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6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教师版)_第1页
北京市2016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教师版)_第2页
北京市2016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教师版)_第3页
北京市2016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教师版)_第4页
北京市2016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一模汇编之2016文学类文本海淀一模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1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1题。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颐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领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鱼翔浅底,乌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让湖风吹散我的梦,你问我的家吗?让落花堆满我的胸,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我走得有点累,你问我的家吗?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楼高势险,古榕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竞就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我不由想起冯友兰先生1938年8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朱自清先生的题词中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匾牌。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酲……”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荼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髯,一袭长衫,飘然而行。……在抗战八年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婆娑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取材于王剑冰同名散文)下列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冯友兰的题词用“屡经艰苦”简洁地写出了西南联大学生所经受的“苦其心志,劳其筋苦,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种种磨砺。“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的“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汉乐府《江南曲》有“莲叶何田田”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用过这个词。文中引用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句,出自相传为刘邦所作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广为流传。文中的成语“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闻一多以此比喻蒙自是如桃花源般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理想世界。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作者借追怀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展现了他们“刚毅坚卓”的精神风貌。“听风楼”的“听风”二字寓意丰富,既指倾听自然山风,也指风声唤起了家国之思、激发了抵御外侮的豪情。第⑦段结尾处,以虚拟之笔描写闻一多先生手擎《红烛》远去的情形,饱含作者对闻先生的崇敬与追思。后生学子循着先贤的足迹造访南湖,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作者说《南湖短歌》“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请根据文意,对此诗的这一特点加以赏析。(4分)蒙自南湖,见证了西南联大一段特殊的岁月,它“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在“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6分)根据文章,回答(1)(2)题。(5分)(1)从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看,“校训”应具备哪些基本特点?(3分)(2)根据下面链接材料,为创建之初的春晖中学拟一则不少于4字的校训。(2分)【链接材料】春晖中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白马湖畔,前身为1908年创办的春晖学堂。早期的春晖中学,首开浙江中学界男女同校之先河;荟萃了一大批名师,夏丐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等先后在此执教。学校推行新教育,传播新文化,“一洗从来之积弊”,赢得了“北南开,南春晖”的美誉。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1分。17.(3分)D18.(3分)D19.(4分)《南湖短歌》运用反复、排比、首尾呼应等手法(1分),借对蒙自南湖风光的欣赏和赞美(1分),强烈抒发对南湖给予西南联大师生学习环境和精神慰藉的感激之情(1分),也饱含了国难时期颠沛流离的痛苦和对遥远家乡的浓烈思念(1分)。意思对即可。(6分)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边度过了一段宁静的读书生活(2分);在宁静的读书生活中,联大师生满怀唤醒国人、抵御外侮、收复河山的爱国激情,积极抗日救国(4分)。(5分)(1)语言简洁(1分),体现学校精神或办学理念(1分),对师生有激励引导作用(1分)。(2)符合“校训”在内容、形式方面的要求及春晖中学的办学理念即可(2分)。西城一模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西川的沉静像西川这样的村落,必然是沉静的。在沉静中,它正渐渐地老去。事实上,西川已经衰老,露出满脸的皱纹,静寂地趴在山坳里,更显得老态龙钟。而因为衰落,沉静的味道就越发浓烈地弥漫出来,直沁我心。西川距县城二十七公里,海拔八百六十米,因村西有一条河而得名。据记载,明朝天顺元年,一张姓先生寻访到此,认定这里是块风水宝地,于是购地建屋定居下来。随后,陈姓、吴姓相继入住。整个村落因山势而布,错落有致,高低谐和。过去从未见过这种全是黄泥筑成的民屋,层层叠叠,那么有层次地布排着。黄泥墙厚实,碎小的石子镶在其间。似乎少有草筋,泥土成为屹立的支柱。依旧平整的泥墙,墙壁上已分化出一棱棱的粗犷线条,令人想象出充满泥浆味儿的《打墙歌》,一堵堵的泥墙就在这般的场景中渐渐竖起,成为一栋栋黄色标志的建筑。