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中学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安平中学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安平中学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安平中学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安平中学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河北安平中学高二年级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分值: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由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它在本质上是以国家这种特定形态为单位,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当时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复制。该观点意在强调分封制A。维护了西周王朝的政治统治秩序B。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C.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D.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可以看出通过分封制,把周王朝自己及其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实行分封的地区,这说明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故B项正确;ACD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AC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春秋时代盛行盟誓活动,有周王与诸侯间的盟誓、诸侯间的盟誓,也有卿大夫间的盟誓。盟誓时往往举行庄严的仪式,杀牲歃血,宣读盟辞,并记录为盟书作为相互约束的依据。这主要反映A。分封制的仪式发生重大变化B.诸侯争霸战争受到有效遏制C。礼乐制与等级秩序得到维护D.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代的盟誓发生在政治生活的多个方面,而且有盟书有仪式约束。因此说明春秋时期政治生活的信任出现危机,原有的宗法分封制度已经不能有效约束。因此正确选项为D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分封制的仪式变化,因此A项错误;盟誓并不意味着争霸战争的减少,因此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应该是;礼乐制度与等级秩序的失效,周王都需要与诸侯盟誓。因此C项错误。3。西周初年,成王年幼继位,以周公为太傅、召公为太保共同辅政;西周中期出现了卿事寮和太史寮这样的辅政机构;西周晚期出现了总理两寮及公族事务的冢宰,这是类似于宰相的重要辅政大臣。这说明A.王权权威提高B.官僚政治萌发C.宗族等级严格D。周王权威削弱【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西周时期出现了专门的辅政大臣,说明王权的权威提高,故A项正确;西周时期我国实行的血缘政治,官僚政治萌发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中主要涉及的是政权政治,不是宗族等级,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辅政机构的出现标志着王权的加强,不是削弱,故D项错误。4.《礼记》载:“公有公门,卿有卿门,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不能戒其怠惰.”材料反映的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A【解析】据材料“公有公门,卿有卿门,贱有常辱,贵有常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世卿世禄制下世袭爵位禄秩的特点,故A项正确;察举制以品德为依据,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在魏晋时期,为门阀士族垄断,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依据,也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故选A。5.《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A。周室衰微,王命不行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C。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答案】C【解析】分封制是两周时期中央管理地方的一种制度,但会造成地方割据势力的壮大,材料中“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就直白地表现了诸侯代表楚庄对周天子权威的挑衅,说明了分封制遭到了破坏,故C项正确;AB都是当时社会的现象而非社会本质,反映的是社会本质而非现象,D是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与题目中时间不符。6.《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出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严格的等级关系B.嫡长子继承特权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十等"、“下、上、神”、“王、公、大夫、士、皂”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西周严格的等级制度,A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嫡长子继承制的内容,排除B;材料中虽然提到了神,但这里的神只是作为一个等级存在,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反映血缘关系,即宗法制方面的内容,排除D。所以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周朝政治制度的特点7.《左传》载,郑庄公寤生因出生时难产,母亲姜夫人很不喜欢他,而弟弟段却很受母亲宠爱。寤生因是长子,所以被立为太子。姜夫人数次向丈夫郑武公提起改立段为太子,但郑武公以长幼有序为理由没有答应.这反映了西周的A。宗法制B。皇帝制度C。郡县制D。分封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寤生因是长子,所以被立为太子"可以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的相关史实,A项说法正确;B项确立于秦朝;C项出现于战国时期;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8。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的最佳解释是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答案】B【解析】商王占卜不是直接向“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这说明商代流行祖先崇拜,即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商代祖先的地位高于神,故A项错误;占卜体现出王权具有神秘色彩,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故C项错误;商代的国家大事是通过占卜决定的,但这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的难点是要正确解读材料信息,一般来说,要注意材料中“可是”“但是"“而是”这类词语后面的信息,理解材料的主旨所在。如本题中“而是托祖先转达”说明商代重视祖先崇拜,由此选出正确答案.9.《左传》记载:“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禰庙。是故鲁为诸姬,临于周庙。为邢、凡、蒋、茅、胙、祭临于周公之庙.”此材料中的规定A.催生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B。形成对“王权至上”的认同C。强化了嫡长子的政治地位D.逐渐削弱了周王的统治权威【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度使嫡长子的政治地位得以强化,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度、分封制度,和中央集权无关,不会催生中央集权政治制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王权至上”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加强了而非削弱了周王的统治权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0。