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微生物学复习课_第1页
动物微生物学复习课_第2页
动物微生物学复习课_第3页
动物微生物学复习课_第4页
动物微生物学复习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动物微生物学24马有智复习课01绪论

微生物定义个体细小、肉眼看不见、必须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群结构比较简单、繁殖迅速的微小生物的总称。种类细菌、放线菌、螺旋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病毒、真菌。

巴斯德(LouisPasteur,1822-1895)1857年证明乳酸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1861年完成曲颈瓶实验。1864年建立巴氏消毒法。1870年出版专著蚕病研究。1878年正式发表生源理论。1881年制备了炭疽菌苗。1885年研究狂犬疫苗成功,开创免疫学。1891年发现肺炎球菌。1876年证实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1881年首创用明胶固体培养基分离细菌。1882年发现肺结核病的病原菌-结核杆菌。1884年发表著名的柯赫定律。柯赫1843-1910第一章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形态:细菌的量度单位(微米)

球菌(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等)杆菌(球杆菌、分支杆菌、链杆菌等)螺形菌(螺菌、弧菌等)细菌的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菌毛细胞壁概念结构特点功能1.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特点:厚度大(20~80nm)化学组分简单,45-90%为肽聚糖,其余为磷壁酸、蛋白质和多糖。外膜

-脂多糖

-外膜蛋白周质

-肽聚糖(10-20%)2.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位于G-菌细胞壁外层,由脂多糖、磷脂和脂蛋白等若干种蛋白质组成。G-菌的外膜脂多糖(LPS)由类脂A、核心多糖、O-侧链多糖三部分组成。

脂多糖主要功能控制某些物质进出细胞--选择性屏障功能,O-侧链多糖多变决定了G-菌细胞表面抗原(菌体抗原或称O抗原)的多样性类脂A是G-菌的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是噬菌体的吸附受体3.细菌细胞壁的功能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使细菌免受外力的损伤。为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失去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也就丧失了这些重要功能。阻拦酶和某些抗生素等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保护细胞免受有害物质的损伤。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致病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

4.缺壁细菌

L型细菌原生质体球状体支原体细菌的特殊结构芽胞

定义及抵抗力荚膜

定义及功能菌毛

种类及功能鞭毛

定义及功能革兰氏染色的机制G+菌体内含有特殊的核蛋白质镁盐与多糖的复合物,它与碘和结晶紫的复合物结合牢,不易脱色;而G-菌与复合物结合程度底,易脱色。G+菌菌体等电点较G-菌为低,在相同pH条件下染色,G+菌吸附碱性染料多于G-菌。G+菌细胞壁等对结晶紫-碘复合物的通透性小,故不易被脱色,G-菌透性大,易脱色。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真菌的概念单细胞真菌多细胞真菌霉菌的结构病毒的特点:结构简单,超显微、无细胞结构;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只含一种核酸(RNAorDNA);严格的细胞内寄生物;在活细胞外以病毒粒子的形式存在,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就具有生命特征;特殊的繁殖方式-复制;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病毒的量度单位病毒的基本结构蛋白衣壳

(螺旋对称、二十面体对称、复合对称)核酸(RNA或DNA)囊膜细菌的化学组成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质和核酸等。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所特有的化学组成:肽聚糖、胞壁酸、磷壁酸、D型氨基酸、二氨基庚二酸、吡啶二羧酸等。第二章微生物的生理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细菌的营养类型化能自养菌光能自养菌化能异养菌光能异养菌细菌的营养物质

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

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营养物质

氢离子浓度(pH)

温度(嗜热菌、嗜温菌、嗜冷菌)气体(需氧菌、微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细菌的生长繁殖个体生长繁殖生长曲线

定义阶段意义细菌的培养特性培养基

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基础培养基菌落

1.基本营养:

2.温度:

3.氧气:

4.PH:

5.湿度,渗透压:真菌的生长繁殖的条件

酵母菌的繁殖霉菌的繁殖

无性孢子有性孢子真菌的繁殖的方式致病性

真菌病:皮肤真菌病:侵害角质,称为癣。浅在真菌病:如流行性淋巴管炎。深部真菌病:如曲霉菌病。真菌中毒症:病毒的增殖

病毒的增殖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五个过程。

病毒的增殖与培养

病毒培养的方法

细胞培养鸡胚培养实验动物三种培养方法的优缺点

病毒的培养特性

包涵体细胞病变效应干扰素血凝性消毒灭菌无菌防腐抑菌第三章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巴氏消毒法高压蒸气灭菌法滤过除菌法消毒的机理消毒剂的种类消毒剂的应用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第四章细菌的致病性与传染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对一定宿主引起感染的能力称为致病性或病原性。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称为毒力,即致病性的强度,是量的概念。致病菌的毒力一、构成病原菌毒力的因素(一)侵袭力:

1、细菌的附着力2、抗吞噬和定居

3、促进扩散和转移

(二)毒素外毒素(exotoxin)部位:

在细菌细胞内合成后分泌至细胞外。产生菌:

主要是G+中的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白喉棒状杆菌、产气荚膜梭菌、A群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组成:多数不耐热,大多是蛋白质,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外毒素的毒性作用极强,如lmg纯化的肉毒毒素能杀死2000万只小鼠。外毒素的毒性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不同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机体的组织器官有一定的选择。类毒素在0.3%-0.4%甲醛液作用下,经一定时间,可以脱去毒性,但仍保有免疫原性,注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具有中和外毒素作用的抗毒素抗体。类毒素和抗毒素在防治一些传染病中有实际意义。内毒素化学本质:

脂多糖组分。部位:

只有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体后才释放出来。特性:

内毒素耐热,不能用甲醛液脱毒成类毒素。内毒素注射机体可产生相应抗体,但中和作用较弱。脂质A:是内毒素的主要毒性组分由内毒素引起的毒性作用大致类同。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二、病原菌毒力的测定

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最小致死量(MLD)或最小感染量(MID)三、细菌致病性的确定

柯赫法则要点

1.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在健康者不存在;2.此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而得到纯种;

3.此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导致同样病症;4.自实验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病原菌的纯培养。

病原菌的传染病原菌引起传染的必要条件病原↙↘外界环境条件→易感动物(一)病原微生物:足够的毒力一定的数量适宜侵入门户(二)易感动物:

品种年龄性别营养状况(三)外界环境条件:

气候季节饲养管理卫生防疫措施全身感染的类型

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

细菌感染的诊断细菌学诊断标本采集与送检过程的原则致病菌的检验程序血清学诊断抗生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