黑的瓦.黄的墙.一排排.一层层.洒脱而成,蔚为壮观。像版画,线条分明,底色清晰:又如油画,色彩浓郁,意境厚重。土黄.这孤独质感的颜色,如此沉寂地映衬在山坳间,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震撼。即使是断壁残垣,也顽强地默然支撑着,静静地展示一种岁月的痕迹。远眺整个村落时,会分明地感觉到,村庄环境是那么幽静,幽静出一种偏僻的感受。在雄峻险要的大山脚下,土地极其贫瘠,不难想象村落里人们生活的艰辛:地少,仅有山坡上所开垦的一块块梯田;水远,虽有西川的水,却远离着村,得引水而入;交通不方便,过去只有五条古道可以通向村外。惟有一点给我的感觉是如此的深切,那便是村落沉静在高山之际。这一深山里的村落,即使曾经居住过八九百人,一栋栋的土屋拔地而起,一缕缕的炊烟高高飘升,却终究难掩其沉静的本色。沉静是它骨子里的特质,悄无声息地演绎着。至今,这种沉静渐渐地剥落了出来,越来越深。现在的村庄只有四五十人居住,以上了年纪的为主。这些人,要么是恋土,不愿外出;要么年老体弱,无法外出;要么没有什么特别的技能,外出也无依无靠。他们与土屋相依为伴,依然是一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节奏。一位面呈褐黄色、皱纹满面的老汉,佝着背坐在门口的竹椅上,静静地看着我们,目光里是那么的淡然。一位妇人坐在小小的道地上,织着毛衣。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站在她身边,睁着圆圆的眼珠,呆呆抑或好奇地看着我们。待我们走近,妇人笑笑说,这里可穷啦,能出去的都出去啦。我问这小孩怎么在这里。妇人叹了口气说,她上不起幼儿园,就让我带着啦。走了一段路,回头望望,妇人与小孩依旧在道地上,像一幅剪影定格在那里。在村子的另一边,一位近六十的老婆婆站在高岗墩的平地上,见我们走近,笑笑,问来游玩呀?接着就说其实没什么可看的,也就这么些老旧房子。顿了顿,又说,你们多来游玩也好,那样村里也才热闹一点;人气一旺,我们也才充实一些。她是这么说的,却不知当游人都回去后,她的心里会不会失落。可能会是一声叹息,一种无奈吧。在这样的叹息与无奈中,村落也仿佛更趋沉静。村边有一片古树群,下面是一小方平地,像沟壕里平整出来似的,一垄垄排列。一位戴着竹笠穿着浅红衣裳的妇女蹲着身子,不知在插种什么作物。平地的下方就是一块块细长的梯田,一层一层地次第延开,绿油油的秧苗清瘦般地映在澄亮的水里,给梯田点缀出一脉清新,一种生机。令人想象早先的西川人是怎样挥着锄头在贫瘠的山坡上开垦的情景,又是如何在沿山势筑成的梯田上种植着庄稼,在清苦、艰辛的场景中,栽种出四季景色不同的风情。可是如今,多处梯田已荒芜,芦苇在曾经的土地上摇曳。惟有眼前这片梯田依旧陈列似的,寡淡地沉静着,让人好一阵叹为观止。西川古道像被遗弃似的,早已少有人问津。当水泥路连通到村里的时候,古道的静默便越来越浓。这条全程约五公里的古道,由山上大大小小的石块垒成。褐黄的树叶落满古道,沙沙作响,回应出一种原始的质朴,仿佛自垒成以来就一直处于幽深之中。古道上筑有两座凉亭,就像遮阳避雨的大树,古道穿亭而过,更透出一种古朴和自然。上一道坡,转一个弯,沉静的韵意便沿着古道一路相随。如同一个独守沉静并害怕沉静被打破和侵入的人,西川默默地承载了几百年风雨,咀嚼着自己的命运。值得欣慰的是,它终于为世人所认识。然而,当我回望西川古村的时候,一个问题倏地冒了出来:当西川成为一个景点时,这样的沉静还会存在吗?或许,夜深人静时,西川会在重重的喘气声后,歇上一会,固守它沉静的模样;但是,那还是“西川的沉静”吗?我想,人声嘈杂的西川,车水马龙的西川,饭店林立的西川,古道上游人如织的西川,一定不是西川的本意,也不是西川所向往的。(取材于复达的同名散文)19•文中黑体字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老态龙钟B.断壁残垣C.叹为观止D.车水马龙20.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作者感觉到,张姓先祖的选址定居,注意到了山势的雄奇,却较少考虑到人居的困难。在作者看来,那独特的地理因素和环境特点,是形成古村西川的“沉静”的重要原因。希望有更多的游客光顾,从而提高“人气”,这也成为所有的西川人现在最迫切的期待。作品中说,“惟有眼前这片梯田依旧陈列似的”,反映出西川的“沉静”中缺一些生机。21.结合文意,赏析第四段中的画线语句。(5分)22.作品写到一位“老汉”和一位“老婆婆”,谈谈你对写这两人意图的理解。(5分)23.作品以“西川的沉静”为题,结合文意解释“西川的沉静”的丰富内涵。(4分)24.作品结尾,对于“人声嘈杂的西川……古道上游人如织的西川”这样一种假想,作者断言说:“一定不是西川的本意,也不是西川所向往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见解,请谈谈自己的认识。(6分)19.(3分)C20.(3分)C(5分)参考答案示例:画线语句运用整散句渲染色彩和线条,(1分)显示出作者在初次面对西川时内心的变化与起伏。(1分)既有对西川外在状貌的强大视觉冲击力的描摹,(1分)也有对西川厚重历史的强大内心震撼力的凸显,(1分)突出地表现了西川的沉静带给作者内心强大的影响。(1分)(5分)参考答案要点:作品中的老汉,对外界事物并无兴趣,淡然宁静。作为眷念故土因而不愿走出西川的一部分人的代表,他们的淡然是西川继续“沉静”下去的真实依据。作品中的老婆婆,希望多来游客,渴望有人气的充实生活。作为渴望西川与外界同步变化的一部分人的代表,他们的焦虑是打破西川“沉静”的最大动力。两位老人的存在,其实就是西川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状态的呈现。评分标准:①②各2分,③1分。(4分)参考答案示例:“西川的沉静”,指西川自然环境的特点:静寂、幽静和幽深。也指西川在现实状态中的人文特色:既有西川现实的寡淡、静默和衰老,也包括西川人内心的质朴、淡然和坚忍。评分标准:三个方面,写出一个方面得2分,写出两个方面得3分,写出三个方面得4分。(6分)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东城一模四、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0—26题。天下一轮春秋月当今世界,乱云飞渡,危机四伏,人类仿佛在踢一场找不到球门的球赛。怅然回首,那一瀑穿越了两千多年混沌、彷徨与苍凉的月华,从孔子诞生地尼山的上空静静地流淌下来,几分清朗,几分暖意。2500多岁的孔子老得像一尊雕塑,拱手静候在思想隧道的最幽深处。他比苏格拉底年长82岁,比柏拉图年长124岁,比亚里士多德年长167岁。这意味着,中国的孔子以领先西方思想源头“古希腊三贤”的脚步,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和谐社会”、“太平盛世”、“大同世界”,是历代儒家的共同理想,是中国梦的滥觞。以“和”为□,中华文明与其它文明友好接驳,没有古希腊文明进程中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暴风骤雨,没有罗马天主教十字军东征的腥风血雨,也没有欧洲“五月花”号的凄风苦雨;以“和”为□,儒家主张平等,反对使用武力,中华帝国曾成为调停纷争、震慑强梁,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以“和”为口,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路、唐蕃古道,丝绸之路、……海上生明月,儒香传万里;以“和”为□,中华文明雄峙瀚海,引渡异域文明的夜航,马可•波罗、利玛窦、遣唐使踏浪而来。“协和万邦”是共性的“最大公约数“和而不同”是个性的“最小公倍数,‘如何求“和,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孔子是人类的慧根。他指点了中华文明的共有圆心,也开辟了世界文明的东方原点。孔子师先儒而有独创,集大成而有深造,尊古但不守旧,坚守却能应变,创新与包容的禀赋优势成就了儒学的博大精深。其后,孟子、荀子、汉唐经学、程朱理学……直至现代新儒,儒家文明蔚为大观。