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册教学计划(2006-08-31)_第1页
第五册教学计划(2006-08-31)_第2页
第五册教学计划(2006-08-31)_第3页
第五册教学计划(2006-08-31)_第4页
第五册教学计划(2006-08-3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册教学计划(2006-08-31)钱塘江中心小学张林一、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测量(包括毫米、分米,千米和吨的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四边形,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四边形一单元,这是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的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质量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教学目标: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教学难点:建立长度和质量观念,初步认识分数,排列和组合。四、课时安排单元章节课时时间安排一毫米、分米的认识2课时9月5日—9月7日千米的认识2课时9月8日—9月12日吨的认识1课时9月13日—9月14日生活中的数学1课时9月15日二万以内的加法3课时9月16日—9月22日万以内的减法3课时9月23日—9月28日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9月29日—9月30日整理和复习1课时10月8日单元测试1课时10月9日三四边形6课时10月10日—10月19日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10月20日—10月28日单元测试1课时10月31日五时、分、秒3课时11月1日—11月7日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11月8日六口算乘法3课时11月9日—11月14日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11月15日—11月23日中间、末尾有零的乘法4课时11月24日—12月1日整理和复习1课时12月2日单元测试1课时12月5日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12月6日—12月14日八可能性4课时12月15日—12月122日九数学广角1课时12月23日掷一掷1课时12月26日单元测试1课时12月27日十总复习4课时12月28日—1月5日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测量)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单位的换算,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一些比较大的单位(千米、吨),由于学生很难用量一量、掂一掂的方式去感受,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主要特点有: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2.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单元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2.使学生学会单位名称间的换算。3.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2、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和质量的意识。单元课时安排:约6课时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课本P2—3,例1,练习一1、2、3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实际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意义,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观念。2.知道1厘米等于10毫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毫米单位进行测量。教学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教学过程:一、引入1、复习旧知:小朋友,你们还记得以前所学过的长度单位吗?先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2、估计一下数学书上的两条边的长度。(学生小组为单位填写下表)姓名长宽估计测量估计测量3、学生用尺子测量,看看刚才估计的结果准不准确。(引出毫米)4、此时,小精灵提出问题“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自然地引出产生“毫米”的必要性。二、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1、关于长度单位“毫米”你还知道什么小知识。2、观看手中的尺子,指出1毫米。3、用手比划1毫米的长度。4、觉得1毫米的长度怎么样?5、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有1毫米的长度呢?6、教师出示一些物品:一串钥匙、电话卡、一分、两分、五角的硬币,找一找,哪里有1毫米?7、教师介绍生活中要用“毫米”来做单位的地方。三、毫米与厘米的关系1、在尺子上找到2毫米、3毫米、4毫米……一起来数一数。2、数到10厘米,得出1厘米=10毫米四、巩固练习完成P3做一做(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完成练习一1、2、3这三道题都让学生先估再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将今天所学的知识加以概括(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比较薄的物体,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教学内容:课本P4例2,练习一4、5、6、7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实际测量过程,知道分米产生意义,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建立1分米的观念。2.知道1分米等于10厘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在操作中学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分米单位进行测量。教学准备:直尺、软皮尺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我们已经学习了毫米、厘米、米等几个长度单位,今天我们来进行实际测量,看谁能又快又准地测量出桌子的长度?2、学生各自用不同的方式量课桌的长度。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用10厘米为单位来量比较方便,很自然地引出“分米”。二、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1、关于长度单位“分米”你还知道什么小知识。2、观看手中的尺子,指出1分米。3、用手比划1分米的长度。4、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有1分米的长度呢?5、教师出示一些物品:让学生找一找,哪里有1分米?7、教师介绍生活中要用“分米”来做单位的地方。三、分米与厘米以及米的关系1、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3厘米、4厘米……一起来数一数。2、数到10厘米,得出1分米=10厘米。3、思考:分米和米有什么关系?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4、集体交流,汇报得出:毫米—10—厘米—10—分米—10—米四、巩固练习完成P4做一做完成练习一4、5、6、7第4题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第5题(4)的答案是多样的。第7题可以作为课外调查题,让感兴趣的学生去合作完成。五、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在测量时应怎样选择合适的单位?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千米的认识教学内容:课本P7例3、4,练习二1、2、4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感受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教学重点、难点:知道1千米=1000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100米的皮尺。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出示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路标。如:2、问:(1)你们知道这个路标的意思吗?(2)你们能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见过的路标吗?(3)小结: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公里)作单位。(4)说说你对千米(公里)知道些什么?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1、接着教师可出示运动场的跑道示意图。2、初步体验。(1)一般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400米)(2)那么跑几圈是1000米。(1千米)(3)学生初步建立1000米就是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得出:1千米(公里)=1000米。(4)说说你心目中的1千米。3、实践体验。(1)组织学生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观察100米的长度,并提问:①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米?(10个)②走100米,看要用多少时间?(学生猜测后走一走)③走1000米,从时间上和学生的体力上让学生充分体验。④说说你现在对1千米的认识。(2)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①一般公共汽车两站间长约是500米,问几站路是1千米?(2站)②你能举出几个1千米长的距离的例子吗?三、巩固练习。(1)从学校门口到附近的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你走1千米路大约用多少分钟?(2)完成练习二的1、2、4第4题让学生从时间上再次感悟“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四、全课小结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你对长度单位又有了些什么了解?教学反思:第四课时千米与米的换算教学内容:课本P8例5,练习二3、5、6教学目标:使学生加深对千米的认识,知道长度单位在实际中的应用;在学生初步认识千米的基础上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以及简单的计算。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思考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正确的思考方法。教学准备:练习纸教学过程:一、复习

