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子夏与《易》理、礼学之关系
随着《地下简文》的出版,孔子与六经的关系越来越受学者们的关注。人们研究后发现,传世文献中所言孔子删《诗》《书》、订《礼》《乐》、赞《易》、作《春秋》的确符合历史实际,并非捕风捉影。那么,孔子以后儒家经书是怎样传述的?东汉时期有人说:“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后汉书·徐防传》)后来又有人说:“孔子弟子,惟子夏于诸经独有书。”(洪迈:《容斋续笔》卷14《子夏经学》)看来,作为孔子高足,子夏在儒经的传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孔门构成孔子,子夏期以被评到了作为教育家,孔子一生教授过的弟子为数众多,据说,“身通六艺”的就有七十二人。在这些弟子中,子夏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位。子夏名卜商,春秋末战国初卫国人(一说为晋国温邑人)。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夏少孔子44岁,约生于公元前508年。1按孔子享年73岁,那么孔子去世的时候,子夏还不到30岁。《礼记·檀弓上》记孔子弟子有子的话,说“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如此,子夏应在孔子周游列国时开始受学于孔子。孔子离开鲁国时年龄为55岁,孔子63岁时曾去楚国,如此推测,子夏可能在孔子60岁前后就学于孔子门下。曾子曾对子夏说:“吾与汝事夫子于洙泗之间。”(《礼记·檀弓上》)而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子少孔子46岁,他还少于子夏2岁,他们可能都是孔子后期的弟子。子夏的为人与他的家境是相互联系的,据载,子夏生活较为清寒。《说苑·杂言》称他为人“甚短于财”;《荀子·大略》则说“子夏家贫,衣若悬鹑”。这也造就了他的孤傲和勇武,造就了他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性格特征,他说:“君子渐于饥寒,而志不僻;于五兵,而辞不慑;临大事,不忘昔席之言。”(《尸子》卷下)别人劝他出仕以改变处境,他表示不愿去争蝇头小利,以免“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子夏表示:“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荀子·大略》)。孔门弟子的不同特征,连齐国的晏婴都有耳闻,《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记晏婴之言曰:“臣闻仲尼居处惰倦,廉隅不正,则季次、原宪侍;气郁而疾,意志不通,则仲由、卜商侍;德不盛,行不厚,则颜回、骞、雍侍。”与颜回等人在一起可以积德行善,而与子路、子夏在一起,则可以免于“气郁而疾,意志不通”。在这里子夏为人爽直,无所畏惧的特征被突出地体现出来。在果敢率直、为人勇武方面,子路和子夏是相同的。在孔门弟子中,子路性情粗暴,《尸子上篇》称他为“卞之野人”,他甚至“陵暴孔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但经过孔子的诱导后,子路成了孔子的学生。子路进入孔门,还对孔子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孔子本人也曾经说,自子路入门之后,“恶言不闻于耳”(同上)。子夏与子路性情相似,晏婴所谓“气郁而疾,意志不通,则仲由、卜商侍”的话很能够说明问题。关于子夏,人们议论不太一致处是孔子对子夏的评论。子贡曾经问“师与商也孰贤?”孔子说:“师也过,商也不及。”对此,朱熹注解说:“子张(师)才高意广,而好为苟难,故常过中。子夏笃信谨守,而规模狭隘,故常不及。”有学者认为朱熹的理解不符合事实,其实,这种理解基本与子夏的表现一致。孔子告诫子夏说:“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荀子评价子夏氏之儒的特点也说:“正其衣冠,齐其颜色,然而终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贱儒也。”