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一、单选题1.990年,宋太宗命令三司每年开具金银钱帛、军储等情况呈报皇帝;宋代国家部分财赋纳入天子的“内藏库”,甚至到宋高宗时,全国财赋的一半都归入内藏库。宋代这些做法(

)A.保证了财政的稳定 B.削弱了地方的威胁C.加重了民众的负担 D.强化了君主的权力2.“它‘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它”指的是(

)A.租调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摊丁入亩3.商鞅变法时,“舍地而税人”,征收赋税,不税田亩而税人丁;唐朝中期,宰相杨炎改革,“舍人而税田”,征收赋税,不税人丁而税田亩。推动赋税征收标准变革的主要因素是A.改革者的个人意愿 B.土地所有制的变更C.社会形势的变化 D.弥补财政的亏空4.1928年7月,《中美关税条约》签订,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的国家,同时承认南京国民政府的合法地位。其战略意图是A.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B.缓解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防止日本对中国的独占 D.排除苏联影响,维护资本主义5.1968年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108号墓的勋县贺思敬庸调布,现收藏于新疆博物馆。上有墨书“勋县光同乡贺思敬庸调布一端”“开元九年八月□日”,并铃朱色官印。此文物从侧面印证了(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一条鞭法 D.地丁银6.战国各国实行的授田制,实际上是一次大规模地对国有土地再分配的运动,土地一经授予,可以子孙传袭,以为世业。到战国末,国家对土地只有行政管理权,农民上交国家的产品只具有赋税性质而不再具有地租性质。这说明授田制(

)A.允许土地使用权自由转移 B.助推了租税开始分离C.租税同源租高税低的特点 D.重租赋而轻役的特征7.(一条鞭法)合并赋役,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为一,化繁为简。按规定除少数地区仍征收实物外,其他地区的田赋一律课征白银。各户根据官府发给的赋役清单,将赋役银直接上纳于县府。此项改革(

)A.加重农民负担 B.推动宝钞发行 C.削弱人身依附 D.加速白银外流8.汉代继承了秦朝抽取人头税的做法,规定:年龄在15到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需缴纳5倍于常人的人头税。这主要反映了汉代A.鼓励人口生育B.女性社会地位低C.社会矛盾尖锐D.政府管理能力差9.195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存在的基本问题是:总体关税水平过高,税率结构不尽合理,税则的商品分类目录不适应对外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交流的需要等。1985年颁布的同名税则对这些方面进行了修改,主要是改变商品分类目录,调整进口税率。1985年税则调整旨在(

)A.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维护国家关税自主权C.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D.促进科学、技术交流10.对宋代的“不抑兼并”,有人评价道:“今国与民俱贫,而官独富。财货不在民又不在官,或在权臣,或在贵戚近幸,或在强藩大将。上则府库殚乏,下则民力穷悴。”由此可见,“不抑兼并”(

)A.不利于国富民强与社会稳定 B.为农民自由流动提供了保障C.保证了农民充裕的生产时间 D.导致了货币地租的普遍实行11.普免指中央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免除全国田赋。普免制度在康熙朝逐步形成,蠲(免除)赋养民、民足国富成为此后清帝秉持的治国理念。关于普免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先决条件是国家财政储备充裕②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③是国家给予民众的普惠性补偿④有助于改善民生、强化国家认同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2.唐朝财政长期由中央统支统出;两税法实行后,税收部分由地方占留,其余上供中央;唐后期,河溯镇、京西北镇和河南道中西部诸镇,留足占留,鲜有上供。这说明A.财政困难得以解决 B.藩镇势力遭到削弱C.宗藩体制遭到破坏 D.中央集权趋于衰落13.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清代实行“摊丁入亩”,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明清时期赋税制度的演变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强化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使隐匿人口的现象减少 D.使赋税形式开始由实物向货币转变14.德宗元年(780),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收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使税收负担比较公平合理 B.形成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C.抑制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 D.导致土地私有制度的瓦解15.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土地兼并严重 B.政府调整经济政策C.均田制遭破坏 D.商品经济繁荣发展16.唐初,征收赋税实行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唐德宗年间实行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反映了()A.封建剥削的不断加强 B.中央集权体制逐渐遭到了削弱C.土地兼并问题的解决 D.农民对官府人身依附关系松弛17.西汉时期租种官田的佃农向朝廷缴纳的租税,称为“假税”。武帝、昭帝时期的“假税”大致与当时自耕农缴纳的赋税差不多政府曾讨论是否将这些政府田地分给农民,由政府收税,最后决定维持不变。汉朝“假税”的大量存在A.减缓了土地兼并现象发展 B.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税收C.加剧了自耕农经济的衰败 D.导致官民争利和社会的动荡18.如图是“明代财政制度演变与明代国家、社会状况对照图”。由此可见,明代财政制度的变化(