1.1千米=()米1000米=()千米

2.4米=()分米1分米=()厘米

6厘米=()毫米500毫米=()分米二、新授1、板书课题: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2、出示:(1)3千米=()米(2)6000米=()千米学生思考(1)后同桌讨论。A:学生思考:1千米是多少米?(1000米),3千米是几个1000米?(3个1000米),是多少米?(3000米)B:同桌再次说一说3千米=3000米的推理过程。C:独立说说(2)的思考过程后全班交流。3、P8做一做:(要学生说出思考过程)三、巩固练习练习二的3(要说出思考过程)练习二的5、6(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特别是第6题)3、在○里填上">"、"<"或"="2600米○3千米9千米○9000米6990米○7千米8米○8千米四、全课小结今天学习了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需要注意些什么?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吨的认识及换算教学内容:课本P11例6P12例7练习三1、2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某物体1吨重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和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以及简单的计算。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教学准备:桶装矿泉水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看图;小动物他们能同时过桥吗?我们应该先要知道什么?(同桌可以先商量)2、“吨”这个单位你了解多少?你在什么地方看见过或者听到过?3、教师出示几幅图片:宝马轿车车身重约2吨;武直-9型直升机机身重约3吨;成年亚洲象体重约4吨等等。4、那1吨到底有多重呢?二、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1、师:1吨就是1000千克,那你知道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是1吨或几吨?2、想想1吨大米有多少袋(每袋25千克)。估计一桶矿泉水大约是多少重?指名学生上前抱一抱。那么多少桶水是1吨?那想想刚才这些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生活中用吨做单位的物品有哪些?5、完成练习三的1,巩固质量观念。三、吨与千克单位之间的换算利用千米与米的换算迁移,让学生独立完成:例7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全班交流,互相出题目检查掌握情况。联系实际:完成P12做一做2。要让学生完整说出思考过程。四、拓展提高完成练习三的2。(指名说说思考过程)解决策略多样化。完成练习三的3。改错。五、课堂总结今天你又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第六课时生活中的数学教学内容:课本P14教学目标:结合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让学生感悟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难点:学以致用。教学准备:收集各种图片教学过程:一、整理材料,解读信息1、学生分小组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加以解读。2、新闻发布,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3、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二、介绍比赛1、教师出示各种图片信息,让学生进行抢答介绍。2、组与组之间互问互答。三、你知道吗?1、学生同桌说说你对这个故事的了解。2、独立思考:这个故事中包含了什么数学知识?3、全班交流讨论,初步让学生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四、实际调查1、说说自己家每月的用水情况。2、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3、你认为该采用哪些节约水的方法?4、利用党中央倡导的节约能源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学反思: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是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加减法的验算。以前这部分内容与万以内的加减法(一)共同编排在第四册。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2.加强估算。3.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4.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能力进行计算。5.对于算理,不再借助直观图,也不再用动态的竖式计算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单元教学要求: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单元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能力并且在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中来提高计算能力。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体会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单元课时安排:约9课时第一课时加法(一)教学内容:课本P15-16例1,练习四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方法,并且能进行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教学重点、难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方法。教学准备:图片与表格。教学过程:一、新授

1、出示主题图: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这些珍贵的动物正濒临灭绝的危险,我们要保护动物。(出示第15页统计表。)2、根据这个表格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解决小精灵的问题。(让学生先估算在计算)

3、学生展示算法。

估算:98+25≈130(种)

口算:98+25=123(种)

想:98+20=118

118+5=123

笔算:

9

8

+

2

5

1

2

3

围绕竖式思考:

从哪位算起?十位上得几?为什么不是1?百位上的1是怎样得来的?

4、揭示课题。

5、完成“做一做”的练习,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6、学生说说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与注意点。

二、反馈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第1、2题后,集体订正。

2、解决问题。(第3题)

(1)学生解决书上的问题。

(2)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3)说出算式让别人思考你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A公鸡和小鸡一共有多少只?

77+85=165

B母鸡和小鸡一共有多少只?

59+85=144

C公鸡、母鸡和小鸡一共有多少只?

59+77+85=224

D公鸡比小鸡少多少只?

E母鸡比小鸡少多少只?

F公鸡比母鸡多多少只?三、全课小结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加法(二)教学内容:课本P18例2,练习五的1、2、3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的方法,并且能进行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估算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连续进位的方法。教学准备:图片与表格。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笔算:60+45

36+67

89+52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二、新授

(一)、教学例2

昨天我们了解了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今天我们来了解中国已知动物的种类。(出示统计图)

你能算出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吗?