(《荀子·非十二子》)其实,子夏本人的话也能说明这一点,他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他所追求或者理解的“君子”,在表面上是不苟言笑,整齐严肃的,这或许是子夏对他人评论的一种辩解。子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交友时有一定的选择,所以孔子预言自己去世后子夏会更加进步。《说苑·杂言》记孔子说:“丘死之后,商也日益,赐也日损。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还说(悦)不如己者。”子夏与子贡(端木赐)不同,子夏与比自己强的人交往,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正是自己不断进步的前提。《说苑》这里的说法应当是可信的,《论语》中的一段记载正可以作为佐证。《子张》记曰: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在交友方面,子张不同意子夏的做法。在孔子的众弟子中,子夏显然是比较出色的一位,故孔子谈到四科弟子较优异者十人,子夏也与子游一样被称为善于“文学”。《论衡·知实》引《孟子》曰:“子夏、子游、子张,得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骞、颜渊,具体而微。”然后评论说:“六子在其世,皆有圣人之才,或颇有而不具,或备有而不明,然皆称圣人,圣人可勉成也。”子夏有圣人一体而不具,与颜渊等人还有一些区别。《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记有子贡对子夏的评论:“学以深,厉以断,送迎必敬,上友下交,银手如断,是卜商之行也。”这可以看作对子夏为人性格特征的基本概括。还在孔子去世以前,子夏似乎就已经出仕从政。《论语·子路》记曰:“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孔子还告诫他不要急躁冒进,不要因小失大之类。《韩诗外传》卷六第十二章记有关于子夏与卫灵公的记载,李启谦先生认为可见得子夏曾去卫国,还为卫灵公做了些事2,只是时间不太明确。孔子去世后,子夏主要在魏国西河讲学。《史记》的记载正是如此,《仲尼弟子列传》曰:“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但有人对此表示怀疑,如宋人洪迈在所著《容斋随笔》卷二《卜子夏》曰:魏文侯以卜子夏为师。按《史记》所书,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孔子卒时,子夏二十八岁矣。是时,周敬王四十一年,后一年元王立,历贞定王、考王,至威烈王二十三年,魏始为侯,去孔子卒时七十五年。文侯为大夫二十二年而为侯,又十六年而卒,姑以始侯之岁计之,则子夏已百三岁矣,方为诸侯师,岂其然乎?其实,洪迈的理解有所拘泥。案《史记·晋世家》索隐:“《纪年》:‘魏文侯初立在敬公十八年。’”王国维《古本纪年辑校》认为“十八年”乃是“六年”之讹,其说是。是则魏文侯初立之年为周贞定王二十四年,即公元前445年。此时距孔子去世之年(公元前479年)仅34年,子夏少孔子44岁,孔子去世时,子夏年28,则魏文侯初立时,子夏年62。洪迈以周威烈王承认魏、赵、韩为侯之年为魏文侯始称侯之年,而实际上,他此时已经在位43年。从史料看,魏文侯即位后招贤纳士,“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等等,正是其“得誉于诸侯”(《史记·魏世家》)的原因。也就是说,在周室册魏为侯前,子夏应当已经成了魏文侯师。子夏曾经收徒授学,所收门徒可能为数不少。《后汉书》卷四十四《徐防传》注引《史记》曰:“孔子没,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为魏文侯师。”《论语·子张》中记有“子夏之门人”与子张的对话,《墨子·耕柱》也有关于“子夏之徒”的记载。子夏在魏时所收弟子可能为数不少,《世本》之《秦本·姓氏篇》称“魏有子伯先,子夏门人,居西河”;《史记·儒林列传》则记曰:“自孔子卒后……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这里是说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都跟从子夏等人学习。《吕氏春秋·尊师》则具体指出了“段干木学于子夏”。有学者误解《史记·儒林列传》的记载,称田子方、吴起、禽滑皆为子夏弟子,不妥。