16古代诗歌鉴赏【原题再现】16古代诗歌鉴赏【参考答案】还未展开芳心【评分标准】答作“含苞欲(待)放”、“还未开放”、“欲开未开”、“即将开放”、“未开”、“未展”等类似的表达均得1分。【答题情况】第一空学生答成“苞蕾”“闭合”“萌芽”“尚未成熟”“初春新生”都不给分;第二空只有答“芳心”给1分,而有相当一些学生答“芳”“藏”“未”等都不给分。像答“藏”“未”的学生他们只是纯粹的寻找两诗中的相同的字,而没考虑后半句“表达爱怜之情”这句话对这个词的限制,可见学生不注重审题,而匆匆答题。第21题17古代诗歌鉴赏【参考答案】还未展开芳心第21古代诗歌鉴赏【参考答案】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评分标准】

这道题的评分标准也是修改过的。5分的分值分配如下:第一首分析部分占2分,第二首分析部分占2分。在此基础上,总体来看分析表达流畅的,得1分。第22题18古代诗歌鉴赏【参考答案古代诗歌鉴赏

【评分标准】

第一种情况:如果两首诗的分析是分开作答的。第一首分析部分的2分的分解:说出比喻手法并能具体说出比喻内容的得1分,说出比拟(拟人)手法并能说出具体内容的得1分。如果没有能够说出具体的比喻、比拟内容的,但能指出运用了比喻、比拟(拟人)、借物抒情手法的,也得1分。但是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不给分。第二首2分的分解:如果答出比拟(拟人)的手法并有所分析的得1分;能够答出衬托、对比手法的(有分析更好)得1分。如果只是指出比拟“拟人”、衬托、对比等手法,没有分析的,只得1分(指出两种手法以上即可得1分)。如果两首分开作答,在此基础上,看总体印象,再给1分。第22题19古代诗歌鉴赏【评分标准古代诗歌鉴赏第22题

【评分标准】第二种情况:也有考生不是第一首、第二首分开作答,而是两首诗合在一起笼统作答的,往往总体上能答出比拟(拟人)的手法,得1分;有所分析,能具体指出比拟的内容的,再得1分。如果答到了其他的表现手法,视分析内容再得1—2分。像第二首答借物抒情、象征、托物言志也都给分。第三种情况:没有指出答案中所提及的表现手法,但说出了别的手法(诗中确实存在的),并且分析到位的,酌情给分。有涉及情感并准确的给1分。20古代诗歌鉴赏第22题【古代诗歌鉴赏【答题示例1】22.

钱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未展芭蕉人格化,来“怯春寒”,把芭蕉比作书札,生动形象而表现作者喜爱之情。元诗运用了对比、衬托、拟人的表现手法,把海棠拟人化,用新绿衬托海棠红蕾深藏,教海棠莫轻吐,与桃李相对比表现其矜持,表现对其赞美之情。得分:5分分析:第一首,手法1分,分析1分;第二首,手法1分,分析1分;总体表达流畅,要点齐全,分析到位

1分。21古代诗歌鉴赏【答题示例1】21古代诗歌鉴赏【答题示例2】22.

第一首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将芭蕉比作没有烟的冷烛,表现了未展芭蕉的洁白、可爱,表达了诗人对其的喜爱。第二首运用描写、对比等手法,写出了海棠的待开未开时的美丽动人、羞涩,将海棠与桃李相比,更突出了对未开海棠的爱怜。得分:3分分析:第一首,手法1分,分析1分;第二首,手法只指出一种不得分,分析1分。22古代诗歌鉴赏【答题示例2】22古代诗歌鉴赏【答题示例3】第二种情况两首诗合在一起笼统作答的22.两首诗都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未展飞芭蕉比作藏着的书札,将含蓄的海棠要开放比作轻吐,他希望这些芳心在最灿烂之季轻吐,表达了诗人对芭蕉和海棠的喜爱之情。得分:2分分析:拟人手法1分;前面答手法是“拟人”,后分析为“比作”是为比喻,前后矛盾,表达还是也稍欠顺畅,分析给1分。