在东方,它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地;在西部,它与佛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相生相荣。大约400年前,《论语》等儒家经典就译为法文、英文、拉丁文,影响伏尔泰、马克思等一大批西方思想家;儒家思想在与外来佛教、基督教的碰撞中借鉴吸收,以超强的内敛能力、消化能力、同化能力和愈合能力,守住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主体,为形成和接续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近年来,西方一些机构评选“十大思想家”“100位影响历史的人物”等,孔子或名列前茅或位居第一;一些国家矗立起孔子雕像,建立了儒学研究机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东门上方,孔子与犹太人先知摩西、古希腊政治家梭伦的雕像并列镶嵌以作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聚首巴黎,呼吁“以中国孔子的智慧帮助全人类应对21世纪的挑战”……面对差异与分歧、冲突与动荡,面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灾难频仍、人道主义危机红灯频闪的当今世界,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理念,能否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蓊郁的儒家文明之树能否让躁动的心灵找到安栖的枝头?孔子是世界的,但首先是中国的。先秦时期,儒家学说只是受到某些统治者的亲睐,孔子也只是因为个人才干卓越而受到器重,其主张并没有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他只是一勾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是一炳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但光芒自有力量,哪怕微弱。历代仕儒们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以微风细雨滋心润物的方式点化冥顽、教化苍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凝成古代君子的品格,塑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如长风浩荡,如丰碑凛凛。⑪两千多年来,的时间打造出仁、义、礼、孝、德等诸多儒家元素,写进我们的课本,嵌入我们的名字,镌刻在广袤神州楼阁宅院的门联匾额上,约定在古老国度的家训族规乡风民俗中,流进我们的血液,成为民族道德星空的北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观,“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仁义忠信,乐善不倦”的道德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谐观等,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绿叶葱茏。⑫光必有影,丰碑的背后有影随形。⑬孔子对周礼的尊崇导致了后人对复古循旧的固守,儒家对官本位、权力等级意识的强调禁锢了人的能动性,极端的愚忠愚孝愚贞观念造成对人性的束缚和扼杀;“爱亲”之仁与“利国”之仁往往存在矛盾,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常常出现两难,孔子编经,秦人灭经,汉人尊经,唐人注经,宋人疑经,被焚毁、被打倒、被尊奉、被扬弃,儒家学说命运多舛。许多要素被发扬光大,一些精华被毁灭殆尽,不少糟粕被渲染放大,各种唯心成分如杂草丛生。经过两千年长途旅行的古老儒学,仍需要“洗洗澡”、“治治病”,一掸陈年的积垢。⑭儒学是人学不是神学,儒教是教化不是宗教。儒家是思想舞台的要角,但不是政治舞台的主角,更不是历史舞台的长角,许多文化责任不能由儒家独担,更不能让孔子全部买单。孔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不是全部,儒家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但不是全体。只有去伪存真、正本清源,才能还原真实的孔子。⑮中国是孔子的故园、儒家的摇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当代中国所遵循的创新理论之所以生机勃勃,是因为其中国文化底蕴深厚,这就是中国特色。如何在波澜壮阔的科技浪潮中绽放思想的光芒,在此起彼伏的战争狼烟中发出文明的信号,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确立道德的标杆,在全球化进程中建立起精神的里程碑与灵魂的红绿灯,这是儒家的新担当。.文.过.饰.非与吹.毛.求.疵.,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如果把孔子思想从我们的血管、骨骼中抽空,中华民族就会思想贫血、精神缺钙,中华文明就没有了生命的底色。⑯青史不泯,经典不老。我们应该高声吟诵民族的经典,就像基督徒读《圣经》穆斯林背《古兰经》。一个心中没有神圣的民族是没有尊严的民族,一个不珍视自己经典的民族是没有力量的民族。⑰揣一本《论语》在胸口,人在长河中行进,心在长天里漂洗。回头看月,淡云轻拂,那玉盘上分明写着四个字:光而不耀【1】。(取材于刘汉俊同名散文)注释:【1】语出《老子》第五十八章“是以圣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在第④段中口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旗媒舟灯B.灯媒旗舟C.媒旗舟灯D.舟旗灯媒解释第15段中加点成语在文中的含义。(2分)文过饰非:吹毛求疵: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②段写孔子比“古希腊三贤”年长,表明了孔子及其倡导的儒学是人类文明的源头。第⑥段列举诸多事例意在说明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等理念已经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第⑬段写儒家学说命运多舛,是为了证明儒家思想本身存在着不足,必须要消污去垢。第⑯段以《圣经》、《古兰经》类比,表明儒家经典在当今应当得到国人的尊重与珍视。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丝绸之路”是指古代由中国经波斯到欧洲的商路,为沟通中西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和而不同”指表面能与人和睦相处,但心里却不苟同,是儒家处理问题的重要原则之一。“程朱理学”,指宋代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学派,有“存天理、灭人欲”等主张。“老子”即《师说》中提到的老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道德经》也称《老子》。请以本文题目为上联,根据文章内容,试对出下联。(3分)。上联:天下一轮春秋月。下联:本文语言富于表现力,请对文中画线的语句加以赏析。(5分)“协和万邦”是共性的“最大公约数”,“和而不同”是个性的“最小公倍数”,如何求“和”,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他只是一钩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只是一炳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有人认为从行文的角度看,应先写“孔子是中国的,后写“孔子是世界的”。