子夏的晚年是孤独的,他因丧子而双目失明,《礼记·檀弓上》等说他过着“离群而索居”的生活。二、关于诗序与乐孔子之学赖孔子弟子而传,孔子的这些弟子在弘扬师说方面各有侧重,故有的学者将孔门弟子分为传经派、弘道派、践履派3。在传经学者当中,子夏应是最为突出的一位。我们可以从有关资料来看子夏与各经的关系。(一)子夏与《诗》、《乐》谈到子夏与经学的关系,首先会想到他与《诗经》的关系。经传子书等的记载之中,子夏论《诗》说《诗》的材料很多,有的是他向孔子请教有关《诗》的问题,并受到了孔子的夸奖;有的是他与同门师友讨论《诗》的问题。他评人论事,常常将《诗》句轻松援引而来,谈论《诗》句,更往往纤细深刻地发掘意蕴。从这些材料看出,子夏对《诗》十分熟悉,明显超过了他人。孔子是否曾经删诗,人们看法不一,据记载,《诗经》乃经过了孔子的手订,但有学者不相信这种说法。上海博物馆从香港购回的竹简中有《诗论》一篇,因为其中有不见于今本《诗经》的篇名,有人便据而否定孔子删诗之说。其实,《诗》经过了孔子的删订有不少踪迹可寻,孔子前后有逸诗存在,应当正是孔子删诗的前提。依笔者研究,孔子删诗之说是不容否定的。4孔子对《诗》不仅作了整理的工作,而且还向弟子授《诗》讲《诗》,这对其弟子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其中于《诗》所悟较深者应该就是子夏。子夏于《诗》,主要是作了《诗大序》。《诗序》旨在揭橥《诗》之本义,其有《大序》、《小序》之分。《诗大序》一般置于全书之首,总论《诗经》大义。关于《诗大序》作者,唐以前一般称作于子夏,而唐宋以来,学者间颇有争论,子夏所作之外,尚有子夏、毛公合作说以及东汉时期卫宏所作之说。经过今之学者的辨别考察5,《诗序》出于子夏之说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今之《诗经》也是赖子夏传授下来。汉初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据说,各家都在某种程度上渊源于子夏。今天所看到的《毛诗》,《汉》、《隋》二志明记出于子夏。《汉书·艺文志》著录《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又有《毛诗》二十九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末云:“三家皆列于官。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毛诗》比三家多出一卷,很可能是子夏所传《诗序》别为一卷,至于《毛诗故训传》又多出一卷,则可能是训传之文不置于经文之下,又别为一卷。郑玄于亡佚之笙诗曰:“子夏序《诗》,篇义合编,故诗虽亡而义犹在也。毛氏《故训传》各引《序》冠其篇首,故序存而诗亡。”《常棣》疏引《郑志》答张逸:“此《序》子夏所为,亲受圣人,足自明矣。”是郑玄本来认为《序》为子夏所作。在这一点上,后来的陆机、王肃看法与郑玄并同,《文选》将《诗大序》明确题为“卜子夏”撰,《隋书·经籍志》也明言《序》为“子夏所创”。诗与乐是密不可分的。古代通常所言“六经”包含《乐经》,但《乐经》今无其书,有人说它亡于秦火,有人说《诗》、《乐》为一,自诗言之为《诗》,自乐言之为《乐》,《诗》重在诗章,《乐》重在乐曲。还有人说《周礼·大司乐》或者《礼记·乐记》原出于《乐经》。《诗》三百篇皆可入乐,这一点已经为学者所公认,古代宴会、宗庙祭祀等往往诗、乐并用。《礼记·孔子闲居》等记有子夏与孔子的对话,孔子由《诗》而谈到“五至”之说,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诗至而礼、乐亦至,《诗》同时也具有了乐的功能。由此,我们认为古代诗、乐合一说应该没有问题。子夏对于乐和乐的教化功能也颇有认识,古籍中这样的记载也有不少,其中十分典型的是他与魏文侯的对话。《史记·乐书》等记载了魏文侯向子夏询问“古乐”与“新乐”之异的话。子夏从而谈论了“古乐”与“新乐”各自的特点;又谈了“乐之与音,相近而不同”的原因以及各地方音的差异等,可以看出他对所谓“古乐”以及“郑、卫之音”都很通晓。(二)子夏与《尚书》有关子夏的材料中,关于他与《尚书》关系的记载不多,《尚书大传·略说》记有子夏对《尚书》的整体看法及孔子对子夏读《书》的评价:子夏读《书》毕,孔子问曰:“吾子何为于《书》?”子夏曰:“《书》之论事,昭昭若明焉,所受于夫子者,弗敢忘。退而穷居河、济之间,深山之中,壤室蓬户,弹琴以歌先王之风,有人亦乐之,无人亦乐之。上见尧、舜之道,下见三王之义,可以忘死生矣。”孔子愀然变容,曰:“嘻!子殆可与言书矣。虽然,见其表,未见其里;窥其门,未入其中。”