)A.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运与民生 B.顺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态势C.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决定性因素 D.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被否定19.王莽执政后,针对西汉“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社会状况,提出“一夫授田百亩,什一而税,则国给民富而颂声作”。这种限制土地兼并的主张A.不利于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 B.意在稳定国家赋税收入C.推动精耕细作技术走向成熟 D.根除了当时的阶级矛盾20.白居易《赠友》诗:“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贱卖粟与麦,贱贸丝与绵。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该诗反映出当时(

)A.土地兼并不断加剧 B.钱荒导致物价上涨C.赋税货币化的弊端 D.政府官员巧取豪夺二、材料分析题21.赋税是国家凭据政治权力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和调控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承隋制,前期赋役上实行租庸调。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它以民户授田为基础和前提。为确保租庸调的顺利实施,政府规定每户编造手实(手实亦称“首实”、“手实状”、“手状”,是中国古代编户呈报户口资产的文书,政府编造户籍的根据),再根据手实编成户籍;按每户丁男、中男数均田、定赋役。手实、户籍、均田、租庸调之间互为依据,便于监督管理,有效地组织赋役征调。国家职能有效实施,政权稳固,治理秩序良好。——摘编自朱红琼《唐朝财政制度演变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材料二

唐代初年的税制是以人丁为依据的租庸调制,由于土地兼并,一些农民失去土地外出逃亡,租庸调制难以维系。同一时期,依田产面积、贫富等级征收的地税和户税日渐重要,到唐玄宗统治后期,它们在政府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致与租、调相当。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加剧,地方官员擅立名目摊派,阶级矛盾激化,江南地区出现袁晁、方清、陈庄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764年,唐代宗下诏:天下户口,由地方官员据当时实在人户,按贫富定等,作为征税及差派徭役的依据。此后,杨炎建议唐德宗改行两税法,以地税和户税为主,取消各种杂税,分夏、秋两季征收。新法遭到了地主贵族的激烈反对,但唐德宗还是下诏正式推行两税法。两税法是中国赋税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明代的“一条鞭法”、清代的“摊丁八亩”都是它的继续和发展。——摘编自袁行需主编《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政府实施租庸调制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评价其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德宗推行税制改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税法的影响。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中学开展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研究性学习,下表是三个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组别材料结论汉代组汉代赋税主要包括:按土地征收的“租”和按人口征收的“赋”。田租方面,汉文帝为鼓励百姓从事农业,实行三十税一的税率,并成为西汉定制。口赋、算赋是向百姓征收的人头税,更赋是徭役的代替税。即代役钱。——据漆侠《中国改革史》汉代赋税征税标准以土地为主。唐代组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据《资治通鉴》两税法有利于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明代组嘉靖末行一条鞭法……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税额之积累至此,民之得有其生也亦无几矣。——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国古代的赋役改革每进行一次,百姓负担就加重一次。(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每个小组的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2)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趋势,并结合清代史实加以说明。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B2.C3.C4.D5.A6.B7.C8.A9.C10.A11.C12.D13.A14.A15.C16.D17.A18.A19.B20.C21.(1)措施:①编造手实、户籍;②按人丁分田定税;③加强政府监管。作用:①保证农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②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③稳固政权。(2)原因:①土地兼并严重,租庸调制瓦解;②农民起义引发统治危机;③唐代宗以来税制改革奠定了基础。影响:①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③改变了古代征税标准,成为此后中国古代社会税收制度的基础。22.特征:完全自主;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23.(1)汉代组:结论不成立。理由:材料反映了汉代赋税征收标准是土地和人口,但没有显示比例,不能看出以土地为主。汉代赋税征收以人丁为主。唐代组:结论成立。理由:材料反映了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扩大税源。明代组:结论不成立。材料反映的是黄宗羲对一条鞭法的看法,而结论扩大到每一次赋税改革,材料论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