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琵琶行导学案答案琵琶行导学案答案
一、背景介绍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篇,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当时,白居易任职浔阳江畔,在瑟瑟的秋意中,偶然间发现了一曲幽怨的琵琶声,触动了他的心灵,于是挥毫落墨,将这一故事谱写成了流传千古的诗篇。
二、对比与参照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而《长恨歌》主要描写了一段关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两篇诗歌都是爱情的绝唱,但在情感表达和风格上存在差异。《长恨歌》情感热烈,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爱情的讴歌与向往,而《琵琶行》则以琵琶声为引子,抒发出一种沉郁悲怆的感情,表现出了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三、创作风格
白居易的创作风格以平易近人、意蕴深刻著称。他的诗歌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同时又富有艺术感染力。在《琵琶行》中,他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描绘手法,将琵琶声的美妙和听者的感受刻画得淋漓尽致。此外,他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对话的手法,使诗歌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思想性。
四、深入分析
《琵琶行》是一首描写音乐美感的诗歌,通过琵琶声的描绘,表现出了作者对音乐艺术的深刻理解。同时,诗歌中还蕴含着对人生、爱情、政治等问题的思考,展现出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想性。
五、个人观点
《琵琶行》是唐代诗歌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仅表现出了音乐的美感,还引发了我们对人生、爱情、政治等问题的思考。我认为,这首诗歌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艺术性,更在于它所蕴含的哲理和智慧。
六、结论和评分
综上所述,《琵琶行》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的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我给这首诗歌打出9.5分的高分,并且我强烈建议读者去阅读这首诗,相信大家一定能从中领略到它的魅力和价值。《琵琶行》导学案及训练《琵琶行》导学案及训练
一、导学案
1、背景介绍:《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年)。当时,白居易因上书急请捕杀刺杀宰相的凶手,遭到了政治打压,被贬为江州司马。诗人在江州司马任上,作此诗以表达对不幸琵琶女和某些政治人物的感慨和同情。
2、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主张通俗易懂,言辞浅白,重在反映社会现实,敢于批评时政。
3、创作背景:此诗的创作背景是作者遭到政治打压,被贬为江州司马之后。诗人在江州司马任上,目睹了当时社会的许多不幸,包括琵琶女的悲惨境遇,以及某些政治人物的冷酷态度。这些经历激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从而创作了这首长篇叙事诗。
4、思想主题:《琵琶行》通过叙述琵琶女的身世和遭遇,表达了作者对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和对冷酷政治人物的批判。同时,诗中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阶级压迫和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5、艺术特色: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首先,诗人通过生动的叙述和形象的描写,使琵琶女的形象栩栩如生。其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描绘手法,极富感染力。最后,诗的韵律和谐,语言浅白流畅,充分展现了白居易的诗歌风格。
二、训练
1、理解题:请简要阐述《琵琶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简答题:请描述琵琶女在诗中的形象,并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3、分析题:请对比《琵琶行》中诗人与琵琶女的不同境遇,并探讨其社会历史背景。
4、鉴赏题:请品析《琵琶行》中的著名片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说明其艺术效果和表达的意境。
5、创新题:请发挥想象力,以现代诗歌的形式重新创作《琵琶行》,要求主题不变,语言风格可自由发挥。
通过以上导学案和训练,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理解《琵琶行》的背景、内容、主题和艺术特色,掌握相关的文学知识和历史背景,提高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也希望大家能够借此机会思考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人性、命运和自由等问题,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素养。最新琵琶行学案及答案琵琶行学案及答案
一、主题把握
本学案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为背景,通过分析诗歌中的主题、情感、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知识要点
1、背景介绍:《琵琶行》是唐代长篇叙事诗的代表作之一,白居易在诗中通过描述琵琶女的遭遇和自身感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2、人物形象:琵琶女是诗中的主要人物,她的形象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她的同情。
3、语言特点:白居易的诗歌语言平易近人,用词精准,韵律感强,通过本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三、问题导学
1、本诗的主题是什么?是通过哪些情节展现出来的?
2、诗中的琵琶女具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绘她的形象的?
3、诗人为何会对琵琶女产生同情?两人的遭遇有哪些相似之处?
