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与歌词关系再认识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ea8836f83aeaa2a6b2f58283e2ac35c/aea8836f83aeaa2a6b2f58283e2ac35c1.gif)
![现代诗歌与歌词关系再认识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ea8836f83aeaa2a6b2f58283e2ac35c/aea8836f83aeaa2a6b2f58283e2ac35c2.gif)
![现代诗歌与歌词关系再认识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ea8836f83aeaa2a6b2f58283e2ac35c/aea8836f83aeaa2a6b2f58283e2ac35c3.gif)
![现代诗歌与歌词关系再认识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ea8836f83aeaa2a6b2f58283e2ac35c/aea8836f83aeaa2a6b2f58283e2ac35c4.gif)
![现代诗歌与歌词关系再认识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ea8836f83aeaa2a6b2f58283e2ac35c/aea8836f83aeaa2a6b2f58283e2ac35c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诗歌与歌词关系再认识
反对两种观点长期存在于现代诗歌与文本的关系上。一种观点将歌词等于诗,认为歌词就是入乐歌唱的诗,是诗歌的一个类型或分支。一种观点将诗与歌词对立起来,认为歌词不是诗,诗也不是歌词,两者截然不同。实际上,两种观点都忽略了“歌诗”的存在,都失之片面。在现代语境之下,歌诗在诗歌与歌词之间。歌诗——可以入乐歌唱的诗,在现代中国诗歌与歌词中一直存在,不能忽视。考察中国古代诗歌,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几乎每一类型诗歌的产生,最初都起源于民间,作者为平民,并与音乐相结合,是“歌诗”。鲁迅讲,最早的诗人都属于“杭育杭育”派。其“杭育杭育”派,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说诗歌源自于平民百姓,二是说它发之于人声,与乐律相配和。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实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无名氏歌谣歌词集,凡“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都是能唱的。接下来,有“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意即“楚地的歌词”,其实“楚辞”在屈原、宋玉等文人创作之前,本是指楚地传唱的民歌。再下来,有“乐府诗”。“乐府诗”本也是民间百姓传唱的民歌,因由国家音乐机构——乐府中的官员采集整理得来,故称“乐府诗”。接下来,有“南北朝民歌”,它也是由当时的乐府官员在各地采集得来的民歌,南朝民歌大都保存在清商曲辞之中,北朝民歌大多保存在横吹曲辞之中。接下来,有“宋词”。“词”最初称“曲子词”,“曲子”即指曲中音乐部分,“词”即指曲中歌词部分。“曲子词”也是民间之物,最早发现于敦煌石窟中的唐代“曲子词”,几乎都是无名氏所作。再后来,有“元曲”。“曲”本身有“歌曲”、“乐曲”的意思。“曲”是指元代时候北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与汉民族民间词曲融合,在中国北方形成的流行于民间的一种清唱歌曲,等等。所有这些情况都表明:源于民间,与音乐结合,是“歌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产生的一个基本特点。在“民间歌诗”前提之下,然后有文人的参与,有独立的文人诗歌创作。文人的创作,一方面他们延续民间“歌诗”的形式,创作“文人歌诗”,其诗作也是合乐可唱的,如唐代诗歌。