曾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论简编》:“……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对文中“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A.分封制条件下的嫡长子继承B。受贵族权力限制的君主政体C.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D。具有严格等级制度的世袭制【答案】B【解析】嫡长子继承制只是继承方式并非是政体,与题干要求不同;况且根据题干主旨,强调的是贵族对君主的制约,故A项错误。由材料“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及“是这一国家制度形式……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可知,此政体强调君主的权力要受到贵族的限制,故B项正确.由材料“既非……,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可知,此政体并不是君主专制政体,故C项错误。由材料“是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可知,此种政体强调贵族在政治统治中的重要作用,D项并没有体现贵族在此政体中的作用,故D项错误.11.周武王灭商之后,将王畿之地分为邙、墉、卫三地,封商纣王子武庚于殷地(河南安阳),称邙国。此举主要目的是A.开发镇守国家边远地区B。安抚旧贵族巩固统治C。彻底消灭商王朝旧势力D.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据材料“周武王……封商纣王子武庚于殷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分封制下周王将土地分封给先代帝王的后代以巩固西周统治,商纣王子武庚属于旧贵族,故B项正确;王畿之地不属于国家边远地区,故A项错误;商纣王子武庚被分封,说明商王朝旧势力没有被彻底消灭,故C项错误;西周时期没有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封商纣王子武庚于殷地”,同时,学生应该熟练掌握西周分封制的相关知识,理解分封制的对象包括先代帝王的后代,其目的是巩固西周统治,据此即可正确判断。12。有学者指出:“周代是中国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下列的西周诸侯国贵族之间不能通婚的是A。晋国和秦国B.燕国和宋国C.鲁国和齐国D。鲁国和燕国【答案】D【解析】晋是成王弟的封国。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秦襄公被封为“诸侯”,建立了秦国。秦与晋没有血缘关系,可以联姻,故不选A项.燕是王室召公奭的封地;宋是殷商贵族的封地,燕与宋没有血缘关系,可以通婚,不选B.鲁国是周公子伯禽的封国;齐国是功臣姜尚的封地;鲁与齐没有血缘关系,可以通婚,不选C。鲁国是周公子伯禽的封国,燕国是周王室召公奭的封地,鲁与燕都是王族,不能通婚.故选D.13。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等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和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相关内容。据此,结合所学可知,比较、分析选项,可知:“有权就有一切”,即指皇权制;“蒙昧主义”,即指儒家思想(儒家封建伦理纲常),D项正确;道家思想不符合天命观,故A和B错误;三公不是专制制度,C错误。所以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皇权制度14。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妻妾儿子排行妻(正配)A三儿子(20岁)B四儿子(14岁)妾一(侧室)C大儿子(25岁)妾二(侧室)D二儿子(22岁)A.AB.BC。CD。D【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为了确保分封制的统治秩序正常运行,实行了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CD项是不是嫡子,故排除;AB是嫡子,并且A的年龄要大于B,因此A是嫡长子,故A项正确,B项错误。点睛:首先要明确宗法制的核心;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四个选项中找出哪个是嫡长子即可.15.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答案】C【解析】本来题考查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即嫡长子继承制,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符合这一原则,故C项正确。唐太宗不嫡长子,故A项排除.兄终弟及也不是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排除。皇四了继位也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故D项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从四个选项中找出哪个符合嫡长子继承制即可。16。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之后历代王朝基本沿袭。谏议大夫的设立,说明封建王朝重视A.加强中央集权B.国家监察事务C.规范官员职责D。法律制度建设【答案】B【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C项观点片面,排除;A、D项均与谏议大夫的职责无必然联系,排除。故B项正确。17。2014年1月31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中央集权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独断性和随意性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答案】D【解析】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点睛:本题考查秦朝皇帝制度之外,还考查学生对选项表述的分析能力。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以皇权至上为核心的制度。皇帝制度自秦始皇创立以来,经过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在内容上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皇权至上,不可僭越;皇帝独尊,王权神化;皇位世袭,不可转移;总之,皇帝制度与封建专制是相辅相成的。封建专制因皇帝制度的确立而得到加强,而皇帝制度又构成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核心和具体表现,二者“形神”结合,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18。在电影《秦始皇》中出现了当时郡守的活动场景,正确的设置是A。把自己的职务传给嫡长子B.在向丞相汇报工作C.在辖区内建立武装D.在接受宰相的任免【答案】B【解析】秦朝的郡守要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故B项正确.A、C两项是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利,排除;秦朝郡守由皇帝任免,排除D。答案B19。有人说,“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在夏朝,排除A项;内阁制代替三省制表述有误,排除D项;行省制代替郡国制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20.中国古代的官职名号颇有渊源。“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从名称寓意来看,“刺史”应是A。地方的封疆大吏B。中央朝廷的重臣C。皇帝的内侍人员D.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答案】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的政治制度·汉代“刺史".21。秦朝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被称为是“千古创论”,郡县制A.开始于秦王朝的建立B.终止于汉初分封王国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有利于扩大秦朝版图【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郡县制为后世所沿用,故B项错误;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郡县制巩固了国家统一,没有扩大秦朝版图,故D项错误。