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本戏曲学报》补遗_第1页
《古本戏曲学报》补遗_第2页
《古本戏曲学报》补遗_第3页
《古本戏曲学报》补遗_第4页
《古本戏曲学报》补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本戏曲学报》补遗

20世纪50年代,由古本戏曲系列编辑委员会编纂的《古本戏曲系列》是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戏曲史上最复杂的古典戏曲收藏。本文拟对《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所收录的戏文、杂剧、传奇故事源流,著录版本,作者生平以至内容情节逐一叙录,为戏曲工作者、古典文学爱好者提供提要、按语及略考。希冀对读者和戏曲研究者有所裨益。《遭盆吊没兴小孙屠》口古杭书会撰。为南戏剧目,简称《小孙屠》。影钞明《永乐大典》本。《永乐大典》卷13965—13991,凡二十七卷,辑入宋元南戏三十三种。二十七卷中,现仅存最后一卷,卷尾有“重录总校官”云云。该卷保留有宋元戏文《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三种。民国二十年(1931)古今小品书籍印行会刊印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存有全剧,今收入《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作者:今人钱南扬先生认为,《小孙屠》为元代萧德祥所著。并认为:“《戏文三种》未经明人妄改,也是研究宋元语言的第一手资料”。(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前言》,1979年出版)。萧德祥,元·钟嗣成,天一阁本《录鬼簿》中列为“方今才人相知者”,并载:萧德祥,名天瑞,杭州人。以医为业,号复斋。凡古文俱括为南曲,街市盛行。又有南曲戏文。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萧德祥”条下载《凌波仙》吊词云:“武林书会展雄才,医业传家号复斋,戏文南曲衠方脉。”萧氏生卒年不详,约于元代至顺(1330—1333)年间在世,善度南曲,为书会中人,擅撰戏文。《录鬼簿》其名下录有《小孙屠》。同书著录,作有杂剧四种,今存一种。一说《小孙屠》非永乐初写本,为嘉靖重写本,出自何人之手无考。(据《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源流:元杂剧中《犯押狱盆吊小孙屠》与《小孙屠》为同名作,已佚。或谓:“恐为宋代以来之中小说及话戏类相沿之著名传说,此戏文之作,恐已为元代以下之事。”(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重校元典章新集·典章五十四·刑部十六》“违枉”条目载有《枉勘死平民》乃为错杀无辜百姓之事,与《小孙屠》略有雷同,但不足为据。《录鬼簿续编》云:“诸公传奇,失载名氏,并附于此。”有载:小孙屠,清。官长智勘荒淫妇,犯押狱盆吊小孙屠。此本或系杂剧。戏文《小戏屠》,原题“古杭书会编撰”。题目为:遭盆吊没兴小孙屠。全剧共二十一。其梗概为:孙必贵以屠宰为业,人呼小孙屠。其兄必达,取妓李琼梅为妻,李与朱令史私通,杀死婢女,嫁祸必达,下狱,朱欲以谋害。必贵探监送饭,替兄入狱抵罪,纵必达避逃。朱遂将必贵施以盆吊酷刑致死,弃尸效野。必贵以神祗佑护而复苏,与兄相会,又与李、朱邂逅,同往开封,诉于包龙图。其事大白,遂平反雪冤,严惩李、朱二人。今存版本:连筠簃刊本《永乐大典目录》载其目,今存《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小孙屠》一卷,影印永乐大典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本(1929年钱南杨校注,中华书局出版)。此戏,剧目早年流失不传。在我国戏曲舞台已泯灭辍演。