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淮军的历史演变与清代的军事
清朝有八支地方武装部队。他们是紧急招募的。按清制,勇营出征隶于专征将帅,配合经制之师八旗绿营行动,一般不独立作战。淮军就是一种勇营。但它与以往勇营不同,淮军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产生一直到这个世纪末才由“新军”替代,存在了长达四十余年的时间。它自成一系,从七十年代起,成为清王朝最倚重的军事支柱。作为一支勇营军队,淮军为什么产生、并能长期存在?它具有什么特点?它的存在和发展对清王朝和中国社会起了什么作用?本文试就这几个问题略作探讨。一、勇营是清王朝对经制军队的产物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资本主义列强为攫取无限的殖民主义权益,不仅在中国边疆无端挑衅,而且还发动了一系列的侵华战争。清政府实行对外屈从投降、对内高压的反动政策,又导致了全国各地规模不等的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的反清起义。处于内忧外患威胁之中的清政府迫切需要拥有一支能征惯战的常备武装力量。在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朝统治者与资本主义列强开始建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为满足这种统治秩序的需要,还需要一支能适应新形势的武装力量。淮军就是在这种新形势下,作为清政府可恃的一支武装力量而出现、并长期存在下来的。因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淮军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淮军又是伴随着经制军队的腐朽衰败而产生、壮大的。八旗兵早在清代中期就已衰败。进入十九世纪以后,随着清朝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绿营兵也已腐朽不堪。道光十三年(1833年)御史俞琨对绿营的腐朽曾作揭露:“各营积习,或以虚名坐扣丁粮,或以家仆滥充伍籍,并有离汛贸易、雇替当差”,“临阵恇怯,甚至沿途滋事”,“屡有抢夺公文、劫扰行旅之案”。这样的军队,其战斗力可想而知。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遇到英国侵略军的进攻,绿营便不堪一击,连战连溃,表现出其腐朽的本质。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战争中,绿营的腐朽就进一步表现出来。在仅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内,太平军就以少胜多,连续扫荡了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以绿营为主力的清军,太平天国在南京建都,威胁着清王朝的统治。经制军队的腐朽不堪,迫使清廷不得不借助非经制军的勇营。清廷在咸丰三年(1853年)一年中,任命在籍大臣为督办团练大臣者就达四十一人,湖南、安徽、江苏、直隶、河南、山东、浙江、江西、贵州、福建等十余省相继办起了团练。这实质上是地主阶级的武装总动员。勇营就是团练中加以训练成营、随同经制军作战的地方性部队。由于团练的纷纷出现,各地勇营自然也就多了起来。清王朝所特别倚重的勇营部队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湘军等,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淮军来说,初成军时的主要将领如张树声、张树珊兄弟,周盛波、周盛传兄弟,潘鼎新,刘铭传等人都是团练头子,吴长庆也曾带团练对抗太平军。李鸿章募勇成立淮军时,这几支团练便成为骨干。可见,淮军是在阶级矛盾极度尖锐和经制军队异常腐朽的情况下,地主阶级总动员的结果。清廷迫不得已借助勇营,但并不愿意勇营取代经制军的地位。镇压太平天国的反革命战争初期的战场形势大致是,正面战场由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与保卫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太平军对垒,河南直隶一带由僧格林沁蒙古马队为主力的清军驻扎,防堵太平军北上,以拱卫京畿,长江上游则由勇营曾国藩的湘军与太平天国的西征军对抗。可见,清廷是把经制军队摆在了正面的主要战场。而作为经制军主力和精锐的江南大营,其实况却被时人描述为:“营伍缺额,积习难挽”,终于在咸丰十年(1860年)被太平军彻底击溃。江北大营也早于咸丰六年(1856年)、咸丰八年(1858年)一再被太平军摧毁而不能复振。