故选C。22。西汉前期相权之重,是后代少见的,所谓“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汉武帝在制度上克服这一问题的措施是A。设“中朝”B.置枢密院C。置刺史D。设内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为了削弱相权,汉武帝时期任用身边的近臣,如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等,组成决策机构“中朝”,使的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大大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故A项正确;枢密院唐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且在时间上与题意也不合,故B项排除;刺史是监察地方官员的,与题意不合,故C项排除;内阁是明朝废除丞相后设置,与题意在时间上不合题意,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外朝【名师点晴】中外朝: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所构成;外朝又称外廷,指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组成的官僚机构。汉武帝时,为了限制丞相的权力,加强专制皇权,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这样,在宫廷内逐渐形成了新的决策机构——中朝。由尚书、侍中、常侍等组成中朝之职。以丞相为首组成的官僚机构则逐渐成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外朝。自从中外朝分立之后,中朝决策,支配外朝,丞相的权力日益转移到中朝.23.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依据所学可知,秦统一后,为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等;文化上统一文字为篆字。分析选项,①②④符合题意,故应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统一措施24.历史解释能力是学习历史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下表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B是对刺史制度的正确描述,符合题意的,正确;卿大夫和士的顺序颠倒了,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三省六部制和近代西方分权与制衡有着本质的区别,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25。中国古代强调官德在治国理政中的主导作用,留下的官德思想和相关制度丰富而成熟,体现着古人从政的道德价值观,也体现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执政者对治国方略的判断取舍.我国古代较好体现这一治国方略的选官制度是A.察举制B。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D.世袭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强调官德”“官德思想”“道德价值观”等信息可知,察举制是以道德、品德为依据,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A项正确;科举制是以考试、才能作为选官标准,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不是选官制度,是中央行政官制,排除C项。世袭制是以血缘作为选官标准,排除D项。点睛:解决本题首先理解题眼“强调官德”“官德思想”“道德价值观"等关键词的意思,然后运用察举制的知识即可知道正确答案。26。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C。世亲世禄到选贤举能的转变D.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答案】C【解析】“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指的是由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到奴隶社会的世袭制,发生在夏朝;“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是指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发生在战国至秦;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出现于秦朝完成国家统一。A、B、D均不符合题意。梁启超所谓“汉朝的革命"是指选官制度的变革,即由汉代的察举制取代了以世袭官制为主的选官制度,由重血缘出身到重品德、才能,故选C。27。“火烧阿房宫"的真假在历史上素有争论,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认为“阿房宫未成”,杜牧《阿房宫赋》则写道“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地毯式”的全面考古勘探,得出结论是“阿房宫只是一个‘半拉子’工程,并不存在”,据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凡是史学大家司马迁的作品均值得信任B。史学作品的价值一定高于文学作品C。双重证据法是史学考证的重要方法之一D。考古太费劲,找到原始记录即可信【答案】C【解析】司马迁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但不是全部,故A项错误;史学作品也有信史、野史之别,文学作品也有部分蕴含很高的历史价值,故B项错误;孤证不立,故史书记载与考古发现等相结合,双重证据是史学重要研究方法,故C项正确;历史记录存在主观性,不能完全作为历史事实依据,故D项错误。28。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C;A、B项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郡县制29。“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唐朝李白在《古风》诗中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前秦皇帝苻坚统一北方B。秦始皇统一六国C.秦穆公称霸西戎D.秦王李世民统一中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信息,应为公元前3世纪晚期,故答案选择B项.考点:古代中国政治·秦朝时期政治·秦朝统一30.历史发展证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执政能力。下列我国古代的选官标准中最能体现这一认识的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科举制D。九品中正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执政能力,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军功爵制和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无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察举制也和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九品中正制也和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名师点睛】.科举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和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大着登台阁,小者任郡县”;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31。东汉豪强地主在庄园内纳宾客附徒,兴办教育,经营各种经济事业,豢养军队,甚至通过舆论,控制地方政权。田庄A。是王国问题的延续B.国家培养人才C.利于维护君主专制D.不利于地方有效管理【答案】D【解析】东汉豪强地主利用庄园不仅控制地方经济、军事还控制地方政权,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明显不利于中央对于地方的管理,故D项正确;王国属于分封制下诸侯,地主不属于诸侯,权力也较小,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庄园的教育管理,并不能说明是国家培养的人才,故B项错误;庄园属于地方势力,与君主专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32。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牛耕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C。