4、本诗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这些手法在诗歌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5、本诗的语言特点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四、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请学生们分组,每组选取一个角度,如主题、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深入分析《琵琶行》这首诗,并整理讨论结果。
2、分享交流: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补充。
五、文本探究
通过分析《琵琶行》的文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究这首诗的内涵:
1、琵琶女的遭遇:诗中描绘了琵琶女的悲惨遭遇,她年老色衰,失去了琵琶技艺,又因丈夫弃她而去而孤独无依。这种遭遇反映了唐代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生活困境,也体现了诗人对弱势群体的同情。
2、诗人的感受:白居易在诗中表达了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他通过自身的遭遇和琵琶女的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这种自我表达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3、艺术手法:本诗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形象生动的描写、紧凑的结构布局、贴切的比喻等。这些手法共同营造出诗歌深沉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
4、语言特点:白居易的诗歌语言平易近人,用词精准,韵律感强。在本诗中,他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反复等,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六、评价反思
1、学生自我评价:请学生们自我评价对《琵琶行》的理解程度,包括对主题、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2、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成果和自我评价,教师给予相应的反馈和指导。
七、巩固拓展
1、阅读白居易的其他作品,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等,分析其诗歌特点和语言风格。
2、对比阅读:选择其他描写音乐的诗歌,如李白的《庐山谣》等,与《琵琶行》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诗人描写音乐的手法和传达的情感。
3、创作练习:请学生们尝试以《琵琶行》为蓝本,创作一首以现代社会为背景的叙事诗,反映当代社会的某个问题或现象。琵琶行学案附答案琵琶行学案附答案
一、主题把握
本学案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挖掘诗中的内涵与意义,探讨封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与人文情怀。
二、知识链接
1、时代背景:唐朝,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诗歌创作繁荣,白居易等大批诗人涌现。
2、白居易简介: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3、背景介绍: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因上书力谏缉拿刺杀宰相的凶手,遭谤被贬为江州司马。途中偶遇一位琵琶女,顿生感慨,写下这首《琵琶行》。
三、问题研究
1、诗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是如何描绘出琵琶声的?
2、诗中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如何表达琵琶女的情感的?
3、诗中的“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四、深度解读
1、诗中的“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表现了琵琶女怎样的心理活动?
2、诗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结合全诗,分析《琵琶行》的现实意义。
五、拓展思考
1、比较《琵琶行》与其他描写音乐的诗歌,如《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等,有何异同?
2、如何理解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现实生活中,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
六、巩固练习
1、默写全诗。
2、解释重点词语,如“嘈嘈”、“切切”等。
3、翻译诗句,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4、分析《琵琶行》的艺术特色,如生动的比喻、鲜明的对比等。
七、学习建议
1、精读原文,了解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2、通过朗读、背诵、翻译等多种方式,全面提高古诗文能力。
3、结合相关研究资料,分析《琵琶行》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八、相关资料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琵琶行》有详细的鉴赏解释。
2、白居易《白氏长庆集》,收录了白居易的大量诗文,可从中进一步了解白居易的文学风格。
通过本学案的学习,希望大家能深入理解《琵琶行》的内涵与意义,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也欢迎大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类似的体验,进一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琵琶行复习学案琵琶行复习学案
一、主题概述
本篇文章主要对琵琶行进行复习,通过深入剖析其背景、作者、创作动机、诗歌结构和内容,以及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这一经典作品,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深入分析
1、背景介绍: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诗。其创作背景发生在唐朝中期,当时社会矛盾激化,外患严重。诗人通过琵琶女的遭遇,表现了对自己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2、作者介绍: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风格平易近人,语言浅显易懂,寓意深刻,对后世影响深远。
3、创作动机:琵琶行的创作动机在于揭示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诗人通过描绘琵琶女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
4、诗歌结构:琵琶行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琵琶女的身世和遭遇;第二部分描写诗人与琵琶女的相遇和对话;第三部分对琵琶女的命运进行反思和总结。
5、内容分析:琵琶行以琵琶女的遭遇为线索,通过叙述她的身世、悲惨命运以及诗人的感慨,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同时,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情感深刻、语言优美。
三、个人观点
琵琶行作为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琵琶女的遭遇,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刻批判。同时,诗中运用简练的语言和丰富的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人性关怀。
四、对比与参照
与其他唐代诗人相比,白居易的诗歌风格更加平易近人,语言浅显易懂。在描绘社会现实方面,他的诗歌具有更为深刻的现实主义色彩。例如,与杜甫的《三吏》、《三别》相比,琵琶行更加深入地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五、结论和评分
综上所述,琵琶行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高度文学价值的经典诗歌。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揭示和人性关怀的描绘,诗歌传递了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人性思考。因此,本篇文章对于理解和鉴赏琵琶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评分可给予9(满分10分)。《藤野先生》导学案导学案《藤野先生》导学案
一、主题阐述
