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后古诗词八首_第1页
部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后古诗词八首_第2页
部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后古诗词八首_第3页
部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后古诗词八首_第4页
部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后古诗词八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后古诗词八首目录一、月夜忆舍弟二、长沙过贾谊宅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四、商山早行五、咸阳城东楼六、无题七、行香子八、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月夜忆舍弟壹初识目录壹贰叁初识细思拓展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月夜忆舍弟注释⑴舍弟:家弟。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⑵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⑶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⑷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⑸分散:一作“羁旅”。⑹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⑺长:一直,老是。不达:收不到。达,一作“避”。⑻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大意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贰细思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月夜忆舍弟诗句赏析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诗句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诗句赏析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诗句赏析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结构分析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思想感情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叁拓展文中将“雁”与“秋”一起提及。自古以来,所有的古诗词中的秋都象征着酸楚的感觉,那么,“雁”象征了什么?大雁传统寓意

大雁--仁、义、礼、智、信是为五常。

野雁乃是禽中之冠,自古被视为“五常俱全”的灵物——哪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为五常。

雁有仁心,是因为一队雁阵当中,总有老弱病残之辈,不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打食为生,其余的壮年大雁,绝不会弃之不顾,养其老送其终,此为仁者之心。

大雁有情义,雌雁雄雁相配,向来是从一而终。不论是雌雁死或是雄雁亡,剩下落单的一只孤雁,到死也不会再找别的伴侣,这是其情义过人之处。

大雁有智,落地歇息之际,群雁中会由孤雁放哨警戒。所谓犬为地厌、雁为天厌、鳢为水厌,这三种生灵最是敏锐机警,一有什么风吹草动,群雁就会立刻飞到空中躲避,所以不论是猎户还是野兽,都很难轻易接近地上的雁群。

雁之信,则是指野雁是南北迁徙的候鸟。因时节变换而迁动,从不爽期,至秋而南翔,故称秋天为雁天......谢谢聆听

长沙过贾谊宅怀古咏史诗

咏史诗是诗人通过对史迹、史事的咏叹,抒发其内心复杂的情感的诗歌。回顾我们学过的咏古诗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

总结这些咏史诗的共同特色“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借助诗歌抒发历史兴亡之感、托古讽今、托古寄慨、评说历史事件和人物。学习目标1.通过识记、总结知识梳理的要点,掌握并能运用鉴赏咏史诗的方法。2.反复诵读诗歌,学习咏史诗如何运用借古抒情、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来表达作者所寄托的感情。由咏史诗的特色你认为鉴赏咏史诗要抓什么关键内容?(一)、弄清史实(二)、体会意图(三)、领悟感情(四)、分析写法(一)、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返回(二)、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三)、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第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第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和杰作。(四)、分析写法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六奇已出陈平计,王饵曾闻贾谊言。敢借妄自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对汉元帝的统治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对比、衬托、用典等。鉴赏范例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客,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刘长卿诵读诗歌诗人介绍刘长卿(709-约780),字文房,河间人,今属河北。天宝年间登进士第,肃宗时为长洲尉,摄海盐令,因事下狱,贬为藩洲南巴尉(今广东电白)。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被诬,贬睦洲(今浙江建德)司马,迁随刺史,死于任上。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为大历诗风主要代表,与钱起并称“钱刘”。善写五律,以“五言长城”自负。

背景介绍:

刘长卿“刚而犯上,而遭迁谪”(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第一次迁谪在唐肃宗至德三年(758)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县尉;第二次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浙江建德)司马。

长沙过贾谊宅(一)、弄清史实(二)、体会意图(三)、领悟感情(四)、分析写法(一)、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贾谊:被贬长沙三年刘长卿:“刚而犯上,而遭迁谪”。长沙过贾谊宅(二)、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的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贾谊故宅由贾谊故宅见到的悲凉情景联想到贾谊被贬的遭遇,由此又想到自己刚而犯上被贬长沙的现状,于是咏古抒情。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贾谊的身世象鸟儿那样敛翅歇息。暗喻贾谊失意。贾谊的身分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作者借贾谊政治失意,抑郁而死,留下千古悲怆忧愤,表现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三)、领悟感情本诗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感慨个人遭遇。长沙过贾谊宅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

孤独寂寞湘水江山黄叶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表达了作者自己怀才不遇的心境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悲景衬悲情抑郁悲凉(四)、分析写法在构思上:以景衬情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用典长沙过贾谊宅清金圣叹《金圣叹选批唐诗》:一是久谪似贾谊,二是伤心感贾谊,三是乘秋寻贾谊,四是空林无贾谊。

