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魅力的武夷茶文化_第1页
独具魅力的武夷茶文化_第2页
独具魅力的武夷茶文化_第3页
独具魅力的武夷茶文化_第4页
独具魅力的武夷茶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具魅力的武夷茶文化摘要:武夷山是世界双遗产,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在这里诞生的茶文化更是独具一格。历代名人礼赞武夷茶的诗文汇成一部浩瀚的长卷,让人深切地感受到武夷茶文化的悠远与厚重;茶歌、茶俗、茶传说交织组成一组组优雅的诗篇,让人感受到武夷茶文化的活力与神奇;独有的三教同山的文化结构,让人感受到武夷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关键词:武夷茶文化茶诗茶歌大红袍传说祭茶仪式三教同三悟茶正所谓“名山出名茶,名茶辉名山”,闻名天下的武夷岩茶“臻山川精英灵秀所钟,品百卉岩谷花香之胜”,以其天下传唱的茶诗文,独特的儒释道三教同山、三花并蒂的文化构筑以及其“岩谷花香”的岩茶独特魅力,为武夷的碧水丹山增辉添誉,形成了与武夷山水文化交相辉映的武夷茶文化。一、文人创作的茶文、茶诗创造了一片灿烂的武夷茶文化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饮茶是一种审美情趣,一种精神寄托,一种人生态度,是综合了品味、赏景、修性、抒情等多种审美功能的文化活动。择一名山胜景,和几位友人品茗赋诗,这是风流倜傥的表现,唐宋以来,极为盛行。唐朝元和年间,文人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写道:“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指武夷山)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此函以拟人化的笔法,赞颂武夷岩茶独得山水灵异,菇露饮泉,馨香动人,美味无穷(“晚甘侯”蕴含“先甜后苦”之意)。唐代另一位诗人则是第一个用诗歌赞美武夷茶的人一一唐夤,开创了武夷茶诗的先河,诗云:“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全诗既全景式地展示了当时采摘武夷茶德的繁忙景象,也描述了人们品饮武夷茶时的心灵感悟和一方风情。[1]无独有偶。宋朝大文学家苏轼称武夷岩茶为叶嘉。他用拟人手法把武夷岩茶比作“叶嘉”,撰写了一片奇文:“叶嘉,闽人也。……风味恬淡,清白可爱,颇负其名,有济世之才,虽羽知,犹未详也。上惊,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⑵并颂诗道:“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指茶叶),前丁(丁谓)后蔡(蔡襄)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贡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3],还笑云:“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3]。这些诗都深情地流淌出苏轼对武夷茶的一片情怀。宋时范仲淹、欧阳修、梅圣俞(尧臣)、苏轼、蔡襄、丁谓、刘子翠、朱熹等从而张之,武夷茶遂驰名天下。[4]在众多文人咏颂武夷岩茶的诗篇中,我认为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最为精彩。长诗以“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为开篇,首先肯定武夷岩茶是神仙从古栽种的冠于天下的奇茗。真有“此茶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赏”的味道。接着此诗在铺设了一大段斗茶的情景之后,末段设置了许多精妙的比喻,盛赞武夷岩茶起死回生,妙于回春的神奇魅力:“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5]18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拜伦也与武夷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唐璜》中写道:“我觉得我的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求助于武夷的红茶。真可惜酒却是那么的有害,因为茶和咖啡使我们更为严肃。”后来欧洲人从这部名作中认识了武夷茶,从而得到欧洲上流社会的宠爱。[6]纵观古今中外,描述武夷茶的诗文不计其数。这些诗文,或描述赞美,或吟咏感怀,或品茗言志,或精辟论述,从不同的视觉和感悟极尽抒写,串成了一部武夷茶文化的浩瀚史长卷,铺展了武夷茶文化厚重的岁月时空,展现了武夷茶文化博大而精妙的生命流程。二、民间流传的茶故事、茶歌、茶俗丰富了武夷茶文化的积淀崛起于碧水丹山的武夷岩茶与武夷名山同映辉煌,享仙茶之盛誉。元明两代作为贡茶,武夷岩茶开始跻身于皇家内苑,经过御茶园悉心栽培和精工制作,品质益精,声誉目隆,独秀于茶坛,称雄于海内。清咸丰年间,武夷岩茶达到鼎盛时期,出现了“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从,而且流传着不少关于四大名从的神奇传说。作为“武夷茶王”的大红袍,它的神奇尤为吸引人:传说古时,一只天鸟衔着茶种,从九龙窠飞过。见峡谷里,碧水丹山,云雾飘渺,飞瀑叠泉,奇峰兀立,禅室堂堂,香烟袅袅,便张口欢啼,茶种撒落在岩壁缝隙中。六株茶树,应运而生,一片葱茏。但悬崖峭壁,无法采摘,岩顶禅室僧侣便训猴着红袍去攀采,人们就喊这茶为“大红袍”。[7]又说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8]武夷岩茶虽成为贡品,但在旧社会里,却给茶农带来严重的负担。在清代有一首广为流传的《采茶歌》表现了每年采茶旺季到武夷山采茶的江西茶工的苦难生活“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想起福建无走头,三更半夜爬上楼。三捆稻草搭张铺,两根杉木做枕头。想起崇安真可怜,半碗腌菜半碗盐。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采茶可怜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武夷山上九条龙,十个包头九个穷。