而不管民间歌诗还是文人歌诗,都是歌诗,都是诗乐一体的综合艺术,其中诗就是歌词,歌词就是诗。中国诗歌的历史上,可以说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这种歌诗的历史。当然另一方面,文人的参与还是最终造成了中国诗歌与歌词的分离。从自己的文化诉求出发,文人将文字的部分从音乐中分离出来,强化其文学性削弱其音乐性,将诗歌逐渐发展成为了纯粹案头读物的纯文学,如明清时候的诗歌创作就基本如此。与此同时,专属于音乐的歌词创作随着诗乐的分离也逐渐形成,它由音乐界中的作词人自行完成。特别到现代阶段,归属于音乐的歌词脱离归属于文学的诗歌以自己的道路发展,由此带来中国现代歌词的大繁荣,但也造成中国现代歌词严重的诗性缺失。由于上述原因,“歌诗”因此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也因此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传统。“歌诗”现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正常现象,“歌诗”问题对于古代诗歌不构成争议。所有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人都知道、认同中国古代“歌诗”。“歌诗”既是各种版本的古代文学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古代文学研究界普遍使用的一个理论术语。不过,回头看新诗,比较中国古诗,中国新诗的产生改变了前述中国诗歌“出生”的常态,也由此改变了中国诗歌后来的历史发展和表现形式。新诗产生一开始就是文人的参与,从开始就是与音乐分离的“非歌诗”。从晚清的“诗界革命”到五四的“文学革命”,到白话新诗的正式出炉,期间全部过程都是文人的参与。各种历史资源自然不可或缺,但新诗创造没有有效继承其中的声音音乐成分。文人首先是利用了口语的资源,但强调新诗对口语的“书写”。黄遵宪讲“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胡适讲“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都强调新诗对口语的笔写。其次,中国古诗的资源、国外诗歌的资源,也为新诗的产生提供了重要借鉴。不过,由于声音的流失,在当时情况下,两种资源都表现为一种案头读物,都是一种书面化的资源。此外也有人指出新诗产生的民歌资源。确实,民歌能够为新诗提供丰富的音乐滋养。可是对于民歌资源,新诗与其说利用了它的旋律和音调,还不如说利用了它的口语和白话。把民歌历史当成新诗准备阶段的观点有待商榷。而不管怎样,各种资源的利用到最后都落实到新诗的创造。新诗是新诗人以“革命”的方式主动倡导并自觉创造的,是新时代的文人以新的诗体表现新的体验的创新。这种行为体现在实际上,就是落实以笔“写”新诗,落实新诗的“发表”或“出版”,落实新诗的被“阅读”。新诗的创造不是为着“作曲家”、“歌手”或“听众”的,新诗的作品不是指向于“谱曲”、“歌唱”的。就这样,新诗在文人参与下将中国诗歌产生一贯的“民间歌诗”阶段省略了,所以在根源上新诗也就成为了非音乐传统的平媒诗。与此同时,现代出版业的勃兴,也支持了中国新诗产生的书面化。如果说在古代中国,限于当时的传播技术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古典诗歌还大量地在口耳之间,以“声音”及“音乐”的形式进行生产、传播和接受的话,那么在现代中国,现代出版业以其报刊、书籍的形式,全方位制约了中国诗歌的存在和发展。它要求新诗从生产到接受的整个过程,都要符合二维平面的规范。现代出版业一方面加速了新诗作品的传播,促进了新诗创作的繁荣,另一方面却在无形之中剔除了音响因素对于新诗创造的参与。长期的媒介塑造,其结果是以“手写”、“纸传”、“眼看”的诗,以诗集、诗刊、诗报等物质载体存在的诗,成为新诗最正常、最自然、最普遍的表现形态。由于新诗产生的文人化、书面化,再加上现代出版业的视觉化要求,使得新诗一开始就以书面视觉化的形态表现出来,长期累积,久而久之,人们于是忘记了中国诗歌应有的原初状态,忘记了诗歌还有“口唱”、“音传”、“耳听”的可能,转而这样一种牢固的新诗观念形成:新诗就是报刊、书本上的诗,就是以“笔写”、“纸传”、“眼看”的诗,就是在二维平面中的视觉诗。就这样,在人们心目中,新诗没有“歌诗”,“歌诗”到新诗时期消失了。也所以人们普遍认为:新诗与音乐严重对立。总的情况或许如此。