江南、江北两大营的覆灭,使战场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保卫天京的太平军作战的任务,改由湘军嫡系曾国荃部担当;在浙江战场同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部太平军作战的任务,改由左宗棠部湘军担当;在上海、苏南战场与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部太平军作战的任务,改由李鸿章部淮军担当。淮军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壮大了起来。淮军的进一步发展,是在经制军僧格林沁所部蒙古马队覆亡之后。僧格林沁蒙古马队原为清廷所倚重,以之拱卫京畿。在太平天国失败之前,勇营部队并未进入京畿地区。但在同治四年(1865年)僧格林沁及其蒙古马队被歼之后,清廷不得不采取倚重淮军镇压捻军主力的策略。原由僧军布防的津沽海口,也改由淮军驻守。僧格林沁在京畿地区的军事统帅地位,自然也由淮军头子李鸿章所取代。由此可见,经制军队腐朽没落的过程,也就是淮军崛起、发展,并壮大成为清统治主要支柱的过程。同样是勇营,淮军的发展远比湘军迅速。湘军从咸丰三年(1853年)成军到咸丰十年(1860年)随其头子曾国藩署理两江总督而壮大,经过了七年时间,而淮军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年底成军到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随其头子李鸿章署理江苏巡抚而壮大,只经过三个月的时间。淮军之所以得到迅速发展,与晚清政治局势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与经制军队的腐朽没落和勇营部队的发展壮大相联系,清代二百多年的中央集权体制遭到了异常的削弱,地方势力随之膨胀起来。咸丰朝以前,清王朝权力高度集中,军权和财权牢牢掌握于清廷。但是到了咸丰年间,经制军队己腐败到不堪一战,清廷不得不转而依靠地方募勇,担负镇压太平天国的任务,军权开始下移。同时,军饷也因部库空虚而不得不由地方就地筹措。财权也开始下移。于是,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地方势力就首先发展起来。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后,曾国藩自己招募统率的湘军就达十二万人之多,从咸丰三年(1853年)到同治四年(1865年)的十二年中,湘军有统计的“就地筹饷”经费就达白银二千九百万两。然而湘军初起时,转战数省,军饷仰给于地方,受尽各省督抚挟制,使曾国藩不能自行其志。曾国藩做了两江总督后,亲自掌握了饷权,情况就大为改观。以前的七年中,湘军仅收银四百五十余万两,以后的五年间,就收银二千四百五十余万两。淮军一出世,其头子李鸿章就署理、实任江苏巡抚,军饷无须仰他人鼻息,避免了湘军初起时所受的窘困,故其发展极快。淮军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成军时,兵额仅六千五百人,到同治三年(1864年)竟一跃而扩至七万余人。若非李鸿章以江苏巡抚身份一手把持苏省财政,这支庞大的军队是无法维持的。淮军发展快、存在久,还取决于晚清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形势的需要。起初,在勇营军队中,以湘军的势力为大。但就在镇压了太平天国的同治三年(1864年),曾国藩部湘军十二力人便基本上裁撤完了。湘军的裁撤,固然是由于其暮气已深,但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受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制约。清廷倚重曾国藩及其湘军,实出于不得已。镇压太平天国之后,在反革命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湘军,清廷最感头疼。因此,对于曾国藩,清廷一面倚为长城,一面始终防范森严、放心不下。天京沦陷两个月前,曾国藩写信给朋友毛鸿宾大发牢骚说、“两接户部复奏之疏,皆疑弟广揽利权,词意颇相煎迫”;湘军刚刚攻陷天京,清廷就派江宁将军富明阿,以查阅江宁(今南京)旗营为名,密探曾国藩的行动;朝中言官也纷纷奏请裁撤厘金,遣散勇营,以扼制湘军。曾国藩深深尝到了清廷对他疑惧“煎迫”的滋味,他曾给胞弟曾国荃写信说:“处大位大权而兼享大名,自古曾有几人能善其末路者?总须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成,则晚节渐渐可以收场耳。”在反革命战争基本胜利之后,他便开始裁撤湘军。清廷之所以这样对待曾国藩,是因为此时相继崛起的李鸿章淮军与左宗棠湘军,为它提供了既可照旧依靠的地方勇营,又可防止勇营尾大不掉以致威胁自己的凭借。于是,清廷采用平衡术,施展扶植一派牵制一派、支持一派压抑一派的权术。为防止曾国藩湘系势力过分膨胀,清廷故意压抑曾系、听任其他势力自由发展。曾国藩裁撤湘军,清廷佯作视而不见,听之任之。与此相反,镇压捻军后出现了“中外大臣,争建议用淮军卫畿甸”的舆论,有意抬举淮军。足以说明清廷抑湘扬淮的策略,李鸿章便利用这种机会,保存、扩大了淮军势力。