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米诺骨牌效应与中欧解体_第1页
多米诺骨牌效应与中欧解体_第2页
多米诺骨牌效应与中欧解体_第3页
多米诺骨牌效应与中欧解体_第4页
多米诺骨牌效应与中欧解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多米诺骨牌效应与中欧解体

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欧洲大陆的地位是否依然存在。分析人士们在谈论一个或数个国家可能退出欧元区时,总是将其看成不过是一次货币贬值,但是任何国家退出欧元区都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部分国家退出欧元区不具有可选性:欧元区要么保持完整,要么解体崩溃。世界范围内曾经发生的几乎半数的恶性通胀都与上个世纪三个欧洲货币区(奥匈帝国、南斯拉夫和苏联)的无序解体密切相关。货币联盟崩溃远比货币贬值后果严重。当一个有着巨额未清算余额的货币联盟最终崩溃时,货币联盟内的跨国清算机制随之崩溃,并进而对所有经济交易活动形成阻碍。如同前苏联一样,建立新的清算机制可能需要花费数年的时间。与此同时,货币联盟崩溃还将产生一系列灾难之源。世界范围内曾经发生的几乎半数的恶性通胀都与上个世纪三个欧洲货币区(奥匈帝国、南斯拉夫和苏联)的无序解体密切相关。建立一个货币区远比拆解一个货币区简单。卢布区解体或者会给我们带来启示。(1)本文将得出以下结论。其一,阐明拥有巨额未清算余额的欧元区可能的崩溃会带来灾难性后果。成员国违约并不必然导致其退出欧元区。希腊已经为将其总体债务降至可持续水平,不得不选择违约,但并没有离开欧元区。希腊退出欧元区不仅仅意味着希腊新货币将面临巨幅贬值,而且会引发银行挤兑和欧元区清算机制崩溃等连锁反应,并造成欧元区严重的、致命的分裂。不仅会对希腊,同样也会对欧元区其它国家和整个世界造成巨大的伤害。其二,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关键原因在于欧元区在其Target2系统内已经形成巨额的未清算银行间账户余额。Target代指泛欧自动实时总额清算转移支付系统(Trans-EuropeanAutomatedRealTimeGrossSettlementExpressTransferSystem),Target2是这个系统的第二版。任何国家退出欧元区都可能导致一体化的欧元区清算机制受损。因为没有人知道一旦欧元区崩溃,银行间未清算余额将会如何处置。任何试图为未清算余额设置上限的行为都具有可能导致欧元区崩溃的风险。有效的处理方式必须是以能够保证欧元区完整性为前提。其三,如果希腊退出欧元区确实发生,并导致欧元区解体,其造成的损害程度将依政策取向的不同表现出很大差异性。基于过去主要货币联盟解体的经验,友善、快速、协调有序地使欧洲经济货币联盟解体将有助于损害最小化。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回顾有关欧元区解体的争论。第二部分对过去发生的主要货币联盟解体事件进行深入剖析。第三部分对欧洲经济货币联盟解体可能的成本进行估计。第四部分审视Target2系统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描述一个国家退出欧元区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如何致使欧元区最终崩溃。第六部分探讨如果欧元区解体不可避免,采取何种方式最为有效。欧元区治理结构的根本问题有望通过建立更严格的财政联盟、银行联盟以及足够规模的救助基金的方式予以解决。问题的提出:债务重组还是减记?在欧元区成立之初,以米尔顿·弗里德曼和马丁·菲德尔斯坦为代表的许多英美经济学家就曾发表欧元区可能难以有效维持的观点。诺里尔·鲁比尼则对上述观点进行了更为明晰的阐释。首先,欧元区并不符合罗伯特·蒙代尔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前提假设。蒙代尔(1961)认为形成最优货币区的核心条件在于货币区内部要素能够自由流动,而货币区外部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然而,欧洲货币联盟内部多个成员国对其劳动力市场都存在严格的管制,劳动力在欧元区内部的流动并不顺畅。其次,“所有成功的货币联盟最终都与政治联盟和财政联盟紧密相连”(鲁比尼,2011)。虽然上述反对欧洲货币联盟的观点有理有据,但是欧洲货币联盟的支持者则认为最优货币区的前提条件以及政治联盟和财政联盟——欧盟的联邦化,都可以随着时间逐步得到满足,并且经历此次危机历练最终将得以实现。欧元区治理结构的根本问题有望通过建立更严格的财政联盟、银行联盟以及足够规模的救助基金的方式予以解决(伯格斯滕和科克加德,2012)。欧债危机中有两个问题可引发人们对欧元区解体的猜想。一个问题是主权信用违约。许多人猜测一旦某个欧元区成员国违约,将不得不退出欧元区,但事实并非如此。希腊主权债务已经违约了,但依然保留在欧元区。正如马丁·沃尔夫所言“债务重组可能性很大,但欧元区解体的可能性却要小的多”。