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第24题-冲刺2023年高考历史【按题号】真题汇编+押题预测(课标全国卷)_第1页
全国卷第24题-冲刺2023年高考历史【按题号】真题汇编+押题预测(课标全国卷)_第2页
全国卷第24题-冲刺2023年高考历史【按题号】真题汇编+押题预测(课标全国卷)_第3页
全国卷第24题-冲刺2023年高考历史【按题号】真题汇编+押题预测(课标全国卷)_第4页
全国卷第24题-冲刺2023年高考历史【按题号】真题汇编+押题预测(课标全国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冲刺2023年高考历史【按题号】真题汇编+押题预测(课标全国卷)——第24题年份卷别·题号考查角度命题特点2022年全国甲卷•T24全国乙卷•T241.道家政治理念2.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与政治经济一、高频考点:1.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铁器的发展及影响、春秋战国商业发展;近几年未考查角度:分封制对国家统一、集权政治、华夏族形成的影响及在后世的延续;家国同构的统治理念;宗法观念对后世的影响.3.孔孟思想的内容、产生背景及其影响,墨家思想及其科技成就,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二、近几年未考查角度:荀子的思想主张;法家、道家及其他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涵;百家争鸣与社会转型三、备考策略1.从备考方向看:重点关注分封制和宗法制对华夏文明的影响,比如文化扩展、国家统一、天下一家、华夏族形成等;注意提升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规律、历史本质的能力2.从社会热点角度看:宗法制在当今社会的历史遗存仍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家谱热”、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等,暗含了时下文化自信的社会热点4.从备考方向看:重点关注孔孟思想的民本、教化和德政的思想理念,孔孟思想对统治阶级的政治诉求5.从社会热点角度看:社会转型和依法治国是近几年高考的关注热点。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尤其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主张及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法律儒学化在中国古代的作用,还有与同一时期西方思想家的比较都是命题的重点2021年全国甲卷·T24全国乙卷·T241.礼乐制度2.西周分封制2020年全国Ⅰ卷·T24分封制受到挑战2019年全国Ⅰ卷·T24全国Ⅲ卷·T241.商周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2.宗法制2018年全国Ⅰ卷·T24全国Ⅱ卷·T241.墨家思想及其科技成就2.商汤灭夏的成功因素全国Ⅲ卷·T24战国铁器分布对社会发展程度的反映2017年全国Ⅲ卷·T24全国Ⅰ卷·T241.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文字的频繁使用促成字形发生了变化2.西周分封对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的影响全国Ⅱ卷·T24春秋战国之际商业发展角度一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分封制1.(2021·全国乙卷·T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典题精解】答案:D明立意(1)主题是分封制(2)考查的主要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简题干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排干扰定选项材料是通过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经济上的现象——贵族掌握的土地与人口越来越多,说明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发展,新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加之人口迅速增长,所以贵族的采邑不断扩大,故选D角度二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角度考查道家政治理念2.(2022·全国甲卷·T24)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A.孔子 B.老子C.韩非 D.墨子【典题精解】答案:B明立意(1)主题是道家政治理念(2)考查的主要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简题干本题以《击壤歌》及相关故事为素材,考查老子的思想,揭示先贤对幸福生活的定义,意在启发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排干扰A—无相关信息:孔子主张“仁”“礼”以德治国,材料信息没有体现;C—无相关信息:韩非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主张法治,材料信息没有体现;D—无相关信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材料没有体现定选项材料“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体现了当时人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老子“顺应自然”的思想,“百姓无事”“帝何德于我哉”反映了百姓生活较少受到干预,反映了“无为”的思想,B正确角度三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宗法制3.(2019·全国Ⅲ卷·T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 B.禅让制C.郡县制 D.察举制【解析】选A。