由于湘军的裁撤,淮军就乘机扩大了地盘,并承担起支持清统治最重要的军事任务。由上可知,作为一支勇营军队,淮军之所以产生并迅速发展成为清王朝最倚重的军事支柱,并非偶然,而是由上述种种矛盾决定的二、清末民国时期风景s属无期种类应注意的几个特点在上述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起来的淮军,与当时并存的诸种清军相比,具有不可忽视的一些特点。军队的高度私人化和较全面的“西化”,最引人瞩目。(一)兵饷筹资制度军队私人化本是晚清勇营不同于经制军的主要特点之一,而淮军这个特点又有了不可比拟的发展。同绿营相比,淮军军队私人化特点,主要表现于它的士兵招募制度和兵饷的自筹制度。绿营士兵为世袭制,全国设有定额,由各省按年册报存于兵部,从而使兵权牢牢掌握于中央。淮军则完全采用由将帅招募的制度。淮军成军时,李鸿章以同乡、故旧等关系延揽张树声、张树珊、周盛波、潘鼎新、刘铭传、吴长庆等为统将,再由他们募集成所谓的树字营、盛字营、鼎字营、铭字营、庆字营等。淮军实行的这种延揽统将、招募士兵制度,造成全军将士只知服从其主帅李鸿章的后果。因此,淮军游离于清中央兵部之外,成为忠实于李鸿章的私人武装。与士兵招募制度相联系的是淮军的兵饷自筹制度。兵饷自筹,与绿营饷权操自中央的制度不同。无论平时战时,绿营饷权均集于中央户部。国家掌握了饷权,即从根本上掌握了军权。淮军则有自己的一套筹饷机构和筹饷办法,其筹饷机构主要有报销局、厘捐局和各地厘卡等。淮军作战远离饷地总站,便增设后路粮台、转运总局、分局和各地支应所临时筹措、办理饷需。兵饷自筹制度是军队高度私人化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保证了淮军牢固地掌握在李鸿章私人的手中。与同是勇营的湘军比较,淮军军队私人化的程度远比湘军要深得多。一是两军招募原则不同。湘军招募士兵,必募湖南山农,并取保具结。而淮军招募士兵则并不加什么限制。淮军成军时李鸿章在皖北所招募之树、鼎、铭、庆四营都是就当地团练改编而成,淮军到上海后李鸿章立刻收编当地的溃散清军,又接管中外会防局、“常胜军”余众,以后淮军转战各地仍随时随地招兵补充。左宗棠攻击淮军是“杂收骁悍,专顾目前”。可见淮军的招兵原则是兼容并包,不同于湘军之特重地方观念。淮军与湘军都是私人化的军队,但因两者士兵的成分不大一样,结果也自然不同。湘军士兵一般都有家室之累和后顾之忧,以致湘军攻陷天京后,士兵便纷纷要求回家,不愿再卖命。淮军士兵成分庞杂,多系无家室之人,长期以从军为生,因此几十年间很少有因思乡而闹事者。淮军与湘军将领的成分也完全不一样。曾国藩挑选统兵将领,非常重视文人。湘军重要统将计十一人,其中文人出身的就有七人,而淮军的主要统将却大部分是团首、团勇、行伍出身。清代重文轻武,湘军主要统将中文人出身的占到大多数,他们离开军队尚可以做官,而淮军大多数将领则视军队为进身阶梯,不愿轻易离开。曾国藩谈及淮军将领时对李鸿章说:“淮军如刘(铭传)、潘(鼎新)等气非不盛,而无自辟乾坤之志,多在台从脚大盘旋。⑩”正说明了这种情况。淮军士兵和将领的成分状况,决定了他们与这支军队利益的基本一致性。因此,他们拼命维持着这支军队的存在和特殊地位,从而加强了这支军队的稳固性,加深了它的私人化程度。二是饷源不尽相同。湘军的饷源,以厘金、捐输、丁漕等为大宗,而淮军的饷源已没有捐输和丁漕,关税比重又上升到仅次于厘金,占到第二位。从淮军的几个报销折看,关税收入占到了兵饷的三分之一,湘军则仅在其解散时才提解了部分关税,而且为数甚少。关税收入在两支部队的兵饷方面所占的比重不同,反映了淮军较湘军带有更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烙印,预示帝国主义所支持的中国近代军阀的即将形成。上面的分析,证明历史已从根本上使淮军成为李鸿章的私人武装和政治资本。同治四年(1865年)曾国藩奉上谕率淮军北上镇压捻军时,淮军将领对他的命令或是阳奉阴违11,或是先向李鸿章请示,再接受他的指挥。曾国藩气愤地责怪李鸿章说:“目下淮勇各军既归敝处统辖,则阁下当一切付之不管。12”由于指挥淮军不灵,曾国藩剿捻无功,受到清廷“疲玩因循”的责备,钦差大臣的职务也由李鸿章接任。李鸿章素称曾国藩为“老师”,对“老师”尚且如此,他人更休想染指淮军了!(二)淮军西法训练技术淮军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本身较全面的“西化”。淮军初起,所用武器原为旧式刀矛弓箭,到上海勾结洋兵镇压太平军时才一变而为倾向洋化。最初李鸿章只靠洋枪队头子美国流氓华尔为淮军代购洋枪,后来又依靠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侵略分子赫德的包揽承办,并直按同外国军火工厂挂上钩,成了德国克鹿卜炮厂的一大主顾。他曾夸耀说:“克鹿卜与敝处多年主顾,情谊甚厚。13”仅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以前,淮军购买外洋枪支达十数万枝;光绪元年(1875年)至光情二十年(1894年)间,淮军历年购买收存的克鹿卜陆路后膛炮达四百八十六尊。向外洋购买军火缓不济急,李鸿章便决定购买与自己设局制造同时并举。