存目有载者,唯有我国古老戏曲活化石福建省莆仙戏。(见于今人刘念兹《南戏新证》)该剧反映了封建社会之黑暗,贪官污吏为所欲为,草菅人命之罪恶行径。歌颂小孙屠为宋元时代劳苦大众之典范。表现出他们身上质朴淳真的优秀品质及勇于自我牺牲无畏的精神。二周汉之“南戏”《张协状元》影钞《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本。《永乐大典目录》录载其目。宋元戏文《宦门子弟错立身》征引,即《永乐大典》本中《宦门子弟错立身》之歌咏传奇名之曲词(据永乐大典本戏文三种排印本)《排歌》存有“张叶斩贫女”之语。今存《明南九宫词谱》亦曾征引此目,即沈璟《南九宫词谱》所载之《刷子序》散曲(集古传奇名)存《张叶身荣将贫女忘初恩》,今亦存。清·佚名《古本传奇总目》作《张叶》,注云:“古传奇”。(《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1959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按:1.戏中一阙[水调歌头]词云:“但咱们,虽宦裔,总皆通,弹丝品竹,那堪咏月与嘲风。”“宦裔”泛指良家子弟,非专职演员,南戏早期良家子弟既可是演员,也可撰剧编戏,可相互兼通。嗣后,其兼职迹象则呈现递减之势,以至不存。2.今人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前言云:“《张协状元》时代最早,盖是戏文初期的作品,正是业余演员的全盛时代。”南戏产生时期,素有两种分歧之论。一为南戏出于宣和(1119-1125)之后南渡之际;一说为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4),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二者相距七十余年,即便以最晚时间相计,绍熙五年(1194),此仍为南宋中叶偏后。3.《张协状元》原题为“宋温州九山书会编撰”。书会为宋元时期编撰戏曲、曲艺及话本的文人才士之组织。故其作品常以“书会编撰”属名。南戏早期剧作,此者居多,后来则多以著者姓名标注明示。4.《张协状元》第四十三,《过绿踢》曲中:“心肠变,投京汴,没盘缠我把头发剪,伊去赴魁选。绝音书,将奴要抛闪。到京华,何曾见伊面,……”京汴实为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为北宋之京都。据此,《张协状元》则衍北宋之事,作品或可出自南宋人之手笔。源流:《张协状元》依据旧本《状元张协传》改编而成。南戏渊根于劳苦大众,成长于百姓之间。其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封建社会下层百姓生计、民风民俗、道德伦理现象,以至于为民之理想的文艺形式。南戏形成之初期,作品热门话题多集中于谴责负义男子背信弃义之举。《张协状元》正是此类内容。《张协状元》题目为:莽强人大闹五鸡山。全剧共五十三。其梗概为:成都书生张协赴试,途经剑阁——鸡山遇盗遭劫,负伤栖身山庙,贫女救助,并与其结成秦晋之好。张协再度晋京登科,一举金榜题名,独占鳌头,享荣华富贵。贫女久待无信,上京寻夫。不料非但未见,反遭乱棍毒打,驱出状元府门。张协被授予梓州佥判,赴任路中再与贫女邂逅,恩将仇报,剑伤贫女。尔后,贫女为枢密使王德用所救,收为义女,视为明珠。终使张协夫妻破镜重圆。今存版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本,收入《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张协状元》一卷,《永乐大典》影钞本等种。《张协状元》戏文,显现出较多之宋代戏剧因素遗迹。证实古南戏与宋代戏曲姻源关系及戏曲原始源流之迹象。诸如宋杂剧,断送,唱赚,大曲歌舞,滑稽戏及诸宫调等古戏成分。《张协状元》戏文,早年灭迹失传。自明代后鲜有演出之记载。该戏于一九六二年经莆仙戏之戏曲工作者挖掘,列为优秀传统剧目,已曾作过演出。一九九二年北京中国戏曲学院再度整理改编,并作展览演出。此剧歌颂我国古代女性忍辱负重,甘于顾全大局的高尚品德。