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史总结_第1页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_第2页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_第3页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_第4页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高中生物学史总结细胞学说:维萨里比利时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比夏法国指出器官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虎克英国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虎克荷兰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马尔比基意大利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微细结构。施莱登德国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了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施旺德国《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耐格里不祥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魏尔肖德国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细胞学说的意义: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细胞世界探微三例:克劳德美国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德迪夫比利时发现某种酶被包在完整的膜内,当膜破裂后,酶得以释放。这层膜经其他科学家证实存在,并命名此细胞器为“溶酶体”。帕拉德罗马尼亚发现了核糖体、线粒体的结构,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上述事例说明:科学研究离不开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和技术手段的结合。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欧文顿国籍不祥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其中脂溶性物质比非脂溶性物质更易进入细胞膜。由此提出膜是脂质组成的。两位荷兰科学家提出细胞中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罗伯特森国籍不祥提出所有生物膜均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描述生物膜为“静态统一结构”。桑格、尼克森国籍不祥提出“流动镶嵌模型”。酶的本质:巴斯德法国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李比希德国提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只有在酵母菌死亡并被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毕希纳德国证实酵母菌中存在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之为“酿酶”。萨姆纳美国认为酶是蛋白质、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切赫、奥特曼美国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光合作用:萨克斯德国在法国科学家首次分离出叶绿素后发现叶绿素集中在一个个更小的结构中,后来人们称之为“叶绿体”。普利斯特英国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但忽略了光对植物更新空气的作用。英格豪斯荷兰发现普利斯特的实验只有在光照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梅耶德国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提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萨克斯德国叶片半遮光处理实验成功地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还有淀粉。鲁宾、卡门美国同位素标记法证实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卡尔文美国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小球藻的光合作用,探明了二氧化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即“卡尔文循环”。植物细胞全能性:斯图尔德美国对胡萝卜韧皮部细胞进行植物组培,形成新植株,证实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这就是细胞全能性。豌豆杂交实验:孟德尔奥地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1、在观察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性状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假说:(1)生物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包括纯合子、杂合子。(3)生物体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2、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设计了测交实验,验证了他的假说。基因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从丰富的事实出发,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并且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它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生物界千差万别的种类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从而大大促进了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他著有《物种起源》一书。关于遗传和变异,达尔文接受了拉马克关于器官用尽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未能正确解释遗传变异的本质,这是他提出的进化论的局限性。注:(1)生存斗争的理解:生存斗争表现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原因生物为争夺有限生存资源结果生物大量死亡,少数生存意义有利种群生存繁衍(2)遗传与变异的作用:遗传:微小变异得到积累加强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为自然选择提供大量原材料。(3)达尔文对生物进化的解释: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是一个长期、缓慢、连续的过程。(4)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意义与不足:意义:能够解释生存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不足:不能对遗传变异本质做出科学解释;对进化的解释局限在个体;强调物种形成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注:(1)突变和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2)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3)能够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基因交流(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物种。(4)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5)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间在相互影响中(包括竞争、互助等)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6)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7)有人主张:中性突变(无利也无害)的积累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激素的发现:沃泰默法国通过实验发现: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若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则不会引起胰液的分泌。他进而切除了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再向肠内注入稀盐酸时,发现这样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他的解释是:这是一个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因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斯他林、贝利斯英国提出假设:这不是神经反射而是化学调节-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为此做的实验是:将黏膜与稀盐酸混合加砂子磨碎,制成提取液。将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这证实他们的假设是正确的。他们将这种物质称为“促胰液素”,这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达尔文英国注意到植物的向光性,并设计实验探究原因。实验:单侧光照,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单侧光照,去掉(遮盖)尖端,直立生长;单侧光照,遮盖尖端下部,向光弯曲生长。结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鲍森·詹森不祥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实验如下图:拜尔不祥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实验如右图:注:这些实验初步证明尖端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