淮军的第一个洋式兵工厂是上海炸弹三局。以后,李鸿章又为淮军办了苏州洋炮局、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和天津机器局。这些工厂生产各种新式军火,保证了淮军枪械弹药的供应。李鸿章还十分重视武器装备的改进和更新,淮军使用的洋枪由前膛枪换成后膛枪,洋炮由开花短炸炮换成长炸炮、再换成后膛炮。淮军幕僚吴汝纶评论说,李鸿章在“三十年间,闻外国有一器新出,一法新变,未尝不探求而写放之,以教练将卒”14。李鸿章坚决用新式军火装备淮军,导致淮军与八旗绿营乃至湘军在武器装备的质量上的悬殊,八旗、绿营和湘军配备的基本上都是旧式兵器,如刀矛弓箭等,所用火器也只是老式的鸟枪(即鸟铳)抬枪、抬炮,而且为数较少。而淮军在镇压捻军时就全部配备了洋枪洋炮。相形之下,淮军确实是先进得多。与武器装备的“西化”相适应,淮军在训练方面尽量采用西法。李鸿章采用西法训练淮军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聘请外国军官来当教官,一是培养淮军将弁掌握西法。早在同治元年(1862年)十一月,淮军刘铭传部就请到一名法国军官,在营中教练施放洋枪15。第二年,李鸿章便命各营都雇用洋人,教练士兵使用洋枪、炸炮等技术。为加快淮军“西化”的步伐,光绪初年李鸿章开始注意培养得用的军事人才。光绪二年(1878年)乘淮军德籍教练李劢协回国之便,李鸿章派遣淮军将弁卞长胜等七人随同赴德,入武学院学习军事。该将弁学成回国后,先在淮军亲军营中挑选哨队加以训练,然后将学成者分到各营充当教练。培养军事人才的另一个办法是设立军事学堂。李鸿章首先设立天津武备学堂,雇募德国军官充当教官,挑选淮军各营弁兵入堂学习。此外,淮军将领叶志超也在山海关防营设立军事学堂,挑选本部弁兵入堂学习。这些军事学堂为淮军培养了大量的新式军事人才。淮军采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训练军队,把墨守成规的绿营甚至湘军进一步甩在后面。由于传统武器的限制,绿营仍袭用传统训练的方法,只讲求阵式,不讲实效。至于湘军,其训练主要是练陈旧的技艺和阵法。在战术上,湘军采用的也是扎营固垒、以守为攻的老打法。淮军采用西方新式武器装备和采用西法训练,相应地在兵种上也出现了一些变革。淮军初仿湘军,每营刀矛、小枪、抬枪、劈山炮并用,十分混杂。但到上海不久,便成立了洋枪小队,小枪队很快全改为洋枪队,并拼组成洋枪营。这是在洋枪不多时的一种特殊编制,在当时已算是一种新式编制。其次,是炮兵制度的建立。淮军很早就开始使用洋炮,到同治四年(1865年)淮军成立了独立的炮兵四营。光绪四年(1878年)淮军仿德国炮兵营制,建立新式炮队十九营,配备德国克鹿卜后门钢炮一百一十四尊。此外,淮军还建有以“长夫”为基础的“工程兵”。长夫之制本于湘军,湘军的长夫从事搬运弹药、军装、抬枪、劈山炮等杂役,类似民工。淮军的长夫则新增了修筑洋式炮台营垒、疏河、修路等工程任务,与西方早期的工程兵相似。淮军在武器装备和军事训练以及军队兵种方面的“西化”措施,促使它的战斗力强于其他清军。李鸿章曾这样夸耀:“敝军枪炮最多而精”,“是以所向披靡”16,在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方面,起了特殊的作用。军队私人化使淮军具有相当强的稳固性,而“西化”又使淮军的战斗力高于一切清军。因此,淮军在晚清成为清廷最倚重的一支军队。它之得以迅速发展和长期存在,乃是历史的必然。三、淮军是清末内轻外重政治局势的中心淮军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机器的主要部分,对清王朝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对于清王朝,淮军的作用首先在于勾结外国侵略者在崩溃的边缘上对它进行了挽救,并支持它的统治苟廷残喘了几十年。淮军产生在中外反动势力活动中心的上海岌岌可危之时。从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到同治三年(1864年)五月,淮军不仅保住了上海危城,并且攻陷了太平天国苏福省首府苏州和苏南重镇常州。太平天国苏南根据地尽失于淮军之手。在当时清军对太平军作战的三大战场中,李鸿章淮军负责的苏南战场战事结束时,曾国藩、左宗棠所部湘军仍在天京外围和浙江战场分别与太平军相持。于是,淮军又以援军的身份出现在这两个战场上,从而显示了它举足轻重的力量。刚刚摆脱太平天国革命威胁的清王朝,又陷在捻军的猛烈冲击下。一时京畿震动,“数百里间一片贼氛”17。清廷急催淮军北上,淮军先后镇压东捻军和西捻军。同治八年(1869年)和同治九年(1870年),清廷又分别命淮军赴贵州和陕西镇压苗民起义和回民起义。淮军成了清统治须臾不可离的“救世军”。当天津教案交涉非常紧张之时,畿辅一带防务空虚,清廷一再催命淮军迅速开赴京畿效命。承担起京畿沿海防务,江苏、湖北、山西等省和长江沿岸、上海吴淞海口等地也由淮军驻防。在担负着镇压国内人民任务的同时,也担负起保卫国防的重任,是晚清王朝赖以维持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历史现象永远是矛盾的统一体。