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_第1页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_第2页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_第3页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_第4页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诗是语言的艺术,要读懂一首诗,必须先理解诗歌语言的含义。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性,深刻地反应思想内容。鉴赏时应联络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一样方面仔细揣摩、推敲,体会意境,感受情趣,领悟主旨,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表面深入本质,多层面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尤其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措施,尤其要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状况。第一二课时推敲字词一、故事导入: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此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友好,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种“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互相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过渡:中国是诗的国度,一提到诗歌,我就情不自禁地想抒情。但到了高三,却没有了抒情的激情。以应试为目的的鉴赏与以单纯获得美感,获得艺术享有为目的的鉴赏的区别。应试与素质并不必然矛盾。诗歌鉴赏纯粹走应试的路子行不通,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诗歌的感悟理解上。而要在短期内迅速掌握诗歌鉴赏的措施,理解诗歌,首先必须设法使自己进入古典诗歌的情境之中。要进入情境之中,就必须理解古典诗歌的基本特点,体现范式,有关的背景,以及起承转合等诗歌的基本常识。动词:在鉴赏诗歌时,一要重点关照动词。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重要内容。诗歌中的动词,一是一般动词,二是活用动词,即由其他词性的词活用过来的动词。(一)、一般动词。如:1、陶潜:悠然“见”南山(联络修饰语”悠然”考虑)2.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体会意境)3.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感受情趣)4.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与其他词义相近的词比较)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由物及人思索)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由景及情考虑)参照答案:1.“见”字体现出自然而然的悠闲。2.“弄”字使人联想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描绘出一幅影随花动的友好画面。3.“闹”字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仿佛有声音,写尽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4.一种“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并且有“残存”,“残存”的意思;此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样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5.“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6.“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并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二)活用动词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活用为动词来写景抒情,丰富意蕴,强化情感。这些词,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最经典的如:春风又绿江南岸这里是将“绿”作动词来用,从视角带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自然想到春天的生机和万紫千红的形象。例1: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既写出了其形态,又见出其动态。例2、常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评析】:诗意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意境尤其静净。一种悦字,既是鸟悦,也是诗人见到青山欢鸟后的那种愉悦心情的写照.一种空字,是说潭水涤除了尘世的杂念,使人心空明.例3、蒋捷“流光轻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感慨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以上各句中的“老”、“肥”、“悦”、“空”、“绿”、“红”,均为形容词的使动使用方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体现力、感染力。

(三)、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种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种字?为何?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分析:本题能找出“咽”与“危”是诗眼并不难,难的是“为何”和“结合全诗鉴赏”。王维的诗,不只是“诗中有画”,并且往往“诗中有道”。尤其是在他晚年,沉湎在佛家的空寂心境之中,诗中的“道”,即禅理、禅趣尤浓。这首诗描写深山古寺环境景色:古木、云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尚有空寂波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诗人正是要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沉寂禅境。第三联中写山中危石矗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喑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咽”字下得极精确、生动、传神。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由于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绝妙。这十个字,把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互相烘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赵殿成评论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也。”(《诗境浅说》)“日色冷青松”一句,还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从而互相交通,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体现出幽僻的感受。在唐代诗人中,王维是比较早地并且成功地将通感运用于诗歌创作的。本题学生应重点答出三个要点,一是绘写出了山中寂寥的景象,此所谓意境;二是此二字可以说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是诗文更为生动,三是此二字衬写出了作者自身禅寂的心境。这道题从炼字角度出发,难度适中,又可以包孕意境、文字以及诗言志三个角度考察学生,是一道可以列为经典的考题。只是考试院给的答案有些简朴,也许是考虑试题难度吧。2: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一种“滴”字让人从“夜雨滴阶”的情景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冰凉的雨点仿佛滴在他们的心上。一种“暗”字写室内天已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屋子显得一片灰暗,也渲染出人物心境的凄惶。3、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精确传神。5、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第三四课时(二)要关注修饰词1、形容词:诗歌中的修饰词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种“孤”字,写尽环境之孤寂,人心之孤苦。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细二字,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确切。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参照答案:前两句写少妇通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一种“忽”字,突出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例5:

晴景

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把原诗中的“飞来”改为“纷纷”,你认为哪一种词语更符合原诗内容?请谈谈原因。由于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2、数词:数量词:数量词大概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亲密的关系,因此,从文学尤其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其实否则,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通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①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一枝”比“数枝”更能突出梅花先于百花开的特点,更能突出诗题中的“早”字。(补充)据传,齐己以诗讨教于郑谷,郑谷将“数”改为“一”,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请分析郑谷将“数”改为“一”的好处。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步,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自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②“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诗人挣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当年相会”之类的一般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一杯酒”,这太常见了!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沈约《别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端人。”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由于熟,可以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体现出来了。再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怀念之殷,也不那么轻易。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感人的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长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因此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种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怀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之久!(三)要关注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等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由于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

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c.表颜色的词:作用只有一种,颜色一般体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古人在诗词中,对色彩词的使用,常常是成对的。这些成对的色彩词,互相间或映衬,或点缀,或烘托,或照应。在某些边塞、征戍诗中,多以黄白两色相对使用,体现出一种悲怆、苍凉、空旷、寥廓、广袤、萧瑟的意境。这样的诗句有:“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在体现岁月流逝、感慨世事沧桑的诗中,常见青色与白色相对,烘托出一种孤单寂寞的意境。在这些诗句中常常以亘古不易的事物,如青山、青松等来反衬年华易逝的蹉跎人生。这样的诗句有:“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高适)“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岑参)把红色同绿色相对,让它们互相映衬,互相对照,构成富有情调的友好画面,来体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粉红的桃花,翠绿的细柳,缀着隔夜明亮的雨珠,又笼在灰白的晨雾之中,再加上黄莺婉转的啼鸣,好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春晓图。这里红绿对照,洋溢着一种蓬勃、热烈的气息。检测练习1、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芜凄惨。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种沉寂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尤其地清幽安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第五六课时二.要注意句式(句式还原)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川(晴朗的旷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意即“晴川(晴朗的旷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仿佛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说的对象。2.宾语前置。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本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方友人陈亮的,分别阐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恰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使用方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成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4.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仍旧笑春风。“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达“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此类状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李商隐《安定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永忆江湖白发时归。)都是同类的例子。

5.定语位置。定语挪前例1.王昌龄《参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轻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例2.刘叉《参军行》:“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闻横笛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例3.陆游《昼卧》:“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B.定语挪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也许是“月”。又《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花重)6.其他:例1.苏轼《念奴娇》:“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例2.毛泽东《沁园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例3.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目穷千里)三.语序颠倒的原因1.是声律的规定例:晁无咎《临江仙》“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2.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例: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3.兼而有之例1.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例2.杜甫“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四.语言风格古代诗歌鉴赏常用词语清新:用语新奇,不落俗套。平淡(质朴):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论述,全用白描,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