1、学生列式计算。

2、学生汇报。

估算:376+284≈700(种)让每个学生都说说估算的方法,用以检验计算的正确率。

笔算:

376+284=660(种)

3

7

6

+

2

8

4

6

6

0

学生质疑并思考:从哪位算起?十位上得几?为什么不是5?为什么要向百位进1?3、与98+25对比计算上的相同点,引出课题。

4、针对已知种类提出数学问题。

5、“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订正时先估算再讲评。

6、小结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方法。三、巩固新知

1、学生笔算练习五的第1、2题后,集体订正。

2、解决第3题的问题。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教学反思:第三课时加法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P19的练习五教学目标:1、

使学生能熟练地、正确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教学重点、难点: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方法。教学准备:图片与表格。教学过程:

一、

基本练习。1、练习五第5题。学生从中选择1-2题进行计算,要求先估算再计算。2、配钥匙。

练习五第6题。(1)学生选择一把钥匙上的题目进行计算。(要求先估算再计算。)(2)计算后插入对应的锁孔。(3)全班检验配钥匙的正确性。对正确率高的同学给予表扬。二、强化练习1、改错。练习五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比一比,谁是最优秀的“森林医生”,能又快又准地捉住“害虫”。

2、练习五第8题。同桌合作完成。请几个同学说一说解题策略。三、解决问题。1、练习五第4题。将问题改为“你知道中央电视塔大约有多高吗?”A让学生估算,并说出估算过程。B让学生计算中央电视塔的实际高度.2、

练习五第9题。走哪条路最近?A让学生独立思考,形成基本思路后,B组织学生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C全班交流,得出一些方法。四、发展练习

1、练习五第10题。A学生独立思考。B同桌商量。C请几个同学说解题策略。

2、

思考题。先分析题意,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尝试。一次失败,再试一次。最后集体讲评。

九、

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教学反思:第四课时减法(一)教学内容:P22-23

例1及“做一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同时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2、联系实际,初步渗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3、让学生在活动中愉快地学习数学。教学重点、难点: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准备: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老师想请同学们一起到云南去旅游。(出示例图)

昆明的旅游景点是石林、大理的旅游景点是三塔、丽江的旅游景点是玉龙雪山。

1、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1)学生同桌说。(2)汇报板书。2、师:大理到丽江有多远,我们可以通过画线段图来理解。?千米昆明大理丽江0千米384千米517千米

3、学生估算大理到丽江,汇报估算的方法。

4、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在小组中讨论。

5

1

7

十位退1后能减4吗?怎么办?

—3

4

8

百位退1给十位,这时十位上是几?

1

6

9

十位上的6是怎样算出来的?

5、“做一做”

6、学生讨论计算的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小结后揭示课题。

二、巩固练习

1、练习六的第1题,把小蜜蜂和相应的花连起来。

2、用数学:第2题。

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道题,订正时说计算过程。

3、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两个问题,集体订正。

三、全课小结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减法(二)教学内容:P24

例2、3及“练习六”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结合情景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难点:连续退位减算法的多样性。算法的多样性。教学准备: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昨天我们学习了三位数减三位数,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但是在学的过程中你要思考今天的三位数减三位数与昨天的有什么不一样,又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

二、新授:

1、教学例2:507-348=

(1)学生尝试计算。

(2)学生讨论交流:要从十位上退1,可十位上是0,

怎么办?十位退1后剩几?百位上为什么只剩1?

(3)想一想:计算上与517-348有什么不同?

(4)笔算702-564,让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

2、教学例3

(1)

出示例3:500-185=

你会计算吗?你有几种算法?学生自主探索求差的方法,小组交流。

(2)学生展示算法。

500-185=315

500

②185+15=200

③185=100+85

—185

500-200=300

500-100=400

315

300+15=315

400-85=315

(3)试一试:800-695=

3、比较两题计算上的相同点,小结并揭示课题。

三、反馈练习

练习六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让学生运用估算大致检验一下答案的正确性。表扬正确率高的同学。

四、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减法练习课教学内容:P25练习六的1、2、3、5、6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熟练地、正确地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教学重点、难点:熟练计算并提高正确率。 教学准备:算式卡片。教学过程:一、

听算练习。(教师读题,学生写得数。)

85-28=

74-16=33-25=48-29=34-18=32-14=

61-39=

72-58=

67-15=

44-19=

56-37=

35-26=

二、

练习六第1题。蜜蜂采花。学生独立完成。用游戏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三、

练习六第2题。(1)读题,理解题意,找出关键词。(2)学生独立完成。鼓励学生一题多解。(3)完成后让学生通过估算大致检验一下答案的正确性。

四、

练习六第3题。(1)让学生独立估算,说估算过程。(2)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五、

练习六第5题。找朋友。同桌合作完成。

六、

练习六第6题。(1)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独立画图表示小明、小红两家和学校的位置关系。(3)形成基本思路后,组织学生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4)集体讲评。

七、

思考题。(1)先分析题意,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尝试。(2)一次失败,再试一次。最后集体讲评。