淮军固然起了挽救、维持清统治的作用,但从另一面看,它又起了动摇、瓦解清统治的作用。淮军的存在,就是晚清内轻外重局势的表现。无论士兵的招募、将弁和幕府的延揽、兵饷军械的筹划供给,还是士兵训练和指挥作战,淮军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特制度、机构和办法。淮军自成一系,基本上成为一支不受清廷控制的私人武装,从湘军开始形成的内轻外重局面,淮军加以延续和发展了。淮军加重晚清内轻外重政治局势的集中表现,在于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的形成和发展。靠了淮军这一笔资本,淮军的主要将领都升任清廷的封疆大吏。大头目李鸿章做了权倾一时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且不必说,其他如刘秉璋升任四川总督、张树声升任两厂总督、刘铭传升任台湾巡抚,潘鼎新升任广西巡抚,都是大权在握的人物。李鸿章接过直隶练军和北洋海军的主管权后,就把它们作为淮系私产来经营。在用新式武器装备淮军的过程中,淮系集团开办了一批军事工厂,已如前述。同时他们也兴办了一批民用企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等,在全国同类企业中规模都是第一流的,从而构成了清末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凭借着淮军这支强大的军事力量,淮系集团在清廷的默许下掌握了可观的军事、内政和外交大权,日益成了清廷最倚重的武装政治集团。它在一定程度上架空了清廷,更进一步促成清朝中央权力下移的局面,开了近代军阀专政的先河。梁启超所谓世人知有李鸿章,而不知有清廷的论述,正说明了这种情况18。淮军,是作为维护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军事力量而产生和存在的,它对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中国近代社会,农民是反侵略、反封建统治的主要力量。淮军血腥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和捻军起义,因而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确立更扫清道路。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迅速激化,反侵略往往成为各阶级的共同要求。淮军的防区随之向沿海沿江要害地区转移,淮军的客观职责也逐渐变为保卫国防。但是,李鸿章不顾淮军所有的种种优势,坚持“严兵卫正所以保和局”的立场19,致使淮军在反侵略战争中未能全部尽到保卫国防的职责。每次战争失败,中国总要丧失一部分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也就随之加深一步。作为近代中国首先“西化”、并“化”得比较彻底的一支军队,淮军在中国军制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淮军采用新式武器装备和采用西法训练军队,对当时和以后的军队改良有很大的影响。清朝经制军很早就对它进行模仿。同治三年(1864年)三月,清廷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北京零售店长聘用与供应链风险管理合同
- 2025年中国环氧防腐胶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牙杯架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货架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办公室租赁与绿化养护服务合同
- 出资股份合同范本
- 合同范本需求表
- 兼职文案合同范本
- 2025年中国拆装家具螺丝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快速软管接头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指南完整课件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专项练习题40614
- 短视频抖音运营培训课程
- 医生个人学习心得五篇
- 合规理论知识考核试题题库及答案
-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课件(2020最新版)
- MSDS物质安全技术资料-洗面水
- 河南省地图含市县地图矢量分层地图行政区划市县概况ppt模板
- 绩效管理全套ppt课件(完整版)
- 推进优质护理-改善护理服务-PPT课件
- T∕CNFAGS 3-2021 三聚氰胺单位产品消耗限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