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期末第一轮复习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1页
七年级下册期末第一轮复习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2页
七年级下册期末第一轮复习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3页
七年级下册期末第一轮复习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4页
七年级下册期末第一轮复习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字词(注音)菜畦qí皂荚jiá树班蝥máo臃肿yōngzhǒng攒cuán成秕bǐ谷

系jì一条长绳拗ǎo过去锡箔bó2、依据拼音写出对应汉字。桑(shèn)葚收(liǎn)敛脑(suǐ)髓人声(dǐng)鼎沸(kuī)盔甲第1页3.文学常识: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阿Q正传》《呐喊》《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作者)回想童年生活散文(体裁),本文出自散文集《朝花夕拾》第2页4.文章思绪:作者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乐园。慢慢地,我长大了,家人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乐园了。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读书生活。5.文章主旨:经过对百草原和三味书屋回想,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热爱,对知识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心理。第3页6、第一段中似乎和确凿含义。:“似乎”意思是“好像”,表示不必定;“确凿”,意思是“确实”,表示必定。说明过去百草园不“只是一些野草”,而确实是“我乐园”;但现在卖给他人百草园不再是“我乐园”,而确实只有一些野草了。突出百草园“那时却是我乐园”。

第二种了解:用“似乎”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含糊,所以用不必定语气;用“确凿”是因为“我”对儿时在百草园有趣生活至今记忆犹新,所以用必定语气。第4页7、关于第二段写景“无须说……也无须说……单是……就有……”。先写总体“无须说”,是为了突出局部“单是”内容。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园里佳趣当然“无须说”了。除了这种从整体到局部次序以外,本段还利用了从低到高写静物、由高到低写动物、从植物到动物、从动物到植物次序。这几个次序配合起来,加上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不一样角度描写,使景物描写不但有序,而且活泼多姿。(比喻拟人等修辞利用)第5页8、美女蛇故事和雪地捕鸟美女蛇故事已发了孩子好奇心,增添了百草园神秘色彩雪地捕鸟(连用动词)写出了捕鸟全过程;表现了孩子们捕鸟乐趣。过渡段:承上启下,留恋第6页9、怎样评价文中寿先生是一位现有浓厚封建教育观念,又有着开明思想人。从文中“我对他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人”可见鲁迅先生对他是十分敬重。当“我”问他“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时,他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有怒色了。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它挫伤了学生求知主动性。有戒尺,有罚跪规矩而不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应了他对学生开明思想。第7页2.父亲花儿落了

1、词语肿胀(zhànɡ)叮嘱(zhǔ)皱眉(zhòu)骊歌(lí)雇(ɡù)

花圃(pǔ)

玉zān(簪)花

鸡毛(掸)dǎn子

气xiūxiū(咻咻)2、文学常识。作者:林海音,台湾作家,代表作《城南旧事》。第8页3、题目“父亲花儿落了”有什么引申含义文章以“父亲花儿落了”为题,一语双关。首先实指夹竹桃败落,首先象征天性爱花父亲离开人世。4、父亲深情对“我”成长影响父亲充满爱心严厉教育,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勉励“我”大胆闯练,碰到困难要坚强。第9页

5、本文线索:父亲爱花和毕业仪式

6、插叙叙事方法及其作用:对情节发展、内容补充、主题表示,都有主动作用。如课文中插叙“不让我上学迟到”一事重在表现父亲教孩子热爱学习,不要懒惰,要从小养成好习惯,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到银行汇款”一事重在表现父亲教孩子要勇于闯练,要学会生存。这两件事侧重点不一样,对表现主题都有主动主要作用。第10页7、伏笔方法作用:文中没有正面提及父亲病危、濒死,但却处处暗示,层层渲染,埋下伏笔。比如文章开头“我”回想去医院探望父亲时,父亲曾说:“没有父亲,你更要自己管自己,而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又如毕业仪式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这恐怕是一个预感。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伤痛推到极致。第11页8、人物形象父亲是个“严”在其外,“爱”在其内可亲可敬人。他让孩子到银行汇款,勉励孩子要坚强,不论什么困难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能闯过去。父亲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消息,便急得吐血了。他尤其爱花,天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第12页背诵默写《假如生活坑骗了你》——普希金第13页5.《伤仲永》1、文学常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唐宋八大家∶苏询、苏轼、苏辙、王安石、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2、伤,是“哀伤、怜惜”意思。伤仲永,即怜惜方仲永这个幼时天资聪明神童因为没有学习,以致成年后竟成为默默无闻庸人。