深刻批判负义儿男贪图享受,淫于富贵,蹂躏妇女的罪恶行径。三《文景年间》本明清刘世之作,《古本戏曲发行本《宦门子弟错立身》口古杭才人撰,影印明《永乐大典》本(残本、后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本。原题“元古杭才人新编”。元人李直夫有同名杂剧。天一阁本《录鬼簿》著录,题目作:“庄家副净学焰爨”,简名《错立身》。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明·臧懋循《元曲选目》亦均有题名。元人赵文敬亦有同名杂剧,为“次本”,《太和正音谱》,《元曲选》俱题简名。与此内容类似者,尚有元人石君宝杂剧《诸宫调风月紫云亭》,《录鬼簿》著录。《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本,题目作《韩秀才诗礼青云路》,简名《紫云亭》。元人戴善甫亦有同名杂剧,收入《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作者:原题为“□古杭才人新编”。剧中唱曲南北合套,乃元人沈和甫所度。《录鬼簿》卷下云:“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为之作传,以凌波仙曲吊之”。沈和甫条下载云:“天性风流,兼明音律。以南北调合腔,自和甫始”。《录鬼簿》为元人钟嗣成所著。他生卒年代约于至元十六年(1279)到至正二十年(1360)年间。《录鬼簿》初稿脱稿为元代至顺三年(1332)。钟氏既将沈和甫归入“已亡名公才人中相知者”之列,最低限度沈氏亦该为同代人,或可为前辈名公。据此,《宦门子弟错立身》产生时期,恐在宋元时期,或视为元中叶之作,亦无不可。另,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云:“本戏中以河南府为西,以东平为府。考宋金元三史《地理志》,只有宋人如此,当出宋人手无疑。惟戏中已提到花李郎、关汉卿等金元间作家,所以时代也不会过早。作于金亡之后,宋亡之前这段时间之内”。源流:其源无考。李直夫《宦门子弟错立身》杂剧,与《错立身》剧情相同,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认为:此剧指戏文,似为同名杂剧之翻作。此剧原题:元古杭才人新编。题目为:走南投北俏郎君。宦门子弟错立身。女直人河南府同知延某子延寿马怠于学问,醉心于江湖班女优王金榜。一日,私引之入书斋,为父所见触其怒,两人遂相携出奔。路费渐尽,乃演院本,才得糊口,流浪四方。久之,其父巡回地方观政,一夕欲慰旅居岑寂,召艺人使演院本,一见则为出奔之子也,遂使两人结为夫妇,终于合家团圆。今存版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本《宦门子弟错立身》一卷,影钞永乐大典本,口古杭书会撰。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本,钱南扬注释。此剧,早年绝灭无存。明清两代未载录及上演。迄今,亦未见我国各地方剧种存录。该戏揭示了男主人公为追求婚姻美满和自由,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放弃功名荣禄,破除门阀界律的勇气,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四《是德主刑中之蔡”《新刊元本蔡伯喈琵琶记》《永乐大典·戏文四》著著。清·钮少雅《九宫正始》作《蔡伯喈》,注云“元传奇”。明徐文长《南词叙录·宋元旧篇》有《赵贞女蔡二郎》存目。《永乐大典目录》名为《忠孝蔡伯喈琵琶记》(据《连筠簃丛书永乐大典目录》)。明刊四卷本,题为《蔡中郎忠孝传》。传本多以《琵琶记》题名。《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收有清·陆贻典钞校本及《李卓吾先生批评琵琶记二卷》(明容与堂刻本)等两种。作者:高明,初字晦叔,后改字则诚,号菜根道人,人称东嘉先生。浙江瑞安人,生卒年不详,约于大德年间(1297—1307)至元顺帝至正十八年在世(1358)。