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C【思路点拨】“接驳”、和其它文明的交流,两种文明的交流,“和”是媒介;“主张”是旗帜,也就是“以和为旗”;载着中华文明远航,这是“以和为舟”;“引渡”“夜航”的是灯。【参考答案】文过饰非:认为儒学神圣不可更改,对其缺点视而不见,甚至直接隐藏的错误态度。吹毛求疵:对儒学的正确作用视而不见,对儒学展现出的缺点无限放大,甚至拒绝学习和传承儒学。【思路点拨】文过饰非本意是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在文中是指对儒学的全盘肯定。吹毛求疵: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疤痕,比喻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在文中是指对儒学的全盘否定。【参考答案】D【思路点拨】A选项,原文中是说“孔子领先了西方思想源头,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不是说孔子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故错误;B选项举例孔子的“思想”只是为了说明孔子思想的伟大,并不是说明孔子思想的普世。C选项说儒学的命运多舛并不是为了证明儒学的不足,而是揭示儒学在传播中,在政治经济和当时社会条件影响下产生了改变,故错误。D选项,用《圣经》和《古兰经》这两本宗教信仰的经书做比,是为了说明《诗经《》论语》的重要,故正确。【参考答案】B【思路点拨】“和而不同”是指与人和睦相处,但在原则问题上不能苟同、附和。故B错误。【参考答案】人间万世和谐风【思路点拨】“天下”是名词,故下联也应以名词相对;“一轮”是数量词,故下联也应以数量词相对;“春秋”是两个名词的组合,指时间春秋,故下联也应与之相对。“月”是名词,故下联也应与之相对。【参考答案】引用数学术语,更加简明清晰的表明追求“协和万邦”是世界共同的愿望,“和而不同”是各国都有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不和谐因素,想要这两者能够共存,达成共同的目标,需要向孔子请教。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感染力,逻辑性强,容易让读者理解的同时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将孔子比喻成新月和烛光,既表现出了孔子的思想价值有如新月烛火之光,又形象的点出,在先秦时期,孔子的影响就如同烛光只能照亮周围一样,影响甚微。【思路点拨】①句的特别之处是有两个数学术语,考生可从此入手,解释使用数学术语的好处。结合句子内容,是讲述世界和平和各国之间的关系。将这两点解释清楚即可。②句用了两个比喻句,分别是新月和烛光,考生只要点出新月和烛光有什么特点即可,后句亦有暗示。“孤独”“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参考答案】我认为这样写是合理的。先写“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先点出孔子思想中重要的“和”以及“和”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发人深思,孔子思想能不能够解决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现状。然后写“孔子是世界的,但首先是中国的”引出下文,是为了指出孔子思想也不是完美的,也是有不足和缺陷的。面对这样的不足,我们不能直接抛弃或全盘接受孔子思想,应该让孔子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前进。只有这样,孔子思想才能更好的帮助解决国内的问题,才能够解决国际的问题。同时也给出了第⑦段深思的答案。行文严谨,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思路点拨】同意和不同意皆可,考生只要观点明确,从行文思路的角度上提出证明自己观点的看法,逻辑清晰,语言流畅,言之成理即可。朝阳一模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乡魂倘若你生长在故乡,那份乡情乡恋牵肠挂肚自不必说:倘若你出生在异地他乡,你对它的印象与情感都是从长辈那里间接获得的,对故乡,你又是怎样一种感觉?数年前,我应邀与几位作家南下访游,依主人安排,途经宁波一日。车子一入宁波,大家还在嘻哈交谈,我却默然不语,脸贴车窗,使劲向外张望着,好像急于想抓住什么,好跟心里的故乡勾挂一起。此时我才发现心里的故乡原是空空的。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面对祖父与父亲的出生地,为何毫无感应?啊,故乡原本只是我的一个符号——籍贯!我不是“回”故乡,而是“来”故乡,第一次。我渴望与故乡拥抱和共鸣,但我不知道与故乡的情感怎样接通。好似一张琴闲在那儿,谁来弹响?怎么弹响?下车在街上走走,来往行人的宁波话一入耳,意外地有种亲切感,透入心怀,驱散了令我茫然的陌生感。我很笨,一直没从祖父和父亲那里学会宁波话。但这特有的乡音仿佛是经常挂在人们嘴边的家乡的民歌,伴着我的童年、少年。那时,来串门看望祖父的爷爷奶奶们,大都用这种话与祖父交谈。父亲平时讲普通话,逢到此时便也用这种怪腔怪调插言谈话,好像故意不叫我听懂,气得我噘起小嘴抗议。那些老爷爷老奶奶们便逗我,哄我,依然还说那种难懂的宁波话……这曾经让我又气又恨的宁波话,为什么此刻有如施魔法时的咒语,一下子把依稀的往事、把不曾泯灭的旧情、把对祖父与父亲那些活生生的感觉,全都召唤回来,逼真地如画一般地复活了?在天童寺,一位老法师为我们讲述这座古寺的经历。他地道的宁波口音,使我如听外语,全然不懂。我便仔细去端详这法师的仪容,竟然发现他与祖父模样很像:布衣布袜,清瘦身躯,慈眉善眼,尤其是光光的头顶中央有个微微隆起的尖儿。北方大汉剃了光头,见棱见角,或圆或平;宁波人歇顶后,头顶正中央便显露出这个尖儿来,青亮青亮,仿佛透着此地山水那种聪秀灵气。我觑起眼睛再感觉一下,简直就是祖父坐在那里说话!祖父喜欢用薄胎细瓷的小碟小碗吃饭。他晚年患糖尿病,吃米都必须先用铁锅炒过。他从不叫我吃他的饭,因为炒过的米少了养分。宁波临海,这里的人吃起海鲜精熟老到。祖父吃清蒸江螺那一手真叫空前绝后,满满一勺入口,只在嘴里翻几翻,伴随着吱吱的吸吮声,再吐出来便都是玲珑精巧的空壳了。每次吃江螺,不用我邀请,祖父总会令人惊叹又神气十足地表演一番。然而,祖父,如今你在哪儿呢?我心头情感一涌,忽然张开眼睛,想对老法师大喊一声:爷爷!奇怪,祖父是在我十岁那年去世的,三十年过去了,什么缘故使我隔着岁月烟尘,如此动情地呼叫他呢?是我走到故乡来了,还是故乡已悄然走进我的心中?前两年,我去新加坡参加一个会议。忽有十几位上了年纪的华侨同胞到宾馆来访,见面先送我一本刊物,封面上大大地写一个“冯”字。原来是此地冯氏宗亲会的成员。华人在海外.组织各种同乡同族会.彼此守望相助,可剖肝胆。每每同乡同族人有了难题.便一齐合力解助;若同乡同族人有了成就,也同喜同贺。一位冯姓长者对我说:“你是咱冯家的骄傲啊!”我看见坐在侧面的一位老者,清瘦,文弱,似曾相识,心有所动,问道:“您家乡在哪儿?”“宁波。”他一开口,便带着很重的乡音。我听了,随即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我老家也在宁波。”他马上叫起来:“现在就是一家,我们好近呀!”随即急渴渴向我打听故乡的情形。多亏我头年途经故乡,有点见闻,才不致窘于回答。他一边听我讲,一边忽而大发感慨:“全都不一样了,不一样了"忽而冲动地站起来,指叫着:“那是我去捉过鱼的地方!”然后逼我讲出更多细节,仿佛直要讲得往事重现才肯作罢。这老乡情不自禁把座椅挪到我身前,面对面拼命问,使劲听。可惜我只在故乡停了一天,说不出更多见闻。但我发现,我随便扯些街道的名称、旧楼的式样、蔬菜的种类,他也都视如天国珍闻,引发他一串串的问题、感叹或惊叫。他脱口吟道:“。”