孝为对父母的爱,悌为兄弟之爱,都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乐和礼属于礼乐制内容,也是为维护宗法等级服务的,因此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宗法制,故A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并不强调血缘关系,故C错误;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角度四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夏商周的政治制度4.(2019·全国Ⅰ卷·T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解析】选B。西周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形成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王位继承上的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故B正确。禅让制是按才能和威望而非血缘来继承的制度,与材料不符,A错。材料现象主要和继承制度的变化有关,而非由君主寿命所致,故C错。西周时期父子血缘关系(嫡长子继承制)更加受到重视,血缘纽带关系并非弱化,故D错。角度五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商汤的统治5.(2018·全国Ⅱ卷·T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解析】选A。《史记》成书于独尊儒术的汉代,仁德的解释符合儒家思想,从题干和选项的意思对应关系来看,A符合试题的要求;当时存在捕猎活动但是题干不能说明其是主要经济活动,排除B;C题干不能说明“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题干同样也没说明“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角度六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分封制的瓦解6.(2020·全国Ⅰ卷·T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解析】选D。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材料“乃自立,为(楚)武王”,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破坏分封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材料中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排除A;周天子和楚国国君的王位仍然是世袭的,排除B;楚国国君与周天子没有宗法血缘关系,也无法推断宗法制度是“开始解体”,排除C。角度七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文字演变8.(2017·全国Ⅲ卷·T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解析】选A。西周时期官府垄断学校教育,只有少量人书写文字;春秋战国时期教育逐渐下移,会识字写字的人大大增加,文字被频繁使用,而西周时期文字比较繁琐,不适宜书写,因此文字逐渐简化,图片即反映了这一史实,故A正确;从西周到战国造纸术并未发明,文字书写材料变化不大,以竹简和丝帛为主,故B错误;各国变法的重点是富国强兵,与文字的繁简关系不大,故C错误;秦建立后实行“书同文”,与材料时间“西周与战国”不符,故D错误。角度八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秦汉时期文艺9.(2020·全国Ⅱ卷·T24)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百姓‘三百里内皆观’”“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等信息可知,这一时期的角抵表演雅俗共赏,受到不同阶层的欣赏,说明角抵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故B正确;材料没有强调角抵对川剧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故A错误;据材料“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可知,角抵表演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但不能完整体现材料内容,故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角抵的渊源,无法得出源于民间劳作技能的结论,故D错误。1.在考古发掘中,商代晚期的都城安阳殷墟、西周王朝的丰镐、周原和洛邑都没有发现外郭城墙,构成了中原早期王都“大都无城墙”的鲜明特色。对此解释最有可能的是A.皇权至上的强大吸引力B.经济能力不足,无力修建城墙C.尚未掌握城墙修建技术D.王都的强大实力和文化自信【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原早期王朝自身的强大(经济、政治、文化等)才是不修建城墙的原因,故选D;皇权至上是秦朝建立以后才出现的,排除A;B、C不符合基本的逻辑,都城都建立了,应当有修建城墙的经济能力,也已经掌握城墙修建技术,排除。2.东夷地区原以游牧为生,兽皮为衣;齐、鲁在此地建国后,“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变其俗,革其礼”;至战国,东夷地区已无异于中原。这可以佐证西周A.井田制度的推广B.分封制度的影响C.礼乐制度的作用D.集权体制的形成【解析】选B。经过齐、鲁等国数百年的统治,到战国时期,东夷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已无异于中原”,结合“西周”这一时间信息可知,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故选B;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制度,而材料强调的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排除A;礼乐制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与“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等不符,排除C;集权体制开始于秦朝的建立,排除D。3.