八、

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反思:第七课时加减法的验算教学内容:P27-28

例1、例2及“做一做”

P29练习七的第1-3题

教学目标:1、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加减法的验算,提高计算准确率。2、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验算方法的多样性。理解验算方法。

教学准备:算式卡片。教学过程:一、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主题图)妈妈到商场给小明买了一套衣服和一双鞋子,妈妈付给售货员阿姨200元,阿姨找给妈妈17元,找的钱对吗?(1)师:这道题能直接计算吗?要先求什么?(先求出买这些东西共付出多少钱)(2)学生列式计算。

(3)师质疑:这个结果对吗?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

学生思考验算的方法,小组合作探索。

(3)学生汇报验算方法,比较验算的方法。

方法一:183-135=48

方法二:48+135=183

方法三:183-48=135

(4)完成“做一做”,让学生说说验算的方法。

2、教学例2

(1)师:找的钱对吗?算一算。学生计算。

(2)小组合作探索验证的方法。

(3)学生汇报验算的方法。

①200-17=183

②17+183=200

3、揭示课题,小结验算的方法。

二、巩固新知

(1)完成“做一做”的练习。(2)练习七的1、2、3

三、全课小结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加、减法的验算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29—31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验算意义,能熟练地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3、

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选择合适的验算方法,保证计算的正确性。

教学准备:算式卡片。教学过程:一、

听算练习。(教师读题,学生写得数。)

25-9=

47-16=

30-25=

42-29=

45-19=

36-14=

41-38=

22-15=61-14=

34-15=

70-37=

65-56=

二、练习七第2题。(1)学生独立完成。(2)集体讲评时请几个学生说一说出错的原因。

三、练习七第3题。(1)复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2)学生独立完成。(3)让学生通过估算大致检验一下答案的正确性。

四、

练习七第4题。先让学生尝试着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讲评。

五、练习七第5题。(1)引导学生审题,弄清表格的含义。(2)让学生独立完成。(3)完成后让学生运用估算大致检验一下答案的正确性。表演正确率高的同学。

六、练习七第6题。(1)先让学生独立看图,理解图的含义。(2)进行估算,请几个同学说估算策略。(3)最后列式计算。

七、练习七第7题。同桌两人小组进行估算游戏,然后独立计算。

八、练习七第8题。每个小组提出3个问题,先估算,再计算。鼓励学生灵活地解决问题。

九、

思考题。(1)鼓励学生自己不断尝试,直到得出正确答案。(2)最后集体讲评。(3)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找到多种答案。

十、

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

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P32-33

例1、例2及练习八

教学目标:1、通过万以内笔算加减法的法则的复习,提高学生的计算的正确率。

2.复习运用计算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万以内笔算加减法的法则的复习。

教学准备:算式卡片。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思考1学生独立完成507—288456+269(二选一)2集体订正。

3思考:笔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要注意什么?怎样来提高正确性?

二、巩固练习

1练习八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2选择几题进行验算。三、解决问题:教学第32页P2

1、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后提出数学问题。

上层和下层共有几本?

上层比下层多几本?

上层和中层共有几本?

上层比中层少几本?

上、中、下共有几本?

下层比中层少几本?

2、对提出的数学问题先估算,再笔算。3、讲评订正。

四、练习八的第2题。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讲评:你是怎样想的?

3、师:还剩下这些鸡蛋对吗?怎样验证?学生进行验算。

4、订正:说说你是怎样算的?5、思考:书上的这三个问题有什么区别?

五、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四边形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周长的概念,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长度的估计等。在编排上的特点是:1.从日常生活中引入几何概念,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几何知识。2.利用活动巩固对几何概念的认识。3.周长的概念更强调从一般性的角度引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单元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平行四边形。2.使学生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3.通过对长度和周长的估计,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单元教学重、难点:1、认识四边形的特征,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2、通过对长度和周长的估计,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单元课时安排:约6课时第一课时

四边形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36页。教学目标:1、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2、通过让学生找一找、分一分、涂一涂、拼一拼等一系列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动手操作及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3、通过看图、举例等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四边形的共同特点,分辨不同四边形的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纸(包括不规则形状)、剪刀、三角板、直尺、钉板。教学过程:一、感知四边形1、说四边形(1)

引题出示主题图。师:你能说出哪些图形的名称?师: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板题:四边形),你想像中的四边形应该是什么样的?(2)

围四边形

师:请根据自己的想像,动手围一个四边形。(学生在钉子板上操作,师巡视指导,然后选出不同的四边形加以展示)二、讨论学习四边形的特点1、观察讨论:看着这么多的四边形,你能说一说,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结合图形得出,师板书:四边形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

2、寻找四边形(1)在主题图中找。

(2)在例1中找。说说那几个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

(3)举例:说一说,在哪儿还看到过四边形?