我感到故乡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牢牢吸住一切属于它的人们,不管背离它多久多远。我怕冷落了他人,才要转换话题,那些人却笑眯眯摆手说:“不碍事,你再给他多讲讲他们高兴这样旁听,直听得脸上全都散发出微醺的神气,好像与我的这位老乡分享着一种特殊的幸福,那便是得以慰藉的乡恋。此时我多么像在家人中间,张张陌生的面孔埋藏着遥远的亲切。我想象着在哪里曾与他们相关相连,唐宋还是秦汉?我想起在黄河边望着它烟云迷漫、波光闪耀的来处,幻想着它万里之外那充满魅力的源头。同种同族.同乡同姓.有一种血脉相通的源头感。有着共同源头的人,身上必定潜在着一个共同的生命密码,神秘地相牵。(取材于冯骥才的同名散文)19.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初次来到宁波,作者却毫无心灵感应,他不禁对自己的故乡产生了怀疑。作者儿时觉得宁波话怪腔怪调,到故乡后,却觉得乡音入耳,格外好听。对三十年前去世的祖父的思念,使作者心中萌生出的故乡情愈发强烈了。作者对故乡宁波并不熟悉,只好杜撰些见闻来应付海外同乡急切的打探。20.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3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今时明月他乡客,旧地故人往日情21.下列文中画线的词语中,加点词的运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牵肠挂肚B.慈眉善眼C.可剖肝胆D.血-脉相通22.本文第一部分中,作者为什么强调自己不是“回”故乡,而是“来”故乡?(3分)23.本文第二部分中详细描写了天童寺的老法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24.本文结尾写道:“有着共同源头的人,身上必定潜在着一个共同的生命密码,神秘地相牵。”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3分)C(A.“对自己的故乡产生了怀疑”与文意不符;B.“格外好听”与原文“有种亲切感”不完全一致;D.“杜撰”“应付”有误)【评分参考】选C得3分,选B得1分。(3分)D(3分)B(其他三项都是比喻义)(3分)“回”意味着曾经在故乡生活过,“来”强调的是作者第一次来到故乡(1分),“来”字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陌生与隔膜(1分),为下文对故乡情感的转变埋下伏笔(1分)。【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23.(6分)文中详细描写了老法师的地道宁波口音,呼应了上文对童年时听宁波话回忆(2分);描写了老法师的仪容,与祖父极为相似,引出了下文对爷爷的深切怀念(2分)。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情感,从陌生、隔膜到亲切、认同的转变(1分),为下文抒发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做铺垫(1分)。【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24.(4分)这句话的含义是:有共同的民族文化的人(2分),内心一定有共同的民族情感,能够相通、共鸣(2分)。【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石景山一模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5题。中药芬芳2012年阳春的正午,我走进这间叫做“春泽堂”的百年中药店,为病中的母亲取药。此时屋外阳光灿烂,小摊小贩的叫卖声和车来车往的喇叭声全被隔在外面了。在中药店里,能感受到一份安静和几丝安全。“春泽”是取自“春天的光泽”之意。我坐在凳子上想,在春天中享受光泽,多好啊。这样想着,我等候抓药的心情就比较悠然自得。我坐的长条凳,木板厚而重,上面的红漆漆面斑驳,可凳子依旧是那样的结实。坐上这样一条凳子,心自然也会踏实了许多。装中药的木匣子,大小一致,上面一律用规规矩矩的正楷毛笔字写着药名,有数百种药,可抓药的医生目光一扫药方子就能准确无误地走到装那味药的小匣子边,轻轻一抓,数量常常是八九不离十,这就是熟能生巧啊!中药最是讲究配药的分量,多一分少一分则药效有天壤之别。这就是中草药的奇妙之处!我看着抓药的医生有节奏地来回走动,他时或来到案板边看一眼医生开的药方子,时或轻轻拉开那一排排整整齐齐的小木匣子,取药,用小秤称,轻轻地抖去一些,确保重量的准确,而后返回案板,将药倒在黄皮纸上或纸袋中,再返回称第二味配药。他们的动作轻而柔,来来往往,脚踩在木地板上也从不会发出巨大空洞的声响。看着这流畅的动作,病人的疼痛仿佛也一下就减轻了许多。在中药店看医生抓药,谁都会赞同这样的说法:那抓药的医生本身也是一味药啊!药抓好了,医生朝空中轻轻一招手,“唰唰唰”就开始包药了。我暗自称奇,这多像魔术般奇妙神秘啊!仔细看,禁不住哑然一笑,原来看似虚无的空中还垂着一根根的白线呢。抬头望去,蓝瓦下的屋脊上还吊着一个个纺锤形的线圈呢。那些线垂在空中,医生们随手就可包药了,一点也不用担心线会缠在一起解不开。这样的方法,既科学又节省时间,实在是妙。中药包好了,配药的医生就大声喊出某人的名字。有人应声而起,取药离开,又有人进来坐下。等待的过程,有些淡淡的焦急,也有些心安理得。我看不见医生白口罩后面的表情,但那一双双眼睛却是同样的安静,同样的会说话,一如中药店里舒缓流淌的时光。与那样的眼睛对视,人自然而然会放下心来。药到自会病除的!中药成为我眼中飘着草木气息的意象,是在1980年的早春。那年我7岁,跟随着祖父,与中药结缘。祖父喜欢舞文弄墨,但常年的哮喘却让他饱受折磨。在早春的回潮湿气里,祖父用娟秀小楷字体抄写的黄纸药方,带着发霉的味道。这些方子,在如今的我看来,是一张张通往过去的车票。每忆起一张,就会想起一段缓慢的光阴以及光阴里散发的中药味道。祖父喜欢带着我走在午后的阳光里,拐过几条窄窄的街道,去“邱氏中药铺”拜访邱伯。当祖父和邱老伯拉着家常聊着药方的时候,我就会偷偷溜进屋内。当我跨过中药铺那潮湿的木门槛,一股浓厚而芳香的中药味道,总会扑鼻而来。陈旧的木屋,却藏着一个神秘的世界。掉了金粉的牌匾,风雨剥蚀的门联以及柔和光线穿过屋檐斜漏的瘦影,让我仿佛遁入明清的旧宅里。我的额头在古老的光线里,闪着不谙世事的微光。黑色的地面,黏糊糊的,像被捣稠的面糊。而黑色古朴的药架子,长满了深藏不露的抽屉。抽屉的表面贴着药材的名称。一味味带着神秘感、可以救死扶伤的药啊!那些药名如同亲兄难弟,铺满了黄纸:半夏、冬青、春不见,莲心、防己、相思子,怀熟地、咸秋石、雪里青……这些药名,有山野自然的气息,有诗情画意,又耐人寻味。浓厚的中药味,有点呛人,但我还是闻个不停。我拿起药材,细细地品赏,就像欣赏祖父铜皮盒里那些闪光的银元和铜钱。但这些稀奇古怪的药材比“光绪元宝”和“乾隆通宝”可爱多了。那时候,我就想,将来我就做一个乡村的药铺郎中算了,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而有趣的事情。如今看来,我是低估了工业文明的力量,西药已经超越了中药,成为了看病的主导。而我当药铺郎中的梦想,也在时间的过滤器里,被淘洗干净。现在我更多的是成年男人的焦灼和忧虑,全然没有了当初站在药铺架前的豪情壮志。很长一段日子,我和祖父都是在“邱氏中药铺”的木屋度过的。邱老伯在中药铺的后院,给祖父煎药。黑色的沙钵上面,升腾起一股温情的轻烟。当祖父喝下苦涩的中药,我觉得仿佛一个个生命融入到祖父的血液里。之后,祖父的哮喘有所好转。我们去中药铺的日子就渐渐少了。⑪最后一次去“邱氏中药铺”,依旧是一个阳光慵懒的午后。掉了金粉的牌匾,在阳光下异常醒目。幽深、阴暗的木屋,越加衰败,如同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孤独地站在阳光下。我当时还不明白伤感之类的词语,但是一股难过的激流那时却在心中激荡。我感觉眼角有点潮湿,带着孩子独有的敏感和单纯。几年之后,邱老伯先我祖父而去,他的中药铺也被一排崭新的诊所和药房取代了。⑫周作人在《草木知秋》中说:“生病,吃药,也是现世的快乐呵。尤其是吃中药。”