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背竹筒疽'现在每逢武夷山的“茶季”,也有来自江西的茶师傅来武夷山做茶。这不是古时的压迫,而是在享受劳动成果。改革开放后,出现了清新欢快的“采茶扑蝶”等的茶歌茶舞,还总结整理了一套高雅、优美、充满文化意蕴的武夷“十八道茶艺”。使茶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喊山祭茶仪式是流传于武夷山的一个古老而久远的风俗。每年惊蛰,春雨绵绵,山雾蒙蒙,一场声势浩大的喊山祭茶仪式便在御茶园内拉开序幕。县令率领众人聚集在御茶园内,登上喊山台,把水果、猪头肉等祭品摆上供桌,香火插进香炉时,一个个便开始顶礼膜拜,乞求上苍保佑,福临大地。接着县令以激昂高亢的声音读着祭文,表达了对茶神和山神的敬仰和崇拜。读完后,县令便率众人高喊:“茶发芽,茶发芽……。”[8]这一传统的喊山仪式,至今仍在武夷山延续,内容也融进了许多时代的元素,凸显了浓郁的文化内质和地方风情。武夷茶故事、茶歌、茶俗绘成一幅幅清新淡雅的民俗风情画,舒展着武夷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三、儒释道三教同山,对茶的顿悟升华了武夷茶文化的精神境界武夷山儒、释、道三教同山。武夷山茶文化则融入了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家的“中庸”,以释超为代表的释家的“空灵”,以白玉蟾为代表的道家的“无为”。正是:“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饮茶得道品味人生武夷岩茶“蕴和寓静”的秉性,既是武夷茶道的精髓所在,也是儒家主张“中庸治国”所追求的一种崇高的思想意境。朱熹的的许多治国主张和高深学问,都是在品饮武夷茶的宁静温和气氛中用心感悟出来的。武夷茶追寻的是一种心灵的意境,感悟的是一种和谐之美。品饮武夷茶就是品味人生,感悟世界万象,透过一杯小小的杯中之茶,可以穷尽世间许多精微的奥妙,可以顿悟人生许多处世的玄机。这正是“人品即茶品,品茶即品人"[7]近代茶人认为:饮茶能清心、陶情、去杂、生精。入思时可以提神,通夜不眠;满腹时,可以助消化,清神气;心烦时,可以去杂念,平和相处。老舍先生说过:“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9]林语堂先生则说:“茶有一种本性,能带我们到人生的沉思默想的境界中去。”[9]“饮茶得道”朱子认为通过品饮武夷山茶,可以体会中庸,从而砥砺品格,努力攀登中庸之道,而做仁人君子。现在这个“道”也包括了茶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对大千世界中的存亡、爱憎、善恶、美丑的品评和扬弃。饮茶就要学会冲淡,当我们在杯盏相敬中喝人生一杯茶,每个人都会把爱心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份公心;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爱心。饮茶论道天人合一在茶道的核心思想中,十分强调“天人合一”,茶我两忘的境界,以及情景交融,顺乎自然,清静无为的精神。品茶之人在品茶时追求寄情山水,忘情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清人郑清之有诗曰:“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他们把饮茶习习生风、胜若登仙、达到“天人合一”的感觉描述得出神入化、绘声绘色。这也正是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思想在饮茶中得道成仙精神追求的典型表现。“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武夷山一直以来都是道人、羽士的“茶洞”。他们视武夷茶为甘露,一生餐服岩茶,直到羽化得道。“千古蓬头赤脚,一生服气餐霞。笑指武夷山下,白云深处吾家。”朝廷赐封“紫清真人”的白玉蟾如是说[9]。他在武夷山修习内丹十三年,极喜饮茶,深得茶道真谛。他写的《水调歌头•咏茶》:“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碾破香无限,飞起绿尘埃。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词中记述了武夷山的制茶,把道人品茶时怡然自得、茶乐人生、以茶驱睡魔、欲得道升天的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茶以道显,道以茶寓,显得益彰,共臻繁荣。茶禅一味悟“吃茶去”赵朴初《禅茶》诗曰:“七碗爱全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武夷山天心禅寺茶堂的石阶旁有赵朴初大师书写的的碑刻云:“万语与千言,不如吃茶去。”“吃茶去”典出《广群芳谱•茶》引《指月录》记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到曾到此否?'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有一僧来赵州,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院主应诺。师曰:'吃茶去。'”[7]从谂禅师认为茶禅一味,禅就寓于吃茶的日常生活之中,禅不用学,吃茶即学禅。后世禅门以“吃茶去”作为“机锋”、“公案”,广泛流传。因为茶能清心,在那“人我同心,心我同体”的氛围中,易于证得茶禅的真实境界,见到自己本来面目,明心见性。驰名中外的武夷岩茶是历代武夷山人,也是历代武夷山中的道士、僧人的劳动结品。武夷岩茶名丛之首“大红袍”,历史上就是由天心寺僧人培育和管理的。《崇安县新志》录载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1804)撰记:“现时天心岩九龙窠所产大红袍仅两株,每岁可得八九两。”明末清初,武夷山中天心永乐禅寺茶僧释超全等人创造和总结了武夷岩茶的乌龙茶制法,他作的一首《武夷茶歌》以质朴的语言、清逸的风韵,娓娓地道出武夷茶的起源。武夷山茶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茶使者的传播,必将焕发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