3、做一做1

4、动手剪四边形

师:要求每个同学剪出两个以上不同的四边形。

学生独立动手,让学生上台展示,反馈交流。

5、分类

(1)小组合作,要求按不同点分类。每分好一类放在旁边。

(2)汇报交流,投影展示,说说分类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

1、完成做一做2

①先用尺子量一量,再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

②哪两个四边形比较象,不同在哪儿?小结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比较特殊的四边形,它们的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③在钉子板上围一围(2人配合),围不出来或围不像的及时指导。帮助。

2、小结全课,看书巩固。

四、课外实践

1、动手试一试,把一个四边形剪去一个角后,它会变成什么形状?2、围出或画(剪)一个对边相等,但却不是长方形的四边形。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平行四边形教学内容:第37~38页,做一做,练习九的1、2题。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2、通过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

3、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会在长方形纸上剪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教学重点、难点:建立平行四边形的正确表象,能与其他的四边形进行区别。

教学准备:用木条钉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纸若干,钉子板、投影仪,师用放大的方格纸。教学过程:一、

感知平行四边形的表象

1、投影展示情境图,认识伸缩门上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

2、观察找出图中其它地方的平行四边形(楼梯上的斜面图案)。

3、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加以对比(选取楼梯的斜面与正面图案进行)

二、

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1、课件展示伸缩门开关时的图形变化情况

看一看,伸缩门上的图形有没有变化?想一想,为什么推拉伸缩门会感到省力?

2、操作实践

拉一拉,感受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相反,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易变形。

3、对比延伸:现在你知道伸缩门为什么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了吗?结合回答演示在门上的平行四边形对角连上条子后推拉情况。(拉不动推不动)

三、

画、剪平行四边形

1、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简单说说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2、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3、在长方形纸上剪出平行四边形。

四、

课堂练习

练习九1、2(1)

五、

课后作业

练习九2(2),自学“你知道吗?”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平行四边形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九第2(2)、3、4、5题,了解“你知道吗”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表象认识,进一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练习量边长、比角,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不同之处。3、练习用七巧板拼图,培养学生的相象力与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难点:第3、4两题,即平行四边形与正、长方形、梯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另别。教学准备:四边形卡纸、七巧板教学过程:一、

复习旧知

找出下面图形中的四边形打上“√”,给平行四边形涂上你喜欢的颜色。二、

练习

1、

第4题

A、观察说出3个四边形的名称。

B、用学生尺分别量一量这3个四边形每条边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C、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3个四边形的各个角,你发现了什么?

D、小组交流: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边、角有什么不同?

E、汇报小结。

2、

第3题

A、观察回答:下边画的是平行四边形吗?

B、用手比一比,怎样改能使它成为平行四边形?

C、动手画一画。

3、

第5题

模仿拼图

三、

练习小结

四、

课后延伸

用七巧板拼出自己想象的图形,越多越好。教学反思:第四课时

周长教学内容:第41~43页的例1、例2、例3,做一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2、会利用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用灵活简便的方法正确处理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各种形状的纸、树叶、钟面、粗硬的绳子、直尺、卷尺、投影仪等。教学过程:一、

感知周长

(一)教学例1

1、观看投影。你能说出这些物品和图形的名称吗?请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图形或物品(教师将选择相同图形的同学组成合作小组。)

2、揭示课题,板书:周长

3、交流对周长的理解:谁知道周长是什么意思?(字面意思、查字典)

4、学生演示:请你具体指一指,你所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样的长度。要求每个学习小组都派一名代表上台指给全班同学看。二、

研究求周长的策略

1、大家已经知道了周长的意思。假如要知道你所喜欢的图形的周长到底有多长,你能想出办法来吗?A、独立思考。B、小组交流。

2、按所选的物品或图形组织反馈。演示自己使用的方法。

3、能不能根据各自所用的方法把这些图形和物品分分类?

(钟面、树叶和月牙比较特殊,要用绳子才能量出周长,其余的都可以用直尺量出并算出。)

三、

探究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1、学习正方形周长的算法

出示例3,学生讨论。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

2、独立探索例题2,交流算法。你喜欢用哪种算法?

3、小结:如果让你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正方形呢?

4、完成第42页和第43页的做一做1

四、

巩固应用

做一做2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周长的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十及十一的习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会利用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学重点、难点:学会用灵活简便的方法正确处理实际问题。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图片教学过程:一、回忆旧知说说周长的含义。出示任意图形让学生说说他们的周长。量一量你自己身上某部位的周长,把它填在表中。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要知道什么?正方形呢?二、基本练习。1、练习十的——1,练习十一的——1A、量出需要的数据》B、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C、交流讨论。2、练习十的——2学生独立练习,完成后同桌讨论。三、拓展练习1、从教室中选择你喜欢的图形,计算它们的周长。2、计算下图中篱笆的长度。(练习十一——3)3米6米计算下图的周长。(10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组成的图形)4、围一围(练习十一——4)教学反思:第六课时

估计教学内容:第45页、46页的例4、例5,做一做的3题,练习十一的5、6。教学目标:]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知名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掌握简单的基本的估量方法。教学准备:1米长的彩带纸或细棉绳每人一根。教学过程:一、

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1、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1分米表示的长度,并用手比划出来。