他出自书香名门,至元五年(1345)得中进士,初任处州录事,他勤于政事,庇护百姓,琐事遗迹,篇于口碑,巷里妇孺,无不知有公者。离任,百姓为树碑相颂,著名文士刘基撰述碑记,赞称其为“学道爱人,治教具修”。至正八年(1348),转任浙江行省丞相掾,任期,从政秉公干练,颇为世人称道。时方国珍于浙东起事,高调任为元军“平乱”统帅府都事。嗣方国珍降元,他又辗转闽、浙为官,路经宁波,方欲强留高于幕中,高明力谢不从,厌于宦途颠簸,辞官遁迹,避居四明(鄞县)南乡之栎社镇沈氏楼,以词曲自娱,精心撰写《琵琶记》。洪武初期,明太祖朱元璋,曾慕其才,欲召来南京入仕,高已绝意仕进,“佯狂不出”。他一生为幕属小吏,郁而不舒,宦路失意。后,抱病归乡,卒于宁海。高明除著有《琵琶记》外,尚有南戏《闵子骞单衣记》,佚。诗文有《柔克斋集》二十卷,已散失,仅存五十馀篇(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今存清代辑本。另有《碧梧竹堂后记》,《乌宝传》,《华孝子故址记》,《孝义井记》等多篇,散见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黄岩志》,《常州府志》,《玉山名胜集》等书册之内。源流:徐渭《南词叙录·宋元旧篇》录有:“《赵贞女蔡二郎》即旧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里俗妄作也。实为戏文之首。”据此,《赵贞女蔡二郎》于高明撰《琵琶记》前,已复存在。今人钱南扬作《高明传》谓:“高生长戏文发源之地,必曾见演出,曾见脚本。”《南村辍耕录》载金院本有《蔡伯喈》,此恐为高明撰编《琵琶记》时之所本也。南宋·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云:斜阳古道赵家庄,盲翁作场之所唱内容,乃为蔡邕之故事。蔡邕为东汉末文豪,实有其人,史书有载,曾拜左中郎将,故称其为蔡中郎。至于蔡中郎因何为《琵琶记》牵连在内,历说不一,且多牵强。明·王世贞《曲藻》云:“高则成《琵琶记》,其意欲以讥当时一士大夫,而托名蔡伯喈,不知其说。偶阅《说郛》所载唐人小说:牛相国僧孺之子繁,与同人蔡生邂逅文字交,寻同举进士。蔡生欲以女弟适之。蔡已有妻赵矣,力辞不得。后牛氏与赵处,能卑顺自将。蔡仕至节度副使。其姓事相同,一至于此,则成何不直举其人,而顾诬蔑贤者至此耶?”北宋·李昉《太平广记》所引《玉泉子》载有:邓敝登第后,再婚牛府事。胡应麟认为高明笔下牛相即牛僧孺,其与《琵琶记》内中之事,亦相吻合。明·姚福《青溪暇笔》云:“则诚见刘后村有‘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之句,因编《琵琶记》,用雪伯喈之耻。”据是,唐人小说中之蔡生,已成为宋元南戏戏文中或说唱文学中之蔡邕。似高明“用雪伯喈之耻”,大有易改伯喈弃亲背妇,“不忠不孝”,为暴雷震死之惨局;而写为“全忠全孝”,一夫二妻欢乐团圆告终。恐为《赵贞女蔡二郎》翻案之作。宋·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中载录:广德村寺壁间,临海人张汝锴次韵四明人王暨题有“木人起舞中郎拍,问着木人应不晓”之句,可知蔡邕故事已为木偶戏所搬演。此外,元代杂剧《老生儿》,《金钱记》,《刘弘嫁婢》,《铁拐李》,《村乐堂》俱有“赵贞女”典故之引用。由此可知,《蔡伯喈》故事于宋元时期民间流布之广博。全剧共四十二。其梗概为:蔡邕,字伯喈,与赵五娘新婚,正值大比之年,别家晋京应科赴试,得中状元,除为议郎之职。牛太师强赘为婿,五娘独力赡养公婆,苦度光阴,备遭艰辛。蔡邕一去未归,渺无音信,又值荒年,五娘求赈粮遭抢,自食糠秕,蔡母反疑其有私,经察验事白,蔡母一时气塞而亡。嗣后,蔡父亦贫病亡故,邻人张大公助五娘,五娘以罗裙包土,自筑坟茔,葬埋双亲。自画公婆之真容,背琵琶上京寻夫,为贤慧牛氏所收,问明始末,与蔡邕合欢团聚。今存版本:明代刊本居多,约有二十馀种,其中以元刊巾箱本为最早刻本之一。还有嘉靖间影元刊本,清·陆贻典抄写本,与清·黄丕烈士礼居旧藏之元刊巾箱本极为相近。