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讲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A.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B.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C.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D.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解析】选C。材料中“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表明中央的法律通过地方官员传达到民众之中,此举表明西周分封制中孕育了中央集权。材料说明中央的法令可以传达到地方民众,并不能说明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春秋时期私学的出现使文化出现下移的趋势,故A错误;材料说明的是中央法令的传达,并没有提及诸侯割据,故B错误;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符合题意,故C正确;西周分封制之下,诸侯享有很大的独立性,周王室不能直接控制地方,故D错误。4.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将领土拓展至甘肃、四川、广东等地。目睹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逐步丧失的诸侯国君,深切地意识到将战争中新增加的土地继续授予卿大夫的后果,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在此时逐渐萌生。上述现象A.为国家走向统一奠定基础B.推动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表明分封制开始走向解体D.保证了中央对封国的集权控制【解析】选B。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征战不休,诸侯王为了更好统治新占领的地区,逐渐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和县,这种现象推动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与A无关,排除;C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现象推动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C;材料中现象指的是诸侯国在新增长的土地设立郡县,而不是分封制,所以D说法不符合材料,排除。5.西周时期同姓、异姓都可以作为卿大夫之室的私属家臣。家臣对家主忠心不二,即便是到春秋初期,家臣忠于家主的现象还非常普遍。家臣与家主之间关系稳定的主要原因是当时A.家臣的职能就是为家主服务B.家臣受政治和血缘的约束C.“公天下”向“家天下”转型D.儒家的等级观念深入人心【解析】选B。材料中家臣与家主之间存在同姓的现象,说明受血缘约束;家臣为家主私属,说明受政治约束,故选B;家臣的职能不能保证关系的稳定性,排除A;“公天下”向“家天下”的转型反映的是夏朝王位世袭制,排除C;春秋初期之前儒家思想尚未出现,排除D。6.宗法制是奴隶社会的产物,在封建社会得到延续和发展。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使宗法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而使宗法的家族社会成为我国传统的社会。这表明A.宗法制适应了封建社会的需要B.小农经济是宗法制延续的基础C.宗法制能超越社会发展的形态D.宗法制脱离分封制能继续存在【解析】选B。从材料的表述来看,宗法制之所以在封建社会具有生命力,使宗法的家族社会成为我国传统的社会,根本原因在于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故B正确;宗法制确实能够适应封建社会的需要,但不是题干材料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故A错误;材料并非强调宗法制与社会形态的关系问题,故C错误;D说法不够严谨,在西周时期,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深化点拨】小农经济形式是一种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经济形式,以单个家庭为基础来组织生产,始终是其不变的特点。这种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生产方式,与中国古代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相结合,形成古代小农经济。家族为生产组织的基本单位。首先,为了有效地长期照顾生长缓慢的农作物和胜任需要庞大劳力的耕作与生产,必须以家庭为单位,因为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任何人都难以单独务农为生。在这种经济形态下,家庭的重要性超过个人,家庭成为维持个人生存的主要工具。7.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其中商族本属东夷族的一支,不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华夏先民A.鲜明的血缘亲疏色彩B.朴素的宗族宗法观念C.久远的文化生活交流D.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解析】选D。材料体现的是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认为自己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凸显的是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D正确;材料与血缘亲疏无关,A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宗族宗法观念无关,B排除;材料与文化生活交流无关,C排除。8.战国时期,大城市具备了完整的城郭布局。城是国君、公室贵族居住和宗庙、社稷及官僚机构的所在地;郭是各级官吏和市民的居住区,以“里”为单位,“里”之外是各种市和肆。这主要是由于,当时()A.周王室衰微 B.诸侯的纷争C.工商业繁荣 D.