3、揭示估算的意义,板书课题:估计二、

学习估计的知识(一)画线段1、画4厘米的线段A、不用尺(借用本子、书或者其它工具)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比比谁画得最准。B、用尺来量量,看看谁画的最准。C、说说画的时候是怎么想的。D、再次不用尺画4厘米长的线段,画好后用尺量一量。2、画8厘米的线段A、不用尺,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B、用尺去量一量,你画得标准吗?C、说说画的时候是怎么想的?3、同桌之间画一条不超过10厘米的线段,比比,谁画得准。(二)、估计身高1、请一名学生站到老师身边。说说身高有多少?2、看着学生的身高猜猜老师的身高。3、再请一位高个老师上场,猜高个老师的身高。说说猜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三)、估计彩带1、分别出示三条彩带1米、8分米、1米30厘米,让学生估估长度。2、用彩带给装饰画镶边,选哪根合适,说说想法。3、动手验证。4、估计你的数学书的周长,剪一段线围一围。(四)

小结估计的方法

三、

做一做

第1题:(1)先估计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哪个图形的周长最短,简单说一说你是怎么估计出来的。并按估计的长短依次写上序号。

(2)量一量,再算出每个图形的准确周长。

(3)比较,你估计的准吗?不准的原因在哪儿?

第2题:比一比,估一估,再说出来。

第3题:小组实践。

四、

应用实践,解决问题

练习十一的习题教学反思: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单元教学内容: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是二年级学过的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关键是让学生用规范的格式进行竖式计算,为以后除数是几位数的除法作好准备。在编排特点具有以下特点:1、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2、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3、体现弹性要求。计算有余数除法时,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笔算。单元教学要求:1、使学生结合具体教学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意义。2、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3、使学生初步学会作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单元教学重、难点:本单元主要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并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即“解决问题”。单元课时安排:约5课时第一课时

除法笔算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50页。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及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步骤。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重点、难点: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步骤教学准备:每个小组一袋纸片剪成的花盆:23个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你们看:(出示主题图)你能不能看着这幅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呢?二、探究学习新知1、要是把这些花每5盆摆一组,可以摆几组呢?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为什么?2、谁来说说这些数字在这个算式里是什么名称?这是我们以前就学过的除法横式的写法,今天我们要来学习除法竖式的写法。3、教师指导写除法竖式。A、除法竖式的写法与加、减法的竖式不一样。“”是竖式的除号。被除数写在里面。除数写在外面,表示把总数进行平均分,把15每5个分一份。那么分得的结果就写在横线的上面,这条横线和加减法竖式的横线一样也相当于等号的意思。B、指导怎么进行竖式计算。3…注意: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515…被除数15…5和3的乘积…被除数减去除数和商的乘积(分的结果)C、追问:商写在什么地方?被除数下面的15三、发展性练习1、判断下面各题,错的改正。8964876348002、思考性练习四、小结今天你觉得你学的最好的是什么?五、随堂作业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有余数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第51-52页例2、例3。练习十二的第7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初步的试商能力,理解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3、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精神。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准备:每个小组一袋纸片剪成的花盆23个、小圆片、小棒教学过程:一、准备练习1.看谁能很快说出()里最大能填几?()×5<6()×<203×()<38()×4<226×()<347×()<242.用竖式计算二、观察主题图探索新知理解意义(1)摆一摆①师:国庆节快到了,班级将举办联欢会,同学们正忙着布置会场呢!同学们搬来了23盆花,每组要摆5盆,可以摆几组,请你帮他们算算看②23÷5的结果是多少?③剩下的为什么不再分了呢?④今天分的跟前面分的有什么不同?⑤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除法(出示课题)三、动手计算明白试商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4组。还多3盆,那么笔算23÷5的商是几、竖式该怎么列,余数该写在哪儿?①23÷5商是几,你是怎么想的?②23的下面该写几,为什么?“20”表示什么?③余数是几?表示什么?④横式中的得数该怎样写?教师指导:先写商,接着用6个点表示还剩,最后写余数“3”,读作:商4余3。师:有余数除法的笔算与整除除法笔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教师巡视辅导。四、尝试练习五、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如果只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师:“剩下的1盆还够再分吗?为什么?那么“1”就是什么数呢?列出除法算式:“16÷5=3(组)……1(盆)师:添加一盆花后问:“现在可以摆几组?还剩几盆?如果花的盆数是18盆、19盆、20盆、21盆、22盆、23盆等,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算式的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六、小游戏小朋友想一想,在一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如果除数是8,余数可能是几?七、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第三课时