其精良者有:明万历武林起凤馆刻本《元本出相南琵琶记》,吴兴凌氏朱墨套印四卷本,容与堂刊李卓吾批评二卷本,汲古阁六十种曲本,同出河间长校元本,陈大来校刊本,玩虎轩刊本,唐晟刊本等三种,云林别墅重刻二卷本,清康熙间绘风亭评六卷本,等等,诸本互有异同,最有通行版本,为清毛声山之评本,即所谓“第七才子”书。还有,元刊《琵琶记》注本。按: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一,《忠孝蔡伯喈琵琶记》条著载:“此戏尚有法文译本,一八四一年刊。按:此戏海外近有新发现者,如日本内阁文库藏万历间继志斋刊陈大来校四卷本,蓬左文库藏明集义堂刊重校四卷本,明古临冲怀某氏订、会泉余氏《三订琵琶记》二卷本,京都大学藏明汪廷讷刊《袁了凡释义琵琶记》二卷本,静嘉堂文库藏明刊《元本南琵琶记》二卷本,明刊孙旷批订《订琵琶记》二卷,东京大学钞本明槃硕人增改定本《词坛清玩琵琶记》二卷,此皆国内所罕见,值得注意。”《琵琶记》于《南村辍耕录》存目:金院本,称之为“蔡伯喈”列于“冲撞引首”之类。嘉靖写本题目同金院本,而“喈”作“皆”,多处用“蔡伯皆”字样标示。西班牙圣路宁佐之皇家图书馆收藏一部嘉靖癸丑岁(1553)詹子和进贤堂重刊《风月锦囊》戏文总集。于《文渊阁书目》著录,首编卷一为《伯皆》,目录题为《蔡伯皆》,与一九五八年广东省揭阳县西塞村古墓出土之明嘉靖写本(此属“元本”体系),亦同作为《伯皆》。另据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云:高则诚《琵琶记》,相传以为刺王四而作。驾部许周生先生宗彦,尝语余云:“此殆指蔡卞事也。卞弃妻而娶荆公之女,故人作此以讥之。其曰:‘牛相’者,言介父之性如牛也。”余曰:“若然,则元人纪宋时事,斥言之可耳,何必影借中郎耶?”先生曰“放翁诗斜阳古道云云,则斯剧本起于宋时,或东嘉润色之耳。然则宋之《琵琶记》,为刺蔡卞,元之《琵琶记》,为刺王四;两说并存可也。”高明撰《琵琶记》立意为何?前已论及,终无以定论,不作推断。据此,涉及蔡卞,王四之事。而蔡卞、王四二人一无史书记述,二无证物鉴实。如此结语,不免附会。当今《琵琶记》仍跃于氍毹。全国甚多地方剧种有所存目及演出,莆仙戏有《蔡伯喈》,梨园戏有《赵贞女》,湘剧高腔有《赵五娘》等等。尚有:川剧,苏剧,调腔,黄梅戏,辰河戏(湖南),湖南祁剧,潮戏,卢剧,评剧等均有此剧目保留;亦不时有单折戏演出者:徽剧有《赵氏女寻夫》,《京剧》有《扫松下书》以及赣剧等。《琵琶记》讴歌百姓之优秀品德,同情百姓之水深火热遭遇,显现百姓哀思悲怨,揭露和鞭笞给百姓造成苦难不幸的剥削制度和封建势力。其不足之处,为过多宣扬了封建道德和礼教。五《东窗事犯》产生之时所存南戏、大学生所作之转变《岳飞破虏东窗记》《永乐大典·戏文十五》,《永乐大典目录》,明·徐文长《南词叙录·宋元旧篇》均有著录。明金陵富春堂本,题作《岳飞破虏东窗记》。简称《东窗事犯》,又称《秦桧东窗事犯》。《南词叙录》于《本朝》著录《岳飞东窗事犯》一本,下注:“用(周)礼重编。”此当为富春堂本。《宦门子弟错立身》有征引。元代孔文卿、金仁杰有同名杂剧。明·沈璟《南九宫谱》所载之《刷子序》散曲中,歌咏传奇名(即《集古传奇名》),复有“前朝太师,东窗事犯,谋害忠臣”之语。清·张大复《寒山堂曲谱》引作《岳忠孝王东窗事犯》。作者:《东窗事犯》,著者姓氏、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无考,不详。关于《东窗事犯》始于何时,洎今尚未定夺,虽有先议,未能苟同。按:1.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载:明·沈璟《南九宫谱》,散曲歌咏传奇名,称秦桧为“前朝太师”。考此,散曲应出自明代或较明略早些时期人之手笔。至于,“前朝”,当为明之前朝,当属南宋时期。2.《永乐大典》系明初编撰,其内容俱属明代以前记实之作。《永乐大典目录》存目戏文,更无须推断,理之相通,仍应为明之前人所撰,无可参验。3.《南词叙录》中“宋元旧篇”载南戏、杂剧存目其标目已示明。剧目俱系宋元产物,当无须证论。4.《永乐大典》本,《宦门子弟错立身》戏文之曲词中,称传奇而歌咏者,皆为今昔通行之戏文。《宦门子弟错立身》约产于元代中叶或元末期,其戏文即为通行之作,亦必是宋元作品。