可见,本诗写诗人经过长沙贾谊宅时的悲凉心情,表面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的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总结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全诗景中寓情,情中见景,寄寓深刻,双关见意。长沙过贾谊宅当堂检测用本课学过的方法完《过陈琳墓》的练习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曾于青史见遗文”,点出陈琳以文章名世,而且寓含阒歆慕尊崇的感情。“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既有对自己才能的自负自信,但怀才不遇。后四句寄托自己对前贤的追思缅怀,也暗示当代的不重才士,任凭一代才人的坟墓芜没荒废。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的倡导者。明人列他为

之首。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二、历史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当时韩愈担任刑部侍郎。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大内”,韩愈上《论佛骨表》劝谏,结果触怒了唐宪宗,几乎被定为死罪,后经他人说情,才改为被贬潮州。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读诗韩愈被贬官至潮州经过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与他同行。(左迁,在古代的意思是被贬官。)解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

透露出作者忠而遭贬的愤怨。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这两句,一顾一瞻,顾者为长安,因云横秦岭,长安已不可见;瞻者乃潮州,奈何为蓝关大雪所阻,前程曲折坎坷,不敢多想,“马”固不能“前”,“人”能“前”乎?英雄失路,于此可知矣!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敛我的尸骨。推敲诗句1、“横”、“拥”可以替换其他别的词语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横拥突兀、厚重雪厚,阻隔艰难险阻沉痛惆怅2、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诗人什么的性格?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被贬的原因申述忠心即景抒情交代后事紧扣愤返回首页

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感情真挚婉曲,诗风沉郁。全诗情感: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本诗的特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背诗温庭筠:(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之裔孙。温彦博,我国古代著名词人,两《唐书》有传。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

《花间集》收温词最多达66首,可以说温庭筠是第一位专力填词的诗人。词这种文学形式,到了温庭筠手里才真正被人们重视起来,随后五代与宋代的词人竞相为之,终于使词在中国古代文坛上成蔚为大观,至现在仍然有着极广泛的影响。温庭筠对词的贡献,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

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商山早行》诗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传。相传宋代名诗人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

商山早行

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1.注释①征铎(duó):征,远行。铎,远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②槲(hú):一种木质像松的树。③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明”使…明艳。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④凫(fú):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整体感知读懂诗意②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当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檞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意象的叠加是指把几组意象串联起来,运用联想和想象,组成了一幅充满意味的画面,以此表现作者的情感。

古诗词中的意象叠加实例: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②骏马西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檞树很多。檞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情景交融首尾呼应这首诗还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总结

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咸阳城东楼许浑作者简介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写作背景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翻译: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此诗首联扣题,抒情写景。“蒹葭”,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溪水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点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翻译:夕照下,飞鸟下落到长着绿草的秦苑之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

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翻译: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的往东流。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主旨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无题李商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商隐其人。

2.背诵《无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赏析诗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坚忍执着的精神。

无题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隐约、朦胧,表现含蓄、委婉,因此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对李商隐“无题诗”的评析也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政治诗,也有人认为是爱情诗。

李商隐简介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齐名,世称“温李”。为朦胧诗鼻祖。何为朦胧诗作为朦胧诗的鼻祖,李商隐的七律常用回环往复的咏叹来渲染某种情绪,而很少讲述具体的事实,叫人难于把握。他喜欢用典,但又只是用来制造气氛,牵引情绪,就是知道了典故的出处,也很难搞清他到底想说什么,增加了人们理解的难度。

惜别之苦: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爱情忠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相见时困难,离别时也更加痛苦,又兼暮春时节,春风无力,百花凋零。春风凋零离别困难痛苦

赏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①词意+效果a、两个“难”字:第一个是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写出了重聚之难和离别之苦,表现了的离愁别绪和难舍难分的伤感之情。b、“残”,是“凋零”的意思,烘托了人物凄楚的心情。②抒情方式+效果用了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用“百花残”这一景物,表现了的离愁别绪和伤感之情。赏析“东风无力百花残”:③写法+效果:这句诗用了景物描写,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渲染了离别的悲凉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别离伤感之情。④句意+效果:这句诗的意思是:相见时困难,离别时也更加痛苦,又兼暮春时节,春风无力,百花凋零。写了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表现了暮春时节两个有情人的离愁别绪和难舍难分的伤感之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与“思”谐音,暗喻相思之意蜡烛暗喻相思之泪春蚕只有到死的时候才会停止吐丝,蜡烛只有化成灰时才会没有了泪水。才才①句意+写法+效果春蚕只有到死的时候才会停止吐丝,蜡烛只有化成灰时才会没有了泪水。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成为一曲悲壮的千古绝唱。②写法+效果用了比喻、双关、谐音手法,“丝方尽”喻指“思方尽”,烛泪喻指相思之泪,比喻新奇巧妙,曲折丰富,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难舍难分,至死不渝的感情。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妻子早晨照镜子,只担心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容颜逐渐消失。男子夜晚读书时,应该感觉到清冷的月光寒气袭人。

