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故乡》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5课《故乡》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2页
第15课《故乡》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3页
第15课《故乡》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4页
第15课《故乡》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乡》教学设计【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语言构建与运用:借助文中的描写,尝试分析人物形象。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文章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生活经历,感知小说主题文化传承与自信:感受小说展示的人物经历,加深对社会的理解。【教学重点】1.借助文中的描写,尝试分析人物形象。2.梳理文章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教学难点】1.结合生活经历,感知小说主题2.感受小说展示的人物经历,加深对社会的理解。【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课前准备】PPT【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的字词2、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3、了解小说知识4、了解小说内容,梳理文章的情节一、导入新课“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游子漂泊在外的愁苦;“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对故乡的思念;“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对故乡的承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回到故乡的惆怅。故乡,自古以来,就是人们魂牵梦绕的地方,今天,我们就跟随鲁迅,再次走进“故乡”,体会一下,小说的故乡是怎样的呢?二、了解作者: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创作背景:三、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是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中国的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作者于1919年回故乡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这篇悲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说。四、创作过程作者鲁迅于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1919年12月,最后一次回故乡绍兴接他的母亲等人来北京居住。从《鲁迅日记》中可以了解这次回乡的经过:1919年9月,鲁迅卖掉了绍兴的老屋,添了些钱,买了北京西城新街口附近八道弯宅第。11月修葺完毕,21日“上午与二弟眷属俱移入八道弯宅”。26日鲁迅“上书请归省”。12月1日,由北京动身回老家,4日晚“抵绍兴城,即乘轿回家”,在家乡处理搬迁事务,大约住了二十来天。12月24日“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29日中午抵达北京,“下午俱到家”。往返大约29天。《故乡》的故事情节便是根据这段生活经历演绎而来。不过这只是触发故事的一点,而作品真正反映的却是更为广阔深邃的社会背景。《故乡》创作于1921年1月,最初发表于《新青年》杂志第九卷第一号,后来由作者编入小说集《呐喊》。了解体裁:五、小说的三要素小说是四大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的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1.人物形象人物的核心是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侧面描写通常以他人或事物来反映该人物,又叫侧面烘托。小说塑造人物,可以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如鲁迅所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任何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艺术典型的镜子,看到、理解许多人的面目。2.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一般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终,有起有伏,并有一定发展过程的,因而小说情节的展开,也是有段落,有过程的。这个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决定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时也可颠倒或交错。3.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一部好的小说总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而不像科学报告那样枯燥乏味。作者总是能以优美的文笔、生动的描写和不可思议的想象把这个故事牢牢地刻印在读者的脑海里。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作用是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六、正音正字:阴晦(huì)猹(chá)五行(xíng)獾(huān)猪潮汛(xùn)髀(bì)愕(è)然嗤(chī)笑吓(hè)惘(wǎng)然恣睢(zìsuī)七、词语解释:(1)既然:这里是已然的意思。(2)阴晦:阴沉昏暗。(3)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4)影像:这里是印象的意思。(5)心绪:心情。(6)谋食:谋生。(7)如许:这么些。(8)愕然:吃惊的样子。(9)鄙夷:看不起。(10)嗤笑:讥笑。(11)瑟索:即瑟缩,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12)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13)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14)展转: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15)恣睢:放纵,放任。八、初读课文:1、划分小说的结构层次,梳理主要情节,提炼小说线索。明确:小说划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交代回乡的时间以及原因。第二部分——回到故乡的所闻、所忆、所见、所感。第三部分——离开故乡的感触。主要情节:回忆与少年闰土的经历。杨二嫂索要东西。三十年后与闰土的再次相见。全文以我回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修改文章的题目:如的故乡或者:故乡的作业布置:完成作业基础积累部分(必做)收集整理关于乡愁的诗词(选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借助人物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初步探究小说的写作手法。合作探究阅读关于少年闰土的情节,圈画描写少年闰土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明确: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动作: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语言、神态:说话利落,朴质、生动性格:智勇双全,待人热情、纯真质朴。与我的关系:是彼此牵挂的好朋友。阅读关于杨二嫂的情节,抓住人物描写,分析人物特点。语言描写:泼辣,尖酸,无事生非,外貌描写:刻薄、粗鄙动作描写:自私贪婪,爱占小便宜我对杨二嫂的态度:令我生厌。阅读再见闰土部分,分析描写对人物的作用。外貌描写:饱经风霜、极度贫困、终日在磨难中挣扎神态描写:恭敬、被等级束缚语言描写:说话结结巴巴,麻木细节描写:难以言说、复杂的情感人物特点:内心不平,却又无力反抗,更不知如何改变现状的愚昧、麻木的木偶人形象。与我的关系:隔膜我对闰土的态度:同情标点也能刻画人物,你信吗?仔细观察闰土的描写,思考省略号的作用。少年时,省略号的作用是表现少年闰土知道很多新奇的事情,表现出闰土对生活的热爱。中年闰土,省略号的作用是,表现人物说话吞吞吐吐,性格压抑,变得麻木。5、文中关于少年闰土的记叙,采用了什么顺序?有何作用?插叙,写出与少年闰土成为朋友的经过,与后文见到中年闰土残剩的隔膜进行对比,表现出闰土的变化,带个“我”的触动,推进情节发展,揭示小说的主题。6、杨二嫂年轻时,“终日坐着”,有何效果?文中,年轻的杨二嫂,是安分守己的,这与后来杨二嫂的尖酸刻薄,自私贪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人物特点,引发读者对人物变化的思考,为揭示主题铺垫。文中还有母亲这个人物,她在小说中有何作用?第一次,提到闰土,是为了引出我对闰土的回忆,为下文闰土出现,做铺垫。第二次,提到闰土,是为了侧面表现闰土变化的原因,进而点名小说的主题。母亲这个人物形象,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点明主题的作用。就像《湖心亭看雪》中的舟子,所起到的作用。小说中的宏儿和水生有何作用呢?文中的宏儿和水生,就像小时候的我和闰土,作者借助与宏儿的对话,把对未来的期望,寄托在宏儿和水生这代人身上,因此,宏儿和水生代表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代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二、作业布置:完成课内赏析部分的习题。(必做)第三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总结人物的经历,加深对社会的认识。阅读课文,寻找环境描写的语句,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开头的景物描写反映了农村的衰败和“我”的悲凉心情;作为少年闰土活动背景的神异图画,营造了明朗愉快的气氛,表现了少年闰土的英勇、活泼;离乡时的景物描写渲染了静谧的气氛,形成了情景交融的深远意境。如何理解文中“我”这个人物形象?《故乡》中的“我”,一方面是启蒙者,是故乡的批判者;另-方面,小说也写出了这个人物的弱点,他面对故乡,只看到一片死寂,看到普通人精神的麻木,但无法从这个社会内部找到变革的因素,提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一种孤立的状态。他自己也在精神上承受着这种孤立带来的巨大痛苦,时时产生失落、动摇、幻灭的情绪。小说对于启蒙者的这种困境,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故乡》中的“我”不能完全等同于鲁迅,但在鲁迅塑造的众多新式知识分子形象中,又属于比较接近鲁迅的一个,诸如回乡的经历,对旧中国的批判,对“隔膜”的关注,痛苦的思想探索,等等,都有较多鲁迅的影子。三、如何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观点一:“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观点二: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从闰土父子和杨二嫂身上可以看出这种轮回的影子。也许他们的后代也会步他们的后尘,在这样的轮回中挣扎。观点三:渴望纯真的人际关系。再回故乡,“我"和闰土、杨二嫂等人已经有了深深的精神上的隔阂。“我"渴望打破封建杜会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质关系的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