综叙便览,对《东窗事犯》产生时期会有所裨益。则《东窗事犯》所撰时间应为南宋中期。流源:《南词叙录》所载明初南戏剧目有《岳飞破虏东窗记》,大约宋元南戏之改编本,今佚。宋末元初罗烨《醉翁谈录》中已论及,南宋末期民间已有岳飞故事之流布。宋·洪迈《夷坚志》有载:“秦桧矫治逮岳武穆父子下棘寺狱,遣万俟卨锻炼未服。一日,桧于东厢窗下画灰密谋。桧妻王氏曰:‘擒虎易,放虎难。’武穆遂死狱中,张宪、岳云弃市,金人酌酒相贺曰:‘莫予毒也。’后桧挈家游西湖,忽得暴疾,见一人瞑目厉声曰:‘汝误国害民,我已诉于天,当受铁仗(杖)于太祖皇帝殿下。’桧自此怏怏以死。因问太师何在?喜泣曰:‘在丰都。’方士如其言以往,果见桧与万俟卨俱荷铁枷,囚铁笼中,备受诸苦。桧属方士曰:‘烦传语夫人,东窗事犯矣。’后有考官归自荆湖,暴死旅舍,复苏曰:‘适看阴间断秦桧事,桧与卨争辩,桧受铁杖,押往某处受报。’”另: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5)有王六大夫说“新话”,其中已有岳飞事绩传诵。该剧梗概为:衍宋代岳飞抗金遇害之事。自岳武穆破敌胜金,秦桧里通兀术,东窗计设密谋,杀害岳飞起,至秦桧冥间尽受诸刑,终受杀戮止,情节与《岳传》、《说岳》雷同。今存版本:明《永乐大典本》存《秦太师东窗事犯》,《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收有明口口撰,富春堂影印刊本《新刻出像音注岳飞破虏东窗记》,元·孔文卿《地藏王证东窗事犯》,元·金仁杰《秦太师东窗事犯》及无名氏《宋大将岳飞精忠》等杂剧;尚有《精忠记》明传奇等诸种本。《纳书楹曲谱》存有《东窗事犯》,《缀白裘》亦存《精忠记》。见于今人隋树森编辑《元曲选外编》及清·黄丕烈汇集《元刊杂剧三十种》。《东窗事犯》故事,于民间广为流传,影响深刻,迄今活跃于戏曲舞台,小说,说唱及其他艺术形式皆有传布。我国甚多种地方剧种存此剧目,诸如莆仙戏,昆剧,徽剧,汉剧,苏剧,川剧,京剧,秦腔,河北梆子,并均有演出。昆曲《疯僧扫秦》亦时上演,其关目略同灵隐寺疯僧一段,实取之杂剧《秦太师东窗事犯》第二折,仅改其曲目。南戏《东窗事犯》讴歌岳飞正气凛然,斥佞骂奸,精忠报国之大无畏英雄气概。抨击秦桧投敌叛国,阴险毒辣,东窗密谋之无耻行径。剧中或多或少存在有迷信色彩及宿命论成分,此为瑕瑜互见。六刘承焕之作,《白兔记》应是刘智远的一品《刘知远白兔记》《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明·吕天成《曲品》,清·张大复《寒山堂曲谱》,清·姚燮《今乐考证》,清·黄文旸《曲海总目》,清·无名氏《传奇汇考标目》均见著录。明·沈璟《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征引,存。明·徐文长《南词叙录》所载曲目存有“《刘致远白兔记》当即本录《刘寄奴》。”《今乐考证》金元院本无名氏(六种),《刘寄奴》,即今本所传《白兔记》,古本曰《刘寄奴》。作者:清·张大复《寒山堂新订九宫十三调南曲谱》引注云:“刘唐卿改编。”清·黄文旸《重订曲海总目》明人传奇:无名氏目列有《白兔记》。关于《刘致远白兔记》之作者,久有纷纭之说。一谓无名氏所编撰;另一说为刘唐卿改编而成。迄今不见终论,未有定局。但,历代与今昔戏曲史学家诸多著述,则多以无名氏所编撰之说,为学者所公认。《今乐考证》又云:钟氏云:唐卿,太原人,皮货所提举,在彦博左丞席上曾咏“博山铜细袅香风”者。并作有杂剧二种。他生于金元时代,约于元代至元(1335—1340)中期前后在世。《今乐考证》曾书其姓氏,录其撰作,简略记其生平,评其曲文,列其载于“金元院本”类目之内。源流:李三娘故事,在民间已广为流传,流布久远,具有一定影响。宋元时期已成为传唱,小说之材料。《五代史·汉高祖本纪》及《皇后李氏传》载有刘致远为五代时后汉高祖及其妻李氏之纪传史实。刘致远投身行伍,李氏出身农家,史书有载,俱为史实。至于其馀传说,则纯属故事,与史不符,出于虚构及附会。宋·无名氏《五代平话》中之《汉史平话》已具关目,其关目与《刘致远白兔记》略同。宋金时代有《刘致远传诸宫调》十二则,今尚存五则残本,其中如:知远投军,三娘产子,打猎会母,三娘接印等情节,与南戏戏文亦相吻合,似应为《白兔记》最早之蓝本。