有余数除法的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十二教学目标:通过各个方式的练习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熟练的计算。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测练习十二第4题。指名学生板演。二、巩固练习前面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其实不管是不是有余数,只要是平均分我们就用除法来解决。1、练习第一题A、现在老师有12个羽毛球,我要分给5个同学,那么先请同学们想想能不能刚好分完,如果不能,那么每人能分到几个,还剩几个?B、生做完后老师实际分分,验证学生的答案。2、练习第2题A、学生读题。B、让学生用圆片代替面包分一分,写出算式,并把结填在书上。C、最后说说为什么选择那种装法。3、读第3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然后独立解答。4、出示:35÷8=4---3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5里面有4个8还多3个。也就是4×8+3就能得到35。也就是说除数×商再加余数就能得到被除数。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验算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结果。A、学生用这种方法来完成第5题。B、练习第八题。帮助学生理解彩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正5边形的周长,一部分是剩余的。生做完后老师实际分分,验证学生的答案。三、发展性练习1、小蜜蜂送信每个小组都有一些信,小组讨论交流后派代表送信。把余数是1的信送1号信箱,把余数是2的信送2号信箱,把余数是3的信送3号信箱,把余数是4的信送4号信箱。2、一位老爷爷得了高血压病,要长期吃药,药瓶的标签上写着共50片,医生嘱咐老爷爷每天吃6片,老爷爷有事要外出9天,请你帮他算一算,他带一瓶药够吃吗?四、随堂作业教学反思: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P55、56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二、探究学习新知1、这个活动有没有进行平均分?2、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可以是横式,也可以是竖式。3、汇报交流:得到的5是什么意思?2又是什么意思?所以单位是什么?4、小结:在解决这样的题目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来选择用什么算式解决。注意结果的单位。三、做一做1、出示食品饮料柜,问:你了解到什么信息?(1)现在小丽有20元,全部买矿泉水,最多可以买几瓶?剩几元?思考:买同样的东西是不是把钱进行平均分?(2)若你有15元,你能提出(一个减法、一个有余数除法、没有余数的除法)问题吗?四、练习练习的第3题练习第二题。要让学生明白做短绳的是多少米?然后在解答。2、出示四月份的日历。从日历上你发现了什么?A、提出问题:四月份有几个星期?B、要求有几个星期,必须知道什么信息?C、四月份有几天?一星期有几天?D、既然有4个星期,那么一定会有几个星期六和几个星期天?如果要使四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5个星期天,那么剩下的两天就分别是六、日。所以4月1日可能上星期六。五、课堂总结六、随堂作业教学反思:第五课时

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十三教学目标: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有余数除法的价值,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其中也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重点、难点:学到的除法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个人练习(P56-1)二、巩固练习、发散思维同学们,现在书店对小朋友进行书的优惠,每本儿童读物都只卖4元,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同学都要买些什么书吧。1、出示书店买书的情境图让学生找出问题,独立解决。(一个一个解决,及时纠错)2、出示森林餐厅的情景图让学生先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问:是不是平均分的事情?是怎样分的?那么该如何解决?3、出示丛林探险的情景图A、让学生观察,说说自己所了解到的数学信息。B、说说要解决每个问题所需的数学信息是不是知道。C、学生独立解决。D、汇报交流。4、观察花店的图A、把了解到的数学信息列出来。理解题目的要求。B、让小组一起用圆片、三角形、正方形来代替花进行扎花。最后一起确定解题策略。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给班级分组,怎样分比较科学,说说理由。教学反思:第五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五单元:时、分、秒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第三次接触时间,学生已经认识了几时几分,而本单元主要在这些基础上来认识“秒”,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教材在编排上具有如下特点: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2、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3、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单元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

秒的认识教学内容:课本P59-61教学目标:1、

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2、

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3、

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教学准备:时钟。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回想神舟六号发射时的场景师:刚才,发射火箭进行倒计时,象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说说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什么?2、你看见过什么地方也有类似的情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秒”在生活中的应用。(春节晚会,新闻联播,短跑“刘翔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的成绩是12.91秒”)3、生活中计量很短的时间就要用到“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秒”。(板书课题)二、

秒的认识(一)认识钟面上的秒1、探索计量“秒”的工具。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出示有关记时工具)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①体验1秒钟。A、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B、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C、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

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②5秒的计量强调秒针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1大格是5秒。③十几秒的计量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说出:秒针走过12小格,时间过去了几秒。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数大格加小格的方法求出时间经过了几秒。

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④体验游戏集体体验——10秒的小测试。(1)交代游戏规则。我们来做个10秒钟的小测试。老师说“开始”,你们就闭上眼睛,你认为10秒到了,请你悄悄地举手告诉老师。(2)在游戏中,教师要关注最早举手的、准时举手的和最后举手的学生。尽可能让学生发觉自己的差距。分组体验——15秒以内的小测试。(1)交代游戏规则。现在我们以四人为一小组来做一做这个游戏,每次游戏的时间限制在15秒内。先由小组长确定一个时间,看钟表当裁判,认真观察其他三位同学谁的感觉最准。(2)轮着当组长继续这个游戏。让学生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修正自己的时间观念。三、分的认识与体验(一)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2、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二)体验1分钟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闭目判断)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A、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B、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3、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

巩固练习1、做练习十四:12、补充:①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3、活动: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时间的计算 教学内容:P62例1、例2。教学目标: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教学准备:时钟模型。教学过程:一、猜谜游戏引入1、

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2、

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3、

教师演示,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9时50分等。4、

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二、

新授1、教学例1:2时=(

)分

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2、让学生做P62的“做一做”中的题目1和补充题:3时=(

)分

2分=(

)秒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3、教学例2:(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从图上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3)汇报交流反馈