本篇文章导学案的主题为《藤野先生》。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描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经历,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与怀念之情。同时,通过文中对藤野先生的刻画,我们也能够感受到藤野先生高尚的品质和人格魅力。
二、关键词
1、藤野先生:文中指的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学习时的解剖学老师。
2、回忆性散文:是一种以回忆为主要内容的散文体裁,作者通过回忆过往的经历,抒发情感,表达对往事的怀念。
3、感激与怀念:指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藤野先生的情感。
三、背景介绍
《藤野先生》是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莽原》杂志上。当时,鲁迅已结束了在日本的留学生活,回到国内从事文学创作。文中回忆了他在日本仙台医专学习期间,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经历,以及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
四、分析主要内容
文章开篇,作者通过描述藤野先生的形象,展现了他质朴、真诚的品质。接着,作者回忆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点滴,包括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和教导,以及“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深厚友谊。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五、结构安排
1、开篇描述藤野先生的形象,引出下文对藤野先生的回忆;
2、回忆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经历;
3、总结与藤野先生的友谊,表达感激与怀念之情。
六、语言表达
文中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如“他的笑容如同春天的阳光般温暖人心”等,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藤野先生的形象和品质。同时,作者在叙述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使读者产生共鸣。
七、思考与启示
通过阅读《藤野先生》,我们可以感受到藤野先生高尚的品质和人格魅力,同时也能够体会到鲁迅对于往事的怀念之情。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珍惜身边的人与事,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文字去记录美好的回忆。我们也应该像藤野先生一样,用真诚、善良的态度去对待他人,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导学案《信息及其特征》导学案《信息及其特征》导学案
一、课程目标
1、理解信息的含义,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
2、了解信息的常见类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掌握信息技术的演变历程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二、课程内容
1、信息的基本概念:从源头开始,理解信息的定义和内涵,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
2、信息的常见类型及应用:从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方面了解信息的不同类型及其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应用。
3、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到现代,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演变,把握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课程实施
1、阅读:学生需阅读导学案中提供的相关材料,对信息及其特征有初步的认识。
2、观察:学生应仔细观察生活中的各种信息,理解信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讨论:学生可与同学、老师或家人分享对信息的理解与观察结果,通过讨论深化对信息的认识。
4、实践:学生应参与课堂实践活动,如制作简单的信息处理工具,体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过程。
四、课程评估
1、阅读理解:学生对导学案中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理解,理解信息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观察报告: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信息,撰写观察报告,分析信息的类型和应用。
3、讨论成果:学生在讨论中的发言和观点,反映其对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实践活动: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展示其对信息处理过程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五、课程拓展
1、研究项目:学生可选择一个与信息及其特征相关的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如互联网信息传播、大数据分析等。
2、阅读书目:推荐相关书籍,如《信息简史》、《失控》、《大数据时代》等,深化学生对信息及其特征的理解。
3、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网络资源,如在线数据库、科学期刊等,供学生进行自主研究。
4、实践应用:学生可将所学的信息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制作个人网站、参与开源项目等。
六、课程总结
本课程通过导学案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信息的定义、基本特征,认识信息的常见类型及应用,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通过阅读、观察、讨论和实践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信息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其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课程拓展部分提供了研究项目、阅读书目、网络资源和实践应用等机会,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进一步增强对信息及其特征的理解和应用。《_社戏》导学案及答案《社戏》导学案及答案
一、预习指导
1、知识链接本文选自《彷徨》,描写“我”在乡村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本篇课文节选自第十一篇《社戏》,原有标题为《社戏》。《社戏》写于1922年12月30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处在苦闷、彷徨、探索的时期,本文可以说是在五四以来颇具特色的农村与城市的撞击中寻找出路的一种幻想。
2、积累运用请你在阅读时摘录你感兴趣的词句,并在小组内交流。
二、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掌握“纠葛、气量、疏懒、嘱咐、絮叨”等词语的音、形、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本文所叙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
3、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主旨。
4、品味本文质朴、生动的语言,欣赏文章中富有诗意的场景描写。
5、揣摩文章在叙事中蕴涵的情感。
三、学习重点与难点
1、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章主旨。
2、体会本文质朴、生动的语言风格。
3、理解作者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反馈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纠葛()气量()疏懒()嘱咐()絮叨()
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嚷()攘()嚷()攘()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纠葛:。疏懒:。嘱咐:。
(二)文本研习,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鲁迅,原名,人,伟大的、思想家和。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1922年12月30日,作者在“五四”落潮期后处于苦闷、彷徨中作者借回忆幼时看社戏这件事,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主旨。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文章写了哪几件事?作者对偷豆一事有什么特殊的感受?