不过,具体而论,歌诗到现代中国是否真的消失,这值得怀疑。首先,从最基本的道理讲,在构词上,所谓“诗歌”就是“诗”加“歌”,在中国古代“诗”、“歌”相依,在中国现代为何“诗”、“歌”一定分离?此其一。其二,无论古诗、新诗都是汉语诗,都是中国诗,古诗有“歌诗”,新诗为何不能有?其三,古诗是语言艺术,可歌可唱,新诗也是语言艺术,为何不能入乐歌唱?等等,这些道理都讲不通。其次,从既定的事实看,我们也强烈感到,在现代中国,一些本以音乐形式存在的文字,比如某些歌曲中的歌词,即便使用严格的诗歌标准判断,它们也是诗;同时,一些原以书面形式存在的新诗,它们也被作曲家谱了曲的,成为了在大众之间相互传唱的歌曲。具体地说:一是诗化歌词的方式。那就是,歌词属于歌曲,歌曲属于艺术,歌词文字有理由发展成为语言的艺术,歌词文学性、诗性的一面完全可能被词作家激发出来。所以,一些词作家不以一般文字创作为满足,而把“把歌词当诗写”,把歌词写成“谱曲而后能唱的诗”。可看到,一些歌词作品已经进入到一些诗学家的研究领域,陈思和先生将摇滚乐歌手崔健的《一无所有》、《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一块红布》等写进《当代文学史教程》;谢冕先生也将崔健的《一无所有》选入经典的诗歌文本《中国百年文学经典文库》;吕进先生将乔羽的《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人说山西好风光》、《难忘今宵》、《思念》等收入《新中国50年诗选》;陈洪先生将罗大佑的《现象七十二变》编入“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语文》中的“诗歌篇”;在李怡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诗歌欣赏》一书中,也出现了“当代歌词文学”的一节。同时,我们还注意到,有如晓光、齐秦、晨枫、陈哲、张藜、阎肃、罗大佑、方文山等人的一些词作,有如《外婆的澎湖湾》、《涛声依旧》、《小芳》、《同桌的你》、《恰似你的温柔》、《我想有个家》、《狼》、《亚细亚孤儿》、《童年》、《命运不是轱辘》、《青藏高原》、《大约在冬季》、《七里香》、《菊花台》、《东风破》、《上海一九四三》等一些作品,它们不再是一般歌词创作的那种平面化、类型化、模式化,而在歌词的主题、情感、意象、语言等各方面都表现了一种独特化、个体化和体验化的艺术创造。它们实际上已经“诗化”,是“诗化的歌词”,成为了诗。另一个是诗歌乐化的方式。那就是,诗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其语言的符号不仅可以书面的阅读可“看”,还可以口头的“发声”,可以耳朵的“听”,“歌唱”作为语言符号的一种发声方式,理所当然可以成为诗歌创作、存在和传播的一种选择。所以,一些作曲家拿新诗当歌词,给它谱上曲子,让诗歌唱出来。这一点从新诗产生的开始直到现在,一直存在。第一个大量吸收新诗入乐并取得重要成果的,是赵元任。赵元任于1927年出版了他的《新诗歌集》,收录胡适、刘半农、刘大白、徐志摩等早期白话诗人及赵元任自己诗作的谱曲几十篇,其中有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他》,至今依然脍炙人口。赵元任以降,作曲家应尚能为闻一多诗《请告诉我》创作合唱曲,李惟宁为徐志摩诗《偶然》创作独唱曲,陈田鹤为郭沫若的《牧歌》、陈敬蘅的《望月》、徐志摩的《山中》、戴望舒的《秋天的梦》等诗作谱曲。抗战运动中,作曲家阎述诗为光未然诗《五月的鲜花》谱曲,贺绿汀为端木蕻良诗《嘉陵江上》谱写咏叹调的独唱曲,吴定超为郭沫若翻译歌德的《暮色》谱写女声四部的合唱曲。此外,聂耳、吕骥、张曙、冼星海、谭小麟等音乐家也有新诗入乐的歌曲创作。新中国成立以后,内地先后有郭沫若的几首诗和《徐志摩诗三首》(徐纪星作曲)被谱曲,有艾青的《一个黑人女孩在歌唱》(杜鸣心作曲)、《我爱这土地》(陆在易作曲),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施光南作曲)等诗作被谱曲,有以瞿琮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梁上泉的《小白杨》等为代表的一批新民歌,有刘天华(小)为现当代诗人聂造、顾耀东、力心、贺东久、戴望舒等诗人诗作的谱曲。近年来,由《中国新诗年鉴》发起“唱响诗歌2007-2008”等活动,又见舒婷的《思念》等当代诗人的诗作被谱曲。