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

的各种方法: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45-30=15,是15分钟。(4)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其余学生帮忙算一算。(5)小结。三、巩固练习1、完成P62“做一做”中的第2小题。练习后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2、填空:(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2)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时。3、竞赛: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四、课堂小结、回归评价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几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教学反思:第三课时

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十四相关题目。教学目标:1、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

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教学准备:时钟模型。教学过程:一、

完成练习十四相关题目1、练习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2、练习第3题。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收集类似的信息。3、练习第4、5题。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4、练习第6题。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5、练习第7题。事先让学生找几个自己感兴趣的节目,想办法把它们开始和结束的时刻都记录下来。

二、

补充题目。

1、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

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3、

你会提问题让同学们算经过的时间吗?三、课堂总结四、随堂作业教学反思:第四课时

填一填

说一说

教学内容:P67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

使学生巩固时间的认识和计算,养成从小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2、

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逐渐培养学生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巩固时间的认识和计算,逐渐培养学生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教学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

制作作息时间表

1、师:说一说什么时候上早自习,什么时候出早操,什么时候上第一节课?

师:像这样比较固定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就可成为作息时间。

2、出示学校课程表的结构

学生回忆自己每天要做哪些固定的事情,一般在什么时候做

3、

仿照课程表的设计思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作息时间表。

4、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比较,看看别人的作息时间表中有哪些比自己合理的地方。(如是不是自己睡觉太晚了,起床太晚了,是不是有很多时间白白浪费了等等—)

5、

学生进一步休整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师:你们都会制定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了,但严格地遵守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表更为重要。希望你们能督促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合理、有效地安排和利用时间。

二、

以小组为单位,统计完成某些共同事件所需的时间。

1、

统计小组成员完成家庭作业所需的时间。

列出统计表后,对表中的数据进一步分析和讨论,如有的同学用的时间少很少,而有的同学花很长时间,原因是什么,请作业做得又快又好的同学介绍一下经验。

师:希望你们能从刚才的事件中养成按时、认真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

2、

统计每位同学的睡眠时间。并说一说计算睡眠时间的方法。根据统计结果看看谁的睡眠时间最长,谁的最短,大家的睡眠时间是否够。请大家课后想办法去查一查。

3、

统计同学们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看电视、看书的时间。

4、

小结:一寸光阴一寸金,请你们是时间生活中要合理地安排学习、锻炼、娱乐、休息的时间。

三、

巩固练习。

练习十四第8、9、10题。教学反思:第六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单元教材分析:多位数乘一位数是在学生学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是对表内乘法的拓展。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口算乘法(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乘法的估算)和笔算乘法(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三位数乘一位数;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多位数乘一位数)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1、在具体情境中教学计算知识。2、重视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口算、估算、笔算相互配合,让学生根据计算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算法。3、不再出现算理叙述和直观操作,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探索,用迁移类推的方法掌握新知识。单元教学要求:1、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4、使学生会运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单元教学重、难点:运用迁移的方法自主探究多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单元课时安排:10课时。第一课时

口算乘法教学内容:教科书p68中的主题图及P69。

教学目标:1、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乘法。

2、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会进行相应的口算。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法。教学准备:主题图的投影。教学过程:一、复习。6×4

8×5

9×7

7×5

6×8

9×7

二、结合生活情况使学生加深体会乘法的含义。

1、教学p68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科书p68中情境图。

思考:①、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②、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游戏项目。

(2)、在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

(3)、各小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5)、师:根据你们提供条件,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里议一议。

2、教学例2

(1)从主题图中抽取出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乘法计算的意义。(2)以表内乘法9×2作为过渡。(3)计算2×10时体现算法多样化。A.10个2直接相加。B.9个2用表内乘法计算,再加一个2。C.把2×10看成2个10相加。(4)计算20×3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自己归纳出2个十乘3就是6个十,也就是60的结论),引导学生将整十数乘一位数转化为表内乘法。三、巩固练习1、P69“做一做”练习后引导学生发现口算乘法的规律。练习十五1、2、3。四、课堂总结五、随堂作业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乘法估算教学内容:教科书p70例2及练习十五中的有关题目。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如何把一个数看成整十、整百、整千数教学准备:主题图的投影。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

1、、用多媒体幻灯片逐一出示各种图片。(1)创设问题情境。

内容:邮局邮票出售处,有的邮票一枚80分,有的邮票一枚60分。

百货商店鞋柜,一双旅游鞋78元,一双皮鞋164元。

电影院售票处:日场一张电影票15元,夜场一张电影票20元。

小袋鼠蹦跳一次约2米,小袋鼠蹦跳33次。

文具商店柜台,每合图钉120个,每包日记本25本。(2)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问题。

2、出示教科书第70页例2主题图:

三年纪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如果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

二、尝试解决。

1、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看看小精灵是怎么说的?

2、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4、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我们可以列成8×29≈240。再由小精灵介绍约等号。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三、拓展引伸

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

49×5

218×4

581×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既可。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70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2、教科书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上课开始时呈现的几个问题情境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估算结果,找出答案。

4、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五、全课小结

1、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

2、上这节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