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整体建设方案_第1页
智慧医疗整体建设方案_第2页
智慧医疗整体建设方案_第3页
智慧医疗整体建设方案_第4页
智慧医疗整体建设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智慧医疗整体建设方案智慧医疗概念智慧医疗是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应用医疗物联网、数据融合传输交换、云计算、城域网等技术,通过信息技术将医疗基础设施与IT基础设施进行融合,以“医疗云数据中心”为核心,跨越原有医疗系统的时空限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智能决策,实现医疗服务最优化的医疗体系。城镇化促进了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在不断增加医疗卫生资源的同时,也使得医疗卫生资源不断集中到大医院,并且发生连锁反应。挂不上号、看病距离远、紧急病情无法得到及时救治等“看病难”问题,从本质上,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机构与机构之间信息孤立、患者对医疗业务不熟悉等问题使得患者医疗费用重复开销或者不能有效使用,“看病贵”的问题日渐明显。智慧医疗是将个体、器械、机构整合为一个整体,将病患人员、医务人员、保险公司、研究人员等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业务协同,增加社会、机构、个人的三重效益。同时,通过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将远程挂号、在线咨询、在线支付等医疗服务推送到每个人的手中,缓解“看病难”问题。研究内容针对智慧医疗建设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如何构建一个节能、高效、集成、安全的融合业务架构,使医疗行业智能化、信息化专家的关注。我们建设智慧医疗的建设目标是“以病人中心,以诊疗活动为主线,以人性化服务为主导,以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诊疗自动化、建筑设备管理智能化、管理信息集成化,最终打造最为先进的诊疗手段完备、管理科学、信息一体化、高效节能的智慧医疗”为蓝图的智慧医疗框架体系,为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和行政监管等方面提供全天候、全覆盖、全方位的技术支撑,打造无所不在的全生命周期自我健康医疗管理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大智慧、大医疗、大卫生、大发展”的宏伟目标。对照国家“3521”工程,制定出智慧医疗蓝图:1张网络:智慧医疗专网;1个平台: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概括为“两级三类”,即,运用云计算、云存储技术构建市、区“两级”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基于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两大基础数据库向医疗、公卫、管理“三类”智慧医疗卫生云服务;3套体系:基础支撑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5类业务应用系统:医疗服务类、公共卫生类、医疗保障类、用药监管类、综合管理类业务应用系统。2.1智慧医疗业务现状近年来,随着新医改对信息化的重点投入以及区域医疗系统的逐步开展,医疗信息化吸引了国内大量企业参与竞争,尤其是具有IT行业综合品牌优势的大型软件企业。除了东华软件、东软集团、卫宁软件等传统医疗信息化的优势企业外,用友软件等公司也设立了子公司,加大了进入医疗信息化市场的力度;与此同时,行业内的并购也相应地有所增加。国际医疗卫生会员组织HIMSS对移动互联网医疗的定义: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如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移动医疗使得医疗便捷化,提高了诊疗的效率,实现了医疗服务的“随手可得”。目前,全球医疗行业采用的移动解决方案基本概括为:无限查房、移动护理和分发、条形码病人标志带的应用、视频诊断等。2.1.1业务分类目前我国在智慧医疗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医疗卫生服务、医药产品管理、医疗器械管理、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的方面,多数处于试点和起步阶段;在远程智能医疗方面,国内发展比较快。比如,可实现病例信息、病人信息、病情信息等的实时记录、传输与处理利用;总体来说,中国处在业务管理和电子病

例管理向临床应用发展的阶段,还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临床应用系统CPOE。2.1.2服务模式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式和人口加速老龄化的趋势,创建了医养护一体化智慧医疗服务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整合部门资源,以医疗护理康复进家庭为基础,因地制宜地为居民提供连续、综合、有效、个性化的医疗、护理、保健一体化健康服务。并完善、推动政策和部门联动,提升了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内涵,促进了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体系的建立。