第14页3、通假字:“扳”通“攀”,牵、引。

“材”通“才”,才能。

4、古今异义:①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②或:古义不定代词,有,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③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条理。第15页5、解释下面红色词语。(1)世隶耕(2)未尝识书具(3)父异焉(4)邑人奇之(5)稍稍宾客其父(6)或以钱币乞之(7)环谒于邑人(8)不能称前时之闻(9)贤于材人远矣(10)父利其然也隶:属于。尝:曾经。异:对……感到诧异。奇:对……感到惊奇。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乞:求取。谒:造访。称:相当。贤:胜过、超出。利:认为……有利。第16页6、重点句子: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③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7、仲永改变三个阶段(根本原因:不使学)(1)五岁: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者(2)十二三岁:不能称前时之闻(3)又七年:泯然众人矣第17页8、对比鲜明仲永三个阶段才能,形成鲜明对比。幼年时可谓天资聪明;五岁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十二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时,“泯然众人矣”。作者有意利用这种鲜明对比,促使人们去探求仲永发生改变原因,从而到达警醒目标。第18页9、文章主题:天资当然主要,但没有好后天教育,再好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培养是十分主要。10、写作方法:①借事说理。先叙后议,说理自然;叙是议依靠,议是叙深化,说服力强,引人深思。②先扬后抑。以巨大反差给人强烈冲击,产生“理不讲而自明”艺术效果。第19页7

最终一课

1、字形:哽郝踱处罚祈祷诧异婉转后悔2、字音:哽咽(gěng)赚钱(zhuàn)踱步(duó)捂(wǔ)处罚(chéng)祈祷(qídǎo)诧异(chà)宛转(wǎn)戒尺(jiè)皱边(zhòu)督学(dū)郝叟(hǎosǒu)膝头(xī)懊悔(ào)钥匙(yào)挟(xié)惨白(cǎn)气氛fēn第20页3、文学常识:都德,法国小说家,代表作《小东西》,《最终一课》是其爱国主义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4、文章主旨:这篇课文经过阿尔萨斯省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终一堂法语课中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应了沦陷区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悲愤和对祖国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高尚爱国主义精神。第21页5、文章思绪:小说以小弗郎士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观察和感受。第二个阶段(7—10)开端。经过小弗郎士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情景。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终一课情景及小弗郎士感受,这是小说主体。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告散课时情景。第22页6、主要人物:小弗郎士:作者利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描写重点利用了心理描写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改变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后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改变,推进情节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韩麦尔先生: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利用描写方法: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展示了一个含有高尚爱国情感教师形象。第23页外貌描写:韩麦尔先生在上最终一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就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国土敬意。语言描写:文章对韩麦尔先生语言描写较多,现有对小弗郎士耐心教诲,又有深深自责,其中最能表达他爱国主义思想是他关于法国语言一段讲话。这段文字,韩麦尔先生讲得深刻精当,充满了对祖国语言热爱,激发了大家爱国热情。动作描写:这主要表达在文章快结束时韩麦尔“使出全身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句。它是韩麦尔先生爱国激情迸发和集中表达,是他对祖国必胜信念。第24页7、重点句子含义:(1)“我们必须把它切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人民只要牢切记住他们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开监狱大门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示强烈爱国热情外,还表示了对学生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坚定信念。(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国旗是一个民族象征,作者把祖国文字和国旗巧妙结合起来,寓意祖国文字就是一个民族独立象征,表示师生共同而强烈爱国感情。第25页8、环境描写及作用:(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演。”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场景,包含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终一课》详细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自然风光和残酷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第26页(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布告牌上贴着即使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强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造成了“最终一课”。课前环境描写作用:衬托出"最终一课严厉、庄重、悲愤气氛,又深入加深悬念。(3)“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鸽子是和平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悲愤,对和平、自由渴望,对德国人横蛮行径嘲讽。

第27页

10.木兰诗1.《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代表作。2.“乐府诗”,“乐府”本是官署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奠宴享时演唱,并能够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双璧”。第28页3.生字:可汗、轡头、戎机、朔、金、啾啾、着、军帖。4.诗歌结构: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第二部分(4段)十年征战第三部分(5—6段)凯旋归来第四部分(7段)结尾附文第29页5、解词。(1)木兰当户织(2)惟闻女叹息(3)愿为市鞍马(4)赏赐百千强