读后我不禁感叹:世上居然还有一个人也如我般从草药中喝出快乐来!回想那些中药颗粒,我就似闻到阵阵的草木芬芳,鼻息间的香气更浓重了。⑬时光渐逝,病中的我同样垂青于中药的疗效。冰片、半边莲、夏露、荭草、紫藤这些中草药的名字给我留下了绿色健康的记忆。每当我端着浓浓的中药汤,就仿佛看到草木森森,每次喝下一碗中药汤,胸腔里会有一股无法言说的妥帖感,浑身流动着阳光、雨水与泥土的气息,肺腑间充满了绿色的血。生命应着四季的更替,没有死亡,只有不断的新生与希望。⑭有时病中喝多了中药,我会带有一股淡淡的中药香。我特别喜爱那种药香,常抬起衣袖闻闻那股草木的香气。现在许多中药都被做成了胶囊,纤纤的中草药被时代换了筋骨,把实用的沟壑填得满满的。即使我吞再多的中药胶囊,衣袖间也不可能挥出草木的香气,胸腔间也唤不回喝中药那种妥帖温柔感了。(取材于林文钦同名散文)20.如果对文章中加点词语进行替换,替换后的表达改变了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熟能生巧驾轻就熟B.心安理得问心无愧C.不谙世事一一少不更事D.历尽沧桑一一饱经风霜2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文章开篇即写在“春泽堂”抓药时所见景象,传递出中药铺带给作者的独特感受。作者说抓药的医生“也是一味中药”,是因为他们非常熟悉中药药理而且技艺高超。“一张张通往过去的车票”,承载着作者对祖父的怀念以及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热爱。作者借周作人的话说明中药特有的草木香气带给人大自然的生命气息,弥足珍贵。文章以充满深情的笔触叙写了关于中药的丰富记忆与联想,怀念中不乏忧虑与惋惜。诗情画意又耐人寻味的中药药名吸引人们编制了许多有趣的谜语,请结合第⑦段的中药名为下面谜语选定谜底,将最准确的药名填写在相应横线上。(每空限写一个)(3分)(1)三省吾身:—(2)五月既望:—(3)低头思故乡:—文章有三次关于“邱氏中药铺”的描写,这些描写有何作用?请任选一处加以分析(。4分)本文题为“中药芬芳”,这里“芬芳”一词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5分)文章结尾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3分)B21.(4分)BC(3分)(1)防己(2)半夏(3)怀熟地(4分)答案示例:第一处描写:写出作者对邱氏中药铺的最初印象,古旧神秘的环境、丰富的药材、耐人寻味的药名激发了作者对中药的强烈兴趣与向往。交代了上文作者在春泽堂抓药时踏实安心的原因,为后文表达对中药及传统的热爱作铺垫。第二处描写:写邱老伯在药店后院为祖父煎药的情景,写出中药疗效及沟通情感的作用突出了作者对中药无比的信任。交代了上文作者在春泽堂抓药时踏实安心的原因,为后文表达对中药及传统的热爱作铺垫。第三处描写:写作者最后一次去药铺看到的景象,写出古老中药铺衰败、没落的境况和作者的感伤。为下文进一步表达对中药命运的忧思作铺垫。(5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任意五点即可得满分。答案要点:中草药浓厚而芳香的味道。与中药和中药铺相关的美好童年回忆。中草药带来的山野自然的气息、新生与希望的感觉。和缓的生活节奏,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从容安然的心境,相互信任的社会氛围。日渐消逝但令人怀念的文化与传统。(6分)准确概述作者观点2分,表明态度1分,理由3分。作者的观点:对追求便捷、实用的工业文明的反感,对传统的怀念。丰台一模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1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1—26题。咆哮的大渡河西出成都,车行百十里,便有种苍凉的气息扑面袭来。首先遇见的是矗立在雅安县界公路边的那组“茶马古道”群雕,黑铜色人马,一瞧便有“壮行”的味道。接着翻越二郎山,“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古树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冈。”这是解放初修建川藏公路时的歌谣。二郎山是进藏途中的第一险地,高三千多米,峻峭险奇。盘山公路弯弯绕绕,攀崖过涧,好不吓人。山的东面是片绿色,郁郁葱葱,常常云遮雾罩,细雨霏霏。一过山口又是另一重天地,满山只见石头不见树木,一派荒凉,气候也变得干燥起来。这时候,我才猛然忆起“五月渡泸,深入不毛”那句话,原来这“不毛”确无夸张之意。二郎山脚下,便是大渡河。这是一条何等壮阔的河流!它发源于雪域高原,蜿蜒千余公里,劈开万重高山;较大的落差,使河水湍急,哗然有声;折阻的山涧,又使它如雄狮发愤,咆哮怒吼,引得惊涛拍岸,卷雪千堆。站在大渡河边,我读了几十年的红军长征故事,也才有了真切的感受:红军当年走的道路,是何等偏远,何等艰难,何等险恶。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使这支血肉之躯组成的队伍,能够跨越这不可逾越的障碍,从国民党军队铁桶似的堵截中杀出重围?带着疑问,我造访了地处大渡河中游的安顺场。安顺场三面临山,一面临水,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两次重大历史事件,使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小小场镇闻名遐迩,蜚声中外。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这里全军覆没,留下的是悲哀的史料;而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却击破了蒋介石要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梦想,创造了强渡大渡河的奇迹,于是这里便成为“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与抢渡成败直接相关的有两种传说。一说是石达开当年在安顺场被困了一个来月,无法渡河。本来其间有一个极好的机会,然而当时正值石达开得子,他要大摆宴席,庆祝三天,结果错失最佳时机。另一说是当年红军火急赶往安顺场时,本来国民党守军要将渡口和渡船付之一炬的,但因其部队将领在这里还有很多家产,舍不得抛弃,结果给红军留下了抢渡的船只。至今在安顺场的渡口,还特地塑造了一只渡船模型,瞧那高昂的船头,不既是对红军勇士的赞叹又是对敌军贪婪成性的嘲讽吗?粗一想来,在生死危急关头,一个是为小儿庆典,一个是为保个人家资,竟置家国大义于不顾,终致丢了河山,也掉了脑袋,真是不可想象!再往深处思索,却又不以为奇了。翻开历史,读到太平天国,谁不扼腕痛惜?革命初期,天国领袖们保持着良好本色,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护,也赢得了节节胜利。但是,进了南京,立了国号,他们却开始追求享乐,并恶性膨胀,迅速走向腐败堕落。石达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逼到大渡河边的,面对强悍的湘帅曾国藩,不思如何力挽狂澜,却贪欢恋犊,在刀口上寻乐,岂有不败之理?而七十二年之后,又是在大渡河边,演绎的又是相似的一幕。面对红军的到来,四川军阀暴露出贪婪腐败本色,那时的中国,官僚腐败,政客横行,军阀割据,可说是无民不刮,无财不贪,无欲不纵,无恶不作!所以说,安顺场的守军为一己之小利,给红军留下了改写历史的渡船,也就不足为奇了。溯河而上,闪过座座险峻山峰,便到了泸定桥。泸定桥真是座险桥,至今那粗粗的几根铁索上,虽已横竖铺就了齐整的木块,但走在上面仍颤颤巍巍。从桥上看下去,河水打着漩涡,闪着浪沫,滚滚奔流。倘从桥上掉下去,绝对是瞬间冲走,踪迹难觅。我小心翼翼地过了桥,登上西边的观音阁,居高望去,东边的桥头堡紧锁,那么坚固。想当年堆上沙包,筑起工事,只需一挺机枪,桥上战士就插翅难飞;更何况当时早已抽去木板,仅剩9根光滑的铁索!但我们的22位勇士竟几乎全部攀爬过了桥,飞夺桥头阵地,令人慨叹。