孔子之于《尚书》,所见与子夏有别。孔子说自己曾经专心于《尚书》,即他所言“悉心尽志,以入其中”,感觉《书》之义蕴既高且深,就像“前有高岸,后有大谷,填填正己而已”。孔子认为,《尚书》中的每一部分各有深意在焉:“六誓可以观义,五诰可以观仁,《甫刑》可以观诫,《洪范》可以观度,《禹贡》可以观事,《皋陶谟》可以观治,《尧典》可以观美。”《尚书大传·略说》的这段话,《孔丛子·论书》、《韩诗外传》卷二第二十九章都有相近的记载,可以看出,在孔子看来,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算认识了“《书》之大义”,子夏读书既毕,只是见其表,窥其门,“未为精微者也”。所以,《法言·君子》所说“子夏得其书矣,未得其所以书也”可以作为对子夏之于《尚书》关系的概括。(三)子夏与《易》孔子与《周易》的关系,马王堆帛书发现整理后,人们给予了新的认识。帛书《周易》不仅卦次不同于《序卦》,与《十翼》差别甚大,而且篇数亦非十,有少于今本者,也有今本中所不见者。由此可以推知,战国时代作《翼》以解《易》的学者不一定止于一人。孔子弟子子夏可能即是解《易》学者中的一位,据说,孔子死后,子夏讲易学于西河,但孔子门人中有人认为他对易学修养不够,所以子夏以后易学的传承不见确实记载,后世目录书中所著录的《子夏易传》,后世学者多视为伪书,其实,依笔者看,这还有继续探究的余地。首先,子夏曾作《易传》,《隋书·经籍志》有明确的记载。其曰:周文王作卦,谓之《周易》,周公又作《爻辞》,孔子为《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而子夏为之传。传统上认为“易更三圣”,孔子与《周易》联系密切,孔子与《周易》的关系,《史记·孔子世家》的表述是:“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其中的“序”与《隋志》的“为”应为同位词。有学者指出,这里的“序”字作为动词可有两种解释,一是排列次序,二是序跋之序。孔子研读和整理编次《周易》时,曾为《彖》等作序文。今传本《易传》之中有孔门弟子所记孔子关于《周易》的言论。6帛书《易传》的发现,也支持了这样的推断。如此,子夏曾作《易传》便有了很大的可能。第二,史料显示,孔子有可能曾授《易》于子夏,这正如唐人李鼎祚《周易集解序》中所谓“卜商入室,亲授微言”。《孔子家语·六本》记:孔子读《易》,至于《损》、《益》,喟然而叹,子夏避席问曰:“夫子何叹焉?孔子曰:“夫自损者必有益之,自益者必有决之,吾是以叹也。”子夏曰:“然则学者不可以易乎?”子曰:“非道益之谓也,道弥益而身弥损。夫学者损其自多,以虚受人,故能成其满。博哉天道,成而必变,凡此满而能久者,未尝有也……。”子夏曰:“商请志之,而终身奉行焉。”《说苑·敬慎》也有与之相同的记载。此外,据《孔子家语·执辔》的记述,子夏还曾对孔子讲述《易》理中人类和动物所受元气的分限,即所谓“气分”。从这些材料看,子夏对于《易》的确有所钻研。第三,后世学者也有人看到子夏与《易》之间的某种联系。在孔子之后的传经之学中,子夏一系的学说对荀子之学有一定的影响。康有为就说:“传经之学,子夏为多。”(《康南海先生口说·学术源流七》)又说:“传经之功,子夏为多。”(同上书,《学术源流二》)这似乎点出了荀子与子夏之间的学术关联。《荀子》中关于《周易》的言论有四条,其中三条沿袭了《论语》中所显示的孔子的谈《易》方法,即不把《周易》用于占卜,而重点从义理上引申发挥,所以荀子说“善为《易》者不占”(《荀子·大略》)。另一条见于《大略》,曰:“《易》之《咸》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咸》,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刚下。聘士之义,亲迎之道,重始也。”其对《咸》卦的解释,运用了卦义说、爻位说、刚柔说,则与《易》传有相通之处,因此,有些研究者便依之而断定《易传》属于儒家中的荀子门派,或即由荀子门徒所作。其实,荀子《易》乃继承了前人,而对其影响较大的或即子夏《易》学。(三)子夏与《丧服传》子夏之于礼学,实长于丧服研究,他曾经撰有《丧服传》,《丧服传》是解释《仪礼·丧服》的文字。《丧服经传》记述了天子以下人死后相互哀丧的礼节、服饰。篇中依据尊尊、亲亲、名分、出入、长幼、从服的原则,对丧服的等级、服丧的年月、亲疏隆杀的礼仪作了详细说明。在《仪礼》中,仅《丧服》一篇有传,《丧服》的经与传本来分别单行,1959年在武威汉墓出土的木竹简,其中有单行的《丧服》传两种,又有单行《丧服》一种,可见西汉时仍有单行的《丧服传》。