医生覘升业芬益菸瓏壁阴主总产业埴•县谦:辆幣光邃'有预渥医院居民远畀砖闻,远裡问诊、预旳睦谒、務动支忖、医养PTt化眼务等…・构延眸亏业朋r医生覘升业芬益菸瓏壁阴主总产业埴•县谦:辆幣光邃'有预渥医院居民远畀砖闻,远裡问诊、预旳睦谒、務动支忖、医养PTt化眼务等…・构延眸亏业朋r捏幵蹉郵需析題哗操-旳毘医生毅韓上烟胡鈿I胃歸,睡・获取上圾医惑简毗埸邑通遥.v持需专定寻蛊>/其抱第三方机构・画1尊敕.嶷屈空I艮制・K苛::讣巨.国一找跑嫌屋労2.2智慧医疗架构2.2.1整体架构智慧医疗总体架构如图所示:苦凰冠甜却F台iLZewi一**EM*应用支肄丟平台安全慄瞳体系皿砂5秤斑基础支挥体系{基删谊碱务层】amiota^anL«mHw,jbMBaiKL_mamd.iwimKHnw期络伟画尿irTMAMrAH苗®I靈如矗切aztjw"報砒y」|m|_||g^||faHMfllflEdi*I垦础谡旄畢台标准规范体员智慧感知智慧医疗感知层涉及到不同种类的传感器及传感网关,实现对医疗对象的识别与医疗资源的釆集医疗卫牛专网运营商统筹:XX地区的主要医院网络接入中心机房工作由负责建设专网的运营商完成。专线接入.公共卫生机构及行政管理机构米用专线方式接入,包括疾控中心、社保、药监局、卫生监督所等。Internet经VPN接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通过互联网,以点对点和拨号的方式接入。1张网应用基础设施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在进行智慧医疗各项建设的过程中,只有遵循统一规范、统一代码、统一接口”的原则,实现卫生信息的标准化,建立标准规范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利用。标准规范应该是贯穿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整个过程,通过规范的业务梳理和标准化的数据定义,要求系统建设必须遵循相应的规范标准来加以实施,严格遵守既定的标准和技术路线,从而实现多部门(单位)、多系统、多技术、以及异构平台环境下的信息互联互通,确保整个系统的成熟性、拓展性和适应性,规避系统建设的风险。主要包括:智慧医疗卫生标准体系、电子健康档案以及电子病历数据标准与信息交换标准、智慧医疗卫生系统相关机构管理规定、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规定、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介入标准、医疗资源信息共享标准、卫生管理信息共享标准、标准规范体系管理等建设内容。从六个方面建设安全防护体系,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和安全管理,为智慧医疗卫生系统安全防护提供有力技术支持,通过采用多层次、多方面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实3套体系现信息安全保障,整个体系的构建遵循系统安全工程过程开展。应用支撑云平台基础支撑体系运行支撑平台运行支撑平台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提供云计算和云存储功能,解决分散资源的集中管理以及集中资源的分散服务问题,以有效支撑各类感知资源和数据实现面向服务的按需聚合应用,支撑高效能海量数据的分析处理。运行支撑平台一共分为两大组成部分,一是基础中间件,提供资源虚拟化中间件、应用服务中间件、数据库中间件;二是运行支撑服务,其通过向下实现对基础设施的有机整合,支持按需动态地提供计算和存储资源。基础设备服务器、存储设备、交换机等服务平台智慧云服务平台智慧云服务平台是医疗行业的一体化平台,以服务的方式完成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的数据采集、交换、整合,并提供卫生行业的基础服务及数据服务,实现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的互联互通,从而为居民、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管理者提供优质、便利的服1个服务平台务,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工作效率、提升管理能力。智慧云服务平台通过提供统一的基础服务(表单服务、检索服务、安全服务、权限服务、消息服务、日志服务、资源目录服务和工作流服务)实现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电子病历为基础,慢病防治为重点,决策分析为保证”的智慧云服务(涵盖医疗服务信息平台、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和卫生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实现统一的数据采集和交换,建立智慧医疗数据中心,数据采集内容涵盖居民健康相关数据、机构运营管理数据等;数据交换支撑行业内外、区域内外的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医疗信息资源的汇聚地,基于国家标准进行建设,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其它医疗资源信息集中存储和智慧云数共享利用。是整个智慧据中心医疗建设工作中的一项关键任务,是智慧城市数据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中心需建立起统一的核心数据框架,完应用服