元杂剧中有刘唐卿《李三娘麻地捧印》亦与《白兔记》异工同曲。总括之,此剧于彼时民间俗说经小说,说唱、戏曲而后,更形衍变发展,丰富产生而成。全剧共三十九。其梗概为: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云:五代时之刘暠,字智远,沛县沙陀村人。幼孤。为继父逐出,乃投博徒群中偷生。村有李文奎者,业农。怜智远之穷,雇为仆。一日智远牧马,卧冈上,其身畔有一道火光冲天,睡貌形为异相。李文奎见而奇之,以女李三娘妻之。既而父母遽卒。由是舅兄李洪一夫妻虐待知远,尝设一计,使守瓜园。夜半瓜精出现,与之斗,胜之。瓜精放火光,钻入地中,掘入,得一石匣,中有甲胄,兵书,宝剑,兵书上题曰:“此宝剑付与刘暠”。因而预知好运将来,斯时太原岳节使募兵,乃去投军。寻岳发见其伟才,乃入赘于岳节使之女。然故乡之妻李三娘,与智远别时,已重身,日受兄嫂虐待,忽触动胎气,在磨房中生子,向嫂欲借剪刀,不肯。遂以齿咬脐带,而生男孩,因命名为咬脐。嫂更欲害其子,邻翁怜之,遂携之送智远处。新妻岳氏贤,忻然受之,以为己子养育焉。忽忽经过十六年,咬脐已长大,一日率众出猎,射白兔,负伤遁去,追至一村,见一妇人。睡井傍,此即李三娘因汲水乏假寐于此也。咬脐唤醒之,问白兔行踪,且怜其劳苦,而问其故。乃曰:“夫刘智远十六年前离家,曾投邠州军中”。咬脐归而告之其父,智远以实答之,智远乃微行会前妻,又择日迎娶,于是,夫妇母子团圆。富春堂本开场有(问内)且问后房子弟,搬演谁家故事,那本传奇?(内应)搬演李太公招赘刘知远,琉璃井上子母相逢《白兔记》。《白兔记》两种版本,其最大异点,即为刘承祐出猎“箭射白兔”,似《白兔记》名出于此。但其关目中并无提及,亦可能沿袭前说旧称。近人绿依《秋叶随笔》云:张牧《笠泽随笔》所录之百二十家戏曲全锦目中有《风雪红袍刘知远》一种。又明《金瓶梅词话》第六十四回有“子弟鼓板响动,递上并目揭帖,两位内相看了一回,拣了一段《知远红袍记》。六十种曲本《白兔记》第十六“巡更”、第十七“拷问”,戏中已涉及“红袍”之事,似《红袍记》即由此得以命名。今存版本:明富春堂本及汲古阁六十种曲刊诸种,并题作《白兔记》。其中,富春堂本为一系统;汲古阁原刊本及清暖红室本为另一系统。今存最早版本,极近似原本,为一九六七年在上海嘉定县宣姓出土本,明成化年间刊印本《新编刘知远还乡白兔记》,为最佳、最古之刊印本。今《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收有明口口撰,明汲古阁刻本《白兔记》;明口口撰,明富春堂刻本《新刻出像音注增补刘智远白兔记二卷本》两种。《白兔记》流传久远,广为传布。迄今,全国各地方剧种屡演不衰。诸如莆仙戏,昆曲,调腔,辰河戏(湖南),川剧,琼剧,黄梅戏,苏剧,绍剧,潮剧,京剧,柳子戏,淮剧,湘剧等均有演出。此外,还有《出猎回猎》,《井台相会》,《瓜地分别》,《磨房相会》,《磨房产子》,《窦公送子》等折子戏演出。清代戏曲班有《江湖十八本》,《白兔记》亦为其包括在内,为当时经常上演之剧目之一。《刘知远白兔记》是通过家庭矛盾为背景,尖锐地抨击了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本质性的残酷剥削和贪婪压迫的丑恶嘴脸,对李三娘在人生际遇中,牛马不如般的生活惨悲的遭遇寄予无限的同情。对刘知远之向往仕径,贪图荣禄,依附权势,负义忘恩,喜新厌旧,发迹变泰作了有力地批判和鞭笞。并歌颂了富有正义感、协邻送子的劳动人民正面形象窦公的高贵品质。谴责了嫌贫爱富,欺凌辱人,损人利己,威逼三娘改嫁,残忍折磨三娘,最终受到严惩的李洪一夫妻歹毒的行径。然而,此剧也或多或少地宣传了宿命论,对刘知远发迹变泰也更多地宣扬因果报应及迷信封建意识,此为不足。七王十朋、孙二细胞的拟音《王十朋荆钗记》明·徐文长《南词叙录·宋元旧篇》,明·吕天成《曲品》,清·张大复《曲谱》,董康《曲海总目提要》,王国维《曲录》均有著录。明·沈璟《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征引,存。《南词叙录》著录《王十朋荆钗记》者,一为《宋元旧篇》;一为“本朝(明朝,实为元人)李景云编”。