《丧服传》是否出于子夏,学界尚有不同看法。《隋书·经籍志》曰:“汉末,郑玄传小戴之学,后以古经校之,取其于义长者作注,为郑氏学。其《丧服》一篇,子夏先传之,诸儒多为注解,今又别行。”《仪礼·丧服》贾公彦疏谓:“‘传曰’者,不知何人所作,人皆云孔子弟子卜商字子夏所为。师师相传,盖不虚也。”唐石经《仪礼·丧服》标题作“丧服第十一子夏传”。唐朝以前,对子夏曾作《丧服传》看法比较一致。但后来有人提出异议,认为《丧服传》不仅解释《丧服》经文,亦解释《丧服》经后之《记》文,并有援引《礼记》中有关论丧服者之文,从而以为《丧服传》之撰作时代较晚,不应在子夏时,当产生于《礼记》有关记丧服诸篇之后,甚至在战国后期。如沈文倬先生将汉简《服传》与《礼记》有关文字对照后,便认为《服传》“是在《礼记》诸篇的强烈影响下撰作的,其时在秦火前夕”。7《礼记》出于鲁儒,为孔门后学汇集前人论礼之文以成,其中有关丧服诸篇也是如此。将《礼记》、《服传》的相关文字比较,二者之间相似的论述很多,这当然是正常的,而从前人的文字对比中,其实看不出《服传》删削《礼记》的痕迹,倒是《礼记》可能是在《服传》基础上删繁就简,或铺陈演说,袭用其义而改撰其文。关于这一点,学者稍稍留意,并不难察见。人们带着怀疑的目光去观察前人古籍撰作的成说,往往陷入类似的逻辑颠倒。史料显示,子夏确实善长丧服古礼。《礼记》的《檀弓上》、《曾子问》等篇,《孔子家语》的《终记解》、《曲礼子夏问》等篇都记有不少子夏与孔门师友谈论丧服的事情,他向孔子请教相关问题,他本人不仅对丧服制度表现得兴趣浓厚,而且明显地在这方面长于他人。《丧服传》出于子夏的可能性是极大的。(四)子夏与《春秋》学依笔者看,孔子作《春秋》应当是不争的事实。孔子在《春秋》中寄托了自己的政治观念和“正名”主张,并且以之教授弟子。孔子弟子中受《春秋》学较精者也应首推子夏,据记载,解释《春秋》经义的《公羊传》、《谷梁传》都出于子夏的传授,李启谦先生说得好:“《春秋》一书要没有《公羊传》和《谷梁传》的解释就很难读懂,而有了它就大有助于后人的阅读。而这些成就是和子夏有直接关系的。”8孔子以《春秋》授子夏,史有记载。《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古微书》所记更明确,《春秋纬·春秋说题辞》称:“孔子作《春秋》一万八千字,九月而书成,以授游、夏之徒。游、夏之徒不能改一字。”《孝经纬·孝经钩命诀》则曰:“孔子在庶,德无所施,功无所就。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又曰:‘某以匹夫徒步以制正法,以《春秋》属商,以《孝经》属参。’”后人以《古微书》属纬书而不信其说,其实这些说法不为无据。《吕氏春秋·察传》记子夏经过卫国去晋时,有读史的人说“晋师三豕涉河”,子夏马上听出“三豕”为“己亥”之误,说明他精于春秋史事。《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称:“患之可除,在子夏之说《春秋》也”,又说:“子夏曰:《春秋》之记臣杀君、子杀父者以十数矣。”《春秋繁露·俞序》记曰:“卫子夏言:有国家者不可不学《春秋》,不学《春秋》则无以见前后旁侧之危,则不知国之大柄,君之重任也。”又记:“子夏言《春秋》重人,诸讥皆本此。”如此等等,都能说明子夏与《春秋》的密切联系。子夏所传《春秋》到底是哪部书呢?有学者误解《史记·儒林列传》“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一语,认为吴起也是子夏的弟子;再加上吴起为军事家,而《左传》中又有不少与战争有关的描述,遂认为吴起很可能是《左传》的作者,而吴起之学即来自子夏。9笔者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关于孔子之后《春秋》学的传授,《宋书·礼志》所引东晋太常荀崧上疏之语正符合事实真相:“孔子惧而作《春秋》,……时左丘明、子夏造膝亲受,无不精究。孔子既没,微言将绝,于是左丘明退撰所闻而为之传。……儒者称公羊高亲受子夏,立于汉朝,辞义清俊,断决明审,多可采用,董仲舒之所善也。谷梁赤师徒相传,暂立于汉……。”其意是说《左传》出于左丘明,而《公羊传》则出于子夏的传授。是则《左传》与子夏并没有什么关系。子夏受《春秋》于孔子,非常重视其中的“微言大义”,这从前引《春秋繁露·俞序》的记叙中不难察见。解释《春秋》“大义”的《公羊传》、《谷梁传》便都出于子夏的传授。据何休《春秋公羊传·序》唐徐彦疏所引戴宏序说,《公羊传》乃子夏传公羊高,其说口授相传,到西汉时,公羊氏及弟子胡毋生等才著于竹帛,据唐人杨士勋的《春秋谷梁传序·疏》,《谷梁传》也本于子夏的传授,谷梁赤为鲁人,受经于子夏,为经作传,故曰《谷梁传》,以后师弟相传,到汉宣帝时方大行于世。