文明的起源【解析】选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大城市除了有政治军事机构和民居外,还有各种市和肆等商业设施,主要是因为当时工商业繁荣,C正确;周王室衰微、诸侯的纷争并不能解释材料中的现象,排除A、B;中国文明在战国之前早已出现并发展,排除D。9.如图为西周晚期的散氏盘。其内底铭文为一篇土地转让契约,记述了夨(cè)国攻打散国,周天子应散国之请派人调解,并见证夨人赔付给散氏田地、划定赔付的田地及封界,最后举行盟誓之事。这表明当时A.青铜器的功用发生改变B.盟誓活动强化了宗法制C.旧的井田制度已经瓦解D.传统体制出现重要变化【解析】选D。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是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而材料中的现象反映出西周晚期出现了土地买卖现象,这对井田制度是严重的破坏,这反映了新的经济因素已经出现,开始冲击传统的经济体制,D正确;青铜器主要是祭祀时使用,主要功能并未发生改变,排除A;材料并未反映盟誓活动强化了宗法制,排除B;材料并未反映井田制度瓦解,排除C。10.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解析】选A。依据题干“《史记》”“魏”可以判定是战国时期,依据题干材料太子首先向新贵、文士致意这一与常规不同的行为反映了魏国对田子方的敬重,而田子方在解释自己失礼行为时所提供的论据:“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则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士人不是个别国家对待个别人物的单独行为,而是普遍现象,故A正确。11.下表是战国时期《考工记》所记青铜合金成分表类别原文铜锡铜(%)锡(%)钟鼎之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6/71/785.7114.29对司母戊鼎的合金成分进行分析,铜84.77%、锡11.64%、铅2.79%,大体与表中铸鼎合金标准相符。材料旨在说明A.司母戊鼎的铸造以《考工记》为标准B.青铜器铸造的合金技术已经登峰造极C.技术的进步是古代劳动者智慧的结晶D.历史记载的正确与否必需事实的印证【解析】选C。司母戊鼎的铸造与《考工记》的记载都体现了古代劳动者的智慧,C正确;《考工记》的成书时间晚于司母戊鼎的铸造时间,A错误;青铜器的铸造技术虽然有了较大进步,但未到“登峰造极”的地步,B错误;D表述过于绝对。12.商代对神灵的敬畏是空前绝后的,周朝逐步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战国荀子主张“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种变化体现了A.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统治B.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深远C.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旨在教化百姓D.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解析】选D。依据材料可知,商朝是敬畏神灵的时代,周朝比商朝有了进步,周朝统治者意识到了人民的力量,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荀子更加重视人,说明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故答案为D。A,敬天保民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而不是以神权维护统治,排除;B,儒家天命观是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不能反映材料中商代、周朝的情况,排除;C,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是为了维护统治而不是为了教化百姓,排除。【深化点拨】从“神本”到“人本”的演变(1)殷商时期,统治阶级迷信上天神灵,“民”没有进入执政阶层的视野。(2)西周时期,周统治者从商朝的灭亡中认识到,只有做到“明德”“慎罚”“保民”,才能得到上天的授命和保命,这些成为“民本”思想的源头,古代中国经历了一个从“神本”到“人本”的演变过程。(3)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民本”思想。孔子主张关注人事,践行仁德就会获得上天的庇佑;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重民”视为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13.《孔子家语·六本》记载:孔子的学生曾子因错把瓜苗的根锄断了,被其父曾皙一怒之下用棍子打晕,曾子醒后向父亲赔罪,还回房弹琴练歌,让父亲放心。孔子听闻此事很生气,对曾子说:“今参(你)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据此可知A.儒家思想已确立正统地位B.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盛行C.孔子反对没有原则的孝道D.精耕细作农业获得大发展【解析】选C。根据材料“今参(你)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可以看出孔子是不赞成曾子这样没有原则的孝道,C正确;此时儒家思想还未确立正统地位,A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孔子反对没有原则的孝道,没有体现有教无类,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孔子反对没有原则的孝道,与精耕细作的农业无关,排除D。14.孟子曾对“伊尹以割烹要汤”“孔子于卫主痈疽(人名),于齐主侍人瘠环(人名)”等说法进行分析考证,认为这都是谣传而非真实的历史,并列举相关事例来说明这些传言不可靠。这说明A.孟子注重对史料的考证B.光鲜的事迹才是真历史C.社会转型致使谣言盛行D.礼乐制度已经走向崩溃【解析】选A。孟子曾对“伊尹以割烹要汤”“孔子于卫主痈疽(人名),于齐主侍人瘠环(人名)”等说法进行分析考证,说明孟子对这些传说进行了考证,故选A;光鲜的历史并不一定代表真实历史,也有可能是虚假的,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社会转型所产生的影响,材料仅体现了孟子注重考证的治学态度,排除C;“伊尹以割烹要汤”不属于礼乐制度,排除D。15.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