3、品味本文质朴、生动的语言,欣赏文章中富有诗意的场景描写。请在文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处场景描写,体会其诗意所在,并作适当圈点批注。
(三)拓展延伸
请描述你童年时观看一场家乡的传统社戏的情景。(1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一)预习反馈,温故知新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并自由朗读课文,做到基本成诵。
(二)文本研习,整体感知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2、“我”看社戏的地点是平桥村。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
3、我为什么一直觉得在平桥村偷豆比在城里看戏要好呢?针对文章的这一段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回答。
4、“我”在望到戏台时的心情怎样?请你用原文中的句子进行回答。
5、认真阅读课文倒数第二段,思考并回答问题。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绘场景?这样的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三)拓展延伸
请描述大家童年时一场有趣的乡村活动的场景,并进行适当的细节描写。《书愤》导学案及答案《书愤》导学案及答案
一、主题概述
《书愤》是唐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歌,主题为“愤”。诗人通过对自身遭遇和时局的描写,表达了对世事不公、壮志未酬的愤怒和悲痛。
二、背景介绍
陆游生于两宋之交的动荡时期,一生怀有报国为民的理想。然而,他的抱负却未能得到实现。在政治上,他屡次遭受权贵的排挤和打压,壮志难酬;在生活中,他遭遇妻离子散、家道中落的困境,痛苦不堪。这种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恨,最终凝聚成了他诗歌中的“愤”。
三、关键词分析
1、“书”:在诗歌中,“书”具有双关含义。一方面,“书”指诗人所作的诗歌,是诗人的创作;另一方面,“书”又暗示了诗人对时局的书写,表达了他的愤怒和不满。
2、“愤”:在诗歌中,“愤”是诗人的情感表达,是他对时局、对自身遭遇的不满和愤怒。同时,“愤”也包含了诗人的壮志未酬、理想未能实现的痛苦和悲愤。
四、全文赏析
《书愤》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诗人通过对自身的遭遇和时局的描写,表达了对世事不公、壮志未酬的愤怒和悲痛。第二部分,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忆和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抗金战事的不屈不挠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两部分相互呼应,形成了诗歌的完整结构。
在诗歌中,诗人运用了多个典故和文化意象,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镜中衰鬓”、“塞上长城”、“三秦季月”等,既展现了诗人的文化底蕴,又增加了诗歌的意境和深度。
五、思考与反思
在学习《书愤》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启示和反思。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仅在于他的成就,更在于他为之奋斗的过程。陆游虽然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但他的奋斗精神和坚定信念值得我们学习。其次,我们应该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为弱势群体发声,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最后,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文化底蕴,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书愤》是一首充满激情和深度的诗歌,它不仅展示了陆游的文学才华和人生经历,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背影和一个诗人的信念与追求。通过学习和反思《书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关注现实、展望未来。《出师表》导学案及答案出师表导学案及答案
一、背景介绍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刘备的一篇表文。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对北伐中原的战略思考和对自己担当重任的感激之情。文章情辞恳切,表达了诸葛亮对国家的深深忧虑和忠诚。
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公开课教学课件
- 能否取消拍卖合同协议书
- 物业合同续签申请协议书
- 电力器材回收合同协议书
- 材料被盗调解协议书模板
- 碎石机加工样本合同协议
- 门店客户股东合伙协议书
- 高档小区房屋置换协议书
- 物业旧物回收合同协议书
- 聘用兼职人员协议书范本
- DB62T 2640-2023 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室建设规范
- 平衡膳食课件
- (完整版)BCC插件中英文对照表
- 《IATF16949实验室管理规范》
- 礼盒茶叶购销合同协议
- 2025年年产1万吨连续玄武岩纤维及其制品可行性研究报告书
- 典型主机遥控系统AC系统维护与管理挪威Kong
- GB/T 45403-2025数字化供应链成熟度模型
- 氢气供货合同协议
- 农村社会学试题及答案
- 党的知识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