《公羊传》、《谷梁传》同出于子夏而有不同,情况很可能是,子夏发掘《春秋》义蕴以授弟子,公羊高、谷梁赤皆受《春秋》于子夏,二人依据师说,在继承的基础上各有侧重地进一步发挥,以后递向传授,才形成了两部解经之作。正因为二书都渊源于子夏,故体例相近;二书又有不同,主要是公羊、谷梁进行解说,故分别以《公羊传》、《谷梁传》称名。三、子夏经的特点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子夏的经学具有明显的特征,这种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春秋》作《史》,仅有其自身的经济思想孔子一生所教授的学生数量众多,他们所学一定各有侧重。而在经书的传授方面,子夏所起的作用尤其重要。在学术思想方面,孔子称自己“述而不作”。他删《诗》《书》,订《礼》《乐》,赞《易》,作《春秋》,其实都属于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即使所谓的《春秋》之“作”,其实也只是对鲁国旧史材料的整理,其注意力则在于“属词此事”,通过这些方式以寄寓自己的政治思想。《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以《诗》《书》《礼》《乐》等教育学生,孔门弟子对于孔子所整理的这些典籍皆有所学,其弟子“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里所言的“六艺”应该即指儒经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然而,诚如后人所说,“孔子弟子,惟子夏于诸经独有书。”其他弟子虽通六艺,而在后来接续孔子事业,并以经书从事教育,传授弟子的,子夏可谓最为突出。子夏通于各经,但明显有所侧重。如前所述,子夏于《尚书》就没能窥其堂奥,即所谓“未为精微”;子夏于礼学,也仅仅长于丧服古礼。但子夏于《诗》《乐》之学、于《春秋》微言大义、于孔子所见的《易》学之理,尤其见解独到。孔子对于《诗》的教化功能从前述孔子与诸经的关系中,不难看出子夏习经很擅长发掘经书潜在的深义。孔子“述而不作”,他整理“六经”时当然不会是随意对经书进行整理编排,而是有一定的指导思想蕴含其中,《春秋》如此,其它各经恐怕也是这样。子夏等人号为“孔子之通学”,他们便常常用心体味经书中的孔子思想,关于这一点,有关的材料表现十分明显。例如《诗》。据说孔子以前《诗》有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他将《诗》整理删订成三百余篇,这是因为孔子看到了《诗》与社会政治的内在联系,看到了《诗》的“温柔敦厚”的教化功能。孔子认为《诗》可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兴”),对人起到思想启发和感情感染作用;《诗》能够观察社会民情,“观风俗之盛衰”;可以会通思想感情;还可以讽谕不良现象。孔子以后,《诗》更被注入了政治性、功利性的内容,出现了强以附史、勉为教化的倾向。然而,如果稍稍细心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窗帘安装方案的DIY指南
- 作业安全领域
- 如何开展好集教活动
- 新教师入职培训心得总结
- 脑科症状护理个案分析
- 青少年防灾教育方案
- 第二类医疗器械市场准入管理流程
- 《社戏》公开课课件
- 建筑供配电与照明技术 课件 第一章 基础知识
- 2024年办公工位收购合同范本
- 2020年重症医学科病人呼吸心跳骤停演练方案及脚本
- 五年级上册英语课件-Unit5 What do they do?(第一课时) |译林版(三起) (共17张PPT)
- 物联网信息安全知识考核试题与答案
- 军乐队乐器种类以及人员编制
- 常见皮肤病讲稿
- 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
- 创建学习型医院实施方案
- 大学《通用英语1》 期中测试卷试题
- 新人教选择性必修一 Unit 4:Discover Useful Structures
- 公共政策导论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学教程(最新)
- 2021年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