至于1949年后的香港、台湾,新诗入乐的现象丝毫不比大陆逊色。1980年代大陆流行的校园民谣《兰花草》来自台湾,其歌词即是对胡适早期白话诗作《希望》的一个改编。歌手齐豫在她唱出三毛作诗的《橄榄树》之后,1984年又推出了她的音乐专辑《有一个人》,其中收录以徐志摩诗《去罢》、《渺小》、《别拧我,疼》等为歌词的歌曲多首。还有黄磊演唱的《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在向那个方向吹》等,其歌词也是来自徐志摩的经典诗作。而台湾当代诗人中被谱曲最多者,当推郑愁予和余光中。郑愁予的《错误》是久为传唱的金曲,还有他的《雨丝》、《晨》、《牧羊女》、《小河》、《一碟儿诗话》、《相思》、《情妇》、《偈》、《牧歌》、《赋别》等诗都被谱曲,收集在齐豫、李建复、郑丽玲、王海玲、孟庭苇、万芳等歌手的唱盘之中。余光中的诗作也常被作曲家选词,蔡琴演唱的《昨夜你对我一笑》,齐豫演唱的《传说》和《海棠文身》,民谣运动中杨弦演唱的《民歌手》、《白霏霏》、《摇摇民谣》、《小小天问》、《回旋曲》,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等,都是余光中的作品。此外,台湾诗人中还有洛夫、痖弦、三毛、席慕蓉、琼瑶、白萩、罗门、杨牧、周梦蝶等,都有大量诗作被改编成歌曲,他们一起将当代中国艺苑的诗乐歌曲推向新的高潮。此外,海外诗人如彭邦帧的《月之故乡》等,也是入乐歌唱的经典之作。总之,无论在道理上还是在事实上,无论是音乐的方面还是诗歌的方面,无论是诗化歌词的方式还是诗歌乐化的方式,现代中国都应当存在、事实上也存在与音乐结合的诗歌作品。前述“歌诗”的消失其实没有消失。所谓“歌诗”的消失,其实源于认识的失误,思想上有意无意的忽略。任何将现代诗歌与音乐对立的观点都是不成立的,所谓现代“诗乐分离”的流行看法在严格的意义上是不正确的。而由于这种思想、认识上的失误,对现代“歌诗”真相的长期遮蔽,它所产生的,新诗片面的书面化发展,现代“歌诗”的极端不发达,现实的诗、乐严重分离等问题,某种程度上都与此相关。至于当下,它所产生的,新诗从创作到传播、接受的全面困境,歌坛平庸、低俗词风的大肆流行等问题,也莫不与此相关。所以,对现代“歌诗”的问题,迫切需要从理论、认识上予以严肃澄清。而事实上,今天一些歌词、诗歌作者和研究者已经意识到这个重要问题,已经初步具备了某些现代“歌诗”的观念。词作家张藜有“歌诗之路”的创作与创作谈合集出版,诗人公木说他“不仅仅是在编写歌词,而是创作歌诗”。辽宁音乐文学学会有主办的歌词杂志命名为“新歌诗”发行。学者苗菁将“中国歌诗研究”从古代歌诗延伸到中国近现代、当代歌词的领域。还有散见于各种报刊、书籍的“歌诗”术语的频频使用,等等。都表明现代“歌诗”的概念正在酝酿形成,呼之欲出。当然,也应该指出,这个概念到目前还没有严格的内涵、外延界定,也没有与歌词、诗歌关系的清晰辨析,它的使用还相当混乱、模糊或者随意。在语境中,它往往指文学性、艺术性的歌词,实际上还没有根本摆脱既定“歌词”概念的思想束缚。所以,这里,我们承续中国古代“歌诗”的历史传统,直面各种有关现代中国“歌诗”的事实,参考各种有关中国现代“歌诗”的认识,从理论上重新界定中国现代“歌诗”或者“新歌诗”的问题。如果说在古代中国,“歌诗”是诗歌与歌词的同一,那么在现代语境之下,“歌诗”便在诗歌与歌词之间。歌词属于音乐,它强调音乐性,可以舍弃诗性。诗歌属于文学,它强调诗性,可以舍弃音乐性。歌诗集诗乐于一体,兼诗性与音乐性两种素质。现代歌诗处于“新诗——歌诗——歌词”的场域之中,它属于诗也属于歌,它不等于诗也不等于歌,它是新诗与歌词的交集,是现代诗歌与音乐结合的一个产物。具体地说,一方面它将可歌可唱的诗从一般新诗的范围中划分出来,一方面它将已经诗化的歌词从一般歌词的范围中划分出来,然后二者相加,即为“现代歌诗”。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在现代诗歌和歌词界一直没有弄清楚,前述新诗与歌词关系的两种对立观点及其争论,很大程度上就缘于此。“歌词属于诗歌”论者以古概今,认为自古中国就是诗乐一体,诗歌、歌词一体,如原始歌谣、诗经、楚辞、乐府、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等莫不如此,以此类推,现代的歌词也应该跟新诗一样;在事实上,他们也看到,现代歌词跟新诗一样讲格律、有形式,讲艺术性、有美感,所以断定:现代的歌词就是现代的诗。“歌词与诗歌不同”论者则以今概古,以今天的差异否认历史的联系。