在我们的感慨中,又有人说,当时红军勇敢无敌是一个方面,但据说我们的地下党也建了一功:在头天夜里带了一袋现洋,买通了守桥的营长,他们才稍微放松了一些抵抗。我想也说得通,红军乃虎狼之师,只要你略有喘息,便能风卷残云,险中取胜。离开泸定桥,车行很远了,大渡河的咆哮声还在耳际回响。其声时高时低,时促时缓,似叹!似怒!似嘱!我想,大渡河来自三江源头,自然是我们的母亲河。母亲如此经年累月地呼喊,她是要告诉她的子孙们什么呢?我陷入了苦苦的沉思。(取材于朱法元同名散文)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大渡河发源于雪域高原,流经满山葱郁的二郎山脚下,由于落差较大、山涧折阻,故而咆哮怒吼。大渡河中游的安顺场是地势险要的小场镇,因翼王石达开在此全军覆没而闻名遐迩,蜚声中外。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是座险桥,红军冒着枪林弹雨,从铁索上攀爬过桥,展现了英勇无畏的精神。大渡河不仅因水流汹涌而具有水利资源利用价值,更因为红军“抢渡”“飞夺”而具有教育意义。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一句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出师表》。“华夏”一词为中国的古称,类似称谓还有“赤县”“神州”等。“国号”是建国者确立的国家称号,中国古代的国号即朝代名称。“母亲河”一般是对与人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河流的亲切称呼。第⑥⑦段插入两个传说,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第⑨段说“母亲如此经年累月地呼喊,她是要告诉她的子孙们什么呢”请结合全文,概括“她”要告诉“子孙们”的到底是什么。(8分)阅读“链接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在横线上填写双音节词语。(3分)链接材料: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那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取材于《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歌词)本文作者视大渡河为母亲河,大渡河的“咆哮”如母亲的呼喊;而在《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中,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一黄河的“咆哮”则—之声、—之声、—之声。(3分)C【解析:A“满山葱郁”有误;B不完整,因“石达开”和“红军强渡”;D前半句无中生有】(3分)D【解析:母亲河是对与民族世代繁衍生息息息相关的河流的亲切称呼】(3分)答案示例:具体说明安顺场成为“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的直接原因。与工农红军不计个人得失、以家国大义为重、有着执着信念形成鲜明对比,隐含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跨越这不可逾越的障碍,从国民党军队铁桶似的堵截中杀出重围,取得节节胜利的本质原因。(评分标准:4分。两个要点,各2分)(8分)答案示例:呼喊”中有慨叹。告诉子孙们大渡河畔既有成功的故事,也有失败的故事。“呼喊”中有赞叹。向子孙们讲述当年红军战士不畏艰难险恶、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悲壮故事,赞美以家国大义为重,不畏艰难险恶的长征精神,告诉子孙们今天的幸福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当倍加珍惜。“呼喊”中有愤怒。暗含对贪欢寻乐、贪财放纵而不坚守原则、不尽职尽责等腐败行为的愤慨之情。“呼喊”中有嘱咐。告诫子孙们,应汲取追求享乐、腐败堕落必定失败亡国的历史教训,警示子孙们,应发扬红军精神,永葆革命本色、革命传统。(评分标准:4个要点,各2分。扣住第⑨段“似叹!似怒!似嘱!”一句,结合全文,归纳概括,意思符合、言之成理即可)(3分)愤怒,反抗,冲杀,呐喊或号召(评分标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顺义一模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21—26题。陌上何时花开刘玉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有些话,总能让人禁不住。万物肃杀的季节已去,冰雪早融化在暖风里,此时,陌上的花开了,鹅黄嫩紫,青草萌绿,怎不令人眼前一亮?而“可缓缓归矣”,仿佛又以别样的深情和延宕的心绪,诉说着百转千回、欲扬还抑的思念,让人。写下这个句子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君王钱<(liu)o这位横刀立马、成就天下的乱世英雄,被后人记得不是因为他的雄霸吴越,而是缘于他对原配夫人戴氏王妃的一片深情。戴氏王妃是个孝顺女子,每年寒食节必返临安郎碧娘家,看望并侍奉双亲,直到陌上花发才归去,岁岁如此。这一年,王妃在娘家盘桓数旬未归。一日,料理完政事的钱镠走出宫门,见杭州凤凰山脚,西湖堤岸已是樱花嫣红杨柳如烟,便提笔写下一封书信:“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九个字,平实温馨,情愫尤重。钱镠的感动古今之处,在于对夫人的深情,九个字融入了几多思念与柔情以及对陌上风物的深切感知。钱镠同样令人记忆深刻、极为钦佩之处,还在于欲催归而请缓的心境。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和心绪!思念着王妃,催促她归来,却又深情款款,让她不要着急,慢慢欣赏路边的风景。一代君王对美的流连,对季节变换心灵敏感的悸动,对身边万物发自内心的珍惜之情,让人内心深有触动。最令我感慨的,正是其中漫漶出的放慢脚步,舒缓心情,从容欣赏的真情和韵致,“多少事,从来急”,能在如此着急和迫切中握住节奏,真诚地叫自己、叫别人放慢脚步的人委实不多。尤其是当下,放慢脚步成了这个时代的稀缺之姿,脚放不下来,心也慢不下来。这是一个时常以数字和速度作为衡量指标的快节奏时代。一切都在迅速变革,故而诱惑很多。浮躁、急躁、焦躁许多人似乎成了被放在火上炙烤的鱼,翻来覆去,躁动不已,时间的飞逝中夹杂着深感幸福太远的焦虑。于是,不但停不下匆匆的脚步,甚至忘记了生活的真正目的,一再与身边的风景、人生的快乐失之交臂。真该多读几遍“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在内心涌起的阵阵温情中,放缓脚步,随时欣赏沿途的风景。说到底,学会欣赏是一个人善于发现、丰满内心的前提。放慢脚步,神宁气定,也许可以看到五月的风里,红色的夹竹桃,积攒了全身的气力,欢跳着在枝头上绽放。深秋的寒气里,总有一些叶子不肯从枝条上飘落,等待着白霜覆盖它们高贵的身影。也许可以听到午后的果园,在许久的沉寂之后,传来一声脆脆的鸟鸣,或者淅沥的细雨,在屋檐下发出清亮的低吟。当然,也有可能看不到什么,尤其是在高楼摩天的城市,看不到水泥地里长出的青草,天上的白云也不够絮一床薄被。但只要留心,总有惊喜。当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每一处风景,每一件事情,会发现许多不曾看到过的美丽,发现许多不曾想到过的通向生活之美的途径。找回本应属于我们的快乐。也许,那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比最终的结果更重要。可能我们习惯了繁华和喧嚣,但放缓心情,可以让思想和灵魂清醒独行,可以及时立定反省:每一步是不是都有实实在在的分量和意义?有时走得太快,忘记了出发的目的,有时走了很远,发现心思还没有跟上来。所以,不妨时常停下来,让脚步等一等心灵,听一听心灵的诉说。守住内心,清理欲望,让心灵的顿悟,凝聚起全身的力量。