务平台成医疗相关各类信息的汇聚、整合,从而支撑居民健康相关信息的共享以及卫生业务协同工作,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分析,辅助各级卫生管理者进行有效决策。智慧医疗核心数据是五大主题库,是根据建设规划中提出的卫生基础资源信息库的体现,是结合不同用户的关注点,基于数据汇聚后形成的各类数据模型,提供科学合理、并具有使用价值的信息调阅服务。分别指基于电子病历的患者电子病历信息库、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库、基于医疗资源的医疗资源信息库、基于辅助政策制定、合理用药等行为的医疗管理信息库和基于辅助诊疗的临床医学知识信息库。5类应用医疗服务类按照智慧医疗服务框架,结合国家卫生体系的划分,面向卫生医疗机构的服务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电子病历共享、远程会诊、网上预约挂号、远程会诊等5类应用系统,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公共卫生类公共卫生的主要特点是针对公共卫生专业机构,核心是了解人群健康和干预人群健康、保护人群健康。主要包括卫生应急指挥、疾病预防控制、急救一体化管理和公共居民健康自助门户等系统。通过公共卫生信息化将使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步提升,全方位了解人群基本健康、及时干预人群存在的健康问题,整体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综合管理类指导医疗机构改革,拟定并组织实施XX地区医疗技术、重点专科发展规划、医疗管理制度、技术操作规程和医疗质量标准;负责监督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负责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协助做好重大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的医疗救护及应急指挥。为区域卫生管理人员提供的一种帮助他们进行科学决策的环境和工具以及所需的信息。用药监管包括药品采购、使用和归总等环节,即事前采购、事中开药辅助、事后用药情况查询,从而规范医生诊疗服务行为,促进合理用药和行业作风的改进;医疗保障类主要包括新农合系统和医保信息系统。新农合系统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贮、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和加工,为新农合工作的整体运行提供全面、综合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医保信息系统利用XX地区智慧医疗信息平台实时获取诊疗数据,通过医保结算审核系统使用医保审核规则(包括管理规则和临床规则)来审核骗保现象,为医保节约资金,节约的资金可以用于扩大医保覆盖率,提高医保报销额度等利民政智慧医

疗公众访问

平台健康卡居民健康卡是总体框架设计中提出的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3级信息平台”,实现跨业务系统、跨机构、跨地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以及开展联动协同服务所必须依赖的个人信息基础载体,它以“一人一卡”为前提,主要有身份识别、基础信息健康存储、跨机构跨地区就医、费用结算与金融应用等4大功能,并实现区域范围内或区域之间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一卡通。居民健康自助门户利用网站门户或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服务方式,搭建起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一体化居民健康服务体系。在帮助居民充分了解自身健康的基础之上,对居民的健康状况、疾病发生、发展、康复全过程提供服务。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健康监测与评估、自我健康管理等服务。管理人员服务门户利用网站门户的服务方式,为医疗卫生行政管理人员搭建起一体化的服务体系,综合性地展示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以及相关医疗资源的具体情况,并对应急突发情况和紧急事件给予快速、及时地预警提示。医护人员服务门户利用网站门户的服务方式,为医护人员搭建起一体化的服务体系,

根据患者的授权,在就诊、急救准备工作过程中,通过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了解患者既往病史等信息;并对居民的医疗或保健预防请求给予回复与反馈。KrriR^Oi&OO为■卫松応11二筑三越±R蚪瞑耳根据患者的授权,在就诊、急救准备工作过程中,通过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了解患者既往病史等信息;并对居民的医疗或保健预防请求给予回复与反馈。KrriR^Oi&OO为■卫松応11二筑三越±R蚪瞑耳BtKJ■«-CHHJlWH:mwr瓷井E生Jil.PlR归的S.A■皿貨Fi;护傑biwwIfl询穆号K-n.'.-J!■*MH阳卜HfiShiTH址吓1“L±±2.2.1.1医疗服务数字医院搭建了一个集成管控平台,通过将建筑智能化与医疗信息化建设,利用移动计算、智能识别和数据融合等技术手段,提高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集成管理系统的目的归根结底是对信息的采集、利用和综合管理,即对信息的集成管理;以数据共享为重点的数据融合平台系统;以网络信息为基础的远程系统。将各子系统集成在一个相互关联、统一协调的系统中,实现系统节能。2.2.1.1.1电子病历电子病历(EMR)也叫计算机化的病案系统或称基于计算机的病人记录。它是用电子设备(计算机、健康卡等)保存、管理、传输和重现的数字化的病人的医疗记录,取代手写纸张病历。它的内容包括纸张病历的所有信息。美国国立医学研究所将定义为:EMR是基于一个特定系统的电子化病人记录,该系统提供用户访问完整准确的数据、警示、提示和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能力。美国HIMSS协会HIMSS将电子病历的功能特征概括为八个方面:(1)当医疗需要时,随时随地提供安全、可靠、实时地访问病人健康记录;(2)采集和管理就诊和长期的健康记录信息;(3)起到医疗服务过程中医生的主要信息源作用;(4)辅助为病人或病人组制订诊疗计划和提供循证医疗;(5)采集用于持续质量改进、利用率调查、风险管理、资源计划和业绩管理的数据;(6)采集用于病案和医疗支付的病人健康相关信息;(7)提供纵向、适当过滤的信息以支持医疗研究、公共卫生报告和流行病学活动。(8)支持临床试验和循证研究。