卡门·莱因哈特和肯尼斯·罗格夫研究发现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一旦其债务占GDP比重超过90%就将变得不可持续,而对新兴经济体而言这一比重为60%。考虑到希腊、意大利、爱尔兰和葡萄牙债务占GDP比重均已超过100%,未来欧元区很有可能出现更多的债务减记。然而,如同希腊事例所显示的,违约并不必然导致退出欧元区。另一个问题是南欧国家缺乏足够的竞争力以平衡其与北欧国家之间的经常账户失衡。鲁比尼曾指出“唯有退出欧元区,恢复本国货币并使其在名义上和实际上均大幅贬值,才能有效重塑欧元区边缘国竞争力,促使其经济恢复增长。毕竟,在过去所有遭遇金融危机的新兴经济体恢复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除采取财政紧缩和经济改革,在某些情况下还包括债务重组和减记之外,转向浮动汇率制度都是必须的且不可避免的手段。”目前,认为欧元区必将解体的理由可以浓缩为两点:欧元区治理结构的缺陷和南欧国家无法有效推行劳动力市场改革削减劳动力成本。然而,鲁比尼的上述言论并非完全正确。首先,尽管货币贬值在某些情况下确实有利于缓解危机,但货币贬值绝非解决危机的必要条件。当今世界差不多有一半的国家采用盯住汇率或固定汇率。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期间,香港就凭借其高度灵活的劳动力市场成功地捍卫了其联系汇率制度。解决南欧国家困境的良药在欧盟内部就能找到。过去30年,多个欧盟成员国都曾通过实行严厉的财政紧缩和劳动力市场改革增强其经济竞争力,并成功地应对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如1982年的丹麦,1980年代晚期的荷兰,1990年代早期的瑞典和芬兰,以及20世纪初期的德国。需要铭记的是,直到1999年,经济学家杂志还将德国称为“欧洲病人”。(1)随后,波罗的海沿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以及保加利亚都复制了这一壮举。在所有这些国家中,只有瑞典和芬兰实行了货币贬值,这充分证明货币贬值并不是解决危机的必需品。欧元区边缘国家如今遭遇危机,很大程度上起因于财政纪律缺失,市场管制过度(尤其是劳动力市场),银行破产和房地产泡沫,以及教育质量低下导致的竞争力下降和经济增速放缓。上述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货币贬值之外的方式解决。其次,所有的经济政策选择都必须通过与其余可选政策的比较而产生。由于欧元区解体代价高昂,因此欧洲货币联盟的设立开弓没有回头箭(伊辛,2008)。按照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标准,接纳希腊进入欧元区的确是一个错误,但对今天来说这已经无关紧要,因为接纳希腊进入欧元区已是既成事实,无可改变。目前,认为欧元区必将解体的理由可以浓缩为两点:欧元区治理结构的缺陷和南欧国家无法有效推行劳动力市场改革削减劳动力成本。对于希腊而言,退出欧元区唯一实质的好处就是可以通过货币贬值以提升竞争力。然而,不经历拉脱维亚式的内部贬值,许多希腊亟需的结构改革可能胎死腹中。拉脱维亚曾在经历两年大刀阔斧地经济改革之后恢复经济增长。如果希腊经济如预期所言最终陷入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独立货币政策对希腊而言就不再是优势,反而会对希腊和欧元区其它国家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因为任何国家的退出都可能造成欧元区的土崩瓦解。沃尔夫冈·穆乔(WolfgangMunchau,2012)曾写道:“欧元区一旦崩溃将会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严重的经济冲击。”在世界和欧洲范围内,曾经发生过多次跨国货币区的覆灭。有些过程非常激烈,另一些则相对有序。过去一个世纪,欧洲至少经历了6次货币联盟解体,每一次都有其独特之处。货币联盟:抗辩危机的结果在世界和欧洲范围内,曾经发生过多次跨国货币区的覆灭。有些过程非常激烈,另一些则相对有序。过去一个世纪,欧洲至少经历了6次货币联盟解体,每一次都有其独特之处。在各国都保持各自独立的中央银行和支付清算体系的金本位制度下,分解一个货币联盟相对简单。两个典型的例子分别是拉丁货币联盟和斯堪迪纳维亚货币联盟的解体。拉丁货币联盟最初由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和瑞士组成,后来又加入了西班牙、希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委内瑞拉,从1865年持续到1927年,最终因汇率混乱、各国中央银行相继放弃金本位并实行货币贬值而失败。类似的斯堪迪纳维亚货币联盟由瑞典、丹麦和挪威组成,并从1987年一直持续到1914年,最终因瑞典放弃金本位而轻易解体。这两个货币联盟其实都难言是真正的货币联盟,因为它们并没有共同的中央银行和集中的清算支付体系。