11人的一生,会相逢许多季节,遭遇许多变故,既有“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忧伤,也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虽然不能人人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但却可以放慢脚步,站稳脚跟,将目光投向更远。这是生命的权利,也是人生的要义。身体在物质的世界里穿行,心灵需要在思想的世界里高蹈。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位哲学家也说过,当你从匍匐的地上起立,才可以看得见天上的光辉。在浮躁喧嚣的今天,在匆忙急促的过往中,人们有时容易忽略和失去对价值意义的判断与追求——效率有时导致功利,速度容易使人来不及体味境界的本色和含义。所以,静下心来,适时调整向度,犹如弓在手中,向后满拉,是为了更好击中目标,走得更远。12人生是一个奇妙的旅程,需要追求,但不能过多,需要加快速度,但还得学会放慢脚步,否则过多的追求、过快的脚步会湮没了作为初衷的快乐和本意。当然,这里的慢,并非速度上的停止或坐等。它更多是一种心态,一种修为,一种坚守——宁静的心境,积极的奋斗,对人生的高度自信,是细致、从容应对世界的方式。一位学者指出,放慢脚步不是支持懒惰,不是拖延时间,而是在生活中找到平衡,找到乐趣。13一边是力量积累的宁静,一边是积累力量的迸发。慢下来,在生活的芬芳气息和悠远意境中,去感受一个个鸟声如洗的清晨。(取材于作者的同题散文)第②段两个画线处依次填入的成语最恰当的是(2分)热血沸腾黯然神伤B.怦然心动心驰神移C.热血沸腾心驰神移D.怦然心动黯然神伤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文中提到的寒食节,是我国古代重要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二日。这天禁烟火吃冷食,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出自晏殊《蝶恋花》,文章引用这句诗,意在表明一种苦苦追寻而无所得的惆怅迷惘的人生际遇。“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意思是回头一看,寻找的那人正安静地站在灯火稀少的地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望岳》中名句。作者引用这句诗,意在激励人们不要停下脚步,要勇敢攀登人生的高峰。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钱镠被后人记得缘于他对戴氏王妃的一片深情,而不是他建立的功业,作者认为这对钱镠来说很不公平。从全文看,作者引用钱镠的故事,主要是感慨于他能体贴、关怀夫人,克制自己的思念,嘱咐她“缓缓归”。作者对以数字和速度作为衡量指标的现代社会进行了彻底的否定,主张清心寡欲,放弃功利心,回归自然。作者让人们多读几遍“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是提醒人们在迅速变革的快节奏时代,能放缓脚步,享受生活。作者在“陌上花开”一句中嵌入“何时”二字,并以此作为文章标题,请分析这样拟题的妙处。(5分)作者为什么主张人们在当今时代要放慢脚步?(6分)有人说,“诗意与速度成反比”,请结合文意,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2分)B(3分)D(根据上下文,作者引用这句诗意在表明,人生在世,不妨放慢过于匆忙的脚步,超脱出日常庸庸碌碌的琐事,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人生的目的和意义。)(3分)D(A项“作者认为这对钱镠来说很不公平”文中无据;B项从全文看,作者更为感慨的是“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其中漫漶出的放慢脚步,舒缓心情,从容欣赏的真情和韵致,文章后半部分主要是围绕这一点展开的。C项“彻底的否定”不妥,“主张人们要清心寡欲,放弃功利心,回归自然”也不准确,作者并不是完全否定欲望和追求,而是反对追求太多,速度太快。)(5分)评分参考;①题目中加上“何时”二字,表明作者对“花开”的期盼和呼吁,表达珍惜生活与自然诗意的态度(2分)②与文中钱镠“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故事相照应(1分)。③形象、生动,富有诗意,能够引起读者美好的联想和想象2分)意思对即可。(6分)评分参考:①时代节奏快,世界诱惑多,人们易浮躁,急躁,焦躁。(2分)②放慢脚步,会发现许多不曾看到过的美丽(1分)③可以审视自己的思想和灵魂:(1分)④可以适时调整人生的方向,走的更远更好。(1分)意思对即可。(6分)评分参考:考生能够结合文中的相关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对“放慢脚步”的内涵与意义即可。可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打分。如果有考生不同意此说法,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通州一模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7分。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6—21题。卖书记老九许多年以后,我也不会忘记2001年深秋的那天下午,天空中飘满了无奈的泪水和衰老的树叶。在我悲怆的视线和迷乱的思绪中,两辆左摇右摆的小拖拉机,满载着大小不一的脏脏的编织袋渐行渐远。车轮下的道路越变越细,后来干脆成了一条踌躇的绳索,晃晃悠悠地抽打着我的灵魂。我的大约8000册藏书,被一袋袋地拖走,它们无奈地横七竖八地躺在许多袋子里,呼吸困难,倍受折磨,开始了离开温暖之家的流浪和哭喊。书是有生命的,同样也有一生的经历。从此,我和我可怜、可爱、可敬的书们,已远如星辰,万里相隔。我伫立如桩,失魂落魄,一任泪水飞窜,直到妻在楼上重复地呼喊,才恍如梦醒,颤抖不已,蹒跚着爬上楼梯。我住在4层小楼的第3层,是上世纪70年代初始建的砖混结构老楼。妻用盒尺认真丈量过,实用面积为42平米,只有一间半屋,没有客厅,有容一人转身的厕所,阳台是后来从外面硬加上去的,东侧作为简易的厨房,西侧摆放了一张折叠桌,4张折叠小凳,权作餐厅。我们夫妻卧室的家具是根据空间大小固定在墙上的,电视柜与床间只容一人下肢通过。儿子的屋,只能放一张单人床、一张小书桌和我一只巨大的书柜。那只书柜跟了我许多年,我真怕它离开我或我离开它后,彼此因相思不得而迅速苍老。我的脚步沉重而滞涩。楼道里有狼藉的书屑和黑糊糊的纤维碎片,空气中充斥着印刷品被突然撕裂而逸出的油墨芬芳,虽然沁人心脾,却让我从心底感到彻骨的悲哀。我缓缓地蹭进家门,一屁股瘫坐在瓷砖地上,背靠墙壁,无力动弹。眼前的一切是那么了无生趣,我的五脏六腑仿佛都被掏干了,左手的那一卷钱币滑落在地板上,而且还滚了两滚。四个收破烂的小伙儿,刚才乱七八糟地往编织袋里扔书时,异常高兴给力,他们装满了一批,就在我家门口外面用脚一踹,袋子们就一个又一个滚下去,他们又蹿到二楼与三楼的中间平台,如法炮制起初我制止过,但我的制止在他们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这是书啊!怎么能用脚踹呢?应该这样抱着送下去!”我左手钩住袋子下角,右手攥住袋子的封口,将袋子抱在胸前,从三楼到楼下,完美地示范了一次,颇有榜样的感觉。“好好,我们也这样!”四个小伙儿答应得挺痛快,可等我在屋里过道处轻轻地装书时,屋外仍旧是一阵接一阵坚定不移的“咕咚咕咚”声。我想许多年以后,见到锋利闪光的铁钩子,我都会想起那个卖书的下午。收破烂的几位小伙儿用一杆大秤称书,“咔”的一声,铁钩子刺进装满书的袋子上口,一袋袋地称斤两。“咔!咔咔!”铁钩子像钩在了我的肋骨,我的肩膀,我的手臂上,我听见书们在喊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