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D.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材料“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故应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经济的特点33。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冶铁技术的落后B.小农经济的阻碍C。精耕细作的需要D。耕牛的极度缺少【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的落后封闭,导致农具更新速度滞后,古代先进的科技成果,很难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故B项正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排除A项。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C项。秦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而且材料也不能体现耕牛缺少,排除D项。34.“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由“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春秋战国中国农业使用铁犁牛耕,确立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长时间一直没能改变,反映了小农经济的停滞性,D符合题意.A材料没有涉及;B不是材料的主旨;C反映的是表面现象.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名师点睛】分析小农经济的弊端。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和脆弱性.①以家庭为单位反映了分散性。②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③生产规模狭小,简单的性别分工有一定的落后性.④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差,具有脆弱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35。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些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A。生产技术的成熟B。粮食产量的稳定C.精耕细作的重要D.生产效率的低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锄头底下三分泽”“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精耕细作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非常重要,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生产技术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B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36。阅读下表内容。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体现的共同思想是思想家思想主张孔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A.教育思想B。农本思想C.民本思想D。重农抑商【答案】C【解析】孔子的“有教无类”是教育思想,而材料中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均无涉及教育方面,故A项错误;农本思想实际上是重农思想的另一种表述,材料中三人的思想均无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孔子的“仁”的思想,孟子“民贵君轻"“仁政”思想,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都体现出了对人民的重视,是民本思想的体现,故C项正确;三人的思想既没有涉及重农也没有体现抑商,故D项错误。37。孔子是国际公认的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仁爱”“和而不同”等思想影响了古今中外.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日益升温。下列说法中,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发展最具借鉴意义的是A.克己复礼,贵贱有序B。“天人感应”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存天理,灭人欲【答案】C【解析】A、B、D三项均属于儒家思想中落后、保守的部分。C项对处理人际间、国际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故C项正确。38。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其思想属于A。強调赏罚的法家思想B。提倡无为的道家思想C。提倡道徳的儒家思想D。主张选贤的墨家思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得出“尚力”的思想;根据“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得出“尚贤”的思想,这一思想家为墨家,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材料指出,墨子主张根据德能来分配官职名禄,有才能的人“举之”,无才能的人“下之”,这样就“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社会就实现公义了。这体现了墨子对公正至上的强调。根据所学可知,墨子主张尚贤,是对世卿世禄的否定,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39。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这种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故答案为B项。儒家强调等级秩序,限制自由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墨家在战国后逐渐消失,与材料中的“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不符,排除C项;法家用严刑峻法控制百姓,不符合材料中的“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排除D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道家40。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家为道德极峰。这说明先秦士子A.提倡政治参与意识B.注重个人道德修养C。主张规范伦理道德D。讲究胸怀宽容博大【答案】B【解析】无论是儒家、墨家还是法家,都要求人具有良好的品德,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C选项错误,三纲五常是儒家思想的内容,故排除;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兼士”、道德极峰等均强调了人道德修养.二、非选择题(41题22分,42题18分,共40分。)4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材料二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延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徐天麟在《两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请回答:(1)材料一中“封建"指的是什么时期实行的什么制度?(2)材料二中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3)依据材料二,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从材料中找出最有说服力的依据。他为“求其宁息”采取的措施是什么?(4)材料三中的汉祖取“周秦之制”指的是什么制度?此制度带来了什么问题?汉武帝是如何解决的?【答案】(1)西周;分封制(2)分封制的废或立问题(意思符合即可)(3)李斯;“同姓子弟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郡县制(4)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对朝廷构成威胁。(王国问题);推恩令【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材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