BE■侶蟻良溝■•i-^aiBp-asvnisteuH豊号“i可祁云~~]一蚱=七|J|p茫空T|(1^__—一——BE■侶蟻良溝■•i-^aiBp-asvnisteuH豊号“i可祁云~~]一蚱=七|J|p茫空T|(1^__—一——.——电子病历总体架构运黑支严主咗生・ASB疋比辱■f世5翡•It軌TOO优列1宙化-Att+UI5t..•It軌TOO优列1宙化-Att+UI5t..MIWNF-EMRSSPA®•朗M的NF-EMRSSPA®•朗M的讯1曲一》他査楚戶对•,俅比.從康徇医•礦如jw一帧护世实a?无q雪社•歸如'帧沽看.W讷我为町親•也菽窿”衬还床Fit嫣费t•Muffle.■n^ZF®n*iiniw-i-j.hi■世焼的甌时卄.砌和住迅聊趣原印识再aw*.为悽味呦过睚堀射吏精电子病历具有几方面优势:1、就诊流程优化2、临床路径,医嘱通俗化、人性化展示,提高患者服务质量3、低医疗风险,提高信赖程度医护人员:1、使用门诊和住院一体化、医生护理一体化、临床和医技一体化的病历2、闭环的医嘱和护嘱,实现精细化管理3、临床路径及知识库支持4、移动查房、移动护理实现无纸化5、病历检索、病历分析、随访成为可能6、书写快捷、使用方便医院管理者:1、基于数据全面整合的质控体系,提供移动的、智能的、闭环的、多维的质控,提高医院医疗质量2、实现纸质病历与电子病历一致性3、促进优质护理的推行4、与运营管理高效协同,推进医院全成本核算和绩效的精细化管理科研教学:1、科研、教学、临床一体化、规范化2、促进科研与临床之间的相互推动,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3、支持和促进医院临床知识库的建立,为临床诊疗过程提供决策支持2.2.1.1.2双向转诊系统是跨越医院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间的桥梁。双向转诊系统构成主要包括核心服务模块、公众健康服务模块、社区预防保健管理模块、决策支持模块、监督考核模块。双向转诊系统主要功能:(1)提供诊疗信息共享、既住信息查阅、合理用药提醒、远程会诊、转诊指征智能提示、双向转诊流程管理、对转诊各方的适时定量考核等;(2)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提供包括电子病历、居民健康档案、转诊会诊医疗信息、检查影像等数据流通和共享渠道,档案信息的授权使用和分级隐私安全管理,病人随访等;(3)公共卫生信息监测与发布,能对双向转诊各方行为进行监督评估和考核,并向公众及时公布考评结果的决策支持与监督考核模块等;(4)向公众普及基本健康知识,提供慢病自我康复保健在线咨询,提供专家咨询及检查检验结果查询、用药咨询、疾病预防提醒;(5)转诊受理:对转入本医疗单位的病人进行受理,表示此病人在本医疗机构已经受理接收了,接诊治疗后并给予回传单,同时给到相关的建议及方案;(6)转诊登记:需要从本医疗单位转往其它医疗单位的病人进行登记。如果以前进行过转诊过登记就可以点击“查询”按钮,查询以前登记的信息,选中勾上之后可以点“确定”,将以前登记过的病人基本信息作为本次转诊的登记信息进行登记;(7)统计各社区服务中心(站)每月(年)的双向转诊情况并形成报表。2.2.1.1.3辅助诊疗系统可以规范医疗服务的相关流程及记录格式,使医嘱、诊断说明、诊疗及用药建议等简明扼要,同时也为构建和完善电子病历及患者健康档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辅助诊疗系统主要功能如下:(1)推荐用药模块:患者在就诊时,医生通过使用医生工作站(包括门诊工作站和住院工作站)给患者开出诊断以后,系统根据诊断给出医生建议使用药品的功能;(2)安全用药模块:门诊处方和住院医嘱两个功能页面,对医生开具的处方和医嘱进行安全检查。安全用药检查会对医生处方或医嘱上的所有药品进行安全检查,不仅仅检查推荐用药列表中的药品,也检查不再推荐用药列表中的其他药品;安全用药检查功能除了药品与患者情况的交互检查外,还会对处方中的药品之间的禁忌作用进行检查;(3)医疗咨询报告模块:该模块集成在医生工作站中,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目标,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医疗健康咨询报告。包括诊疗缺失提示等临床医疗质量提示、慢性病管理、疾病预防等民众基本医疗健康咨询功能。2.2.1.1.4远程会诊及日常保健主要实现电子文档共享、ppt演示、公开会诊或私聊、传送图文资料、多类会诊同时开、录存会诊内容、视频电话会议等功能。远程会诊与日常保健预防系统,是指通过通信网络将远端的居民生理学信号和医学信号传送到监护中心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诊断意见和建议或及时采取医疗措施的一种技术手段。应用包括:在全程健康监护服务方面,全程监护服务平台、健康预警、用药跟踪;在健康指导干预方面,健康干预、健康在线指导、健康数据智能实时分析、家庭成员提醒。远程医疗与日常保健预防系统主要功能如下:(1)全程监护服务平台:居民可通过登录服务平台,查询监护信息及自己的健康档案信息;(2)健康预警:平台对全程监护的数据,使用已有的医学分析模型进行综合分析患者的监护数据,当出现身体异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