意者徐氏之时,古本犹存,或别有所见,而录者,似此说可据。(《中国近世戏曲史》青木正儿语)。此究为古本尚存,或见他作,无从查验,迄今尚未定夺。《王十朋荆钗记》简名《荆钗记》。《曲海总目提要》,《荆钗记》条云:“元人所撰,后人又加更改,有《古荆钗》及《荆钗》两种,皆未知认笔?”清·姚燮《今乐考证》引何义门云:“今人不知《荆钗》两本”。现存《王十朋荆钗记》为两种系统,存有差异。作者:清·张大复《寒山堂新定九官十三调南曲谱》中作:“吴门学究敬先书会柯丹邱著。”清·高奕《传奇品》以之为柯丹邱作。清·无名氏《传奇汇考标目》云:“《荆钗》旧传为格(柯)丹邱之作。”又云:“格九思,字敬忠,别号丹邱子,天台人,文宗朝仕为奎章阁鉴书博士。”《今乐考证》著录二:“丹邱名九思,字敬仲,官博士。”今人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云:“又柯九思,字敬仲,仙居人,与虞集、赵孟ue142为友,工诗善画,仕至奎章阁学士,(见《新元史》)仙居今属浙江,与温州接壤,固亦南戏发祥地带。虞、赵皆北曲名家,且与为友,则柯就乡土遗音撰为南戏,亦属可能。”周宪王朱有燉《元宫词》云:江南名妓好穿针,贡入天家抵万金。莫向人前唱南曲,内中都是北方音。据此,吴门系指苏州地域,学究为学士乃为宋人语,敬先指史九敬先,书会为宋时才人会集之地,奎章阁为元代文宗时于大都所设之奎章阁学士院。源流:据钱静方《小说丛考》:清·褚人获《坚瓠》集引《南窗闻笔》云:钱玉莲,宋名妓,为孙汝权所娶,某寺殿梁上刻信士孙汝权同妻钱玉莲喜舍。又《听雨增笔》云:孙汝权,宋朝名进士,有文集行世。十朋劾史浩入罪,乃汝权嗾为之,史氏子姓,怨两人刺骨。适十朋之女亦名玉莲,遂作《荆钗记》,以玉莲为十朋妻,而谓汝权有夺配事。此皆由小人怀恨,技无所施,用出此卑劣手段,以诬贤者,非纪实也。又清蒋瑞藻《小说考证》引《瓯江佚志》云:“玉莲实钱氏,本娼家女,初王与之狎,钱心许嫁王,后王状元及第归,竟不复顾,钱愤而投江死。大约传奇中如此假托附会者极多,不足深究耳。”王十朋弹劾史浩,其事为实,可见于《宋史》。至于他说,传者甚异,诸如《浪迹续谈》,《柳南随笔》等均有记述,率多牵强附会,不实之词。《荆钗记》概依古荆钗及民间流传有关王十朋、孙汝权佚闻或诬贤之词假托敷衍而成。全剧共四十八。其梗概为:王十朋以荆钗聘钱玉莲,有富豪孙汝权者托媒欲娶玉莲,玉莲继母贪富欲以女嫁汝权,玉莲不从,其父足女其愿,使两人结成秦晋。十朋进京应举,状元及第。宰相万俟卨欲赘十朋东床,十朋执意拒之。万俟卨恼其拒婚,将十朋入官饶州佥判,改贬偏瘴之地潮阳佥判。适十朋托家书于承局,正值汝权落第在都,设法从承局取得十朋书信,私自窃改,言十朋已为万俟卨择婿,令玉莲改嫁他适,玉莲见书悲怆欲绝,投江自戕,不遂,为钱安抚所救,收为义女。王母进京寻子,言说玉莲噩耗,十朋闻之哀痛不已,王母百般劝慰,偕赴潮。万俟卨败政,十朋升任吉安太守,经钱安抚及吉安告老尚书邓谦从中周旋,几经曲折,始得婆媳相会,夫妻团圆。今存版本:影钞士礼居旧藏明姑苏叶氏所刻温泉编集,梦仙子校正《原本王状元荆钗记》,此种本较为近似古本为一系统;《李卓吾评古本荆钗记》,继志斋赤水评《古本荆钗记》,汲古阁刻《六十种曲本》,清暖红室刊本等种本为另一系统。明初有朱权昆山腔传奇改本,一九四一年北京国剧学会昆曲研究会影印本《新刻原本王状元荆钗记二卷》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收入《新刻原本王状元荆钗记二卷》影钞刻本,《屠赤水先生批评荆钗记二卷》明刻本等两种版本。此外,叶堂《纳书楹曲谱》选十九,玩花主人钱德苍《缀白裘》选十九,张怡庵《六也曲谱》选四,王九梦,刘凤叔编《集成曲谱》选二十八,王继善刊《审音鉴古录》选八等等。《荆钗记》广为流传,距今已有六七百年之久仍跃于舞台,此可谓戏曲之延续性和持久性。迄今,全国甚多地方剧种仍在上演,屡见不衰。诸如莆仙戏,梨园戏皆有《王十朋》,赣剧,川剧,湘剧,苏剧,潮剧,滇剧,调腔等亦皆有《荆钗记》,以及昆山腔《梅岑》,《开眼》,《见娘》,《上路》,《男舟》,《女舟》等单折诸亦为时尚于世。该剧通过王十朋,钱玉莲离合悲欢遭遇,讴歌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