照镜,名作动清冷的月光如云的头发,代指青春年华夜晚读书

担心

早晨

应该感觉到只

寒气袭人

改变颜色①词意+效果:A.“应”:“应”是估计、料想的意思,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表现了思念之深。B.“寒”:“寒”是寒冷、凄凉之意,一语双关,渲染了凄清寒冷的环境,烘托出了悲凉伤感的心境,表达了诗人对年华易逝的深沉感伤和悲凉凄楚的思想感情。②句意+抒情方式+效果:这句诗的意思是:妻子早晨照镜子,只担心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容颜逐渐消失。男子夜晚读书时,应该感觉到清冷的月光寒气袭人。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年华易逝的感伤和悲凉凄楚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好在)蓬莱山从这里去没有多远,可以让青鸟一样的信使热情而周到地为我探寻、察看,传递消息。kān传说中为西王母传递信息的神鸟,指信使。探寻、察看替没有多远蓬莱山从这里热情而周到句意+写法+效果:这句诗的意思:(好在)蓬莱山从这里去没有多远,可以让青鸟一样的信使热情而周到地为我探寻、察看,传递消息。诗人用了典故的手法,用“蓬山”“青鸟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相见很难和期待双方互通音讯的意思,表现了作者苦苦相思,期待互通音讯的愿望。主题:

通过写离别相思之情,表现了作者对爱情至死不渝的忠贞。诗词鉴赏

作者作品作者秦观他与苏轼是很要好的朋友。苏轼被贬黄洲之时,他们曾互相通信,信的内容惟妙惟肖,感人至深。秦观也曾到黄洲探望苏轼。他们之间的友谊也因此为世人传为佳话。

:北宋词人。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诗风与词风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行香子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扬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树绕村庄,水满陂塘。陂(bei)塘:水塘。本词起句点明季节:春季;地点:农村。作者用简单明快的句子描写出春天农村的美丽景象,与自己愉快的心情相合。是后文词情发生的前提。树木环绕着宁静的村庄,水塘里的水满了。析译倚东风,豪兴徜徉。倚:靠着,倚仗。豪兴:好的兴致,浓厚的兴趣。徜徉:闲游,安闲自在的步行。也作‘倘佯’。析词人想象自己可以乘着风,萧洒地在风中散步,可见词人的兴致之好,也体现词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一面。译靠着东去的微风,有极好的兴致在风中安闲自在的行步。小园几许,收尽春光。几许:多少。收:接受,容纳。春光:春天的色彩。析词人好似疑问的口气说出春天的美景美不胜收,更加表现出自己热爱自然的心怀。要有多少菜园,才能把春天的美景容纳下。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析桃花,李花,菜花,都是诗人抓住的物象。描写春天百花盛开的景象。有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李花,金黄的菜花。远远围墙,隐隐茅堂。远远,隐隐,运用的是叠字,目地是加强程度,强调语气。此处是词人描写乡村的景象。远远的墙围子,若有若无的房屋。隐隐:隐约,若隐若现。析扬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扬:飞扬,飘扬。乘兴:趁者一时高兴。青旗徐徐飘扬,站在流着细水的小桥旁。有时候来了兴致,步行走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莺儿,燕儿,蝶儿,是词人抓住的物象。啼,舞,忙,这三个动词活泼俏皮地写出春天万物的活力,也表达作者所想往的健康灵动的人生。黄莺正在啼叫,春燕正在舞蹈,彩蝶正在采蜜糖。析我的感悟

《行香子》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风景图,使我们走入农村的田间院落,感受自然的田园风光。本词句式工整,上下对仗。上片写“静”,下片写“动”静动相合,恰好点出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以词人的‘所见’,‘所感’,‘所想’贯穿全文。上片的‘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多收入《元曲》)下片的‘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是我最喜爱的两句,上句运用三个色彩名词,下句运用三个巧妙的动词,却足以点明春天的特征。作者对春天观察之细微,流露出他向望大自然,回归田园的情怀。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南宋)辛弃疾词牌名题目

辛弃疾简介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山东济南)南宋爱国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词题材广阔,多抒写希望收复失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内心的愁苦悲愤,揭露南宋朝廷的屈辱投降,也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善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