本质上,它们都只不过是通过盯住金本位而形成的固定汇率体系而已,因此与欧洲货币联盟并没有很强的相似性。在近代,欧洲也有过货币联盟成功解体的例子。捷克斯洛伐克在1992年通过和平协议成功分裂为两个国家,并在1993年1月正式实行。两国原本的打算是在1993年6月1日正式实现两国货币的分离。然而,1993年2月中旬突然发生的银行挤兑加速了捷克克努纳和斯洛伐克克努纳的分离,此后斯洛伐克克努纳相对捷克克努纳轻微贬值。多亏两国货币及早分离,两国虽然经历了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和贸易中断,但均有力地维持了货币稳定。捷克与斯洛伐克之间的货币联盟是真实的货币联盟,但由于金融深化程度有限,投资者缺乏相应的金融工具攻击斯洛伐克克努纳,其货币联盟解体远比之后的货币联盟解体来的简单。欧洲货币联盟的状况与上述三个货币联盟均存在显著差异。欧洲货币联盟没有类似于金本位这样的外部稳定机制,但具有共同的中央银行和统一的支付清算体系。欧洲货币联盟总计共有17个成员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货币联盟。当货币联盟土崩瓦解时,是否拥有功能界定清晰的政策决策结构就至为关键,但与欧洲货币联盟解体相关的法律缺失使得欧元区在这方面面临巨大问题。另外,在此次欧债危机处理过程中暴露出的欧洲政治决策的不完善和低效率也将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上个世纪,欧洲另外三个货币联盟解体的例子分别是哈布斯堡帝国解体、苏联解体和南斯拉夫解体。上述三个货币联盟的解体都以灾难告终,所有国家都发生了恶性通胀。在哈布斯堡帝国,奥地利和匈牙利都遭遇了恶性通胀。南斯拉夫则经历了两次恶性通胀。而在前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有10个经历了恶性通胀。经济产出的下降虽然由于混乱缺乏文献记载,但却是相当惊人。按照官方统计,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经济产出平均下降了52%,在波罗的海地区则为平均42%。根据世界银行统计,至2010年,12个前苏联国家中仍有5个国家——乌克兰、摩尔多瓦、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未能恢复至1990年水平。类似的,在南斯拉夫解体后形成的7国中,至少塞尔维亚和黑山,可能还包括科索沃和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依然没有超过1990年水平。同时也有人怀疑直到1950年代奥地利和匈牙利依然没能从1920年代早期的恶性通胀中恢复过来。那么按历史记载,过去经历过货币联盟解体的国家中有一半都经历了恶性通胀,并且在四分之一世纪之后其人均GDP都未能恢复到起初水平,远较拉丁美洲1980年代经历的失落十年更为严重。造成产出水平如此大规模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全面改革、竞争性货币超发引起的恶性通胀、支付清算体系的崩溃、违约、被排除在国际金融市场之外、贸易中断,以及战争。造成产出水平如此大规模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全面改革、竞争性货币超发引起的恶性通胀、支付清算体系的崩溃、违约、被排除在国际金融市场之外、贸易中断,以及战争。货币联盟的崩溃总是或多或少与上述灾难相连。对上述例子通常的反应是,这都是很久以前的事,现在情况不一样了,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已经变了。然而,第一,这并不是很久以前的事,其中两次经济灾难都发生在20年前。第二,恶性通胀始终是危害最大的经济因素,并且无论时代变迁总是与货币联盟解体如影相随。由于在货币联盟解体之前各国央行总是竞争性地超发货币,世界历史上近一半的恶性通胀都与这三次货币联盟解体有关。第三,货币纪律缺失总是与战争紧密相连。斯洛文尼亚和南斯拉夫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1991年上半年,南斯拉夫国家银行为维护塞尔维亚利益开始大量超额发行货币。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宣布独立。两天后,南斯拉夫军队开始攻击斯洛文尼亚。幸运的是,战争并没有持续多久,斯洛文尼亚退出了南斯拉夫联盟,并且历史证明这一退出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非常成功。许多经济学家因为前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解体时都经历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变革而忽视这些货币联盟解体提供的经验教训。