(5)出郭相扶将(6)著我旧时裳(7)双兔傍地走(8)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9)万里赴戎机(10)旦辞爷娘去当:对着。惟:只。市:买。强:有余。郭:外城。著:穿。傍:靠近,贴近。但:只。戎机:战争。旦:早晨。第30页6、翻译(1)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3)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4)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第31页7、人物形象(课后:为何木兰深受人们喜爱)木兰是一个云鬓花颜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英雄。在国家需要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又谢绝高官厚禄,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形象,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优异品质。所以她才能成为千百年来被人们深深喜爱形象。第32页8.修辞手法利用:顶真,互文,排比,复沓,对偶。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夸大)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对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排比)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互文)第33页9.写作特色:叙事详略及作用。详细写了从军缘由、准备行装、出征想家、辞官还家、会见亲人等情节,略写了十年征战情节。这首诗把“木兰是女郎”作为构思关键,极力突出是木兰孝敬父母、勇担重担性格颂扬,所以对残酷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应美好心灵内容则不惜笔墨。这么详略安排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思想倾向作用。第34页11.邓稼先

1.字音:彷páng徨huáng鲜xiǎn为人知选聘pìn挚zhì友2.字形。(zǎi)宰割(chóu)筹划鞠躬尽(cuì)瘁3.文学常识:杨振宁:美籍华裔理学家,霍等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邓稼先:我国研制和发展新型核武器主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第35页4.文章内容:

本文是一篇回想性文章,作者经过深情回想,借助描写和议论,表现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不平凡人生经历和对民族伟大贡献,高度评价了邓稼先人格精神和爱国品质。

5.文章结构:课文分为六个部分。1引子——2、3介绍生平和经历,对比中突出他气质、品格和贡献精神——4侧面描写贡献大,是对2扩展——5重点写他非凡创造才能、坚强意志、坚定信念、甘为祖国献身高尚精神,是2详细化——6总结全文。第36页6、为何要写奥本海默文章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意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邓稼先人格魅力,同时也为了说明邓稼先之所以会有这么性格和品质,与他所生长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关系,从而深入说明了邓稼先将个人生命贡献给祖国必定性。第37页7.引用作用(第五部分):

引用唐代李华《吊古战场文》,显示了邓稼先工作地点荒凉、工作艰辛,增加了邓稼先精神悲壮色彩。引用五四时期《中国男儿歌》,赞颂了邓稼先就是只手撑天空响当当中国男儿。8、排比修辞手法: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如第一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四个例子,这种紧凑、短促结构和重复出现“强占”“租借”两词给读者强烈震撼,把触目惊心历史摆在读者眼前,令人诧异,含有强烈警示作用。

第38页9、【书本习题提醒】

(1).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科学家,是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历史人物。(2).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性格品质和贡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有最高贡献精神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理想党员。”第39页(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有最高贡献精神儿子。”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考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友好,和睦相处,考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异部分,并变成了自己气质品格。详细表现在:邓稼先与锋芒毕露奥本海默截然不一样,“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标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品格”,“最有中国农民朴实气质”。说“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理想党员”,中国共产党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行动准则,所以他是理想党员。详细表现在:“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第40页(4).为中华民族崛起,为广大人民利益,贡献自己一生,这是邓稼先人生。走这么人生道路,是邓稼先性格与品质决定。所以作者说,假如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伟大之处。第41页

12.闻一多先生说和做1.注音衰微(shuāi)弥高(mí)锲而不舍(qiè)赫然(hè)迭起(dié)兀兀穷年(wù)小楷(kǎi)卓越(zhuó)迥乎不一样(jiǒng)潜心贯注(qián)气冲斗牛(dǒu)沥尽心血(lì)群蚁排衙(yá)2.文学常识:①臧克家:当代诗人。②闻一多先生: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第一部集《红烛》,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爱国主义激情。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5年被国民党特务谋害。第42页3.文章思绪作者用闻一多“说和做”总领全文,上一部分说作为学者方面,下一部分说作为革命家方面,全方面展示了闻一多先生光芒人格。4.过渡段作用7、8、9过渡段,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5.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动作、肖像、语言描写,形象突出了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大无畏精神。如“抬头挺胸,长须飘飘”。第43页6、文章语言特点:

①文白相间:文章富有韵味。如:夜宵灯火是他伴侣,因为他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专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任何事情使他分心第44页②比喻(比拟)修辞:形象生动。如:他要给我们衰微民族开一济救助文化药方。这是比喻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兴盛起来方法。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早期阶段。

明确:“望闻问切”是比拟说法,把我们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初从文学研究上来探求救国方法,也还是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第45页③引用:深宵灯火是他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原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意趣一脉相承。第46页1.文学常识:①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