23古代诗歌鉴赏【答题示例3】第二种情况两首诗合在一起笼统作答的古代诗歌鉴赏【答题示例4】22.第一首诗用了“冷”“怯春寒”“东风暗拆看”,运用了想象和联想,描写出了冬已过春将至的情形,寒冷掩不住春的气息。第二首诗用了“新绿”“深藏”“闹春风”,运用了渲染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春意黯然,春暖花开的景象。

得分:1分分析:手法分析均不得分,说明完全没有理解,但表达还算顺畅给1分。(口头特别指示:原则上有写的0分尽量不给)24古代诗歌鉴赏【答题示例4】24古代诗歌鉴赏【问题分析】1.无法判断手法或不能用准确的常用术语表达手法。2.分析错误或分析空泛。3.手法与分析前后矛盾。

【复习建议】

1、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术语。

2、注重答题思维方式的训练。答题时要条理清晰,分条分点回答;分析时要结合诗歌中的关键诗句或关键词进行解说。25古代诗歌鉴赏【问题分析】【复习建议】25《论语》选读【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2分)(1)

(2)

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3分)【参考答案】

23.(1)贵人贱马(2)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4.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26《论语》选读【原题再现】26《论语》选读【评分标准】23.(1)(2)每小题一分,只要意思相近即可。(1)只要答出“以人为本”、“只问人不问马”、“只关心人不关心马”“关心人胜于关心马”等等均得1分。(2)答“既问人又问马”、“既关心人又关心马”等等均可得1分。

从阅卷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得分。改的很宽,差不多的意思即可。27《论语》选读【评分标准】27《论语》选读【评分标准】24.此题得分点三个,但第一个得分点“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之类似乎超出了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后来答案作了相应的调整。修改为第一种情况:只要答出第二种句读法不符合孔子的原意,即可得1分。如果能够结合“仁者爱人”或者孔子有关“仁”的论述,指出孔子所说的“仁”是针对人而言。也可以联系墨子的兼爱加以分析,指出两者的区别,又可得2分。如果有所分析但不到位,只得1分。第二种情况:如果答出第二种句读虽不合孔子原意,但赞赏这种句读法,认为这种句读更好;或者既能分析出孔子“仁者爱人”或者有关“仁”的言论,同时又认为这种句读更能体现出孔子的博大情怀,诸如此类,均给2分。第三种情况:仅是认为第二种句读法更好,体现出孔子情怀之类的,这其实不符合孔子原意的,但表达流畅,给1分。

28《论语》选读【评分标准】28《论语》选读【答题示例1】

我认为后一种句读是不正确的。孔子提倡“仁爱”,推己及人,但这种“仁爱”是有差别的仁爱,对人马的“仁”也是有差别的,孔子认为人更重要,而不是众生平等,所以我认为这种句读不正确。得分:3分分析:指出后一种读法不正确,给1分不给。写出君子与小人的不同,给1分;能够结合孔子有关“仁”的论述,分析到位,表达流畅2分。29《论语》选读【答题示例1】29《论语》选读【答题示例2】

我认为后一种句读在一定程度上更符合孔子的仁爱观。孔子的仁爱观强调有仁有爱,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人”与“爱”只限于“人”的范畴,孔子的仁爱观是一种博爱,不仅在人,也可以推广到自然生灵。因此,先问人,后问马,不仅爱人也爱马。是一种兼具人物秩序与博爱的仁爱,是道德的升华,更丰富、厚重。

得分:2分分析:赞赏后一种分析,也能结合孔子有关“仁”的论述,给2分。30《论语》选读【答题示例2】30《论语》选读【答题示例3】孔子讲“泛爱众”是对人的重视,但孔子的仁爱中有对生命的重视,后一种句读体现了孔子不漠视任何生命的态度。

得分:1分分析:只是指出孔子的一种情怀,给1分。31《论语》选读【答题示例3】31《论语》选读【复习建议】1.按《<论语>选读》的专题理解《论语》思想体系;2.注意培养学生审题意识,切忌答非所问。

32《论语》选读【复习建议】32古诗文默写【原题再现】(四)古诗文默写。(6分)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___________。君子于其言,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