为了控制社会经济变革的影响,将前苏联和其他同样具有扭曲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与具有相近经济发展水平的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进行了对比发现。苏东剧变后,官方公布的罗马尼亚GDP仅降低了25%,比前苏联少降27个百分点,保加利亚GDP降低了33%,比前苏联少降19个百分点。因此,因卢布区的缓慢瓦解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占苏联GDP的20%-25%。(1)马克·克里夫等(2010)曾说“的确,历史上许多货币联盟都失败了。但是欧洲货币联盟无论其规模还是目标都与其它货币联盟显著不同。”我同意他的观点。在前面提及的三个货币联盟中,我认为在1992-1993年的卢布区,与欧洲货币联盟最为相近。卢布区解体过程中的许多特征都可能在欧元区解体时重现。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集中支付清算体系积累的巨额未清算余额在货币联盟突然崩溃时会使支付结算和产品交易陷入混乱。在南斯拉夫的案例中,主要问题在于塞尔维亚试图统治其它国家,并因货币超发引发了恶性通胀。奥匈帝国的案例则年代过于久远,当时的金融环境和国际政治经济制度框架与现在大相径庭。我本应尽量避免讨论战争,但又不完全排除战争的可能性。所有的前南国家和6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都经历了战争。紧随奥匈帝国解体而来的恶性通胀也总被认为是促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欧盟将有效维护欧洲范围内的和平看作其最大的成就,然而如果欧元区成员国国计民生受到威胁,和平也将不再理所当然。马克·克里夫等(2010)曾说“的确,历史上许多货币联盟都失败了。但是欧洲货币联盟无论其规模还是目标都与其它货币联盟显著不同。”世界在过去20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对于货币联盟解体而言却并非有利。全球金融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国际资本流动规模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这都放大了货币联盟解体可能的负面影响。当捷克和斯洛伐克共同货币区解体时,市场还没有任何的投机机会可以利用,但今天这样的机会俯拾皆是。因此,现在想要复制捷克-斯洛伐克的成功几乎毫无可能。尽管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后共产主义政策决策者并非开明的经济学家,但他们的决策速度远胜于欧盟,并且不会受反复无常的宪法法院颁布的复杂宪法的阻碍。与捷克斯洛伐克当时的状况相比,欧盟现在的状况可谓相当糟糕。全球金融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国际资本流动规模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这都放大了货币联盟解体可能的负面影响。转变观念,提出了“目前全球经济大幅衰退”的观点对欧元区解体的成本,经济学家们存在明显分歧。欧元区的反对者往往选择忽视欧元区解体的成本,如菲德尔斯坦、拉克曼和鲁比尼。典型的轻蔑性言论就是:“分手确实很难,但总比勉强维持错误的婚姻要强。”相反,反对欧元区解体的经济学家都对欧元区解体成本十分关注。威伦·布提尔(WillemBuiter,2011)总结道“欧元区解体,即使是一个或多个财政和竞争力较弱国家退出形式的部分解体,都会造成混乱。欧元区整体解体,则会造成一片狼藉。欧元区解体不会是现存政治、经济和法律协议有计划、有序、逐步的瓦解。如果西班牙和意大利退出欧元区,欧盟和北美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都会倒闭,全球经济将经历持续数年的衰退。”如果欧元区解体,将会发生大面积的金融恐怖景象。银行挤兑、货币大幅贬值、成员国逐个退出欧元区、流动性冻结、违约和法律冲突不断。布提尔预计“无序的主权债务违约和欧猪五国悉数退出欧元区,将引发全球经济持续数年的衰退,全球GDP可能下降超过10%。”(布提尔,2011)即使在2002年阿根廷比索危机中扮演关键政治决策角色的知名经济学家,当时的阿根廷央行行长马里奥·布莱赫尔(MarioBlejier)和首席经济学家爱德华多·列维-耶亚提(EduardoLevy-Yeyati),对任何欧元区成员国退出欧元区同样持反对态度。他们大力支持布提尔的观点。尽管外界普遍将阿根廷成功退出比索-美元联系汇率视作希腊能够成功退出欧元区的例证,但他们并不认为2001-2002年阿根廷比索危机确实如外界所言成功得以解决。他们强调银行存款和信贷的比索化,引起了严重的货币错配,并实际上导致巨额财产充公,引发财富重新分配以及社会和政治混乱。迈克尔·穆萨(MichaelMussa,2002)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