其理由主要是:新诗的高雅、精神性不同于歌词的通俗、实用性;新诗的创作规范不同于歌词的创作规范;新诗的独特性、个人性不同于歌词的群体性、类型化;还有,如果歌词、诗歌不分,新诗的歌唱必然带来诗性的流失使新诗不是诗,而把歌词写成新诗必然带来乐感的流失使歌词不是歌词,等等,所以认为:歌词与新诗各不相同。“现代歌诗”概念的提出,对于上述争论及其理由,完全可以予以有力的回答或解决。“现代歌诗”概念清楚厘定了现代“歌词”与“诗歌”的关系,它既避免了“歌词”与“诗歌”一元化的混为一谈,也避免了“歌词”与“诗歌”两极化的二元对立,它在现代的“歌词”与“诗歌”之间划出了一个宽阔的缓冲地带。对于“歌词属于诗歌”论者,我们说,不能只看到中国诗乐一体的历史,还应该看到中国诗乐分离的历史;不能只看到诗乐相通的一面,还应该看到诗乐相异的一面;特别在现代,不能无视歌词与诗歌无论在生产、传播与接受方面还是在生态、形态与功能方面确有巨大差异。对于“歌词与诗歌不同”论者,我们承认现代歌词与诗歌确有不同,但我们不承认这种区别是绝对的。我们承认诗歌总体较雅,歌词相对通俗,诗歌注重精神,歌词注重实用,但我们不认为它们之间雅与俗、精神与实用的区别是绝对的,事实上,有非常通俗的诗,也有非常高雅的歌词,有很实用性的诗,也有很精神性的歌词。此其一。其二,我们承认歌词、诗歌具有不同的创作规范,但我们不认为音乐的规范与诗歌的规范具有绝对的冲突。事实上,有适应音乐规范的诗,也有适应诗歌规范的歌词。其三,我们承认一般歌词表达类型,表达共性,现代诗歌讲究生命体验和独特感受,但同样我们不认为这种分别是绝对的。事实上,有很多具有独特感受和生命体验的歌词,也有很多成为歌词在广为传唱的新诗。其四,我们也承认歌词、诗歌不分可能互相伤害,新诗入乐可能削弱诗性,歌词入诗可能削弱乐感,但我们不认为诗性与音乐性具有根本的冲突,其所以产生这类似的问题,往往是由于创作不成熟、不完善,技能粗劣、水平低下的表现。实际上,诗歌、音乐的契合需要高超的创作技艺,需要诗歌与音乐的双重修养;而完美的诗乐结合,在我们看来,恰恰是诗乐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结果,也正是诗乐共同创造优秀的艺术精品的开始。不过,提出“现代歌诗”的问题,却不单纯是为了一个概念命名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以中庸之道化解有关“诗歌/歌词”争端的问题,而其中包含有我们对当今中国诗学的、音乐的、文化建设的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思考。第一,在新诗的方面。当前新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卫星接收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相册印刷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汽车香水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 中国靠垫套的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18-2024年中国四驱多用途车未来趋势预测分析及投资规划研究建议报告
- 申请学生会部门的申请书
- 业务的风险评估报告
- 2025年中国明胶多肽类血浆增容剂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甘肃硫酸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参考
- 2023-2028年中国玻璃酸钠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护理部用药安全质量评价标准
- 最新小学二年级口算及竖式计算练习题
- 校园信息化设备管理检查表
- 新版抗拔桩裂缝及强度验算计算表格(自动版)
- API SPEC 5DP-2020钻杆规范
- 创新思维课件(完整版)
- DB34∕T 4161-2022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管理规程
- 注塑成型工艺参数知识讲解
- 安全生产专业化管理
- 初中生成长档案模板
- GB_T 17468-2019 电力变压器选用导则(高清正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